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山东历史人物或典故让你印象深刻?

温儿儿


说起田横,首先想到的就是田横和五百勇士的历史典故,他们可谓是楚汉争霸中最悲壮的人物。所以,后人常说“成则为周武三千,败则为田横五百,可常可变,可生可死”,意思就是说如果成功了就会做周武王建立天下,失败了就做田横五百壮烈殉志而死。可以长久可以变化,可以活着也可以死亡无所畏惧。

那么,田横为什么宁死也不归顺刘邦呢?笔者今天就以浅见分析,不到之处大家可以提出。

话说刘邦与项羽合作灭秦后,项羽凭借自己的实力大肆封侯,田横当然不例外,他作为战国时齐国的遗民,做了齐王田广的相国,田广死后,田横自立为齐王。无奈,田横齐王的板凳没坐热,雄心勃勃刘邦便灭了项羽。于是,普天之下,唯刘为大,田横意识到自己这个小王国险象环生,如热锅上的蚂蚁,有点坐不住。好在刘邦的谋士郦食其这时向刘邦建议:“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疆,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昭,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

笔者看来,不费一兵一卒而又能收服田横,刘邦何乐而不为?刘邦听了郦食其的一番高论,高兴得一击掌,说:“好招儿,你去办吧!”

再说郦食其,到了齐国对田横说:“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田横说:“我不知道啊!天下何所归?”郦食其胸部一挺:“归汉。”田横说:“先生有什么理由下这个结论?”郦食其胸部又一挺:“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候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杰贤才皆乐其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天下后服者先亡也。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

彼时,田横一想,是这么个道理,决定归汉,遣使撤了历下的守备,准备过太平日子,整日里与郦食其饮酒作乐。

也许是高兴过头了罢,无论是郦食其还是刘邦都没有将这一外交成果通报给正在齐地攻城略地的韩信,韩信虽知这一信息,面对功名利禄,却在说客蒯徹的煽动下,一举攻下了历下。田横得到这个消息十分气愤,心想好你个郦食其,当面说好话,背后放暗箭,我岂能饶了你!一声令下,把郦食其给烹了。啥叫“烹”啊?就是放在烧开的锅里煮!好端端一个学富五车的官场谋士、说客,就这样成了肉酱。

笔者认为,田横虽然烹了郦食其,但战场上终究不是刘邦的对手,仗打得一败涂地,最后只好带了五百人逃到海里一个小岛上苟延残喘。

刘邦虽定了齐地,但田横的存在不免是他的一块心病,万一哪天田横坐大了,岂不要给自己的万世基业带来麻烦?想来想去,还是以招抚为上,就让人给田横捎话说,你还是降了吧,带了那么几个鸟人,有什么前途?降了,我还给你封侯,你可以照样过滋润的日子。否则,大兵压境,没有好果子吃。

田横想了想,在小岛上度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就带了两个亲随来到距洛阳三十里的地方,但这时他改变了主意,对自己的亲随说:过去我和汉王都是南面称孤,现在汉王为天子,我却做了亡虏,即就是在朝中做事,也是多么耻辱的事啊。汉王要见我,无非是要看我是不是真的归汉,这里距洛阳三十里地,你们拿了我的头到洛阳,大约还和生时没有两样。说完就自杀了。汉王见了田横的头,不知是伤感还是高兴,派了两千军人将田横厚葬。跟随田横的两个亲随也放弃刘邦给的官儿不做,给田横殉葬。而躲在小岛上的五百个亲兵听到田横自刎的消息,来到田横的墓地,集体自杀以随田横。

在笔者看来,田横的确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汉子,他知道自己即是归了刘邦,也未必有好下场,于是采取宁死也不合作的态度,以死蔑视刘邦的收买。只是那五百零二个亲随的殉葬着实让人叹息,让人觉得不值。愚忠,是多么地害人至深。




吱道书法剪辑


🌹
△写人写鬼高人一等,狐仙鬼怪也钟情——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县人。
△出身破落地主家庭。19岁时因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乡里,以后久考不中,直至71岁时才考个贡生。
△为了生计,给邻乡知县家里作私塾先生,71岁时撤帐归家。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他40岁时基本完成出版,以后略有增补和修订。“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为记述之意,“异”为离奇故事。全书共收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
△《聊斋志异》,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巧妙,文笔简练,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蒲松龄成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小说家!








笑看东篱


祖居山东,对齐鲁大地充满故园深情。回答这个问题,必要如数家珍一般。

孔孟的名声和功业实在影响太大,他们属于整个华夏民族,甚至整个人类,实在不敢专有。

顺着历史梳理,我想起了有“华夏第一相”之称的管仲,顺便重温了有关他的经典故事。

管仲其人

管仲,姬姓,周穆王(史书上记载西游见过西王母的那位)的后人。今安徽颍上人,所在年代约为: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

1.位列五贤之首

姜太公祠五贤殿供奉着五位对齐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分别是: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田单。

司马穰苴、孙武、孙膑都是军事家:司马穰苴著有兵书《司马法》;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孙膑既著有《孙膑兵法》又亲自参与了著名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指挥,是“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田单,在燕国名将乐毅攻占齐都,半年内连下七十余城灭了齐国之后,死守孤城即墨五年,并于随后收复失地成功复国。

下边我们重点来说说管仲。

2.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里这样说: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春秋五霸中第一霸的霸业。

管仲审时度势,在他的建议和策划之下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扩大了齐国在诸侯国和周天子那里的影响,坐上了实至名归的霸主之位。

