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一年在历史上这么的重要?

苍鹰105350496


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之前只能是模糊推论。哪怕96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也是自公元前841年开始前推。但是断代工程依旧只是自说自话,毕竟很多东西需要时间来进行验证,也需要考古等东西来发掘,比如以前西方不承认商朝,现在则是不承认夏朝,原因就是如此,没有文物对照也没有历史明确记载的时间。

话回过来说。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件事:西周厉王胡,被国人(自由民)暴动逐出首都镐京。

周厉王性格残暴,大肆占有山川河流与公共财产,利用巫蛊特务禁止百姓议论,国人在街上话都不敢说而只能用眼神交流。

暴动发生后,周厉王下令调集军队镇压,但大臣军官们说,国人就是我们的军队,如今国人暴动,哪找士兵来呢?

厉王无奈逃去了彘(山西霍州),太子静躲到召穆公家中躲避,国人包围,召穆公被迫以自己儿子代替。《竹书纪年》说:国人执召公子杀之。

国人被劝说解散,卫武公带军到首都,召公请共国君主和执政,代行王权,卫武公、召公、周公辅助,当年称共和元年。到共和14年(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次年太子静继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

此后,中国历史就能对应具体时间了 。


四川達州


公元前841年,即周厉王37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值得所有中国人都必须记住!这一年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周厉王被赶跑,周王朝进入“共和行政”时期。

公元前841年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正式进入“信史”时期,也就是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历史事件才开始有了准确的纪年。在此之前,中国历史是“断片”的,给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带来极大困难。


也就是说,公元前841年,是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的一个分水岭,由此向前的历史断代学,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课题。

周厉王失国与共和行政

周厉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暴君,不过说实话,他是一位被抹黑的国君。周厉王即位的时候,周王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民生凋敝、政治腐败、王室大乱。

为了摆脱困境,周厉王决定改革,首先在用人上,他以荣夷公和虢公长父为辅政大臣;在经济上,他将山川水泽收归国有;在权力结构上,他试图走王权独裁之路。周厉王之所以这么做,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井田制的崩溃和诸侯国不尽义务,经济改革非常迫切;

其二、改革核心必然触及权贵利益,只能从山川水泽边缘经济开始;

其三、王权受到旧贵族掣肘,利益阶层的弄权,导致王权旁落

尽管周厉王采取了尽量回避触及权贵阶层的核心利益,但是依然与他们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改革仅仅三年,以召公和周公为首的旧贵族,挑起国人暴动,将周厉王驱逐。

周厉王逃往于彘地后,王位空缺,周王朝进入卫武公代政,召公和周公联合辅政的阶段。卫武公又称“共伯”,名“和”,所以历史上将这段历史称为“共和行政”,时间起点公元前841年。

史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共和”纪年,公元前841年就被称为“共和元年”。“共和十四年”,周厉王病逝于彘,周宣王即位,“共和”时代结束。

“共和”纪年,开创了独一无二的以大臣称号为纪年的历史。

历史的年轮从此开始

当然,公元前841年开始的“共和行政”,虽然是很重要的历史事件,但是却不是它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最为历史精确年轮的开端,才是公元前841年最有价值的光辉点。

我们经常讲,中国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周王朝之前还有商朝,商朝之前还有夏朝,《竹书纪年》里还记载了虞朝,再向前推还有三皇五帝。不过,在相关史料与出土文物验证之前,这样的记载不能当做“信史”,而只是传说。

遗憾的是,中国准确的历史纪年并不算遥远,它的起点就是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为我们留下这个宝贵遗产的,就是司马迁。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从共和元年开始,中国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有了准确的时间节点,而在此之前,所有的历史事件都丢失了历史的年轮。确认时间节点的最重要文献,就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它记载了共和元年,对应各诸侯王年表如下:

宋釐公十八年,周厉王三十七年、共和元年,齐武公十年,陈幽公十四年,蔡武侯二十三年,曹夷伯二十四年,燕惠侯二十四年,鲁真公十五年,楚熊勇七年,卫釐侯十四年,晋靖侯十八年,秦嬴仲四年。

司马迁在解释纪年缺失时说,自黄帝以来,中国就有纪年,可是由于他所看到记载并不一致,加之资料的缺失,已经无法判断真伪,只好如实记录。

为了找回丢失的历史年轮,我国曾在九十年代组织了一次“夏商周断代工程”,力图将史书中断裂的年表续接上。

据当时的研究成果说,他们将武王伐纣的时间,准确地找到了,即公元前1046年,由此将历史年轮准确到了夏朝。可惜这个成果后来遭到了很大质疑,不知所终。


寻根拜祖


因为三个原因,所谓它非常重要。

第一个原因是,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周厉王残暴统治下,百姓苦不堪言终于发起了暴动,愤怒的百姓将这位君王赶出了都城,这是历史的拐点,周王室权利威严尽丧,这直接导致诸侯不在敬畏周天子,为此后的春秋战国时代,拉开了序幕。

第二个原因是,开启了贵族共和执政,也是这一年中国有了明确的历史年份记载,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史学都意义重大。

