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在二战中闪电战歼灭苏军最多的战役是哪一个?

雪夜独步111


首先说明,“闪电战”这一术语在德国军事理论中根本就不存在。

有关二战期间德国“闪电战”有两种解释:

  1. The Blitz(闪电战)——二战期间,该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媒体的报道中。德语Blitz译成中文就是“闪电”。The Blitz泛指1940年-1941年期间德国对英国实施的轰炸行动。

  2. Blitzkrieg(闪电战)——德国波兰入侵后,西方媒体用这一术语来形容德国装甲部队的作战方式。Blitzkrieg同样是德语词组,它由“Blitz”+“krieg”组成,krieg德语意为“战争”。Blitzkrieg最早出现在1935年的德国军事期刊《Deutsche Wehr》(德意志国防)中,其中涉及速战速决的作战方式。1939-1941年期间,由于德军机动作战的方式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成功,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大量采用了Blitzkrieg这一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Blitzkrieg这一术语在德国和英语国家中大量出现,但德国国防军从未将其作为官方军事用语,除非是为了舆论宣传。英国历史学家、剑桥基督学院院士大卫·雷诺兹(David Reynolds)表示,连希特勒本人都称Blitzkrieg一词为“ein ganz blödsinniges Wort”(完全愚蠢的单词)。1941年11月,希特勒在一次演讲中宣称:“我从未使用过Blitzkrieg(闪电战)一词,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词”。1942年1月上旬,希特勒将这个词称为“意大利语”(意思是意大利语翻译而来)。

二战期间,一些德国高级将领也对这一术语提出了异议。其中包括空军上将库尔特·斯图登特(Kurt Student),陆军上将弗朗茨·哈尔德(Franz Halder)。二战后,联邦德国国防军将军约翰·阿道夫·格拉夫·冯·基尔曼塞格(Johann Adolf Friedrich William Graf von Kielmansegg)也质疑这一说法。

在这说明一下,我们国内很多称库尔特·斯图登特和弗朗茨·哈尔德为大将,我为什么在这译成上将,在此详细解释一下。库尔特·斯图登特和弗朗茨·哈尔德的军衔为“Generaloberst”,德语Generaloberst是由“General”+“oberst”组合而成,其中General译成中文:将军,oberst译成中文:上校、最高。Generaloberst直译就是“上校将军”或者“最高将军”,与北约标准军衔等级对应,就相当于四星上将。二战期间,美军专门针对怎样识别德国军队的军衔出了一本参照手册。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将德国军衔等级与北约军衔等级来进行等效对比。因此,英语一般将“Generaloberst”译成“General”(上将)或者“Colonel General”。(下图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是我加上的,以便理解)

言归正传。联邦德国基尔曼塞格将军断言,很多人之所以夸张的称为“闪电战”,无非是“在当时的形势下突然冒出的临时解决方案”(意思就是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或者找回点“面子”)。库尔特·斯图登特则将其描述为“在当时环境下自然产生的想法”,作为面临挑战的回应,国防军从未将“闪电战”用于军事学说和军事理论中。

Blitzkrieg(闪电战)一词的由来至今尚无明确定论。不管战前还是战时,德国陆军和空军的军事理论或手册中从来就没有这一论题,根本不存在什么“闪电战的统一概念”。1939年以前,这个词在德国军事报刊中从没有提到过。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历史研究办公室最新研究发现,至今只在20世纪30年代的两篇涉及军事的文章中使用了该术语,意思仅限于表示快速取得战略胜利,而不是什么新军事理论和学说。

2005年,德国军事历史学家、联邦德国军事历史研究办公室高级研究员卡尔·海因茨·弗里泽(Karl Heinz Frieser)对此作出总结:“闪电战是德国指挥官依据传统军事原则并结合最新军事技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部队’这些有利条件下创造出来的结果”。现代历史学家只是随意地用这个词来描述二战初期德国军队的机动作战方式,而不是作为一种理论来阐述。根据弗里斯的观点,在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关于机动联合作战编队的构想中,于作战层面上,Blitzkrieg(闪电战)可以作为现代机动战的代名词。

