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個小習慣幫助孩子把做作業從難題變為日常規律

世界上有一種痛,叫「給孩子輔導做作業」。

在一份名為《中國中小學寫作業壓力報告》裡就顯示,中國學生每天寫作業 2.82 小時,91.2% 的家長都有過陪孩子寫作業的經歷,其中高達 78% 的家長是每天陪著孩子寫作業,而因為「寫作業」而引發親子矛盾的家庭比例超過 75.79%。

「陪寫作業」已經成為一些家長眼裡的「高危工作」,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篇小小的工具文,其實陪寫作業不僅僅是中國家長心頭的一座大山,在美國家長眼裡,也同樣如是。《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裡提到了 9 個可以在週末時光裡培養出來的小習慣,也許能夠給各位「捨命相陪」的家長一點啟發。


按學科分類擺放好的活頁夾整整齊齊的、旁邊還有一打全新的筆記本,正等著被啟用……這些為新學期而準備的學習用品都滿載「承諾」-好好學習。

9 個小習慣幫助孩子把做作業從難題變為日常規律

然而對於家長而言,從一隻剛剛削好的新鉛筆,到連一篇作文都還沒有完成就變得無精打采的孩子,這個轉換並不需要很久。

不過不要嘆氣,這裡有一些具體的建議幫助解決寫作業「難」這個問題。

其實不論孩子多大、遇到了什麼難題,家長都可以鼓勵並幫助孩子們將完成作業變為一個更加自然的日常規律。

那麼首先,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去建立一個整齊有序的寫作業空間,這個空間能夠幫助孩子們方便地找到重要的學習資料;其次,晚上必須提前做計劃,列出第二天的事項清單,並分清主次。

然後就是「作業」本身,許多孩子提起來那些作業,都會痛苦不堪,抓耳撓腮。通過過去我們對於孩子寫作業的觀察,其實這裡面難題有三個,它們導致孩子們在做作業的時候,壓力變大:第一,拖延;第二,作業量大不知道從哪裡開始下手;第三,總是忘記已經學過的知識。

當孩子面對這樣三個難題的時候,理想狀況是,家長能在孩子小學階段就幫助他們建立有效的完成作業的習慣,這樣等孩子進入高年級之後,就不會再需要來自家長太多的監督和指導。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家長可能無法每時每刻地陪在孩子身邊指導他們寫作業,那麼,以下這些方法可以讓大家在週末進行嘗試。

9 個小習慣幫助孩子把做作業從難題變為日常規律

9 個小習慣幫助孩子把做作業從難題變為日常規律

1、減少、遠離潛在分心的事物

許多學生寫一點作業,就要去刷一下自己的微博、微信。所以,在他們做作業的時候,最好把手機放在夠不到的地方,或者是在做作業時徹底關掉手機,以及關掉電腦上相關聊天、溝通軟件的聲音和信息提醒功能。確實,這很有可能會讓孩子發脾氣、會引起家長與孩子們的衝突,但必須承認的是,這是一場值得打的戰爭。例如,我們可以在家裡指定一塊區域,把暫不使用的手機和電腦放在那裡,家長在這時也要以身作則,劃定界限,把自己的手機和電腦也放過去!

2、記住:每天行動的規律性、一致性是成功的關鍵

從根本上來說,如果完成作業的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這本身就能緩解孩子的焦慮,使他們感到可靠,家長可以幫助他們每天下午都遵循基本一致的順序和步驟來完成作業。

9 個小習慣幫助孩子把做作業從難題變為日常規律

9 個小習慣幫助孩子把做作業從難題變為日常規律

3、提前計劃

對家長來說,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計劃流程對孩子常常能夠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孩子們能看到怎樣安排一系列的工作任務。當你出門辦事、計劃一次旅行、完成工作上的一項任務時,試著讓孩子參與進來,讓他們明白「事先定計劃」的意義。然後利用某個固定時段(一般週日最佳)和孩子坐下來一起為下一週做計劃。

其實,作為一個學生,應該學會將一個複雜任務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自己能力可及的任務的方法,然後在日曆的對應時間上標記出截止這一天應該完成的事項,從最終作業需要完成的日期開始倒推計劃,從而完成所有主要任務和包含在其中的子任務。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這個作業目標可能就是週二前看完一本書,週三寫一篇讀書報告。到了中學階段,就可能是完成某個科學項目的研究。學生進行越多的計劃實踐,就能越早變得更加獨立。

