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宝宝都是“演技派”,他们的“控制游戏”,家长要学会配合

孩子三四岁时,几乎每个家长都会经历这样的烦恼:

该给孩子洗澡了,可是他却一溜烟地跑了,你越大吼大叫,围追堵截,他越开心地哈哈大笑;

他总是故意做一些“鬼脸”凑近你,当你表现出意外和害怕时,他会手舞足蹈的重复无数次;

他经常将你平时用的物品藏起来,在你急得团团转时,露出得意的“坏笑”……

遇到这样的事情,很多脾气暴躁的家长可能会不胜其烦,对宝宝进行批评指责,其实,这都是幼儿自编自导的“控制游戏”。通过这种游戏,孩子们可以体会到自己的力量,让内心变得更强大。

家长常常忽略孩子的这种需求,然而对宝宝来说,他们其实常常会感到无助,又有无限的渴望克服这种无助感。所以,他们会独创出许多游戏。如果家长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这方面的天才

每个宝宝都是“演技派”,他们的“控制游戏”,家长要学会配合

什么叫“控制游戏”,孩子能从中得到什么

“控制游戏”顾名思义,就是孩子在游戏中占主导地位,宝宝通过开动自己的小脑袋,去想象、模仿、创造出她认为有趣的游戏,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实施,再要求别人去配合,从而达到内心的满足与快乐。

简单的讲,就是宝宝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再现出来,或者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一个新的情景或者对话,并希望得到别人的配合。

小张有次在上厕所的时候,被4岁的女儿锁在了里边,小张没有呵斥女儿开门,而是扮演一个悲催的受害者。

他“哭泣”着拍门说:“快开门吧,里面太黑了,我好害怕。”然后,他尝试了各种“破门而出”的方法,比如踹门、隐身术、缩骨术等,女儿在外面则笑得直不起腰来。

每个宝宝都是“演技派”,他们的“控制游戏”,家长要学会配合

小张的行为明显达到了女儿的预期,因为这充分显示了她的足智多谋,她会为了能“控制”爸爸而感到自豪与骄傲,同时内心也得到了满足。

反之,如果小张愤怒而又严厉的勒令女儿开门,并且严肃地警告她以后不许这么玩,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创造的“游戏”不能得到大人的认可,也会伤害他们幼小心灵,以后再也不敢表达和实施自己的想法。

“控制游戏”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有很大关系

★案例一:

“妈妈你演蝎子精,爸爸你是蛇精,我是葫芦娃,你们抓走了爷爷,我去救他!妈妈,你先这样,我这个气球就是我的宝葫芦”

“来来来,男生站左边,女生站右边,排好队,跟着老师走!”

这是然然宝贝每天都要玩的角色扮演,时而模仿幼儿园老师的模样,时而进入动画片里,成为自己眼中的英雄,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被她安排的明明白白,一个故事情节反反复复,上演N多次,一家人也乐在其中。

每个宝宝都是“演技派”,他们的“控制游戏”,家长要学会配合

渐渐地,爸爸妈妈也很高兴的发现,然然虽然才刚刚上幼儿园小班,但是已经能够自己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说话吐字也相对清晰,性格也热情大方,喜欢去幼儿园认识好朋友,在学校还会照顾他人感受。老师和小朋友都喜欢她。

▼分析:

记得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句话:如果说有什么能预示孩子的智商的话,那不是看谁最先开始走,谁最先学会如厕,也不是看谁最先开口说话,而是看一个孩子有没有丰富的想象世界,在自己想象的情景中将故事情节、对话、人物等元素自圆其说。

这样的孩子除了想象力丰富,内心也会更加自信,性格也就越来越开朗,他们通常很乐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可以很快地和别人打成一片,得到更多人的喜欢。

★案例二

同样年纪的天天就很让妈妈担心,孩子马上也要上幼儿园了,妈妈担心他不适应,特意带他参加了幼儿园的体验课。

每个宝宝都是“演技派”,他们的“控制游戏”,家长要学会配合

“小朋友请坐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和老师学一个拍手歌。”

就在其他小朋友热情回应老师的时候,天天拽着妈妈的一角开始偷偷的啜泣,老师越是鼓励天天,他越是拽妈妈,眼神闪躲,最后好不容易同意加入到小朋友的队伍中去,却也是唯唯诺诺,做游戏时从来不敢主动参与。

“好了,小朋友们,我们要休息10分钟,有需要喝水的小朋友请举手。”

就在小朋友们积极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老师发现天天没有说话,就特意去询问他,但是天天始终没有说话。

就在老师忙碌的时候,妈妈发现天天又哭了,原来他是害怕和老师说话,而他自己其实早就想去洗手间了,现在尿裤子了,他更害怕又无助。之后的户外游戏,天天也各种拒绝,显得与这个天真活跃的氛围

格格不入

体验课后,老师忧心的问天天妈妈说:

“孩子平时在家玩游戏吗?”

