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謀,如果魏延拿下長安將面對怎樣的局面?能守住長安嗎?

觀州小白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其實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就應用了

很多人都聽說過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但很少人瞭解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魏延子午谷奇謀是效仿韓信奪取關中時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因此,魏延子午谷奇謀是有一明一暗兩路兵配合作戰,並非單純是讓魏延從子午谷直接攻打長安。

先看蜀漢對魏延子午谷奇謀的記錄: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關鍵詞: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

曹魏對魏延子午谷奇謀的記錄: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關鍵詞: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公從斜谷來。


綜合蜀漢和曹魏不同記錄得出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完整版本:

1、諸葛亮率領主力部隊從斜谷進攻關中,吸引曹魏在關中的兵力;

2、在曹魏專心對付在斜谷進攻的諸葛亮軍時,魏延軍從子午谷突然出現在長安,奪取關中攻守戰略關鍵之地——潼關。

如下圖:

魏延的預測:

1、夏侯璘性格懦弱且無智謀,在得知蜀漢兵突然出現在長安時,必定逃跑,如此關中曹魏軍則無帥;

2、行軍時間。魏延軍從褒中經子午谷到長安,行軍時間不超過10天;諸葛亮率領主力達到長安、潼關行軍時間只需要20天。

3、魏延軍出現在長安奪取潼關後的糧餉解決方案:搜刮長安附近的糧食,足以支撐20天。

4、關鍵在於奪取潼關,切斷關中和山東曹魏地區的聯繫,而非攻守長安。

雖然諸葛亮沒有采取魏延的方案,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行動方案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基本相同:

1、聲稱從斜谷奪取關中的郿縣,並派遣趙雲和澄芝為先鋒,吸引曹真率領大軍在斜谷堅守——即子午谷奇謀“公從斜谷來”的明修棧道;

2、親率主力出祁連山,攻取隴西,導致隴西三郡背叛、關中震動——即是子午谷奇謀“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的暗度陳倉。

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看子午谷奇謀的效果:

1、曹魏更為震動。

諸葛亮率軍攻打隴西,都已經讓隴西三郡背叛、關中震動、曹明帝親自到長安坐鎮指揮。如果是子午谷奇謀的攻打長安、潼關,曹魏要麼舉國進攻,要麼遷都避讓。

2、曹魏精銳將會盡出,蜀漢和曹魏輸贏的關鍵在於時間。

諸葛亮攻打隴西,已經有曹真領軍對抗作為疑軍的趙雲軍,更有曹明帝和張郃出動以穩定隴西。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的關鍵是馬謖軍沒有成功組織張郃軍進入隴西,讓隴西各地得以從震驚從冷靜下來。

因此,如果實施子午谷奇謀,潼關的爭奪是蜀漢和曹魏輸贏的關鍵。以魏延一萬軍最多能夠支持10天,因此諸葛亮能否在10天之內準時達到潼關和魏延回合是蜀漢輸贏的關鍵。對於曹魏,收復關中有兩個方案:一是從洛陽進攻潼關,這個難度較大;二是從河東渡河黃河進入關中爭奪長安,這個需要時間集結兵力和糧草。


綜述

魏延子午谷奇謀是以諸葛亮率主力從斜谷進攻為明、自己率萬人從子午谷到長安為暗,偷襲潼關而非長安。奪取了潼關,即可拿下整個關中地區,是這個計劃的關鍵。另外一個關鍵是時間安排:魏延從子午谷到長安要10天,諸葛亮從斜谷到長安要20天,即魏延真正要等諸葛亮軍回合的時間只要10天。

因此,魏延子午谷奇謀這個計劃的關鍵是:成功奪取潼關並堅守10天等待諸葛亮主力的到來。

至於題主的問題,可能性只有三個:

1、從洛陽舉國進攻潼關,重奪關中;

2、從河東重兵渡河進入河西,和蜀漢長期爭奪關中——如秦國和魏國爭奪河西之地的歷史一樣;

3、遷都避戰,被迫讓蜀漢佔據潼關以西的關中、隴西、上郡等大片土地。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多次回答過,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不可能成功的。現在又問,如果成功了會怎樣,好吧,再回答回答。

魏延建議兵出子午谷,是他領五千人馬,從子午谷潛行至長安城下,突然殺出。就如魏延所想那樣,夏侯楙這個只知吃喝玩樂的二世祖嚇得屁滾尿流,轉身就跑,魏延不費一兵一卒就得了長安城,還有長安城裡的兵械、糧草,在城裡安心等諸葛亮打到長安會合,這樣的形勢足夠完美了吧?

