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易經》是什麼關係?

泰和道安


淺談我的見解:

相同點:

1.兩者皆有樸素的世界觀,都有返璞歸真的思想,崇尚大道至簡。

2.兩者都傳達一個觀念,天人合一,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兩者都強調世上沒有絕對的強者,也沒有絕對的弱者,強弱在不停地變化。

4.兩者都強調萬物歸流,萬法歸一,大事物是一個世界,小物品也是一個世界。

不同點:

1.易經儒家經典,道德經道家經典。

2.道德經側重道,易經則側重術,當然也有道。易經到近代更有理象數三大分支,理可以簡單理解為解讀易經的大道理,象數就有山醫卜相等。

3.易經有為,如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道德經無為,如水無爭故至柔至剛。

4.道德經主陰,易經屬陽。道德經在亂世中用達到陰陽平衡,易經在盛世時用達到陰陽平衡。


元居正


《道德經》是老子對《易經》的領悟——我已經在頭條給出實錘近半年了,為啥子大家還在妄加揣測呢?看來只能再發一遍了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對《革卦》解讀

對比革卦——別世富洛書圖解周易《革卦》

“上善若水”是老子對《兌卦》解讀

“\t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老子對《乾卦》的領悟。

“三生萬物”是老子對《大有卦》的領悟

對比大有卦——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老子從道的角度對《需卦》感悟。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是老子從德的角度對《需卦》感悟。

“聖人之治,不現可欲”是老子對比卦的解讀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是老子對《否卦》的領悟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老子對《明夷卦》的領悟: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是老子對《小畜卦》的領悟。

“昔之得一者”是老子對節卦的解讀,說的是國家利潤增殖與財富分配的問題。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老子對既濟卦的解讀

對比既濟卦——估計不得洛書解易之法,沒人破譯得了既濟卦。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老子對《萃卦》的領悟!

對比我破譯的《萃卦》洛書圖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老子對豐卦的領悟。

信言不美是現實境遇,天地不仁;辨者不善是尊道而求仁道,先天下之憂而憂;智者不博是貴德而不居德,後天下之樂而樂。

澤水困:是聖人為道而後人踐行其道,“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澤火革:是聖人遺德而後人恩仇其德,“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恩者視為遺產,欲習之而弘揚;仇者視為包袱,欲除之而後快)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是老子對泰卦的解讀。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對比我破譯的泰卦——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是老子對大壯卦領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老子對《周易·同人》的領悟

對比理解同人卦——講的是民族與宗教的同化問題:

詳見如何理解“智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悟空問答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18192377729908995/

“三十輻,共一轂”是老子對《師卦》領悟,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師卦主要說的是文化經典的傳承,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是老子對水山蹇卦的解讀。

“小國寡民”是老子對雷澤歸妹卦的解讀

對比歸妹卦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是老子對風雷益卦的領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老子對雷水解卦的領悟。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是老子對風水渙卦的領悟。

“希言自然”是是老子對山風蠱卦的領悟。

……

欲一睹為快?點贊關注吧!(不定期更新。大家也可試著按圖索驥)

《道德經》是老子對《易經》的解讀——還有置疑者嗎?!

不通易而解老,盲人摸象,事倍功半。差之失之,無以為證。有音無字,意不久傳,有字無象,義不可達。且跟我用洛書解讀經典,你有悟性嗎?

