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好吃飯等等雞飛狗跳中的情緒處理

“媽媽,對不起。我剛才錯了。”

承認錯誤,需要勇氣的,也是成長的標誌。

承認錯誤,是情緒處理後的行動。

情緒處理,是一種能力,是自我建構的一部分。

昨晚,從大姨家回來,巴拉一到家就問我能不能吃一顆糖,我說:不可以,如果你是餓了,就堅持到明天早上早餐。如果你一天都在惦記那顆糖,你可以把它拿在手裡睡覺,明天就可以吃了。巴拉說到做到。一天吃一顆糖。說實話,我有些生氣,氣她只顧著玩,不好好吃飯,所以就開始碎碎唸了。

說完,我就去燒水了。等我再進臥室,發現她躲在墊子那,在吃糖。我把她抱起來,很嚴肅地對她說:

巴拉,你剛才詢問能否吃糖,你是想讓我給你一些建議——現在能不能吃糖。你現在吃,為什麼要問我呢?我的建議是不可以吃,規則也是每天吃一顆,上午你已經吃了一顆,今天就不能再吃了。這是規則。是我們共同制定的規則。你可以遵守,也可以破壞。現在破壞了,規則就需要重新設立。咱們商量一下,現在怎麼辦?第一個方案,像哥哥那樣不聽話,就被打一頓。我把你打一頓,以後你就能遵守規則。第二個方案,前一天把第二天可以吃的零食裝好,我來保管。你吃完了,就沒有了。第三個方案,我現在把零食收起來,我們倆分開冷靜一下,等我們感覺好一點,再商量怎麼辦。

現在想想我給到的三個方案,完全是隨著自己的情緒產生的。剛開始很生氣,有點武力相加的成分,藉此發洩自己的怒氣。第二個方案,明顯是自己內疚了,因為自己的不理智,因為自己的第一個方案。第三個方案,基本上我的情緒平復了些,開始實施“正面管教”。

巴拉看到我嚴肅的樣子,接收到的信號就是“媽媽在兇我”,所以嚎嚎大哭起來。這一次哭泣不像以往,一邊哭著一邊說:媽媽,你是不愛我了嗎?我是你最好的寶貝。你不要兇我......”,而是一直哭泣著。我說:我們倆是分開冷靜,還是需要媽媽坐在你的身邊?巴拉聽到,沒有哭得那麼厲害了,也沒回應我。我就出臥室門了。

在廳裡洗臉、做面膜。過程中,巴拉第一次走出來,拿了地上的霸王龍就進去了。第二次出來,靠近我,想拿我的面膜袋子。我遞給她,摟著她說:現在感覺好點了嗎?巴拉沒有說話。我就靜靜地一手摟著她,一手按著面膜。

讓孩子的情緒自然流出,待孩子感覺好點了以後,再一起解決問題。

約摸四五分鐘後,巴拉嘟囔著說:媽媽,對不起。我剛才錯了。

我說:“媽媽接受你的道歉。那下次巴拉要注意什麼?”

“不能(不)遵守規則。”

“是的。然後呢?”

“要好好吃飯,吃飯的時候不能玩,不能跑,不能看電視。吃完飯,再玩。”

“巴拉說的對。那巴拉做不到的時候,需要媽媽提醒嗎?”

“需要。你提醒一下我就好了。”

“那說到做到?媽媽可以提醒你,媽媽會說,你現在需要我的提醒了,現在是吃飯時間...可以嗎?

“好。說到做到。”

當我們和孩子起衝突時,首先需要各自處理好情緒,等我們都感覺好一些了以後,再解決問題。

作為父母,不要期望一次性解決好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永遠都不會再出現。不要僥倖,認為孩子的自律、自主等都是“渾然天成”的。任何習慣,都需要花時間養成;任何能力,都需要花時間去訓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