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姜子牙、韩信、张良那样的人,你会怎么做,是等待明主,还是毛遂自荐?

阿帅140540931


三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政治文化背景都不一样,我们把三人换一下,韩信在周文王时去投靠会发生什么?

周朝那个时候人们对造反没有概念,要不是纣王太过分,六百年江山不会断!

韩信主动去找文王说:我帮你造反,你坐天下!文王肯定会把他赶出去,因为文王不是刘邦,干不过韩信!

相反姜子牙到楚汉时期,他就不会去钓鱼了,他可能早就去秦国上班了,还项羽和刘邦什么事!

再说张良,不同与前两位的主动或被动,张良是在被动中主动抓住了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张良是韩国人,受韩王重用,一方面自己的祖国,但是韩王无能,另一方面天下大乱,有才之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但是张良不想背弃主的骂名!

刘邦很聪明的帮张良解决了这些事,名正言顺的让张良来帮自己,完成了他的梦想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跟刘备借赵云是一样一样的!

所以他们都是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相互成就了而已,换一个人换一种态度就是不一样的结局!


观一叶的小五


如果我是这样的人,自负不凡,正好又在乱世之中我也一定会放手去做不愧于自己的事情,让自己名垂青史的。

首先我们是架设啊,我无法知道历史的发展脉络,也无法知道谁才是最后争霸的胜利者,我只能凭借自己对于好恶的判断来决定投靠哪一阵营,单纯的等待是没有意义的,这不是写小说,我也没有主角光环,也许在等待明主的过程中就会死亡,所有只有主动出击,主动加入明主的阵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凭借自己的能力发展出一番大事业。




何唐


先看三个人物的历史形象,

姜子牙,愿者上钩,辅国良臣的历朝典范。

韩信,寒门贵子,屌丝逆袭的典范。

张良,贵族后裔,功成身退的典范。

虽说要假设自己是这三人,这个命题过于虚妄,但还是可以当作游戏娱乐一下。

个人以为,要把自己假设为某一个人,一般都是想要得到某个人身上的优质特性。然后又不能把自己原本的个性去除,这样结合起来才有意思。

就我个人而言,个性散慢,大大咧咧,无求无欲,不好争辩。然后,再将三人的优质特性结合到我自身来。

如果我是韩信,兵家典籍了然于胸。但是犹于我个人的性格缺陷,也许,在那个乱世,只会默默无闻,空有一身本领,也许会叹叹怀才不遇,抱怨一下世道不公,碌碌无为一辈子。

如果我是姜子牙,都一把年纪了,那时候没几个活过50岁的时代,以我的个性,还是去教教养生之道,让人来参观参观我这老怪物,轻松过完剩下的风烛残年。

如果我是张良,做为贵族后裔,如果手上还有点钱财,不如买几个女仆,买块地,起间房子,躲到深山老林快活一生多好。如果没了钱财,以我这经世纬才,学习鬼谷子,躲到深山去教弟子吧。

权当一乐,人是永远不会成为第二个谁的。既使才能一样,命运也会有所不同。


黎传宇


战国时赵国的毛遂地位卑微,却自信得令人钦佩。在赵国被秦军围困的关键时刻,他不顾旁人的鄙夷和耻笑,挺身而出 ,鼎力自荐,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出兵,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留下了“小蔺相如”的美称。毛遂自荐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正是因为人们钦佩他的自信和自荐。可以说,他也是自己的伯乐。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就应该像贾平凹和毛遂那样发现自己的才能,然后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把自己“荐”出去,做自己的伯乐。万万学不得那个才高八斗、计谋超群的姜子牙,他用几乎一生的时间来等待伯乐发现自己,要不是在垂老之年偶遇周文王,他的才华就会被自己的消极等待给埋没了。

人们常常感叹命运不公,却很少发掘自己的潜质;常常羡慕别人的成功,却往往忽视自己的努力和争取。那么,让我们从现在起做自己的伯乐吧!把我们心中的巨人唤醒,发现自己、赏识自己,把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发扬光大,成就自己千里马的梦想。


阿C搞笑视频


等待明君和毛遂自荐其实就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这个是没有统一答案的,应该说只要能达到目的,哪一种都行。只是此一时彼一时,见机行事,把握好机会即可。


