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錯譯兩句英文,一句害死數十萬日本人,一句險讓日本亡國

經過近代工業變革和世界大戰,西方文明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英語已經成為了現今國際通用語言。然而英語雖然好使,但是卻不得不說這種語言並不嚴謹,所以現今聯合國採用法文來記錄正式文件。

若要說受英語“荼毒”最慘的國家,莫過於二戰時的日本了。二戰末期的日本便因為語言不通,引發美方錯譯日語,導致日本成功"招核",讓美軍在廣島、長崎引爆核彈。而日軍投降之時,也因為日軍對英語文件的一個短語錯譯,結果引發宮廷政變,險些讓美軍對日本亡國。這其中究竟有何妙趣橫生的來龍去脈呢?

二戰日本錯譯兩句英文,一句害死數十萬日本人,一句險讓日本亡國

原子彈爆炸瞬間

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等法西斯國家因為一己之私將世界捲入戰爭狂瀾,然而隨著德國的投降,日本也是獨木難支。1945年7月,中英美三國在波茨坦會議上共同簽署了《波茨坦公告》,在公告中要求日本提出無條件投降。

公告發布翌日,日本國內政壇引起激盪,內閣為此展開討論。此時由於蘇聯還因為別的緣故沒去參加《波茨坦公告》的簽訂,所以日本竟然異想天開,認為可以將蘇聯拖下水,讓蘇聯人幫他們從中斡旋,爭取與盟軍以打和而告終。然而深受法西斯國家殘害的世界人民,又怎會放棄自己大好優勢,與日軍和談呢?這實屬無稽之談。

二戰日本錯譯兩句英文,一句害死數十萬日本人,一句險讓日本亡國

1945年7月28日下午,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召開記者招待會,然後日本報社對其講話進行一番翻譯。其講話內容大致如下:我認為聯合公告只是重複開羅會議聲明。對於(日本)政府來說,看不到重大意義,而且已經沒有其他選擇,所以我們暫不回應《波茨坦公告》要求,並且為了成功地結束戰爭而堅定的戰鬥。

當時美軍因為將“不回應”的英譯單詞理解為“不予理會”,結果以為日軍完全沒有談判的想法,便當即在8月初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炸死日本幾十萬人。最終日本只能將投降提上議程,可美軍卻不知道日本當初只是想要討價還價而已,並不是說沒有商量餘地。但是不管怎樣,這兩顆原子彈的確是投了,也導致了日本數十萬人死亡。

二戰日本錯譯兩句英文,一句害死數十萬日本人,一句險讓日本亡國

然而日本受英語“毒害”的影響卻並未就此結束。在8月13日時,日本政府答應美軍可以投降,但是一定要保證天皇在日本的權力和地位,畢竟天皇是日本人的精神和信仰。當時盟軍也爽快答應了,並回復了一份英文文件,特意註明盟軍入駐日本後,天皇應該“subject to”盟軍。畢竟美軍也在二戰中死了不少子弟兵,受到了人民群眾給與的壓力,不願造成美軍士兵的無謂傷亡。

然而,當美軍將文件傳到日本時,卻引發了日軍和日本政府之間的爭議。原來,“subject to”在英語裡面不僅有受限的意思,還有“服從”的意思。那美軍的要求究竟是讓天皇“受限於”美軍呢?還是讓天皇“服從”於美軍呢?要知道,這兩個詞在東亞文化圈裡可有著天壤之別。

二戰日本錯譯兩句英文,一句害死數十萬日本人,一句險讓日本亡國

此時,頑固的日本陸軍認為美國是要天皇臣服於美軍,所以寧願採用生化武器在本土與美軍玉石俱焚,也不願意投降。而日本政府高層則深深記得,數月前去世的羅斯福總統曾經說過的話:“如果日本膽敢對美軍使用生化武器,那美國必定讓日本亡國滅種。”所以日本天皇為了不至於亡國滅種,便決定投降,還請日本陸軍放日本一條生路。

可是,即便當時日本陸軍高層認清形勢了,但是日本陸軍中下層的年輕軍官們卻被戰爭的狂熱衝昏了頭腦,竟然在投降前夕深夜,發動宮廷政變,四處尋找天皇玉音,阻止天皇投降。如果真被他們得逞,那日本可能在今天就不存在了。

雖然當時他們已經控制了負責防衛皇宮的近衛師,但是幸虧駐守東京的東部軍沒有昏頭,最終東部軍在日軍高層指揮下,成功阻止了宮廷政變,所以日本天皇在8月15日的投降成為了被歷史定格的瞬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