可問題是,諸葛亮打得過來嗎?如果說分了5千兵馬給魏延,這點兵力損失不算什麼,少了魏延這個能征慣戰之將,也不影響蜀軍主力戰力,可諸葛亮還是打不過來呀!史實上諸葛亮就從未領兵見到過長安。阻擊蜀軍主力的魏軍雍涼駐軍就有十萬之眾。

那魏延面臨的會是什麼?是曹叡從洛陽帶出的拱衛洛陽的十萬精銳魏軍!十萬大軍把魏延的五千人馬的長安城一圍,魏延守得住?還不說長安城裡有沒有魏軍留下的散兵遊勇作內應,也不說本來魏國的長安百姓會不會借勢造反。諾大長安城,5千兵恐怕一天都守不住。

好,再想好一點,曹叡只帶5萬千馬來,另5萬還是交給張郃去奪街亭。5萬對5千,按兵法所云,十則圍之,不打長安了,只圍住。魏延突圍總突不出來吧?突圍出來又丟了長安城,又有什麼意義?等張郃贏了馬謖,那長安城中的魏延不還是籠中之鳥,甕中之鱉?最終要麼死,要麼降。

還有些自以為懂點歷史的說,不對,魏延說他會拿下潼關,以潼關之險以拒曹叡。好吧,就算這樣,請問魏延在長安城中還留不留兵防守?一個大長安,如果不留人馬守城,那夏侯楙手裡還有2-3萬人馬,沒有一個“曲阿小將”式的人說領點兵去奪了長安空城,那可是一個天大的功勞啊!留兵,留多少?5百?怕是少了點吧?連城裡的治安管理都不夠,最少得留下一千人吧!4千兵去守潼關。

4千對5萬能守住潼關嗎?想當年馬超在關前大戰過曹操,馬超可不止4千人馬,還都是西涼鐵騎。雖小戰鬥贏過幾場,可最終還不是一敗塗地?魏延比馬超強?4千人馬,還得輪個班啥的,白天也就3千人守,曹營連續攻幾天,輪番上,魏延軍就算無人戰死,也都得累死了!

講到這樣了,還有人說,諸葛亮的主力部隊一定會打過來,街亭之戰不派馬謖去就會贏,那子午奇謀就成了!好吧,你們高興就好!等著看你們的新編三國演義!小說嘛,想怎麼寫都行,撒豆成兵,天兵天將都是水滸傳用的很Low的描寫了,一定要寫成撕裂星空,九龍拉車之類的!玄幻體噢!





淨月暖陽


如果魏延僥倖拿下了長安,那麼他將面臨魏軍從洛陽、南陽、雍涼等數個方向的夾擊!

長安是魏國通往西部的咽喉,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但同樣也意味著長安是個四通八達,四面受敵的位置!

看下地圖就知道,長安以東出潼關就是魏都洛陽,兩地不過數日路程,騎兵急行軍不過一兩日!魏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馳援長安。而張郃馳援街亭的五萬步騎,便是從洛陽調發的!

長安以南,出武關便是魏國南部重鎮南陽郡,魏國曆來有屯重兵以援襄樊,此時亦能北上進攻長安。

長安以西便是曹真重兵屯駐的郿縣,距離長安也不過數日路程。若是諸葛亮的疑兵沒有牽制曹真,或者曹真為救長安而捨棄了諸葛亮的疑兵,那麼也會給予魏延致命打擊!

另外,長安西北的安定郡守軍,東邊走河東方向可調河內河北守軍等等。魏延只憑區區五千兵,深入敵後,佔據一個四面受敵的重鎮,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取滅亡罷了!

所以說,子午谷計劃早就被歷代軍事家否決過不知多少次了!只是近些年才被一群譁眾取眾的網絡文盲拿出來說事而已!