商海问道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在我看来,自古以来良好的君臣关系应该建立在“彼此投合,相互信赖”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后世那套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人伦绑架关系。就此而言,“身怀利器”的能人异士在面临择主问题时,就应该更加审慎,因为一旦所投非人,不仅会败坏自己一生清名,而且还是贻害无穷,殃及无辜。

一: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汉武帝曾说“欲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现在既然身怀非常之谋,自然就不能毫无抉择的盲目投效。毕竟,身怀壮志的能人异士就如同一柄锋锐异常的宝剑,用得好固然可以拯救苍生黎民,福泽天下百姓;可一旦所托非人,用不好的话就会祸国殃民,贻害无穷。而这也就是古往今来,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洁身自好,绝不轻言去就的关键所在。

孔子说:“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话说,大才如孔子者,若不是因为始终坚守自己的操守和矢志于毕生的梦想,但凡稍微懂得变通以下,那么以求贤若渴如诸国王侯者,天下之大, 孔子又哪里去不得呢?

而他之所以宁愿枯守穹庐之中,著书立说以传后世者,究其原因也就在于他对自己的能力和追求有着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感悟,正出于对自己的负责和对天下苍生的热爱,才最终导致他宁愿倾述报复于《春秋》,也不愿与时浮沉,随波逐流的原因。

不仅孔子如此,无论是前此于孔子的傅说和姜子牙,还是后于孔子的张良和诸葛孔明,试问,哪一个不是坚决秉持“身怀利器不可以轻易示人”的原则,宁愿枯守穹庐也不愿意阿谀奉承,取悦世俗?

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话说,对于一个有卓越超拔的才能的贤人而言,能被人赏识并且还能以一己之所长做些利国利民的事情才是人生中最快乐的。就此而言,在我看来,在邯郸城危如累卵、赵国百姓深陷水火倒悬之间而又无能为力之际毛遂自荐的毛遂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英雄了。因为从他的行为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义士”二字。

换言之,毛遂绝对是个有追求有抱负,但又不乏矜骄自傲的人,不然,以他的才能而言,为什么非要等到这种家国倾覆在即,社稷将为丘墟的时刻才出来自我推荐呢?对此,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若不是因为“邯郸之围”实在过于危急,而平原君手下又确实没有可用之才的话,毛遂很可能还会和之前一样,只是安安静静的收敛自己的才华,默默无闻的做个食客呢?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为者,固不在于一人一己,一家一姓之得失,就此一点,应该说在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中华志士身上是向来不缺的,一如“鲁仲连义不帝秦”,换言之,除了天下苍生,黎民百姓,没有什么人能够使这些真正具备大才大智,大能大识的人为之俯身低头。

三:杰出的才华是上天的恩赐,若不能效力天下, 不如珍而藏之

在我看来,惊才绝艳的才华是上天的恩赐,若不能使之效力于天下,还不如珍而藏之来的干脆。但人终究是有自矜和炫耀的心理存在的,一如韩信奔走于楚汉之间,之所以屡背其主,轻言去就,究其原因不过就是因为不甘于使自己的盖世才华就此埋没而已。但当他真正受知于刘邦之后又能如何呢?说句大不敬的话,正是韩信的加入才有燃起了刘邦的野心和欲火。进而又使天下人在水火倒悬之中苦苦挣扎了五年之久。

诚然,对于我刚刚的言辞,很多人会以项羽残暴、凶悍来证明刘邦反楚的正确性,但你我皆是后来学史者,你怎么就能确定历史上真实的项羽就是书中所写之人呢?难道说这些年被考古发现所翻转的历史事件还少吗?所以,在我眼中,韩信后来的悲惨下场也是有其原因的。

所以,相对于“毛遂自荐”的积极主动,我更愿意选择“静待明主”的相互选择,因为,这不不仅不是被动的被挑选,反而恰恰是对自己的尊重和对天下人的负责。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狐笔春秋


请看杨玉环的抢答:

明皇与贵妃

【清】袁枚

到底君王负旧盟,

江山情重美人轻。

玉环领略夫妻味,

从此人间不再生。

[摩挲说两句]

清朝的袁枚在县团级的位置上就退了,没有高层生活的经验,但却对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宫廷政变品头论足,好像有内部消息似的。但还真别说,毕竟是乾嘉三大家之一,确实有学问,有见识。