9 個小習慣幫助孩子把做作業從難題變為日常規律

4、時間預估

讓學生練習預估完成每一項任務所花費的時間,並制定相應的時間表。即便預估的不準確,這個過程也能幫助他們在多項任務並行時,自發思考最佳時間安排,不至於所有事情都堆到截止日期之前,臨時抱佛腳。

5、先做最困難的事

大多數孩子的本能是先完成有意思的任務或最容易完成的任務,但其實他們應該從最難的任務開始做起。不然就會變成,他們不得不在筋疲力盡時,要完成寫出學期論文的大綱這個最挑戰腦力的任務。如果家長鼓勵孩子先完成最具挑戰性的任務,他們就能把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最難的作業上,之後完成簡單的、自己擅長的部分就不費吹灰之力了。

9 個小習慣幫助孩子把做作業從難題變為日常規律

9 個小習慣幫助孩子把做作業從難題變為日常規律

6、幫助他們循序漸進

分階段熟記知識,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前進。

學生面臨海量材料需要記憶時,可能會不知所措、總是忘記那些已經學過的知識。這時候,家長們可以建議孩子根據距離考試的時間還有多久、考試會涉及的知識模塊把材料切分成一系列的小模塊進行記憶。比如,如果我們把歷史考試的學習模塊分成 3 份。第一天就第一個部分的知識進行學習,第二天學習第二部分,第三天覆習第一、第二兩個模塊,接著用第四天的時間再繼續學習第三個模塊。通過這種方式,等到學到第三個模塊時,也還能記住第一個模塊學習過的內容。這種循序漸進的方法通過複習和重複強化記憶已經學習過的內容。

7、使用視覺工具幫助理解和記憶

有的學生會通過創建圖表或其他圖像工具來把信息更好地整合在一起。例如,如果要通過文字描述清楚細胞運作原理,這是很困難的,但是,如果我們轉換思路,用圖表的來呈現就會容易很多。

圖表可以根據相同的標準(形式、功能、地點)來提煉、組織、歸類大量不同的信息來源(細胞的組成部分),形成一個分門別類的簡單介紹,方便我們記憶。

有的學生則更樂於利用敘述、講故事的方法來將想法和內容聯繫在一起。比如如果我們按照時間順序,把發明家是怎樣基於前人的成就來進行自己的工作,變成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這樣我們就能夠理解這個發明產生的原因,而不是簡單的記憶發明家的姓名和發明的內容這樣乾巴巴的信息。

9 個小習慣幫助孩子把做作業從難題變為日常規律

8、不要抄近道,踏下心來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學習材料

把信息寫下來,要比打在電腦上更容易記住,我們知道這聽起來很老土,但是確實有用。如果孩子覺得親筆寫下來太麻煩,那麼還是應該在電腦上建立自己的學習計劃,而不是借同學的材料。

建立學習計劃是內化學習內容的關鍵步驟,因為主動學習永遠優於被動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覺得口頭測試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很有用,這種口頭測試幫助他們知道哪些知識已經完全掌握了,哪些知識還需要複習。比如使用學習應用軟件 Quizlet 等線上資源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直接測試詞彙量,但如果是涉及較為複雜知識的考試,這款軟件就沒有那麼奏效了。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學生應最大程度地利用 Quizlet 來製作自己的學習材料,而不是依賴其他人發佈的現成材料。

9 個小習慣幫助孩子把做作業從難題變為日常規律

9 個小習慣幫助孩子把做作業從難題變為日常規律

另外,還有一個和「做作業」相關的難題——有的學生就算已經學習了很長時間,也仍然認為自己準備的還不夠充分;有一些學生則連書都沒怎麼翻開過就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了。

那麼到底學多少,學多久才算合適呢?

9、使用模擬測試

要決定學多少時間才算夠,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把有可能會考到的內容進行當堂測驗或寫作。一開始,學生能做到口頭複述材料,然後把所有沒記住的內容寫下來,幫助記憶。再往下,他們就能從課本內容中進行抽查、用課堂筆記、作業、學習指南進行模擬測驗。如果學生在口試和筆試中都能熟練掌握知識,那麼學習時間應該就夠了。

家長應該現在就和孩子-討論這些學習習慣,這樣從開學第一天起,孩子們擁有的就不僅是削好的鉛筆、充足的文具,還可以擁有一個關於學習如何擁有好的學習習慣的行動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