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医治愈或者预防过某种传染病吗?有何依据?

MrLonely153624


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乾隆五十八年冬春,京师大疫,死人无数。当时,有一医者在治疫中处方重用石膏,最大剂量一帖药用石膏半斤,其他医者见之咤舌,但治愈病人不少。有官员冯少卿之妾,喘咳几要绝死,试用了京师不少名医处方用药都不见效,但用其医者处方之药而愈。纪晓岚未著此医者名。但此医者有医著流传于后世,此人名余霖,字师愚。所用处方是汉张仲景白虎汤合唐孙思邈清瘟败毒饮,处方重用石膏,此是中国中医抗击瘟疫史上有名有姓,最可查信的实例!


随心所欲不系舟


要解决这个问题,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历史上的传染病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在没有西医的年代都是中医治好的,根本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过去人口移动少,传播范围小,也不是一些别有用心之辈说的是靠自然痊愈加上大量死伤结束的。

仅仅在西汉时期,就有过多次大型的瘟疫。比如:

景帝后元年五月民大疫死,棺贵,至秋止

汉元帝初元元年六月,以民疾疫,令大官损膳,减乐府员。

汉平帝元始元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这些灾难面前,国家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也为得病者发放医药粮米,以保证其生活。所以说,中医的疗效自古有之,只是有人不愿意承认罢了。俗语讲“人吃五谷杂粮,谁能不得病。”在晚清之前全部的疾病都是由中医治好的,看看中国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就知道中医的治愈率是毋庸置疑的。


经典守望者


中国的“抗疫”史基本上和文明史一样长,在长期的与瘟疫的抗争中,中国人不但没有像某些文明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反而流传下来了大量的医史文献。

从汉代开始在众多典籍中都有对治疗传染病的详细记载,其中对“鼎鼎大名”的天花、鼠疫、疟疾、麻疹、百日咳等传染病的描述和治疗也是最早的。

东汉末年是我国瘟疫流行的高峰期,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和当时治疗瘟疫的具体情况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传染病专著——《伤寒杂病论》。书中对多种传染病有着详细的描述和治疗方法,很多药方更是现在面对传染病也仍在沿用。

明末时候,神州大地再一次被瘟疫笼罩,而我们的先民在各种天灾人祸的打击下又一次坚强的挺了过去。当时的神医吴又可更是根据这次的“抗疫”经验写出了《瘟疫论》

,书中首次提出“疠气”致瘟的病因学观点。在传染途径上强调口鼻传播,让当时的百姓戴口罩、消毒通风等,这和我们今天的预防手段基本相似。因而其又被称为“瘟疫学鼻祖”。

晋代葛洪在其所著《肘后备急方》治疗寒热诸疟方第十六中有这样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疟疾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现在仍然威胁着很多贫困落后地区民众的性命。用青蒿治疗疟疾的这种古方对后来的屠呦呦女士研究有了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最终凭借这项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青蒿治疟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专用药。

人类在瘟疫面前是脆弱的,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先民没有中医,中华文明又怎能传承至今?现阶段我们中华民族面对“新冠肺炎”这一新的严峻挑战,我们没有恐慌,没有选择“群体性免疫”的自生自灭,没有要以死亡为代价的“自由”。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利用古老的中医和现代医学相结合,必定再一次取得胜利。


好史不死


【精选回答】@杂谈会客室



很高兴能看到关于中医的问题。不光历史上中医预防、治疗过传染病,就拿现在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说,中医在治疗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前两天看国家卫建委新闻发布会说,有近九成以上的确诊患者使用了中医疗法,效果很好!

两千多年前的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有预防传染病的记载;从汉代起,医书里都把传染病作为重点项目加以关注;晋朝葛洪的《肘后方》记载了“虏疮”(天花)、“狂犬咬”(狂犬病)等;其后的医书对疟疾、麻疹、白喉、水痘、霍乱、痢疾、肺结核等急性传染病及其辨证治疗办法都有明确记载。

下面仅以古代中医对最凶险的“瘟疫”和“天花”的治疗和预防来举例:

一、在古代,致死率、传播性最强的莫过于“瘟疫”。那么,在古代中医采用什么方法来治理瘟疫的呢?