第三个原因是,这是首位被自己的臣民赶出自己都城的君王,为后世君主、百姓所鉴,其意义源远流长。

这件事的发生,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这一年才这么重要。


想跟你聊故事


公元前841年又叫“共和元年”,这一年,周厉王被国人赶跑,西周进入了长达十四年的共和时期。
但之所以这么重要,更主要的是因为中国历史从这一年才开始有了确切的纪年!从公元841年开始,我国历史记载的所有事件,都以编年的形式有了明确的记载,每个君主在位的时间长短,他们在位时每一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都能够完整的接续起来!而在此之前,我国的历史事件是不完整的,特别是有相当年份的历史事件记载是空白,直到20世纪末我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遗憾,但对于成果却历来是褒贬不一、争论不休。

那么这个“共和元年”中的“共和”又作何解释呢?难道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难道一度出现了“共和制”的国家了吗?其实非也,我们都知道西周是君主制,这个共和和我们现在了解的共和制国家还是有一些差异的,它只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那么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叫周厉王。周厉王是西周的第十位君主,在位期间横征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大事,而且连年战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仅如此,周厉王还要任用荣夷公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国人因此更是不满。这里的国人实际上指的是住在城里的贵族,当时的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力,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都有相当的权力,同时他们还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所以周厉王将资源等垄断其实是损害了这些国人的利益,他们自然会非常不满。

面对国人的不满,周厉王非但没有妥善解决,反而变本加厉,他命人监视国人,一旦有人诽谤他就立即杀死。在周厉王的高压政策下,国人不敢在公开场合议论朝政。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敢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后匆匆的走开,这就是成语道路以目的来历。

公元前841年,国人再也忍受不了周厉王的暴政了。于是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了周厉王,这就是国人暴动。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平息这场暴乱,结果臣下告知“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知道没有援兵的周厉王只得带着亲信逃离了镐京,一路沿着渭水河岸逃到了彘(今山东临汾霍州)。


周厉王的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中被国人包围,召公以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静才躲过一劫。国人暴动后,周厉王被迫逃到彘,而太子静又不能马上继位为王,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而这一年也就被称为了“共和元年”。但对此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是由共国国君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见于《竹书纪年》和《吕氏春秋》,但是这和《史记·周本纪》存在出入。

共和十四年,周厉王死于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周宣王,共和也就此结束了。“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尽管此后有短暂的宣王中兴,但这只是西周的回光返照而已。周宣王之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也最终被犬戎所灭!


小祁说历史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并于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于该地。

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姬静。召穆公将姬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竹书纪年》记载:“(国人)执召穆公之子杀之”。

在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劝解下,国人平息了一些怨恨,纷纷离去。此时宗周无主,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称为共和(一说由共国国君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关于“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两者相比,“共和行政”说较胜。



胡杨1954


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史称“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并于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于该地。

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姬静。召穆公将姬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竹书纪年》记载:“(国人)执召穆公之子杀之”。

在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劝解下,国人平息了一些怨恨,纷纷离去。此时宗周无主,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称为共和(一说由共国国君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关于“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两者相比,“共和行政”说较胜。

西周末年,周室大乱东迁,必然在兵荒马乱之中丧失了部分史籍;秦王一统六国,灭东西周,焚天下书尤其是列国史记,在统一战争中和后来的文化政策中,又丧失了大量的典籍。幸存下来的典籍也因流传不广,历代兵燹,所剩不多。项王焚秦宫殿,则所剩秦史记也不完整。司马迁写作,大部分要靠秦史记,而历史上秦国文化极不发达,加之散轶,更加困难。晋代竹书纪年出土,也散佚了,司马迁没见过这本书,大概他看过拓本。以上是《史记》为什么只能从共和元年有确切纪年。这主要是一个偶然。

而公元前841年出现的“共和执政”在当时来说是绝无仅有的,许多诸侯国对此或多或少都会有所记载。

司马迁编撰《史记》时曾经想要追溯之前的历史,但由于上述原因,也只能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作为编年史的重要代表,后代史书多以此为参照。于是就造成了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人文历史经典传奇


公元前841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中一件事就是有名的国人暴动,另外一件事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明确的时间记载。

国人暴动这件事情大家都比较清楚,从历史书中应当有所了解,是指当时周朝的国君周厉王由于在统治时期独断专行残暴不仁,所以最终被周朝的大臣和百姓联合起来赶出了周朝。记得有个成语就是专门说这件事情的,就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当时周厉王为了维护他的控制,可谓是到了相当苛刻的程度,也难怪老百姓起来反抗他。

不过现在又有说法,说周厉王统治时期,周朝已经腐朽不堪,所以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周厉王自然就要加强中央集权,这样就会被别人指责独断专行,进行独裁统治。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触及那些贵族的利益,所以最终将其驱逐。

当然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在那一年开始,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有了明确的记载,而在之前的记载都是一些片段性的,并没有连贯起来,这给考古和历史研究都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而这件事情的意义影响更加深远,对中国中国古代的历史都有极大的影响。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这一年,发生了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就是西周都城镐京的“国人”发动暴动,赶走了周厉王,成为西周衰落的转折点。(“国人”是居住在国都中的平民百姓。他们不是贵族,沒有特权,但也不是奴隶,他们是自由的,所以叫自由民。)

周厉王姬胡,是个暴虐的君主。他为了搜刮民财,实行独占山林川泽的“专利”政策。这样一来,限制了占“国人”多数的平民的谋生出路,引起了极大的民愤。

周厉王采取高压手段,派人监视“国人”的活动,禁止“国人”谈论国家政事,违犯的人就杀头。这种恐怖手段只能见效一时。“国人”表面上沉默了,但内心更为愤恨。周厉王却利令智昏、得意忘形,对人说:“我的办法消除诽谤了!”