上士聞道,相見恨晚;中士聞道,隨手點贊;下士聞道,過眼雲煙。

陋室悟道,一無所有;體弱多病,力不從心;期待知音,援手成書。


洛書圖解周易


《老子》跟《周易》本來是兩本不相干的書,卻不知道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被人為地拉扯到一起了,發生了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要釐清《老子》和《周易》的關係,有幾個概念性的知識需要了解。

1、《周易》不同部分的成書時間不一樣。

《周易》由經與傳兩部分組成。經的部分,通常稱作《易經》,傳說是西周初期周公旦所作;傳的部分,又稱作《十翼》、《易傳》,作於戰國時期。

從成書時間上來看,可能對《老子》產生影響的,只能是《周易》當中的《易經》部分,而不會是《周易》當中的《易傳》部分。

2、《易經》要解決的只是對未來的預測問題。

與《周易》的兩在部分內容相對應,《周易》研究也分成了兩大類,一類依託於《易經》,從易數出發研究《周易》的卜筮功能;一類依託於《易傳》從易理出發,研究事物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

3、守藏室之史,只是倉庫裡管理文書、臺賬的職員。

老子在東周王朝的都城洛邑擔任守藏室之史,這是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裡告訴我們的。這個守藏室之史究竟是個什麼職位?史書上沒有記載。於是,有些人便根據字面含義進行想象。

老子學識豐富,這在春秋時期,只有一個職位配得上他,那就是史官。史官,如果不瞭解東周的天下大事,如何把它們記錄到歷史當中去?史官,還要掌握周王朝甚至更長時間裡的歷史資料,不然的話,如何為天子及時提供相關決策參考?

畢竟把史官跟守藏室聯繫起來太牽強了些,又不知是誰說守藏室就是國家圖書館,於是,老子又變成了國家圖書館的館長。

守藏室裡沒有史官,周王朝也沒有國家圖書館。

在《周禮》當中,有三處提及到了守藏,並且在人員配置中也有史的職位。《周禮·春官宗伯·天府》說,“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凡國之玉鎮大寶器藏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藏之。凡官府鄉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以詔王察群吏之治。上春,釁寶鎮及寶器。凡吉凶之事,祖廟之中,沃盥,執燭。季冬,陳玉以貞來歲之媺惡。若遷寶,則奉之。若祭天之司民司祿而獻民數穀數,則受而藏之。”

史,在《周禮》中,負責撰寫文書的小吏,地位很低,最低級的官員下士都不是。

如果老子真是東周的守藏室之史的話,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周王朝的機密文件,也沒有機會接觸《易經》這類專業書籍。

4、《周易》為解讀《老子》提供幫助。

《周易》對《老子》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為我們解讀《老子》提供幫助。這種幫助,又主要體現在《易傳》上。

《易傳》有幾段話,以我們理解《老子》起了很大的幫助。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幫助我們從形而上學的角度去理解老子之道,從規律性的角度去認識老子之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幫助我們從陰陽二氣的角度出發去理解老子之道,特別是在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時候,所起的幫助作用非常大。

5、《老子》和《周易》所持的天道觀完全不同。

《周易》也講天道,但《周易》的天道是天命。天,在《周易》看來,是有知識、有智慧、有感覺、有情緒的生命體;在《老子》看來,天地都是無生命的自然現象。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並不象人一樣有知覺、有感情,萬物對於天地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芻狗,可有可無。

6、老子已經告誡我們不要用春秋以前的知識來解讀老子之道。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在《老子》面世之前,就已經存在的知識,《易經》也不例外,只能幫助我們認識道那些華而不實的表面的東西,是最愚蠢的做法。在這種情況下,還在想著用西周時期的《易經》來解讀《老子》,是不是很荒唐?

《老子》要解決的只是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如何活下去才是《老子》所關心的。《周易》所要解決的是如何活得更好的問題的,如何讓一個人走向事業的成功才是《周易》所關心。

用孔子的一句話來結束《老子》與《周易》關係的討論,也許非常合適:“道不同,不相為謀。”


Pai老子行動


《道德經》與《易經》是兩個同源而異流的思想體系。

《道德經》是道家思想最主要的經典著作,《易經》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五經之首。

魏晉時期玄學大興,《易經》,《道德經》,《莊子》合流,稱為三玄,成為玄學基本經典。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易經》自伏羲畫卦,文王,周公系卦辭,爻辭,至孔子作十翼,經歷了漫長的創作過程。