在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制定的现行的一般通用语辞典(古今德语语言词汇查询系统)——德语电子辞典“DWDS”中,“Blitzkrieg”的解释是:“集中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空军用来对抗较弱的对手,以快速取得决定性胜利。”不过这种解释有点类似于我们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集中优势兵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思想之一,毛主席说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战后关于Blitzkrieg(闪电战)的争议

我们国内“某度百科”词条的解释是“闪电战理论是古德里安创造的”?!这种说法太草率,不严谨。因为迄今为止,世界军事历史中关于Blitzkrieg(闪电战)这一术语都还没有如此肯定,何来“理论”一说?

尽管有些历史学家仍支持“闪电战”是一种军事学说。支持这一说法的历史学家认为,“闪电战是德国军队的作战理论,也是第三帝国领导层制定政策和经济计划时所依据的战略概念”。

但是,这种“闪电战理论”遭到其他历史学家的批评。英国皇家历史学会的历史学家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在80年代就批评“基于闪电战的经济学”这一观点,他指出,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纳粹德国政府自己都认为能够解决重整军备带来的经济问题。连战后幸存下来的德国经济学家和总参谋长都否认德国是依据“闪电战理论”来发动战争。其实希特勒早就为发动战争做好了准备。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德国军事历史专家罗伯特·西蒂诺(Robert Citino)指出:“‘闪电战’不是一个学说,不是一个作战计划,甚至不是一个战术体系。实际上,它根本不存在,至少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存在。德国人从未在任何实际意义中使用‘闪电战’一词,几乎从未在引号之外使用过(意思是指很正式、很专业的采用)。它仅仅意味着快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许多军事作家和军事历史学家认为,德国人并没有发明一种新的战争理论,而只是将新技术应用到Bewegungskrieg(德语意为:机动战)这个传统观念中,用以快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针对“闪电战”是军事理论这一问题,很多学术史学家表示,“闪电战军事理论”这一概念只是个神话。他们认为,闪电战学说的显著特征是“完全缺少一个连贯的理论基础”,它只是作为一种冒险的、在最后一刻拼凑一起的“临时解决方案”。约翰·保罗·哈里斯(john paul harris)在《The Myth of Blitzkrieg》(闪电战的神话)中指出:“这个词是1939年9月由《泰晤士报》的一名记者创造的,没有证据表明,德国军事思想中发展出了‘闪电战理论’”。

最后,卡尔·海因茨·弗里泽,英国历史学家亚当·图兹(Adam Tooze)和理查德·奥弗里,以色列国防军作战理论研究所创始人西蒙·纳万(Shimon Naveh)得出结论,“闪电战理论”根本就是一个神话。

而恰恰是因为50年代初期的文学作品才将“闪电战”演变成一种历史性的军事理论。其主要来自于战后古德里安的英文版回忆录《Panzer Leader》(装甲领袖,也有译成“闪击英雄”),德文原版是《Erinnerungen eines Soldaten》(士兵的回忆)。在英文版回忆录中,不管是战前还是战后,古德里安都将自己塑造成“装甲之父”和“闪电战理论”的开拓者、倡导者。

德文原版的回忆录首次于1950年出版。这本书曾作为德国装甲部队历史发展的唯一资料来源,因为当时德国很多军事资料被放错地方或丢失了。一些历史学家就是根据这本回忆录来解释一些历史事件,随后的传记作家又通过修改将其美化,进而支持“闪电战理论”这一神话故事。

1952年,古德里安的回忆录被译成英文再次出版。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罗勒·利德尔·哈特(Basil Liddell Hart)为该英文版序了前言,罗勒·利德尔·哈特要求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说明,其军事理论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利德尔·哈特是战后最具争议的人物,很多历史学家对其军事理论提出质疑。近年来,历史学家们发现,利德尔·哈特大量歪曲和捏造事实,包括在宣扬“隆美尔神话”方面影响极大。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两个方面:

  1. 古德里安的德文原版回忆录中,根本就没有提到过罗勒·利德尔·哈特的军事理论;