他沒料到,沉默的火山爆发了。以共伯和为首的贵族联合“国人”,包括王宫所属工匠、卫兵全部参加暴动。周厉王仓惶出逃,渡过黄河,奔匿至彘(今山西霍县),后来的就在这个地方死去。他的儿子姬静躲藏到召公家里。“国人”包围了召公的住宅,要杀死周厉王的儿子。召公无可无何,把自己的儿子交出来,冒充太子姬静,才算了事。“国人”推举共伯和“摄行天子事”,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从此以后,周天子在诸侯中的控制权开始动摇了。

“国人”暴动说明西周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周朝长期的战争,频繁的徭役,加重了平民的负担。他们经常发出愤愤不平的呼声:“官差不待息,庒稼种下成,饿死爹娘谁来问?”

平民的处境如此艰难,奴隶的生活就更悲惨了。白天,奴隶主驱赶他们到田野里,在监工的鞭子下和吆喝中象牛马一样地劳动;夜晚,还要给奴隶主搓绳子,纺棉花,从事副业生产。一年到头,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天天都要给奴隶主干活。奴隶们自己却吃不上,穿不暖。古书载:“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反映出奴隶和奴隶主之间对立的关系。

西周社会的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主贵族把他们象牲畜一样买卖和转让。据西周时期的一件青钢器《大盂鼎》上的铭文记载,周王赏赐给一个叫盂的贵族各种奴隶竞达一千七百多人。还有一个《曶鼎》的铭文记载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叫匡季的奴隶主抢了曶的十秭禾。曶告发了他,而且打赢了官司。匡季给他五个田,一个“众”和三个“臣”的奴隶,做为赔偿。更为残暴的是让奴隶殉葬。这种现象普遍地流行在西周社会。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沣水西岸的西周早期小墓中,发现有九个基全用奴隶殉葬。其中较大一点的墓,可能是地位较高的奴隶主贵族,殉葬的奴隶意有四人。可以想象,周天子和各国诸侯的基葬中,殉葬奴隶的数目会相当惊人。

公元前771年,我国西部的犬戎族,乘西周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部争夺,攻占了镐京,把周幽王杀死在骊山下,西周灭亡。周平王继位后,不敢住在镐京。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时代。奴隶制社会走向崩溃。


文藻巧翁


公元841年,这是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这一年发生的两件大事是足以载入史碑的,什么事呢?

第一件事周厉王下台,贵族共和执政。

第二件事从公元841年开始历史上才有明确的时间记载。


周厉王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暴君的代名词,因为在他残暴的治理下,所以他的属民就一起联合起来把他赶跑了。

事实上,周厉王其实是一个比较聪敏的人,因为到了他执政的时候,周朝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败了,因此为了挽救这一样一种情况,在经济上他开始对贵族收税,政治上也开始逐渐收军政大权。

所以周厉王的一直举动,引起了贵族们的一直不满,所以在贵族们的支持下就策划了一起“农民暴动”,周厉王被赶下台,于是贵族开始了短暂的“共和执政”。

第二件事就好理解了,从公元841年开始,历史上就有明确的时间记载,而在此之前,并没有详细记载说,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在这以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摸棱两可的都需要推测。

因此司马迁的史记就以历史上准确的记录时间的公元前841年编订纪年。


这个历史很正


确实,公元前841年,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年是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年份记载。从此之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完全信史时代。而在这一年之前,在前面写了好几千年,明确写出年份的也有一千多年,但那些年代,都是大致年份,并不是有文字确切记录的年份。只有到了公元前841年,我们才敢于充满信心地将哪一年的事归于哪一年;二是这一年让中国首次进入了一个“共和”的时代。公元前841年,因周厉王长年暴政,最终导致周朝发生“国人暴动”。厉王逃出王宫“出奔于彘”,国家由召公与周公二相行政,史称“共和行政”。“共和”这一新概念的出现,相当了不起,虽然当时是指不要国王了,由多位贤臣共同来执政,以求得一种和谐与和平。而且该“共和”执政时间也只有14年(因14年之后厉王死于彘。太子(姬静) 也在召公家里读书学习长大成人了。周、召两公便和大臣商量撤下了“共和”这个招牌,又复回了禹王的老传统,拥立太子为周宣王)。但为后世政权组织树立了榜样,近现代的共和制度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共和行政的扩展与深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