“你们和孩子玩游戏吗?”

答案竟都是“没有”

每个宝宝都是“演技派”,他们的“控制游戏”,家长要学会配合

▼分析:

欧美的专家说,每个孩子都应该至少有一个娃娃,即便你不想让男孩玩娃娃,那也至少要给他一个可以照顾的毛绒玩偶。

现如今父母都忙于生计,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游戏需求”,而在孩子表达这种愿望的时候,家长可能也会直接拒绝,为了不让孩子再次打扰自己,索性给孩子打开电视,或者将手机扔给孩子,让他玩手机游戏。

殊不知,长期没有“游戏”体验的孩子,他们会丧失了自己娱乐的能力,也会扼杀其想象力与自信心,更失去了孩子该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渐渐地就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和别人交流玩耍,孩子这样的行为不光是性格的缺陷,更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控制游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看似简单幼稚的游戏表演表达,它其实是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构成元素,对孩子的性格、语言、智力、情感表达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每个宝宝都是“演技派”,他们的“控制游戏”,家长要学会配合

类似角色扮演的模仿,是孩子再现我们成人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宝宝所观察体会到的“社会生活”,是宝宝形成良好社会交往能力的有力基础。

1. 宝宝的角色扮演可以锻炼其观察力:孩子演出自己的角色是因为自己先用心观察过了,这样才有了一个游戏角色的诞生;

2. 宝宝的角色扮演可以提高其记忆力:用心的观察也离不孩子记忆力的发挥,记住之后才能展现;

3. 宝宝的角色扮演也可以增加语言表达力:想要完美的上演自己的游戏,宝宝就要尝试去表达自己,这样语言的表达就会更棒;

4. 宝宝的角色扮演可以养成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就像我们的梦境一样,孩子愿意去饰演的,一定是自己喜欢、印象深刻的,美好场景的再次重现,是会让人感到幸福美好的,因此孩子的内心也一定会更加积极乐观。

每个宝宝都是“演技派”,他们的“控制游戏”,家长要学会配合

孩子的控制游戏,家长要学会配合,让孩子更听话

“妈妈,这个笔来当注射剂,我就是小医生!”

“你快放下呢个笔,太危险,一会扎到你怎么办?!”

游戏结束!

这样做的爸爸妈妈不在少数,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或者孩子想要你陪伴的时候,你正要开一个视屏会议,后者你手头的工作还需要继续,又或者饭就要出锅儿,你根本就挪不开手。

确实,宝宝的成长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我们的做的只有尽心,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一些,孩子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父母的担心是在成人的认知里去理解孩子,换个角度去看看。

你或许周身疲惫的在工作,你不能马上加入孩子的“情景大剧”,但是你要学着去引导:

“你是医生啊,妈妈这还有一个信息要回复,你帮我准备一下一会当患者的工具吧。”

游戏继续!


每个宝宝都是“演技派”,他们的“控制游戏”,家长要学会配合

看似简单的一个缓兵之计,让家长也有了处理自己手头事情的时间,孩子也在简单的引导之后,

思维得到了发散,在他的小脑袋里有构想了一部大戏。戏里他自己只是一个演员,而他构建的主演其实是父母、家人,这其实是很暖心的。

所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合并激发孩子创造游戏的想象力:

1、顺着孩子的思路玩下去,让孩子当导演与主角,大人当配角,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继续时,家长可以给予提示,帮助孩子把故事继续发展下去;

2、当孩子无聊或者吵着要玩手机、看电视时,家长可以率先提出一个场景,然后引导孩子去创造一个新的游戏;

3、可以和孩子模仿书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这也是培养孩子感知情绪的很好的方法,可以趁机培养孩子的情商;

4、在平时的一些游戏中加入扮演元素,比如外出时,孩子一定要爸妈抱,这时候可以和孩子玩“大灰狼与小白兔”的游戏。

每个宝宝都是“演技派”,他们的“控制游戏”,家长要学会配合

我们成人可以网络消遣,孩子却被约束不能看手机,不能看电视,我们可以与同龄人聊天聚会,孩子的朋友圈有限,所以,对于他们热衷的“控制游戏”,家长就不要再粗暴的拒绝孩子的邀约了。

孩子也会在游戏收获自己构想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宝宝的语言、表达、想象、创造等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孩子也在满满的情感围绕中快乐自信地长大,收获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