什么宫廷政变?就是马嵬坡政变。怎么回事呢?当时,节度史安禄山叛乱,唐明皇向四川逃跑,到了马嵬坡(陕西省兴平县),禁军政变,杀死宰相杨国忠,逼唐明皇赐死杨贵妃。唐明皇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就是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杨玉环是杨国忠的族妹。我看,这场政变的实质,是太子李亨担心李隆基逃跑将导致政权丧失,因此通过政变夺权,进而收复失地。

老袁是何等风流之人!他选择这场政变的一个故事性很强的情节,大发议论。

他说,在马嵬坡政变中,最后还是君王李隆基辜负了对杨贵妃的海誓山盟。什么海誓山盟?估计都是些什么海枯石烂不变心、天荒地老不分离之类的话。根据白居易的诗,情况是这样:“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难道白居易曾经偷听不成?实际上,李隆基不仅是背信弃义,而且是心狠手辣。政变者要求处死杨玉环,李隆基顶不住,便赐杨玉环三尺白绫自缢。

杨玉环虽然恃宠纵骄,但罪不至死呀?杨玉环必须死,是因为杨国忠是他的族兄,又是她推荐给明皇的。杨国忠主张逃跑,被杀死了;杨玉环如果不死,还独受恩宠,政变者的安全没有保障,睡不着觉啊。

李隆基也是没办法,必须在江山与美人之间作出选择。江山与美人孰轻孰重?在江山面前美人轻如鸿毛。老袁这里说的江山,实质上是皇权。有了这皇权,就不愁没有美人,没你杨玉环,还有李玉环,张玉环、刘玉环……,都不用李隆基出手,扑上来的就乌泱乌泱的。但是,没有了皇权,就完蛋了,你的杨玉环就是人家的杨玉环了。也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如南唐后主李煜,最后江山丢也,美人也亡了。

死到临头了,杨玉环才领略了皇家夫妻的滋味。

皇家的爱情那是绝对任性的。皇帝是老子天下第一,爱起来绝对任性,颠覆人伦,六亲不认,遇鬼杀鬼,遇佛宰佛,简直排山倒海、一住无前。杨玉环原来是李隆基的儿媳妇,李隆基硬是从自己儿子寿王李瑁手中抢过来。嫁给君王的生活也老带劲了,啥事都前呼后拥、耀武扬威、肉林酒池、珠光宝气,吃个荔枝都由广东每天特供专送。娘家人也都跟着沾了大光,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扬名的扬名。其实,在资产负债表上,这些都是应付款啊。

既然皇帝是老子天下第一,凡事都是别人求他的情,他从不求别人、也从不领任何人的情,包括夫妻之情。因此,当皇帝抛弃你时,那也是绝对任性,一样是颠覆人伦,六亲不认,让你死就得死,让你亡就得亡,简直泰山压顶、不可阻挡。这时,与皇帝的夫妻关系,就是绝对的负资产。

其实,皇家夫妻的滋味,不等于民间夫妻的滋味。寻常百姓的爱情虽然也不都是美好,但绝对没有那么任性。在寻常百姓之家,很多夫妻都是白头到老的,即使生离死别或家破人亡,临了时不少人还是说:下辈子还与你做夫妻。

寻常百姓的非任性夫妻之情,杨玉环没领略到,她只领略到了君王绝对任性的夫妻之情。李隆基赐她死时,让她找个好地方托生,但她已经下了最后的决心,坚决不再托生为人。没意思了,对做人失去信心。

杨玉环长得漂亮不必说,她还非常有才,能歌善舞,诗写得也好,不输唐朝那些大诗人;还非常有情有义,李隆基赐他死时,她虽然说了不再托生,也说了死而无憾。徐夤诗说:“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张均兄弟是李隆基圈子里的人,安史之乱时成为安禄山政府的高官,只有杨贵妃以死报答君王,太够意思了。

杨玉环的缺点是懂点政治、但不精通、而又深度卷入政治,因此悲剧了。中国的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都是政治家,只有杨玉环是深度参与政治的艺术家。

