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衛軍第30武裝擲彈師,師級編制有名無實


黨衛軍第30武裝擲彈師,師級編制有名無實

第30師師徽

雖然從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開始德軍就俘獲了大量的蘇聯戰鬥人員也佔據了遼闊的蘇聯領土,但是知道1944年之前,蘇聯並沒有出現如其他東歐國家一樣的傀儡政府,而在德國部隊中的蘇聯戰鬥人員也是以志願的名義作戰,德國不願意在蘇聯建立傀儡政權的緣由有兩個方面:其一,在第三帝國的血統理論之中俄羅斯民族是卑劣的民族,蘇聯不應該成為一個國家而存在;其二,德國對征服蘇聯以後的規劃是將征服後的蘇聯領土視作自己的“殖民地”而不是僕從國,因此並不打算建立偽政府。

黨衛軍第30武裝擲彈師,師級編制有名無實

但是1944年的二戰戰場距離第三帝國統一歐洲的“夢想”越來越遠,熬過寒冬的蘇聯依靠“大縱深”戰略結結實實的在東線回敬了德國引以為豪的“閃電戰”;積蓄足夠力量的英美聯軍在西西里登陸“嚇死”了意大利,諾曼底登陸又直接威脅了第三帝國的西線戰場。

在此條件下,德國制定了新的“防東擊西”戰略,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在蘇聯的東線採取守勢集中主要力量攻擊西線的英美盟軍,企圖通過一次決定勝局的戰役(即後來的阿登戰役)創造再一次的“敦刻爾克”迫使英美與德國單獨媾和然後回師東進與蘇聯硬“剛”一輪。

黨衛軍第30武裝擲彈師,師級編制有名無實

阿登戰役的結果雖然失敗了,但是這樣的戰略規劃可能是當時第三帝國最後的希望所在,在德軍的計劃裡將大量的主力西遷就必須在東線創造更多的部隊應對蘇聯瘋狂的反擊,於是由俄羅斯俘虜拼湊的軍隊成為德國應對危局的廉價“炮灰”。

黨衛軍第30武裝擲彈師,師級編制有名無實

1944年6月22日,也是蘇德戰爭爆發的整整三年後的同一天,蘇聯發動了強勢“巴格拉季昂”(白俄羅斯戰役)反擊行動,用兩個多月的時間擊潰了德軍重要的中央集團軍群,將蘇德戰線推到波蘭境內,並解放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此時組建有俄羅斯組成的“炮灰”部隊更是迫在眉睫。

黨衛軍第30武裝擲彈師,師級編制有名無實

在前文中我們提到“大蘇奸”卡明斯基死後,他的部隊被德軍分散到其他部隊,其中一部分準備用來組建第三十黨衛軍師,但是在卡明斯基死後原本組建第三十師的部隊頻繁出現譁變、大規模逃跑事件讓黨衛軍失望至極,無奈之下該師被黨衛軍送給了弗拉索夫的“俄羅斯解放軍”(後面我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介紹該臭名昭著的部隊)並最終留在了偽軍部隊。

黨衛軍第30武裝擲彈師,師級編制有名無實

1945年2月,黨衛軍將第三十師的戰鬥序列給與了原在德軍部隊中作戰的黨衛軍“白魯塞尼亞第1”擲彈旅,並將該旅升級為,第三十黨衛軍“白魯塞尼亞第1”武裝擲彈兵師,但實際上該師並未得到實際上的人員與裝備的補充提升。

黨衛軍第30武裝擲彈師,師級編制有名無實

魯塞尼亞是東歐歷史中歐洲某一區域名稱,該區域包括現在白俄羅斯、烏克蘭的部分,俄羅斯分佈以及波蘭小部分,白魯塞尼亞是該區域的其中一部分。部分歷史文字將該師叫做,黨衛軍“白俄羅斯”擲彈兵師,但實際上該師並非由白俄羅斯人組成,叫做“白俄羅斯第1”並不符合黨衛軍命名的原則。

黨衛軍第30武裝擲彈師,師級編制有名無實

1945年4月,德國面臨來自英美與蘇聯雙方面的威脅,無奈之下黨衛軍只能將該師分散,其中德國軍官與士兵骨幹被被編入第三十八“尼伯龍根”裝甲擲彈師,而剩下的非德裔士兵則被補充到第二十五黨衛軍“匈雅提”武裝擲彈師與美軍激戰與奧地利。短短兩個月,該師經歷了組建到解散的過程,也是黨衛軍諸多部隊中最為命運多舛的一支部隊。

黨衛軍第30武裝擲彈師,師級編制有名無實

反觀來看,第三十黨衛軍“白魯塞尼亞第1”武裝擲彈兵師包括其前身都是身份十分尷尬的部隊,他或許並不清楚自己究竟為誰而戰,雖然黨衛軍的官方宣傳是為反對奴役俄羅斯各民族的“布爾什維克主義”而戰,但是組建這支部隊的黨衛軍也同樣是“法西斯主義”奴役者不是嗎?為一個奴役的主義推翻另一個奴役的主義有何意義?

他們不能為國家而戰,因為德國並不打算將白魯塞尼亞或者白俄羅斯獨立,甚至弗拉索夫的“俄羅斯人民解放委員會”偽政府建立也是在萬般無奈之下有條件的;他們也不能為自由而戰,因為即便德國勝利他們也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他們只能為自己而戰,為反對斯大林的“270號命令”而戰。而這樣的戰鬥註定不會得到任何一方的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