《道德經》在本體論上提出了道的概念,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演化模式。

《易經》也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說法及易象圖示。

二經於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道德經》強調了矛盾對立,相互轉化的樸素辯證觀點。

《易經》以陰陽消長的哲理與《道德經》相呼應。

《道德經》尚柔守慈,傾向迴歸與收斂。

《易經》觀照天下,如乾之剛健不息,坤之厚德載物,與時浮沉,無有偏頗。

《易經》源於上古卜蓍,其對天道,地道,人道的思考,形而上之陰陽學說對老子《道德經》肯定有很大的影響。

孔子與老子同時代,師事老子,對老子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格魅力和學問深度無比佩服。在政治理想的踐行上,孔子顯得更加積極,如乾之健,自強不息。老子則表現出其返璞歸真,超然物外的智慧。

《道德經》主張小國寡民,而孔子理想恢復文王周公的禮樂之制,漸至於大同。

《道德經》和《易經》兩經有同有異,互相影響和補充。都用詩一般的語言闡述深妙的天道,地道,人道。《易經》因為包含卦爻彖象,數理象佔多方面的內容,文字形式上更是多彩多姿。

兩部經典在中國文化史上如泰山之與北斗,黃河之與長江,實難分其軒輊。





草堂易安


《周易》,以乾卦為易經第一卦,《歸藏易》以坤卦為易經第一卦,《連山易》以艮卦為易經第一卦。都有一定的道理。而孔子《易傳》中更看重的乾坤兩卦為易經之大門,把乾坤兩卦共同作為易經的開始,也符合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倫理基礎。

老子《道德經》更加高明,第一章天地之始,開篇就確定了乾坤兩卦在易經中的位置。道可道非常道,道有看得見的部分,也有看不見的部分,也就是說,乾卦不僅僅是乾卦,它含有坤卦的部分,反之,坤卦也不僅僅是坤卦,它也有乾卦的部分。只看到乾卦而沒想到坤卦或者是隻想到坤卦而看不到乾卦都是不能認識易經的。名可名非常名,更是常人所不能及。它是對《周易》、《歸藏易》、《連山易》的總結。告訴人們所有的名號和排序都是不固定的,是可以變化的。在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前提下,隨時而變。因為天地之始,一切都處於無的狀態。

乾坤,陰陽,在天地之前是相同的,是有和無的關係,由此老子講到:此兩者同 出而異名,同 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易經64卦互相交錯 錯綜複雜,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老子稱其為玄,提出了“玄同”的概念。

易經64卦,就像是64幢大樓,伏羲氏為每幢大樓做好了堅實的地基,周文王是最有實力的開發商,安全有效的完成了每座大樓的封頂。因此乾坤兩卦自然就是這個小區的門戶。而先秦諸子百家紛紛為這64幢大樓做了裝飾,出現了百家爭鳴思想盛況。孔子的《十翼》,老子的《道德經》更是這次裝飾潮流的旗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也是當之無愧的裝飾大家,萬世師表。先秦以後的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則成為了這個小區的物業公司,多次倒閉,多次重建,還是不能更好的服務於業主,不能從根本上為人民服務。


谿潤


拿一棵樹做比喻,《易經》相當於這棵樹的本源,生生之本,它依靠自身的生命力抓附周身萬物;而《道德經》是這棵樹的一大枝幹,在這棵樹本源的基礎上衍生出來,並且不斷壯大。

若無其本源,則枝幹不生,而一棵樹樹形是否優美,則與枝幹長勢有很大關係。

若是對《道德經》要想了解,則必讀《易經》,也許有人會說,我並未讀過《易經》啊,但卻能讀懂《道德經》,拜託,《易經》並不單單是一本書,它是一種哲學觀,一種方法論,一種處世論,一本結合了自然規律與社會生活的智慧之作。它伴隨著華夏文明發展了千年,它強調的始終是符合天道的規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時代思想。