还是替古人担忧的老袁好,四十多岁就退了,回家干自己喜欢的事的,一直干到82岁。而杨玉环终年仅有38岁,正是人生好时光啊。


创新国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我相信慧眼识珠的人以后会有大作为。任用贤臣良将也是身为明主的必要条件。刘备的成功,与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脱不开关系,是金子总会发光,每一位足智多谋的谋士都应该等待真正赏识自己的人。如果毛遂自荐的君主并不是明君,那就是牛嚼牡丹,对牛弹琴。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子牙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胸怀济世之志,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一直怀才不遇。他听说周文王圣明,希望得到其赏识,于是便来到渭水河畔,假借垂钓之名来观望时局,以望得到周文王的赏识。其中,不乏有认识到其才能的人想要与之结交甚至认为义父,可是姜太公不改心中所愿,也不毛遂自荐去拜见周文王,而是等其自愿上钩。

黄石公授书张良

张良在刺杀秦王失败后,隐姓埋名逃到下邳,遇到一位老者,那老者看见张良走来,故意把自己脚上的鞋子掉到桥下,张良拿着鞋来到桥上,老者又伸出脚来让张良为他穿上:张良再次强压怒火,为老者穿了鞋。那位老者也没有道谢,站起来一笑而去,张良心里万分惊讶,呆呆地望着老者的背影。

没想到老者已经在此等候他了。老者大怒,对张良说:“你与老人约定,为什么迟到,回去吧。五天以后早些来!”这样又过了五天,到了约定的日子,鸡一打鸣,张良就来到桥上,没想到老者有先在桥上等他。

老者这次怒容满面地斥责张良:你为什么又迟到?以后一定要早些来。五天后,张良半夜就来到桥上,过了一会儿,他看见那位老者走过来了。这次,老者高兴地说;“应苡如此!”然后拿出一部书,对张良说:“你熟读这部书,就可以辅佐帝王,十年之后定会成功。十三年后你再来见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黄石。天亮以后,张良拿出书一看,原来是《广太公兵法》。因此一遇,才有的后来帮刘邦夺得天下。


长亭文史


回答这个问题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因为这问题让人不由自由感到亢奋。

嘿嘿嘿……如果自己成了历史中姜子牙或者张良,诸葛亮刘伯温那样的人,骄傲是不要的,但风有点大,身子有点飘……

闲话少说,问主是问假若是他们那样的人,是等待明主,还是毛遂自荐?

俗语∥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王而事。

还有一句通俗说法∥学满文与武,买与帝王家。

等待明主和毛遂自荐,是两种行为,两种模式。

假若统称一种模式,这就是商业行为。而这种商业行为,又分为两种模式,即直销模式,和推销模式。

等待明主就是推销模式,毛遂自荐新是自销模式。

说白了,推销模式就好像租了门面或者摆摊销售,直销模式就好像走街串户,上门推销一样。

再通俗的说的更明白点,推销,按老百姓的说法就是姜太公钓鱼一一一愿者上钩。

直销按民间的说辞即王婆卖瓜一一一自卖自夸。

而历史上用这两种方式走上成功的人确实不在少数。

现在我们就从推销模式,那个发明姜太公钓鱼一一一愿者上钩的姜子牙说起。

姜子牙做事一一一一百不成

姜子牙卖面一一一一风吹一地

姜子牙编草鞋一一一没法穿

姜子牙找文王一一一算是找到家

这个被称为智神的姜子牙怎么在民间,都是被调笑的味道。原来姜子牙是个流浪汉,飘泊一生,百事不成。

在他八十二岁那年高龄之时,忽然来到西周渭水河边,作了一次秀,搞起直播,那影响之大,波及西周

京城几百里,一时之间,大家放下手中活计,专门来到渭水河边看这怪老头做什么妖。

那时没有网络没有手机,大家不能在家里观看,只得走出家门,来到搞直播人面前。

多少年来,大家为了吃鱼,基本都是用钓的方法,钓的方法就是用弯弯的鱼钩,放上诱饵,专等那贪吃的鱼儿。

这个叫姜子牙的老头子,却用一个直钩,且不放诱饵,放入河里,专等鱼儿上手。

鱼儿没上,却上来一群吃瓜群众,最后把宫里的想吃瓜周文王也惊动了。

文王到来,直接把吃瓜群众赶走,把姜子牙请入宫內,一个人看他表演。

后来吗,姜子牙逆袭成功,帮助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二人灭商纣,平天下,打下八百年周朝基业。

