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生活的美好,澳洲电影《加里波利》,告诉你澳新军团日的由来

每年的4月25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会共享一个特别重要的公众假日:ANZAC DAY,即澳新军团日(也译作澳纽军团日)。

在这个节日里,学校会纷纷举办各种主题学习,商场里徽章红花出售。而遍布于各城市的战争纪念馆,则是举办隆重的节日纪念仪式,对市民进行日常爱国教育的最重要基地。

澳新军团日的由来

澳新军团日,是澳新两国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于1915年4月25日在土耳其加里波利战役牺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军团(简称澳新军团)军人的日子。在此役中,澳新军团派出的28150名军人充当了先锋角色,共有8,709名阵亡,负伤无数,是50万联军中伤亡最为惨重的两个国家。

撕开生活的美好,澳洲电影《加里波利》,告诉你澳新军团日的由来

每年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一战,是这两个年轻的国家首次进入世界视野,却以大批年轻子民的白白牺牲触痛自身,对两国的意义都非同小可。后新西兰和澳洲陆续将4月25日定为国家纪念日,也是两国最重要的公众爱国教育假日之一。

撕开生活的美好,澳洲电影《加里波利》,告诉你澳新军团日的由来

电影海报

此后百年间,不仅有大量的纪录片、访谈录一再宣传评判此战,也吸引了众多电影人目光聚焦于此。譬如说澳洲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这部《Gallipoli》(加里波利)。

主创介绍

导演彼得·威尔,上世纪澳洲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在国外发展最好的澳洲电影导演之一。被我们所熟知的代表作有《死亡诗社》、《楚门的世界》、《怒海争锋》等,部部都是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经典。他曾获得过四次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和四次金球奖最佳导演提名,两次赢得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

撕开生活的美好,澳洲电影《加里波利》,告诉你澳新军团日的由来

导演彼得·威尔

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土生土长的悉尼人。其实早在转战好莱坞之前,他已在澳洲拍摄了多部电影,并两度获得澳洲影视学院奖最佳导演奖。其中包括被视作澳洲新浪潮代表之作的《悬崖上的野餐》(1975)、《最后的巨浪》(1977)等。

撕开生活的美好,澳洲电影《加里波利》,告诉你澳新军团日的由来

代表作之一《死亡诗社》

除了这些后来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彼得·威尔于1981年执导《加里波利》也是一部优秀之作。他对加里波利战役的描写不仅从某种意义上树立起了澳大利亚士兵的形象,也荣获了澳洲本地与国际上的多项大奖,进入国际视野。

撕开生活的美好,澳洲电影《加里波利》,告诉你澳新军团日的由来

梅尔·吉尔森后来成为好莱坞明星

在此片中,后来的好莱坞明星梅尔·吉布森尚是青涩的小鲜肉一枚

,完全没有《勇敢的心》里的沧桑与睿智。但却是这部电影让他首次荣获影帝头衔,一举跳出南半球,并在与威尔及乔治·米勒等大导的进一步合作中奠定了国际巨星的地位,甚至走上了演而优则导的康庄大道。

上半段:青春与友谊,激情与梦想

影片虽以加里波利战役命名,但大部分篇幅与战争并无关联。前三分之二的场景简直就是一部青春片。年轻的小伙们活力四射地奔跑活跃于澳洲大陆,受训于埃及开罗古城,到处是欢笑,奔跑,梦想,友谊……那是段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远离欧洲战场的广袤澳洲大陆,年轻的乡村小伙阿奇欢快地奔跑着。他热情纯朴,健步如飞,在祖父的指导下如美洲豹般飞奔,甚至在与牧马伙伴打赌时,以自己的双腿跑赢俊马。

撕开生活的美好,澳洲电影《加里波利》,告诉你澳新军团日的由来

澳洲乡村的自由生活

但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阿奇并不满足于眼下的农场生活。他对未来和远方充满向往,对国家和战争充满信心。作为一个英格兰移民后代,响应母国号召,报效国家,参军打仗是其单纯的信仰。