網絡水軍大都督


魏延子午谷奇謀,實際上成功概率幾近於零。

因為不久後,曹魏就派大將軍曹真現實中演練了一把子午谷進軍,結果無功而返。

事情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諸葛亮從公元228年開始,連續幾次伐魏。惹得曹魏很生氣,決定討伐蜀漢。

公元230年七月,曹魏就派曹真率兵出擊蜀漢。

從地理方位上看,曹魏打蜀漢,與蜀漢打曹魏一樣,都得從漢中方向。曹真計劃走子午道向漢中進軍。

結果怎麼樣?

曹真大軍走了一個月時間,但是僅僅走了子午道的一半路程。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曹真出發時間是七月,正是雨季。再加上山路險阻崎嶇,軍隊不但要行進,還要一邊披荊斬棘開路。這樣下來,曹軍進軍極慢,平均每天也就行進10里路左右。

有人說,魏延提議奇襲是正月,沒有雨啊。

但是,正月沒有雨,但是有雪。山中不管是當時下雪還是之前下雪,山谷中除了個別地方以外,整個冬天都有積雪。積雪導致的溼滑效果,與下雨是一樣的。並且積雪可能使士兵無法區分深谷與平地,士兵受傷甚至死亡的風險更大。

從曹魏30天走了子午谷一半路程看,魏延10天之內絕對不可能到達長安城下。因此,諸葛亮否決魏延的建議是明智的。

假如魏延子午谷奇謀真的拿下了長安,那將是蜀漢的噩夢!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

假如魏延僥倖拿下了長安,那局面將會怎樣呢?

諸葛亮幾次北伐,始終處於戰略主動的地位,進攻與防守,蜀漢都處在主動的地位上,也就是說,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

而一旦蜀漢佔領了長安,局面將大變。

首先,長安是曹魏的戰略要地,是京師洛陽的重要屏障,曹魏必將傾全國之力來奪;國力弱小的蜀漢將被迫捲入消耗戰;這是蜀漢最不願意面對的局面。

歷史上,由於洛陽地處平原,周圍無險可守;一旦王朝定都洛陽,那麼必定要控制關中,以整個關中作為洛陽的屏藩。

長安作為關中的核心,曹魏必然全力爭奪。曹魏從中原調集人力物力,可從黃河、渭水源源不斷地向西運來支援作戰。

而蜀漢要防守長安,恐怕難上加難。蜀漢本來就人少地小,蜀漢只有益州一州,而曹魏有九州。即使把蜀漢全部大軍調來,恐怕也難以長期保住長安。再加上蜀漢從後方向長安運輸補給的道路曲折艱難,更加是防守戰難以持久。

這種消耗戰,耗下去的結果就是蜀漢支撐不住,內部很快將出問題。

其次,陷入城池防守消耗,也使蜀漢喪失了戰爭主動權,違背了諸葛亮以攻為守的戰略意圖。

蜀漢與曹魏的地盤,是一比九,雙方的基本態勢如此。如果雙方保持和平各自發展的話,那麼恐怕要不了20年,蜀漢與曹魏的實力差距會更大,蜀漢更沒有希望北伐成功。

面對綜合實力遠強於自己的對手,諸葛亮採取的是以攻為守的戰略,希望用進攻尋找到讓蜀漢發展的機會。

畢竟從長遠看,強大的曹魏必然要進攻蜀漢,蜀漢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進攻,尋機削弱對手、謀求自身發展的機會。

這一點,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說的很清楚:"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諸葛亮說的也很直白:不主動出擊,那就是坐待滅亡。主動出擊使蜀漢有可能獲得更好的局面。

而一旦陷入長安城防守的消耗戰,蜀漢將再也沒有戰略主動權,一切都將被長安牽制在哪裡。最終蜀漢將被耗空實力,率先撐不住。

結束語

如果魏延僥倖拿下長安,其結局大致是以下兩種:

  • 識時務的蜀漢,在曹魏大舉反攻前主動放棄長安;

  • 不識時務的蜀漢,死守長安,結果會把自己陷在裡面,而且很可能守不住;最終將加速蜀漢的滅亡。

除非蜀漢能迅速拿下整個關中,並做好佈防;否則單獨防守長安一座孤城,將是蜀漢的噩夢。

---凌煙閣論史---感謝你的閱讀!歡迎你贊評轉+關注!


