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投資30億元,福清利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進入建設新階段


總投資30億元,福清利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進入建設新階段

福清,生態宜居之城

2018年6月,《福州市特色文化街區建設工作方案》出臺,各縣(市)區將打造12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福清利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入列其中。

總投資30億元,福清利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進入建設新階段

福清東百利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項目開工儀式

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是福州市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利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作為福清的“城市文脈”,承載著一代代福清人心中的“鄉愁記憶”。2019年開始,市委、市政府組織大兵團作戰,完成了利橋片區徵遷工作,隨後迅速進行利橋古街區保護修復和開發利用的規劃設計,啟動一系列前期工作。2020年,該項目作為福州市集中開工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建設階段,將依託東百集團強大的品牌優勢、管理經驗和人才力量,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樣板工程,讓利橋古街成為福清的重要地標和福清人的精神家園。

總投資30億元,福清利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進入建設新階段

尋根玉融記憶


福清利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是文物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聚集區,佔地19公頃,總投資約30億元,坐落在古城東南,美麗的龍江之畔、五馬山腳下,以一條利橋古街,綴串起宋井、黃閣重綸坊、瑞雲塔、龍首橋等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眾多傳統民居與僑厝,集中體現了福清的華僑文化與海絲商貿文化,是福清悠久歷史的真實寫照。

總投資30億元,福清利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進入建設新階段

僑庴“荷園”系列

“荷園”系城區頗具特色的紅磚民居建築群,始建於民國37年(1948),由三座紅磚小樓構築而成,或坐東朝西,或坐北朝南,周以圍牆護之。

總投資30億元,福清利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進入建設新階段

瑞雲塔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竣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費時10年。由葉向高之子、府丞葉成學與知縣凌漢聊募捐鳩工,名匠李邦達負責設計施工。塔高34.6米,七層八角,仿木構樓閣式,底基為單層八角須彌座,周長24米,196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閣重綸”石牌坊是葉向高後人為紀念他兩次入閣主政,於明末建成的。全坊由一色黛青色花崗石構成,仿木樓閣式,平面呈長方形,面闊四柱三間11米,進深三柱二間3米,通高10.07米,重簷四坡頂。整座石牌坊結構勻稱,間隔有致,精雕細鏤,巧奪天工,是明代石構建築藝術的精品,也是福清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石坊。1986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首橋初系木橋,宋天聖5年(1027)改造為石橋,正對舊縣衙門,初名通海橋。元祐2年(1087)再改建,更名“坦履”。紹興20年(1150)擴建,長70餘丈,始更名“龍首橋”。明萬曆34年(1606)移建於小孤山,即現橋址,為石砌墩臺的石樑橋,全長55丈,寬1.5丈,共19門,橋墩寬2米,長5.2米,兩端設分水鋏。清康熙、乾隆年間兩次重修。後因年代久遠,西南端八門圯毀。1949年因機動車通過,西南端石板折斷。1958年在石板上架設木樑橋通行,壓縮了八孔,成為現在的十孔橋。1980年4月,政府撥款重修,將橋面鋪成水泥。1987年11月,被列為福清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清以來,每年正月十五和清明節,男女老幼成群結伴過橋踏青,以取吉利,故該橋又俗稱“利橋”。

宋井建於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政和七年(1117)重修。該井用淡赭色花崗石砌欄,系榫鉚結構,呈六角形,每邊長1.1米,高0.7米,厚0.15米,井深約10多米,井水清洌甘甜,附近居民仍在使用。該古井為研究宋代福清城區規模與居民生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1981年2月公佈為福清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后宮始建於清代光緒庚寅年(1890),主殿供奉媽祖娘娘,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抬梁式木結構,整體框架保留清代小型寺廟建築風格。


福清市將以“尋找老城區記憶、傳承歷史文化、展示古城風韻、塑造福清特色”為目標,深入挖掘街區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徵,通過老建築、老故事等活化文化物質載體,引入文化展示、體驗、商業、休閒、旅遊、創意等“活態”第三產業,因地制宜植入新興、時尚等活力元素,文化韻味與現代功能相結合,賦予街區建築遺存及其依託的環境以新的風采和美麗,形成“一塔一坊一橋,一街九弄兩堂,一江兩岸多片”的空間結構,可以“見街見人、見物見史、見街區憶鄉愁、見街區傳文化”,將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打造成為具有濃厚福清地域建築文化特色和僑鄉文化特色的傳統街區。

總投資30億元,福清利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進入建設新階段

建成后街區效果圖

目前,福清市正加緊組織及籌備第二批古建築的修繕工作,力爭6月份完工驗收並交付。項目的整體設計、建設工作也在快速推進,計劃5月份動工,預計年底利橋主街初具規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