关于九合诸侯《史记》里说: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谷梁传》称:衣裳之会十一次,兵车之会四次。在古代,“九”往往不是指具体的数,通常可以理解为“多次”的意思。我们来看《春秋经》对于齐桓公(管仲辅佐期间)大会天子和诸侯的记录:

(1)前681年春,齐宋陈蔡邾:北杏之会
(2)前680年冬,齐宋卫郑单:鄄之会
(3)前679年春,齐宋陈卫郑:鄄之会
(4)前678年十二月,齐鲁宋陈卫郑许滑滕:幽之会
(5)前667年六月,齐鲁宋陈郑:幽之会
(6)前659年八月,齐鲁宋郑曹邾:柽之会

(7)前658年九月,齐宋江黄:贯之会
(8)前657年秋,齐宋江黄:阳谷之会
(9)前656年夏,齐楚鲁宋陈卫郑许曹:召陵之会
(10)前655年夏,周齐鲁宋陈卫郑许曹:首止之会
(11)前653年七月,齐鲁宋陈郑:宁母之会
(12)前652年正月,周齐鲁宋卫许曹陈郑:洮之会(兵车之会)
(13)前651年夏,周齐鲁宋卫郑许曹:葵丘之会
(14)前647年夏,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盐之会(兵车之会)
(15)前645年三月,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牡丘之会(兵车之会)

虽然齐桓公以诸侯的身份实行的是霸道,但是在管仲的指引下,在实质上施行的是能够使天下稳定的“霸道”。诸侯能够坐下来“有话好好说”,避免战争屠戮人民,是积极的。不得不说,因为管仲,齐桓公的霸道是春秋五霸中难能可贵的“仁义”的霸道。

从下面这个实列,也能看出管仲辅佐的齐桓公在历史上起到的积极作用。

抗击外族的侵略

《论语·宪问》里有孔子的一段话:“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翻译过来就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怕要是披头散发左衽衣服的野蛮样子了。这是孔子在表彰管仲“尊王攘夷”的功勋。

1.救援燕国。

公元前662年,燕国遭到北方山戎的侵犯,向齐国求救。在管仲的坚持和亲自参与下,帮助燕国解除危险。齐国在这件国际事件后,树立了威信,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拥戴。

2.存邢救卫。

公元前660年,西北方的外族狄攻打邢国和卫国,并且杀掉了卫国的君主,灭了卫国。管仲帮助齐桓公联合了多国组成的联军打退了狄人,并帮助邢卫两国复国,成为了“尊王攘夷”实至名归的践行者。

在"存邢救卫"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令人动情的故事,管仲和他辅佐之下的齐国,散发出一股少见的人性美、情操美的光彩,成为春秋时期一道靓丽的风景。

发展齐国的经济

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经济上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发展经济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强国必须的,管仲相齐有着一套有效的经济策略。

《史记·管晏列传》里这样描述: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和传统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同,管仲鼓励工商业,大力发展商业经济。齐国靠海,管仲“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管仲在经济改革中推行国家食盐专卖的政策,扼住了财政发展的命脉。这就像现在有些产石油的国家,政府对它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可以使得大多数人而不是少部分人获利。所以,这项政策既利好于齐国的国库,又得到了大多数人民的欢迎。

经济上的发展必然导致精神文明上的进步,这正好对应着上面引用的那一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当然,管仲的经济政策还能具体到更细节的一些方面,比如说货币啦,农业林业渔业啦,赋税征收啦等等层面,能力所限就不一一解读了。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有关管仲的故事。

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是中国人对于友谊的最高肯定。“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知己之交,具有无尚的价值。

“管鲍之交”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史记》里有记录,主要可以分一下几个方面来印证这份可歌可泣的友谊。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第一部分:生活上的体谅。

年轻的时候,他们之间做生意,管仲因为家里穷总是多拿多分,鲍叔牙体谅他不怪罪他贪婪。这样的朋友,人间几度能见,鲍叔牙高尚的友谊滋养了管仲,也为管仲将来的施展才干打下了人性基础。

第二部分:能力和道德上的信任。

当管仲办事不利,鲍叔牙不认为他蠢笨;当管仲做官让国君不满意,鲍叔牙不认为他无能;当管仲在战争中逃跑,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他理解管仲一切失败下的客观原因,他也始终坚信管仲的能力和道德情操。从某种角度上讲,鲍叔牙的信任成就了管仲。

第三部分:政治上的推荐。

刚开始,管仲是保公子纠的,鲍叔牙保的才是公子小白(齐桓公)。当公子纠在夺权斗争中失败之后,又是鲍叔牙不计个人得失的向未来的齐桓公推荐了敌对阵营里的管仲。正是因为鲍叔牙的诚恳推荐,管仲不仅没有被惩罚,并最终得到了重用。才有机会得以施展才华,帮助齐桓公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在诸侯林立的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天下,从而建立了不世的功勋。

除了管饱之交,管仲和齐桓公两君臣之间也颇有些有趣的故事,限于篇幅在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

最后,简单罗列几个和管仲有关的成语吧!

1.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2.百战百胜——《管子·七法》

3.名满天下——《管子·白心》

泰山、黄河、孔孟,都是我们山东这一方土地上的骄傲,同样2700多年前的管仲也是我们心头的一束亮光,今天说起他内心依然充满欢欣和鼓舞!让我们再一次默念孔夫子的那一句“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为管子喝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