姜子牙独创的推销摸式被后世广泛用于各种类型。

尤其极为推崇他,要象他一样,救民于水火也,除暴安良于天下的一批后人前赴后继,不乏追寻者。

如被汉高祖刘邦称作,夫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运用姜老师推广的独门绝技,直钩钓鱼法,也钓到了刘邦这个大款。

如智者化身,提出三分天下,让他的主人三顾茅庐的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而名垂青史。

然而我遍看历史上发明直销的传始人,却就是不知谁是第一人。

毕竟王婆卖瓜,总是有点不雅,于是大家就册除了。

但我看到问主的问题,眼晴顿时就亮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话说兵神韩信,从小孤儿,大凡杰出人物,皆有让人唏嘘之处。

韩信为了不至于饿,先是跑到霸王项羽手下听差,仅仅混了个连长级别,这韩信从小自视很高,梦想就是元师和将军级别。

韩信如同项羽一样,傲气十足,常常在战友面前吹嘘自己,战友们当然看不顺眼,就常常给韩信小鞋穿。

韩信本计划引起大家关注,水到渠成后,霸王项羽就会不给他不见面的机会。

岂料,大官难见,小鬼难缠。于是逃之夭夭。

韩信来到汉王刘邦帐下,结局还是那样惨,只得又是逃跑。

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

高祖高台拜将韩信点兵的故事,……

闲话少说,问主问假若我是姜子牙,张良韩信之英杰,我是怎么选择,等明主亲临,还是毛遂自荐。

可惜我不是,是了还怎么选择呢?

二选其一,割谁都不忍,只能见机行事,好好把握机会。

当然,姜太公姜鱼有点好玩,首选是错不了的。








古白羽



姜子牙封神

  姜子牙当年将所有功臣全封了神,唯独自己没有封,并谦称自己是“泰山石敢当”。商朝末年,姜子牙佐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封于齐,被后人列于仙班之首,尊为兵家鼻祖,天齐至尊。
姜子牙钓鱼
  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说是漂泊不定、困顿不堪,但是他却满腹经纶、壮志凌云,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业。听说西伯姬昌尊贤纳士、广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但是来到西歧后,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来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陕西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住了下来。此后,他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等待圣明君主的到来。
  姜尚的钓法奇特,短干长线,线系竹钩,不用诱饵之食,钓杆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尚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
  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干,他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磻溪应聘,并封姜尚为相。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姜子牙钓出的可谓是一条“王候大鱼”。
  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源于此。
姜子牙的故事
  覆水难收
  姜尚早些时候只知道钓鱼,家里贫困,其妻马氏嫌弃姜尚,欲图离去,姜尚劝她说:“我有朝一日会得到荣华富贵,你可别这样做。”马氏不听劝告,离开了姜尚。后来姜尚帮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马氏见其地位、财富都很好于是想和姜尚破镜重圆,但姜尚早已经看穿了马氏的为人,就将一壶水泼在地上让马氏去捡回来,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尚于是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已难收。”
人物评价
  孔子:“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司马迁:“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李商隐:“武故时非无臣也,然其卒佐武,有牧野之誓,白旗之悬,果何人哉?非太公望不可也。”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郝经:“沨沨乎大哉,齐之风乎!表东海者,其太公乎?显与西土,而国之东乎。不显惟德,祗称其功乎。敬胜乎怠,神道之充乎。心存不忘,尧、舜之中乎。乃武乃文,圣德之同乎。于乎不能忘,三代之隆乎。”
  胡布:“子牙猎渭水,叶梦为帝师。望重名益崇,太公俟子来。殷授太阿柄,兴王阐鸿基。一怒天下安,熊罴实佐之。如何上古书,《誓命》无一辞?圣道薄武功,用变当天时。穷兵非得已,凶术尚谁咨。黄帝革不享,扬威树旄旗。尧民服四罪,干戈寖已隳。孔圣鄙军旅,尚力德已衰。修德保宗社,教民战无违。熙熙安耕凿,此道宁可期。”
  陈志岁:“兵权与奇计,何妨出屠酤。白发感知遇,壮心翻胜初。西伯得所望,君臣比水鱼。人世重功业,贵谋民康如。得道伐失道,顺势但一呼。”(《江南靖士诗稿·姜子牙》)
  黄道周:“太公尚父,霸王之辅。渔猎以归,修德用武。学擅阴阳,韬分龙虎。黄钺白旄,挥之如麈。伐取商残,开笃周祜。后世谈兵,宗之为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