凌煙閣論史


圍點打援,重點開花,看過《亮劍》的朋友,應該都對那支突入八路軍的日本部隊印象深刻吧?

是不是上至老總,下至士兵都出了一身冷汗,雖然李雲龍運氣好,戰術得力,滅了這支隊伍,但也有偶然的機會在裡面。

子午谷奇謀,既然叫奇謀,就肯定不能用於公開討論,用於公開討論了,就意味著徹底放棄這一方案,已經沒有奇謀了。

如果奇謀實施,魏延奪取了長安,那戰局就將大為改觀,徹底扭轉局面,形成標準的圍點打援,只需要固守城防就可以了。

如果曹魏勢力大舉進攻長安,那麼中原就空虛了,正可以給劉漢勢力留下作戰的空間。

功長安,兵少了不行,不起作用。

兵多了也不行,後勤保障也是一個大的問題,稍不注意就會被“打援”成功,成添菜之舉。

歷史上魏國的鄧艾就是學習的魏延的戰術,本來就應該叫“景谷奇謀”,人家也是冒著生命危險發動戰爭的,3萬多人進攻卻只有3000多人度過了“景谷”,但為了大家好受些,就稱之為了“陰平偷渡”。


河東來


關於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提出要出子午谷,直取長安之計的爭論已經有了一千餘年了。筆者是認同諸葛亮的觀點的,先不說魏延的策略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戰略態勢,就以魏延僥倖成功,攻取了長安,那麼 ,蜀漢政權能夠守住長安嗎?

諸葛亮反對魏延的計策,是因為諸葛亮很清楚,蜀漢政權根本就沒有和曹魏在關中地區爭雄的本錢,即使魏延僥倖成功,那不僅不是蜀漢之福,而是蜀漢的滅頂之災!

諸葛亮和魏延的不同戰略

蜀漢政權自失去荊州和夷陵之敗後,國勢愈發孱弱,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可諸葛亮秉承著劉備“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最高政治理想,在困難的情況下依然舉兵北伐,體現出諸葛亮對劉備、對蜀漢政權的忠誠。

此時的北伐,已經失去了《隆中對》中諸葛亮對劉備所言的前提條件,之所以還要北伐,是因為益州孱弱,諸葛亮為了給蜀漢政權多打下一些戰略空間,多積攢一些實力,以便於能夠在天下有變之時,蜀漢政權還有實力能夠出川與曹魏和孫吳爭奪天下, 不然,困守益州一隅,不思進取,早晚會被曹魏和孫吳吃掉。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決定了他的進攻方向,那就是不攻取長安,而是出兵佔據隴右。這樣做的目的是既可以為蜀漢政權擴大戰略空間,也可以利用隴右地區的精兵良馬壯大自己的實力,因為,精兵良馬皆出西北。如果諸葛亮的戰略能夠實現,蜀漢政權就可以隔斷涼州與長安之間的聯繫,再逐步蠶食涼州。假以時日,待到蜀漢政權羽翼豐滿,再次出川與曹魏爭雄,那就回沒有後顧之憂,可以直取長安。

可魏延並不認同諸葛亮的戰略決策。他所考慮的僅是一役的勝敗,缺少大局觀。假設魏延出兵子午谷,襲取長安成功,就相當於捅了曹魏政權的馬蜂窩,勢必會引來曹魏政權的瘋狂反撲,以蜀漢政權此時的實力,根本無法與曹魏政權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全面戰爭。

魏延能守住長安嗎?

我們先假設魏延成功,那麼,曹魏政權會有什麼反應呢?

竊以為,長安雖然被魏延佔據,但是以魏延五千兵馬根本無法控制整個關中地區。長安是漢朝的畿輔之地,被曹魏佔據後,又是重兵盤踞之地。魏延佔據長安,長安畿輔之地的守軍勢必會集結起來進行反撲,而關內的曹睿,也必然會率大軍救援長安。位於上庸地區的曹軍所部,也會率軍沿漢水西進,隔斷蜀漢政權由漢中地區向長安方面的增援。同時,曹魏涼州所部也勢必會集中兵馬分別從陳倉和隴右兩地向蜀軍反撲。如此一來,蜀漢為數不多的兵馬就要進行多路阻擊,以確保長安不失。蜀漢幾路阻擊的人馬只要有一路戰敗,要麼漢中受到威脅,要麼援助魏延的道路被阻,如果出現這種局面,不出一月,長安必失,魏延和五千將士勢必折損,這對蜀漢政權的打擊就太大了。

魏延是蜀軍大將,是劉備一手扶植起來的在軍中的掌旗型人物,如果魏延敗亡,勢必會大大影響蜀漢的軍心和民心。諸葛亮率領的八萬人馬是蜀漢軍中全部的精華所在,如果經此一役損失太大,蜀漢政權日後還拿什麼與曹魏抗衡?