  2. 英国军事历史作家肯尼斯·约翰·麦克塞(Kenneth John Macksey)是利德尔·哈特的主要反对者。麦克塞从古德里安儿子手中找到了利德尔·哈特写给古德里安的原始信件,在信中利德尔·哈特希望古德里安同意,是因为他提出的装甲作战思想而促成了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这就是为什么英文版的回忆录和德文原版的内容出入相当大的根本原因。

然而,令古德里安没有料到的是,利德尔·哈特会借此大肆宣扬。另外,两名德国将军埃里希·冯·曼斯坦(Erich von Manstein)和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的家属也收到了类似的信件。1968年,当利德尔·哈特被问及此事,以及有关古德里安回忆录英、德两版之间的差异时,利德尔·哈特的回答表面上很严肃认真,但却毫无意义,等于没说。他表示:“我与古德里安本人的通信文件中没有任何其他问题,除了……我感谢了他……“。

话说回来,虽然不认同古德里安是“装甲之父”以及“闪电战理论”的创建者,但历史学家们还是普遍认为,古德里安是一位出色的将军,一流的战术家,并且对德国装甲部队的发展起到了核心作用,其军事才能不可低估。

尽管“闪电战”这一术语不是军事理论,仅仅是一种作战方式。但作为一种代名词在当今还是相当流行。最后回到正题——纳粹德国在二战中闪电战歼灭苏军最多的战役是哪一个?

关于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有难度!针对苏联发动的速战速决战术(所谓“闪电战”)实际上是以失败而告终。具体要细化到“歼灭苏军最多的战役是哪一个?”那就是“巴巴罗萨行动”中的斯摩棱斯克战役。

斯摩棱斯克战役(1941年7月10日-9月10日)在苏联斯摩棱斯克市周边展开,因为斯摩棱斯克是通往莫斯科的必经之地。

德军按计划要求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越过第聂伯河,从斯摩棱斯克南面发动进攻;赫尔曼·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从北部包围斯摩棱斯克。

在德军还没有发动进攻前,苏联红军就首先发起了反攻。7月6日,苏联第20集团军第7、第5机械化军约1500辆坦克在莱皮埃尔附近发动了进攻。可是未曾想到,其结果是一场灾难。因为苏军直接攻入了德军第7装甲师的反坦克防御阵地,这两个苏联机械化军团几乎被全部歼灭。

7月10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开始对第聂伯河发起突袭,很快就击溃了苏联第13集团军。苏联第13集团军损失了5个师后被迫撤退。当德军两个装甲集团向东推进后,斯摩棱斯克一带的苏军第20、第19及第16集团军面临着被包围。

在斯摩棱斯克南面,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继续快速推进。在北部,德军第3装甲集团的前进速度要慢得多,由于是沼泽地带,下雨使情况变得更糟。

7月16日,古德里安的第29摩托化师在第17装甲师的支援下攻入斯摩棱斯克,占领了除郊区以外的所有城镇,并与苏联第16军展开了为期一周的巷战,阻止其反攻。7月18日,德军两个装甲集团的包围钳子距离相差16公里。

紧接着,苏联方面,季莫申科派刚刚晋升的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in Rokossovsky)从乌克兰阵线赶来负责组建一支临时部队以阻止德军的攻势,庆幸的是,这支部队有效的阻止了德军第7装甲师不断的增援进攻。由于德军的钳子未能及时封闭包围缺口,使得苏联红军得以逃脱。

7月27日,德国人终于成功地将斯摩棱斯克以东的地区连成一体。并把红军第16、第19和第20军的大部分围困了起来。几天后,在斯摩棱斯克前线苏军的帮助下,苏联第20军带领部队成功突围。德军也重新建立了包围圈并开始清除苏军,最终俘虏了约三十万苏联红军。

在这一首战阶段,苏联红军伤亡50000人,约三十万人被俘,损失坦克700辆。

在整个斯摩棱斯克战役期间,苏军共牺牲186144人,273803人受伤,300000被俘,被德军摧毁和缴获了3273辆坦克,903架飞机被摧毁。

德军方面,死亡29650人,100327人受伤,5682失踪,214辆坦克被摧毁。

斯摩棱斯克战役是苏联红军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又一次严重惨败。尽管苏联红军组织了反击,可结果变成了一场军事灾难。


