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和平醫院青年學者湯文龍:用奮鬥書寫青春

近日,由我院神經外科青年學者湯文龍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顳骨與側顱底手術徑路圖譜》在全網預售,這是一部詳細又直觀講述顱底解剖路徑的圖譜。全書10個章節,1389張高清彩色圖片,洋洋灑灑百萬餘字,是湯文龍學醫13年來解剖學研究和臨床經驗的全新總結,更飽含著這位青年才俊對於醫學研究的熱情和為此所付出的心血與汗水。

一場邂逅 走上漫漫學醫路

湯文龍醫生是我院傑出的青年學者代表,然而說到他與醫學的緣分卻是一場意外的“邂逅”。2007年暑假,高考完的湯文龍無意中看到了當時的熱播劇《諾爾曼·白求恩》,炮火連天中,一個伏案堅持手術的背影深深打動了他,“白求恩”三個字在他的心靈深處打上了烙印。就這樣,湯文龍開始了他的漫漫學醫路。

在長治醫學院學習的五年裡,湯文龍對醫學知識的汲取如飢似渴。他的成績並不算最好,但卻是最有熱情的學生。本科的臨床醫學沒有亞專業之分,湯文龍有了廣泛接觸各學科的機會,從內科到外科,從五官科到婦產科,他的課餘時間幾乎都是在解剖實驗室度過。他說,自己做過的解剖不計其數,但最令他著迷和不解的還是人的大腦。

長治和平醫院青年學者湯文龍:用奮鬥書寫青春


大腦是人體的總指揮,也是組織最為精細的器官,牽一髮而動全身。然而越是不解,越激發了湯文龍一探究竟的興趣,他的世界也從此打開了另一扇新的大門。

2013年,湯文龍考入遵義醫學院耳鼻咽喉科專業,師從邱書奇教授,開始了對顱底解剖的精細化學習和深度研究。前期的積累,後天的勤奮,再加上持續升溫的熱情,湯文龍的進步之快令人乍舌。2015年,湯文龍和邱書奇教授一起出版《側顱底顯微外科解剖圖譜》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他也在顱底手術路徑研究領域嶄露頭角。

一心向更高目標攀登的湯文龍,於2016年碩士畢業後帶著艱鉅的任務前往意大利皮亞琴察跟隨世界著名顱底外科專家Mario Sanna教授進一步學習顱底手術及臨床應用解剖研究。在近一年的時間裡,湯文龍見證了無數臺堪稱完美的顱底手術,也更堅定了他的努力方向。他白天在手術室觀摩學習,晚上便反覆解剖屍頭標本,利用手術空檔向Sanna教授請教自己的疑惑。湯文龍心中只有一個目標:把一流技術與理念帶回祖國。

長治和平醫院青年學者湯文龍:用奮鬥書寫青春


學成歸來 開啟“顱底”新篇章

學成歸來的湯文龍婉拒了多家醫院遞出的“橄欖枝”,於2018年9月回到長治——夢想起航的地方,成為我院神經外科的一名普通醫生。他積極將海外所學運用到神經外科顱底專業的發展上,推動新技術的實踐應用,創新性地開展了多項新技術新項目。

同年11月,湯文龍接診了第一臺手術。患者因顱內巨大聽神經瘤壓迫導致強烈的三叉神經疼痛,多方求醫無果,最終找到了我院神經外科。經影像學檢查顯示,腫瘤明顯壓迫小腦和腦幹,行傳統開顱手術勢必會因長時間牽拉而損傷患者腦組織。湯文龍建議行經迷路徑路,通過磨除顱底骨質直達病變,摘除腫瘤。經科室內部再三討論,大家一致認為該方案可行,但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加上我院從未開展過此類手術,大家不由得在心裡為湯文龍捏了一把汗。