我們從好處來想,假設蜀軍頂住了曹軍的反撲,那蜀漢的後勤補給能夠跟上嗎?蜀漢的國力能夠允許蜀軍與曹軍相持多久?以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戰役時間來看,只要是蜀軍一戰不勝,稍有相持,蜀軍必退。換句話說,蜀漢如果和曹魏進行正面對決的話,僅有一戰之力。所以,諸葛亮才會力爭避免與曹魏發生正面對決的戰役,儘量把戰役控住在局部,集中蜀漢能夠集中的優勢兵力,在隴右地區發展。隴右的地形也不利於展開大兵團作戰,諸葛亮採取的是“零敲牛皮糖”戰略,能佔一塊是一塊。所以說,終蜀漢之世,向外擴張的疆域也僅限於武都和陰平二郡而已。這不是諸葛亮不想擴張,而是實力所限。

總結

因為以上原因,諸葛亮才會反對魏延的計策,是因為諸葛亮很清楚,蜀漢政權根本就沒有和曹魏在關中地區爭雄的本錢,即使魏延僥倖成功,那不僅不是蜀漢之福,而是蜀漢的滅頂之災!


萬事之始


回答之前想先問幾個問題。第一你能確定五千人攻下一座兩百年的都城?第二你確定五千人多人的軍隊行軍十天沒被斥候偵察到?第三你確定攻下來長安民眾會支持你?第四你確定潼關那裡不會馬上來援軍?

現在很多人都開始質疑諸葛亮的統軍能力,這裡我就想借用唐朝大將李靖的一句話,“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歷代名將,用其一二,成功者亦眾矣。但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諸葛亮是統帥,統帥的眼光要看的很遠,魏延是在當時蜀漢的大將,倘若魏延戰死沙場,那軍心渙散,以後蜀漢還怎麼北伐,只能回蜀地等死了。而魏延呢,是將才,他想的是成功名垂千史,失敗了就馬革裹屍,不用考慮對蜀漢的影響。

都說諸葛亮過於謹慎,那也沒辦法,蜀漢國力在那,經不起一點損失。就好比二戰時候美國那些名將,他們可以不需要謹小慎微,因為他們知道失敗了還有機會捲土重來,那蜀漢呢?倘若大敗,就沒機會了。


劉航廷12138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前,和麾下眾將謀議。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兼涼州刺史、督前部的悍將魏延獻策道:“魏國的安西將軍關中都督夏侯楙,是曹操的小女婿,無謀無勇, 膽怯畏死。而且長安守兵甚少,防禦空虛,只有御史、京兆太守等一些文職官員。丞相您只要撥給我五千精兵,負糧五千,直從褒中(秦嶺山谷名)出,循秦嶺而東,沿子午谷(秦嶺山谷名)而北,不出十日,可達長安。夏侯楙見我大軍突然兵臨城下,必然驚慌失措,棄城逃走。長安城中囤積的糧草,足夠大軍食用。待魏軍援兵從東方調來,最快至少也要二十多天,彼時丞相您率大軍從斜谷道而來,亦足以趕到。如此,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矣” 。

蜀漢名將薈萃,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人都是勇冠三軍的絕世猛將,這些人都是難得的將才,都是披堅執銳、衝鋒陷陣的虎賁,但若論謀略,似乎均不如文武兼具的魏延。比如爭漢中時,趙雲屢建奇功,被先主劉備點贊為“子龍一身是膽”。但擊走曹操,要派大將駐守漢中,先主卻破格攫拔了後起之秀魏延,魏延的智勇由此可見一斑。對於鎮守漢中之重任,以善於識人、用人著稱的劉備竟不用大名鼎鼎的趙雲、張飛而用魏延,可見魏延的奇謀將略,明顯在趙、張之上。魏延也沒辜負劉備的信任,他攻守得當,進退自如,將漢中守得堅如磐石,虎視眈眈的魏軍無機可乘,根本突不進來。三國史權威呂思勉先生認為,假如派魏延去鎮守荊州,則半個荊州也就不至於淪陷了。這雖然是臆測,但參照他守漢中採用的策略和取得的絕佳戰績 ,似乎很有可能。