血色黄昏的黄昏


1941年9、10月份的基辅地域合围战;苏西南方面军被全部消灭,近70万人被俘,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牺牲。


李卫平210150960


基辅战役,85万


小楼听雨71514


基辅战役,苏军66万战死或被俘虏。


平南九哥


说法不一,以下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闪电战的出现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的序幕,德国充分运用其在航空兵、装甲兵上的优势,快速突破波兰部队的防御后纵深迂回到波兰防线的后方,分割包围了大批波兰部队。合围中的波兰军队不仅丧失了补给和通讯交通,而且由于战线后方被占领,失去了退却到国土纵深休整补充的能力,因而大批被德军俘虏。仅仅28天后,波兰首都华沙被攻克,36天后,波兰有组织的抵抗被完全粉碎。

波兰战役被视为闪电战的开山之作,其后德国入侵挪威和比利时、荷兰、法国都采用了类似的战术,即大规模集中运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与航空兵和伞兵高度协同、实施突然攻击、快速突破、纵深迂回包抄。从而在精神上瓦解对方的战斗意志,这种作战形式被称为“闪电战”。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时也采用这种战术。

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是标准的闪电战计划

1941年6月22日,德国集结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1941年6月22日凌晨2时,纳粹德国的6000门大炮脱下了伪装的炮衣,近300万德军等待着进攻的命令。凌晨三点半,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下达了向苏联进攻的命令,霎时,静谧的黎明被千万发炮弹的爆炸声撕裂,德军的2000架飞机像乌云一样压向苏军的阵地,炸弹如雨点般降落下来,成千上万的苏军士兵在睡梦中死去。到当天中午,苏军就失去了1200架飞机,其中有800架是在机场上尚未起飞就被炸毁的。到傍晚时分,德军的坦克部队已经向苏联境内推进了50千米。偷袭获得成功后,德军动用了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舰艇,从波罗的海到黑海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

德军兵分三路,北路攻打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和列宁格勒;中路指向莫斯科;南路夺取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北路德军在18天内深入苏联腹部400—450千米。一直到1941年底都可以看成一场规模宏大的闪电战

闪电战作战阶段分为:集结 ,展开, 突破, 突穿, 击虚与钻隙, 席卷。

席卷是“闪电战”最后一个阶段。整个突进部队将以敌人的交通线为目标,进行分割并包围遭孤立的敌军主力。 除了1940的敦克尔克包围战是利用英伦海峡进行单翼包围外,几乎二战所有的“闪电战”皆是以两翼进行包围作战。待双钳合围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围歼包围网内的敌人。此工作通常都交由步兵部队担任,装甲部队则从前线补给整合战力后再继续往下一个目标推进。

从这个方面来讲:前期的明斯克战役,基辅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都可以算得上是实行“巴巴罗萨计划”的闪电战的一部分。

个人觉得明斯克战役是相对标准的歼灭苏军最多的战役(闪电战)。

明斯克战役

1941年6月22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发动进攻,不到20天就歼灭苏军西方面军大部,俘虏50万人。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于1941年6月22日~7月9日在比亚韦斯托克和明斯克地域进行的进攻战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冯·博克元帅)根据“巴巴罗萨”计划,企图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实施钳形突击,围歼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和明斯克地域的苏联红军集团。苏联红军西方特别军区奉命固守突出部及其以南共470公里宽的边境地带,掩护主力展开。德军参战兵力为56个师又2个旅及1个航空队;苏联红军参战兵力为44个师。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突然出动数百架飞机轰击苏联红军西方特别军区的26个机场,当天击毁苏联红军飞机738架,夺得制空权。德军第3装甲集群从苏瓦乌基地域出发,在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的接合部突破防御,尔后向维尔纽斯、明斯克方向发展进攻,第9集团军随后跟进;第2装甲集群从华沙以东地域出发,迂回布列斯特要塞,继而向斯卢茨克、明斯克方向快速推进,第4集团军随后跟进。


