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成了避險產品?


A股成了避險產品?


近日受疫情的影響,全球的金融市場可謂是處在了水深火熱之中。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和整個全球化的龍頭。在過去的10個交易日來看,美股熔斷已經對全球金融市場及包括中國在內的金融市場形成了相應的系列衝擊,目前來看這個影響依舊不斷在全球發酵。

整個全球化的交易流程首先是亞洲開盤,中國及日本等國家,然後是歐洲、美國等國家依次開盤。美國熔斷它實際上是在當天的最後的一個交易時段出現的,我們看到這個影響就在意熔斷的第二天,其實中國疫情已經開始明顯被抑制住,特別是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去武漢做了一個實地調研,那就意味著武漢戰役基本上已經告捷了。

這樣來看的話其實中國的投資人不太再為自己的市場受到的衝擊做更多的擔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平復了美股帶來的全球影響及在中國的傳導。

中國資產具有避險性質

因為中國的疫情率先被制止住,所以中國的資本市場,相對於其他的經濟體更加有吸引力,那麼中國是不是一種避險資產呢?現在相對於其他國家都還在疫情的不斷的爬坡過程中,中國已經相對穩住了,所以中國的資本市場相對來說比較抗打擊一點。

另外在未來肯定全球會釋放出更多的流動性,包括美國美聯儲降息或者做更多的量化寬鬆,這樣資金總歸要有一個去處,因為美國現在國債的話已經到了歷史的低位,0.5%的十年期這是從有國債到現在是最低的一個位置了。那在這種情況下預示著一場全球的大衰退,這個衰退是從美國開始的。


A股成了避險產品?


那麼全球的資金在尋找一個0.5%的收益率的配置還是說到中國的國債有個2.6%、2.7%的配置,或者是資本市場、或者人民幣有更高的資源配置,所以作為套利的需求,它也會湧入到中國的金融市場,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都對中國的資本市場,不管是股票還是債市的都是形成了一定的託舉作用。

中國的資本市場是雙重疊加的性質,既兼有避險,又有套利性質。同樣,這也是我們比較擔心的事情。畢竟疫情還在全球發酵的過程中,如果美國經濟真正被動搖的話,這些資金還是會撤回美國,包括套系的結構也都可能會被瓦解。這時候的表現可能會出現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等風險。

在今年的11月4號左右美國又到了選舉階段,那麼如果左翼或者極左翼的政黨上臺那勢必會對美國的經濟、美國的資本市場形成短期的巨大沖擊。這個時候可能資金很多就要回流,去回補他們在美國市場頭寸上的虧損,這個時候中國就會遭遇類似的資本外流的一個風險。所以那個時候可能中國要變得更加的謹慎。

對美國目前領導人而言的話,在政治上的考慮很簡單,所要做的一切事情就是把股市打上去。因為今年是大選年,美國的老百姓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把資金財富放在股票裡,佔到美國居民財富的70%,但是如果股市跌了個30%,美國的居民財富損失兩成到三成的話,沒有人會再去選擇他作為新的領導人。

所以特朗普不斷給美聯儲施加壓力,讓它不斷降息。現在可以降的利率是1%~1.25%之間,如果一口氣降掉75個hp的話,就意味著只有兩次降息,它就變成了0,這種情況從來沒有出現過。因為現在全球的大國,只有美國跟中國還保證著是0以上的正利率。全球三分之一的國家債務,已經是負利率跟零利率了。

特別是歐洲跟日本。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目前所面臨的衰退的狀況可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政策的子彈可能都已經打光,那麼另外一個就是財政政策。這就要做更多的財政自給,包括當期的減稅和永久的減稅。財政政策其實是一個飲鴆止渴的過程,也就是說你今天省下的稅,總有一天是未來要交上的,因為總歸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

如果現在發行更多的債務,這代人不還,那後一代人也要還,除非槓桿越堆越高,變成一個龐氏騙局,在目前的狀況下,美國這三方面都會給我們帶來相應的啟發。


A股成了避險產品?


政策刺激要謹慎

我們的政策要適當,類比2008年那次經濟跟金融危機,中國所作出的4萬億的刺激,做刺激一定要謹慎,不排除有一定的基建的空間,特別是補上城市建設的一些短板,比如醫療公共服務。但是如果做大面積的“鐵公雞”的建設,很有可能會耗盡我們的彈藥。

為什麼最近股票市場這麼火爆,並不是說它上漲,而是說它的每天的交易量超過萬億,很簡單,因為大家坐在家裡沒有事情可以幹,那你就只能炒股。所以大家說我們炒股票,是中國最大的在線辦公,也是最大的在線遊戲,但是這意味著很多的錢實際上是脫實向虛的。它是在虛擬的經濟,而不是在實體經濟裡頭循環,如果隨著復工的進度,大家把真實的錢用到實體經濟裡頭去,我們相信這股票相對來說它也可能有一定的消長。

尋求疫情治理的最佳方式

關於疫情最佳的一個治理標本,我們認為中國在過程中也汲取了很多的內容,通過自己民眾跟政府的一個良好互動,包括資本市場的合理的互動,而不要形成恐慌的情緒和醫療資源的擠兌,以及我們國家治理的現代化。不斷改進我們的體統,創造更多的海外藍本,可以做一個最優的實踐發現。

調整貧富分化

巨大的貧富分化也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國在貧富分化上也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更多的精準扶貧,包括實現小康等,可能全球化的過程或者強調市場的優先過程,我們更多的強調的是效率,效率帶來的增長、效率帶來了財富的集中、效率帶來了更快的增長的速度。

疫情的影響是全球性的,但是在這次疫情中,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團結、不畏艱險的精神,作為一個14億的人口大國,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抑制住疫情的發酵,這需要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正是因為全國人民的互相協作,才有了今天更強大的祖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