而諸葛亮用兵一貫謹慎,他認為魏延的計策聽起來十分誘人,似乎也能達到出奇制勝、事半功倍的奇效,但卻過於冒險,若要成功,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而且缺一不可:魏延的五千奇兵在十天內一定能出子午谷到達長安,夏侯楙真的放棄抵抗,棄城而逃,魏軍囤積的糧草來不及帶走或無法銷燬,夏侯楙逃走後魏國的援軍真的要二十多天後才能集結完畢並大舉襲來,而由自己率領的蜀軍主力出褒斜道後一定可以如期與魏延會合於長安。上述先決條件很難樣樣俱全,若一、兩個環節發生意外,就會出大紕漏甚至前功盡棄,導致難以挽回的損失。因此諸葛亮以“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為由否定了魏延奇襲長安、全取關中的奇策。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說他行政才能優於軍事才能。 正是由於用兵極度謹慎,他用所謂“十全必克” 之法穩紮穩打,乃至於屢出祁山而無功,古人云:“以正理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諸葛亮卻不諳這個“奇”字,一次次義無反顧地兵出祁山,又一次次鎩羽而歸,不僅無法建功,而且弄得個窮兵黷武、民力耗盡、國家疲憊的悲慘結局。

那麼。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到底可不可行?假如諸葛亮採納了他的建議,他真的出其不意攻下長安,僅憑五千兵力能守得住偌大的長安城嗎?

揣測、假設是沒有實際意義的,但因為“子午谷奇謀”影響頗大,所以還是值得分析一番。

諸葛亮第一次出兵伐魏是在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因兩國邊境相安無事已十餘年,魏國見蜀國久不出兵,誤判其無力大舉用兵,於是毫無防備。所以諸葛亮突然出兵,魏國根本沒想到弱小的蜀國敢發起主動進攻,根本沒有做準備,所以蜀軍勢如破竹,進展很順利。魏屬南安、天水、安定(今甘肅隴西、通渭、鎮遠)三郡望風而降。只因馬謖不堪,擅改諸葛亮的戰前部署,丟掉了戰略要地街亭,以致前功盡棄。後來諸葛亮一次次出兵,雖然也取得過很多勝績,然而魏國已經摸清了他的打法,有了應對之法,要取得大勝就沒那麼容易了。所以說,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可以說是決定魏蜀強弱最至關重要的一役。

假如諸葛亮採用魏延“子午谷奇謀”,看似冒險,其實很值得嘗試,豈不聞“富貴險中求”乎?倘若諸葛亮大膽採用魏延之計,則魏延是先鋒。其實馬謖也是難得的軍事人才,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他的謀略其實並不差,只是欠缺實戰經驗而已,不能因敵而變,所以不免有失,若重用足智多謀且極富軍事經驗的魏延,則無此弊端,若諸葛亮大膽嘗試,憑魏延的能力與經驗,或許不會犯馬謖那樣的教條主義,因而就不會有馬謖那樣的失著。

還是回到正題上。民國戰略大師蔣百里先生和朱德元帥都曾經稱讚過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特別是朱德元帥對魏延出子午谷攻取長安,佔據咸陽以西,再以此為跳板攻伐中原的計策推崇備至,他認為“子午谷奇謀”才是正兵,而兵出祁山才是奇謀。