23日,德军占领格罗德诺。苏联红军第10和第3集团军各一部向该市实施反突击,未达目的。24日,德军占领维尔纽斯。巴甫洛夫大将急令西方面军预备队前出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25日,德军向西方面军深远后方实施两翼包围,使其面临被合围的危险。苏联红军第3和第10集团军奉命通过仅剩60公里宽的走廊,撤离突出部。26~27日,德军2个装甲集群先后进至明斯克近郊,并于28日占领该市;西方面军主力第3、第10集团军的11个师在比亚韦斯托克和明斯克之间新格鲁多克附近地域陷入合围。29日,德军第9和第4集团军在比亚韦斯托克以东地域会合,将被围苏联红军分割为两部分。1941年7月9日,被围苏联红军大部被歼,一部分散突围,一部在德军后方开展游击活动。据德军战报:此役缴获坦克3332辆、火炮1809门,几乎占领白俄罗斯全境。


个人看法,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浅议轻谈


闪电战是纳粹德军使用的一种军事战术。强调快速、奇袭、集中力量打击,通过突然的进攻先发制人达到作战目的。纳粹德国在进攻波兰时就已经展示了闪电战的战术,在进攻苏联时,将闪电战战术战术发挥到极致。

顾名思义,闪电战一个要义就是:快。用机械化部队通过突然进攻,快速切割,分割包围等方式制胜。纳粹德国在1941年6月22号实施”巴巴罗萨“计划,闪击苏军,用的就是闪电战战术,550万纳粹德军短时间内突破苏军边境290万人的防线。苏军北、中、南三个方向全数被攻破,震惊世界。”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时间在1941年6月22日—1942年1月。

在德军的闪电战中,苏军在基辅遭受了最为惨重的一次失利。不仅仅丢掉基辅以及整个苏联西南部,还导致整个苏联西南方面军几乎损失殆尽,苏联在这场大包围战中伤亡加上被俘的人员高达70万人。另外一场损失惨重的战役则是和莫斯科会战息息相关的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此战是双重围歼战,苏军损失人员高达67万人以上。其实莫斯科会战也可以看做和”巴巴罗萨“计划相关的后续战役,但莫斯科会战中德军无法再有效实施闪电战,所以这里仅拿德军有效执行闪电战战术取得的重大战果来说。但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纳粹德国闪击苏联的初期,苏军阵亡人数较少,被俘人数极多,超过300万人被俘。基辅会战是苏军在被纳粹德国闪击后同德国进行一场会战。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大一场围歼战或者包围战,苏军叫它基辅防御战。此战苏军西南方面军被纳粹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部分兵力团团包围,而在包围圈外,苏军还有不少救援力量企图打开突破口或者实施反包围,战况极为惨烈。到1941年9月20日时,纳粹德军攻占基辅,基辅会战大局已定。苏军只有两万多人突围成功。苏军在基辅会战伤亡19万人,被俘65万人,总计超过70万人员损失。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此战还是和西南方面军相关。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维亚济马,奥廖尔-布良斯克地域对苏军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实施的两次大规模的围歼战。此战苏军人员损失并不见得比基辅会战低。从1941年9月30日-10月23日,纳粹德军相继在布良斯克地区和维亚济马地区包围歼灭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苏军在莫斯科外围的防线相继被突破,纳粹德军此时真正兵临城下。苏军65万人被俘。但是此战损耗了德军过多的物资装备,反而莫斯科得以有时间加固防线,而德军陷入缺少物资的尴尬局面。

纵观纳粹德军的闪电战,总有两个问题挥之不去。第一就是后勤补给问题,这是二战中一直困扰纳粹德军的现实问题。没有油料补给,就无法实施大规模装甲力量进攻,无法达到快速推进、快速进攻的目的。第二个就是制空权问题,在苏德战争中,德军只能在前期取得优势制空权,在推进到莫斯科一线后,制空权反复争夺。而闪电战作为立体进攻样式,取得制空权对作战制胜和扩大战果极为重要。


静听竹林风


基辅会战


独舞倾城夜阑珊


当然是基铺战役,歼灭一个方面军,俘虏60万苏军。


万水千山2178


巴巴罗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