顱底手術徑路的優勢在於不會損傷腦組織,但要求手術者必須經過系統化、長期規範化的顯微外科訓練和學習,對整個顱底有深入的理解和嫻熟的磨鑽使用技巧,還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敏銳的判斷力。手術過程中,在神經外科學科帶頭人、常務副院長宋志斌和劉慶國主任的指導下,湯文龍全身心投入,從磨骨到切除腫瘤,再到顱底重建,整整花了8個小時。手術很成功,患者術後意識清醒,面神經功能保留,不久便康復出院。

這是我院首例經迷路徑路聽神經瘤切除術,同時也開啟了我院神經外科多學科合作模式的探索。隨後,在全科室的共同努力下,我院成功實施了晉東南地區首例巖骨次全切除術、內鏡輔助下鎖孔技術橋小腦角區巨大表皮樣囊腫切除術、內鏡輔助下三叉神經痛及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神經內鏡下雙鼻孔經蝶垂體瘤切除術等。

從無到有,由淺到深,湯文龍推動我院臨床學科走上了新的發展軌跡。他個人也憑藉過硬的專業能力入選2018年度山西省“三晉英才”支持計劃青年優秀人才,2019年度“山西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

長治和平醫院青年學者湯文龍:用奮鬥書寫青春


精益求精 護患者正常如初

人體大腦內共有12對顱神經,每個神經都牽動人體的重要功能,當顱神經受損時,也就意味著某個功能損傷。

湯文龍說:“神經外科手術的最高追求,就是神經的功能保留。”因此,他所追求的,不僅是切除患者的腫瘤、保住患者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實現神經功能正常如初。於是,他白天臨床診療,晚上查閱文獻,不是在手術檯上,就是在實驗室內,“觸摸”大腦的每個部位,“潛行”大腦的每個溝回……

2019年底,一位患者經朋友介紹找到了湯文龍,該患者患有巖斜區腦膜瘤。腫瘤位於優勢半球側,直接關聯語言中樞;而且質地堅韌,包裹了多對支配眼球運動的顱神經。手術難度極大,任何一點操作失誤,就可能造成患者術後失語或眼球凝視,這對於一名教師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不僅要切除腫瘤,更要保證術後神經的正常功能,湯文龍決定採用他擅長的顱底手術徑路。手術過程中,腫瘤侵襲範圍和堅韌程度遠比術前評估更為嚴重,湯文龍沉著應對,熟練地穿梭在繁雜的神經組織之間,明確定位,精準分離。經過11個小時的努力,腫瘤完美切除,這是湯文龍從業以來用時最長的一臺手術。而在最近的隨訪中得知,這位教師恢復良好,已準備開始為學生們進行網絡授課。

長治和平醫院青年學者湯文龍:用奮鬥書寫青春


“患者對治療效果的要求在不斷提升,我們的技術水平也要不斷更新,這是一個正向的關聯,我們必須全力以赴,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湯文龍對自身的要求從未放鬆。

在探索臨床奧妙的同時,湯文龍對解剖研究和顱底解剖培訓的熱情也與日俱增。歸來至今,湯文龍一直積極投身於策劃和推動長治醫學院顱底外科解剖實驗室和我院顯微神經外科培訓中心的建設。該實驗室的建成將填補山西省在顱底解剖領域的空白,成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顱底外科解剖培訓研究中心,可以滿足省內外、甚至國內外的培訓和研究需求。

結語

辦公桌上,擺滿了湯文龍最珍愛的物件:厚厚的醫學書籍、一顆完整的頭骨、一張與Sanna教授的合影,時刻鞭策自己不斷學習。湯文龍有著更為遠大的理想,就是要將全部的臨床經驗和從國外學來的專業知識寫成著作,以饗同仁,造福患者。

厚德、精業、濟世、報國,這是紮根在湯文龍內心深處的人生哲學,是他行醫路上的座右銘,更是他奮鬥之路的行進曲。而他也正懷揣著這樣的初心,在醫學路上披荊斬棘、闊步向前。

(宣傳統戰科 申貝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