张仲景《伤寒论》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病著名,其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不但书中的方药沿用至今,其灵活多变的辩证施治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石。张仲景因此被称为“医圣”,日本汉方医的经方派至今还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

葛洪《肘后备急方》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对温疫也有论述,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瘟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瘟疫的方剂。

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

宋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对瘟疫的临床表现、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

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瘟疫五》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温疫的治疗方法。

吴又可《瘟疫论》

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瘟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其所著的《瘟疫论》是我国论述瘟疫的专著,对瘟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瘟疫论》是我国医学文献中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一部划时代著作,至今仍可用来指导临床,吴又可所创达原饮(原名达原散),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组成。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

余师愚《疫疹一得》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并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二、中医应对天花病,拯救了千百万生命

中国医学家早在公元980-1567年间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疱里的痘浆、痘疮结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过的沾有天花痘浆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的人。这种免疫预防法,是牛痘接种术发明以前最有效的预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国曾广泛应用,后来还西进欧洲流行美国,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并促进了现代免疫预防医学的诞生。

中国是中医的发祥地,中医医学历经千年沉淀,到现代仍然有它独到的一面,真心希望看到,中医的发扬光大!!!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你小小的 点赞,是对我大大的 鼓舞~~ @杂谈会客室

大家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现代人们生病后先看西医而不是首选中医呢???


杂谈会客室


古代中医可以治疗大部分瘟疫,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看上科班中医,古代中医是贵族富人专属,连饭都吃不饱的劳动人民怎么吃的起各类道地野生中药。

盘点让中医扑街的瘟疫:

1.鼠疫也就是黑死病,无论哪个中医都没治,古代人口十室九空的多半是黑死病之类搞的,中医见一次扑街一次。

2.天花,麻风病,古中医发明牛痘,但只有少部分人可以接种,多数人还是没有机会享受到这类医疗服务,高层中医没扑街,基层扑街了,但总归是有治疗方式了,不算空白。

3.霍乱,这是唯一一个中医有办法治的甲级烈性传染病,伤寒论有霍乱专区,霍乱急救专用大方。

很多细菌性感染也是中医短板,比如细菌性肺炎,肺结核类。

其它瘟疫?比如新冠病毒性传染病之类?在伤寒论高手面前,只要不是烈性致死的,都是弟弟。


梅里赏金猎人


著名的思想启蒙家,哲学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因为我国是首个采用“人痘接种”的方式来治愈防治“天花”。

作为困扰当时世界的流行疾病,天花会让患者长满痘痘,上至头顶脸部,下至身体全身,严重还会流脓溃烂至死。

最晚在16世纪,我国就已发明“人痘接种”,所谓“人痘接种”,说白了就是采用天花患者身上的痘痂,或皰(同疱)浆,塞入未出过天花者的鼻子里头,让其产生抵抗力。后来又推出改进版,用棉花蘸将要痊愈的天花患者的痘痂研成末,然后用银管吹入正常人鼻腔内。虽然这项操作危险系数较高,如哪怕到了清朝,清十二帝中就有两个皇帝死于“天花”,一个是著名的“出家人”顺治,一个郁闷的同治皇帝,还有一个因为出过“天花”,而当上皇帝的康熙玄烨。

在1652年前后,我国开始向世界输出“人痘接种”成功经验,直接受惠者则是以衣带水的日本,名医龚廷贤的弟子戴曼公到东瀛传授接种技术,“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见《癸巳存稿》。

此外朝鲜、土耳其、英国等地,亦纷纷受到中国“人痘接种”的恩惠,在1917年出版的《医学史》(History of Medicine),就明确指出:英国驻土耳其公使Motague 的夫人曾给3岁的儿子种了人痘,3年后她在英国又为5岁的女儿种了人痘。也就是说。这位公使夫人将中国的接种技术推广到了欧洲。

直到十八世纪末期,牛痘未出现前,人痘接种,始终是当时人们防治天花最有效的方式!


本草百晓生


一样的道理呀,现在湖南乡下有好多人生病了还要找神婆,跳个大神病就好了!我亲眼所见病还是真的好了!其实说白了和中医一个道理,无非一个是吃树皮草根治病,一个是靠跳大神治病,方式虽然不同,但是原理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安慰剂!


戴鹏888


应该问问西医在抗击冠状病毒有没有“特效药”,西医面对冠状病毒,束手无策!

不要转移话题,不要把话题转移到世人皆知的中国中医药在抗击冠状病毒发挥“减轻证状,恢复健康”的特效中国中医药的事实上面来!


慕学圣


古代连瘟疫造成的原因是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什么是病毒,治疗那更是自欺欺人。这个题,不需要争辩什么!


喜马拉雅雪融化


仲景著书《伤寒论》,疫抗流感实践来!今人不解张圣意,那晓驱邪门先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