每個時代有其獨特的思想體系,每個時代對於其解讀不盡相同,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近代立國,強調西方文化思想體系,但治理華夏離不開本身文化特點,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學或許在古代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發展呈現出重文而不重藝的現象,但縱觀整個華夏史,文與藝從未分過家,中方文化重文修心,治其內,西方文化重藝美外,立其形。也許在現代,西方文化能使社會發展前進,但只重其結果而忽視了內在是要變質的

中華文化,從來有其自身生命力,我們所要做的便是求其中,中華文化的修心致己結合西方文化的重藝立身。促使有朝一日形成一種全新的華夏文化,取長補短求中而不息,則應當是我輩之志。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磐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

我從來都很慶幸我是個中國人,我們每個人所作所為都的離不開這兩本書所蘊含的智慧。

若水


國學經典鑑賞


道德經這個名稱是後人起的,意在把老子的五千言分成道和德兩部分來歸納和講述。這樣是不妥的,仔細閱讀和理解老子的話,道和德在很多地方表述都是連在一起的,應該叫《老子》或《老子的思想》準確些。

“道”和《易經》最大的相近之處,就在於對自然化生萬物的論述:

一、“道”的生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二、《易經》的生化: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天地火水)、四象生八卦(乾坤震兌艮巽坎離)、八卦再生64重卦、64卦再無限生化。

三、“道”和《易經》的化生過程相當比較:

道相當於無極,道生一相當於無極生太極,一生二相當於太極生兩儀,二生三相當於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重卦,三生萬物相當於64卦再無窮生化。


空逍


《道德經》是在講“道”與“德”的特徵,以及“道”與“德”之間的關係,其中諸多章節涵蓋了精妙的易理;《易經》是孔子晚年對《周易》的見解,也就是對周文王推演排列的六十四卦的見解。

周文王按照一定規律(這種規律是用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來體現的)推演排列的六十四卦,是能夠演繹易理的一種工具,《周易》(既周文王排列的六十四卦)具備的這種宏觀的規律性特徵,可以作為推演、預測人或事物發展變化的參照。

《易經》是孔子晚年對《周易》標註的見解。孔子及其學徒對《周易》(周文王六十四卦)的見解,既《易經》,不能完全代表《周易》能夠演繹的易理(易理既大道太極的變化規律)。

《周易》演繹的是極為宏觀性的易理,這種易理可以作為推演、預測人或事物發展變化的參照;而《易經》是極為微觀性的一種見解,其功能用於實現教育目的,而用於占卜的準確性較差。


白雲鶴


這個問題非常好!曲字既是漢字之母,又是中華文化的總源。人們把曲字中的八卦和八字預測開發出來稱為《易經》,還剩下比《易經》深奧萬倍、上消天災、下度萬民的道,老子和孔子就是解釋和評論道的兩個聖人。老子說:"譬道之在天下,猶小溪之於江海也。” 孔子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日新之謂盛德。" 因此,《易經》和《道德經》都是從曲字中開發出來的經典。曲字全部囊括了宇宙萬物,所以,老子把曲字稱為"曲全”,《道德經》中第二十二章就是對″曲全"的解釋和評論。開頭的“曲則全”與結尾的“古之所謂′曲全'者,豈語哉?誠全歸之。" 首尾照應,強調宇宙萬物都全部歸納在曲字中了。孔子說:″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 不過,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因此,要具備非凡智慧的人才能理解和遵守,智力低下的人聽了道不僅不相信還要大聲嘲笑。如果不被這種愚蠢的人嘲笑就不是道了。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易經和道德經,是不同時代,用不同的語言,用陰陽講述的相同的內容。

《易經》用陰陽符號,來講述陰陽(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道德經》是用文字來描述陰陽(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樸素的有形的看得見的——物質,稱之為:有形,簡稱:有。精微的無形的看不見的意識——精神,稱之為:無形,簡稱:無。

“有生於無”,有形生於無形,物質生於意識。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有形的看得見的物質(合抱之木),生於精細、細微的意識——精神。

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