我国出土的一些伏羲女娲图中,两人的手中各拿着曲尺和圆规,这有什么寓意?

霜斗寒


女娲,作为中国上古神话中最常出现的神祇,大多数是创世女神的身份出现。女娲造人也成为了人人皆知的神话故事。

但是事实上,又称做娲皇的女娲也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也就是说,女娲和人文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而伏羲,同样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

也就是说,伏羲和女娲所存在的时代是一致的,而鉴于当时人们在描述神话的风格也是一致的,所以女娲和伏羲都被描述成了人首蛇身的形象,并且与女娲成为兄妹相婚,生儿育女。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在一起出现也就成为了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作为人文的始祖,他们手中持有的曲尺和圆规,也代表了独特的意义。

矩本意是指曲尺,一种基本工具,可以画直角形和方形,也可以测度直线长短或估量角度数,也指法度等。该文字在《离骚》和《孟子·离娄上》等文献均有记载。

而圆规也就是指的规这个词,所以很明确,这两样物事,代表的就是一个词汇“规矩”,而这个词,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之中,占据了太重要的位置了。

《荀子·礼论》就说出:“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

《抱朴子·辞义》也指出:“乾坤方圆,非规矩之功。”

其实,中国文明形成,就是“礼”与“规矩”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规矩”是社会治理的理念,规范、有序是其目标,一切法律、制度、条例、习俗等都是在核心文化价值观约束下人们行为处事方式的产物。从氏族到部落、从古城到酋邦、从王国到帝国、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是中国文化一次次不断打开已有的或文化、或心理、或自然地理的界限,学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和谐相处的过程。

“规圆像天,矩方像地,效法天地”,这一言辞本身,就是中国文化有观象授时的需要,发展引申到“天圆地方”理念上的依据。

“规天矩地”的观念形成了“规”和“矩”被认为是天地、阴阳宇宙观下人间社会秩序的象征。规矩的价值体现在“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法”。

而随着规矩的意识渗透到生活的诸多方面,人文始祖伏羲执矩(方正)、女娲持规(圆融)图像才越发的深入人心,也成为了我们现在经常会看的状况。


井夫子


我们知道有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出自《孟子》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本义就是圆规和矩尺,现在引申为一定的规章制度。

在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是个常见主题。比如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的伏羲图,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尾巴缠在一起,伏羲拿着矩尺,女娲拿着圆规。旁边还刻着一行字:“伏戏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这和传世文献对伏羲记载也吻合,《易传·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可见,伏羲一直被视为人文始祖。

那么这个女性如何认定是女娲呢?女娲有补天造人的传说,都是汉代的,看似和伏羲没有关系。《说文解字·女部》:“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但实际上早在战国,伏羲和女娲就作为开辟始祖出现过。楚帛书记载远古原来没有时间概念,而雹䖒和女填生了四时神,从此有了一天四时之分。这个女填明显就是女娲,可见两人作为始祖配偶神的说法,很早就出现了。

所以说,汉画像石的伏羲女娲拿着规矩,不是表示别的,正说明他们是文明之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可以画圆,矩可以画方,天圆地方,规矩发明了万事万物。在他们之前,人类社会是混沌的;他们之后,人类历史才进入了文明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