假如諸葛亮大膽讓魏延率五千精兵從漢中經褒中直趨子午谷,出谷後沿秦嶺北進,定能在十天之內神不知鬼不覺的抵達長安城下。曹魏長安守將夏侯楙官二出身,確實懦怯無謀,而且長安城的防守兵力空虛,他見蜀軍如神兵天降,或許真的驚慌失措,意志崩潰,棄城而逃,魏延兵不血刃就可進佔長安。夏侯楙走得太急,城中糧食來不及堅壁清野,足夠五千蜀軍食用了。憑魏延守漢中的手段與經驗,在十來天的時間裡守住長安應無太大問題,而這段時間足夠諸葛亮率蜀軍主力穿過斜谷和魏延順利會師長安了。魏軍離長安最近的似乎是駐守南陽的司馬懿,他從那裡趕到長安救援,晝夜疾馳,最快至少也需要二十多天才能趕至,而蜀國的數萬北伐大軍早已開到,足以守住長安城並擊潰曹魏援軍,再全取咸陽以西、窺視中原,直搗曹魏核心......則蜀國的北伐大業,或許真能畢其功於一役。

參考韓信、鍾會、鄧艾等人的經典戰役與成功經驗,你會發現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並非空談,是非常值得肯定並嘗試的。只可惜諸葛亮不用魏延之計,實在是可惜,也算曆史的遺憾吧。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看了很多說子午奇謀不可行的說法,但個人覺得,不但可行,而且那可能是在魏國沒有防備下,唯一戰勝魏國的機會。看過一些文章,說這個計謀不可行的說法具體有這幾點,第一是攻出去了,守不住長安,第二是蜀國賠不起這一萬人,第三是諸葛亮的戰略是雍涼,不是長安,需要徐徐圖之,穩妥。

走了子午道就一定要攻長安嗎?我看未必。查了現在的西安市到現在子午峪的距離,40公里,就算地點有偏差,總長80公里。我不知道以前步兵的行軍速度,但3天總能到了吧。偷襲長安,在這麼近的距離裡,似乎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而偷襲不成,魏延就沒別的出路嗎?我覺得不是的,只要魏延能出現在關中平原,我覺得就勝利了。魏延的選擇可以很多,東潼關,北長安,西秦嶺,或者,就在子午谷口下寨防守。只要蜀兵出現在那個位置,對魏國而言那就是如梗在喉,怎麼弄怎麼難受。當然,要是沒有諸葛的主力出雍涼,這個偏師遲早會被魏國拔掉的。但諸葛亮只用了很短時候就雍涼各郡望風而降啊!那造成的局面就是長安面臨兩面夾擊。有了魏延在子午谷,張郃還能從洛陽飛速奔襲街亭?他能對魏延置之不理?不可能!諸葛亮說子午道太險,我覺得魏延守漢中這麼久,以他的能力,走出子午谷有7成把握。並且選擇險要的地方守一段時間等諸葛亮,是能做到的。到時候魏蜀在長安城下形成對峙,鹿死誰手,就難說了。

所以我看這是在魏國完全沒防備蜀國會發兵的情況下,蜀國唯一有可能勝的機會。魏延這支雖然是偏師,但起的一定是決定性的作用。可惜了歷史沒有如果!


kk峰170490993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如果魏延兵出子午谷肯定算是奇兵,因為曹魏也認為蜀漢不會從此進攻。因為無論蜀軍是僵持不下還是很快拿下長安,都會收到西面雍涼二州和東面中原地區援兵的兩面夾擊,甚至還有幷州方向的兵力。

此時,對於魏延來說長安會變成一座孤城,後方供給完全失去保障,給曹魏集團一個圍點打援的良機。

其實,即便是魏延能堅守住,同時諸葛亮也到達潼關,這種兩面夾擊還是不可避免,這時候就看蜀漢的後勤供給能力了。所以說,魏延這一招勝算真的不大。

早在諸葛亮和劉備隆中對時,設想的是荊州在自己手裡,一路出漢中,一路出荊州。尤其荊州這個方向,本身就屬於中原地區,逼近許昌,並且物產豐富,後勤有保障。所以,當年關羽水淹七軍,天下震動。

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因為曹魏佔了天時,佔據的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要想打敗曹魏,需要有機可乘才行。但是雖然曹魏內鬥嚴重,但是並沒有失控,蜀漢無機可乘。

總而言之,從什麼地方進兵這屬於戰術問題,就當時戰略形式而言,不僅僅曹魏無機可乘,東吳也還沒有沉淪,也有可能抄了諸葛亮的後路。三國鼎立的均勢形成以後,基本上不再看誰強了,而是看誰先爛掉。蜀國在諸葛亮死後,首先爛掉了,所以,蜀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