运动会上,阿奇结识了来自城里的小伙伴法兰克。这位帅哥输光了所有的钱,不得已和参军的阿奇结伴同行。虽然根本没有为国卖命的念头,但途中遇到的一家人对阿奇和法兰克的不同态度,让他深受刺激,于是也高举着爱国大旗加入了参军队伍。

撕开生活的美好,澳洲电影《加里波利》,告诉你澳新军团日的由来

混混参军被嘲

在三好青年阿奇面前,梅尔吉布森扮演的城里混混法兰克简直被秒成了渣渣,跑步没人快,姑娘也不爱,连报名参军时不会骑马也让大伙笑坏。尽管如此,两人还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终于,部队开拔,法兰克在最后时刻也被赐于一身军装出发,离开澳洲大陆开始远征。他们首先来到埃及受训,为战争做准备。

撕开生活的美好,澳洲电影《加里波利》,告诉你澳新军团日的由来

混混与三好生的组合

金字塔,斯芬克司,沙漠,妓院,还有老友的重逢,一切依然只与青春、友谊与生命有关。

撕开生活的美好,澳洲电影《加里波利》,告诉你澳新军团日的由来

青春的无忌与美好

甚至到了加里波利,驻扎完毕,一群人跳入海中游泳。蔚蓝的海水,嬉笑的伙伴,健壮的人体,如油画般继续着青春的主题,赞颂着生命的美丽

下半段:死亡与残酷,恐惧与无望

在最欢快的刹那,剧情却陡转急下。看着炮弹从头顶划过落入大海,小鲜肉们的脸上开始有了不安和恐惧。

战斗终于打响,这群来自澳新两国毫无作战经验的年轻人却被指派成先锋部队。糟糕的指挥、部署、甚至整个的作战计划,让这群年轻人成了对手练习射击的活靶。

撕开生活的美好,澳洲电影《加里波利》,告诉你澳新军团日的由来

终于心生恐惧

一群群人在指令下跳出战壕,又一排排地倒下,留给后面等待着命令的人更深的恐惧和绝望。

法兰克因阿奇的推荐当上了传令兵,当他拼尽全力,想将上司停止进攻的命令及时传达,却听到冲锋号在前方一次又一次地吹响,如此接近,却又如此遥远。

而面临死神的阿奇,已经没有时间思考。他只能借着回忆里祖父的鼓励来安抚自己,冲出战壕努力前奔,直到子弹穿过身体。

撕开生活的美好,澳洲电影《加里波利》,告诉你澳新军团日的由来

最具情感震撼力的结尾

而法兰克,目睹好友的倒下,只能悲痛狂号,彻底崩溃。

影片在这生命最后的一瞬间定格,震撼人心。

艺术特色与激起的思考

从类型片的角度来看,《加里波利》并不算是一部标准的战争片。它虽以战争为题材,却未在荷枪实弹的战场上花费多少笔墨,却将大部分篇幅放在年轻人在澳洲、埃及的日常生活点滴,以大量的铺垫来展现着生命的活力与美丽。

也正因为如此,后面短暂而紧张的战场一瞬,让观众更为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瞬间的消逝,原先的美丽回忆便成了伤痛的根源,悲哀扑面而来。

撕开生活的美好,澳洲电影《加里波利》,告诉你澳新军团日的由来

前半段大量的铺垫烘托出结尾高潮

这部电影的剧作相当扎实,并用十分细腻的步调将人性光辉展现得淋漓尽致。虽是上个世纪的老电影,但本片的摄影、用光却毫无挑剔之处,剪接干脆利落,音乐恰到好处。也难怪此片能一举夺得澳洲影视学院奖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 (梅尔·吉布森)、男配角 (比尔·霍特)、摄影、录音、剪剪辑八项大奖,成为澳洲电影史上最为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撕开生活的美好,澳洲电影《加里波利》,告诉你澳新军团日的由来

两位主人公是澳洲两种文化的代表

影片在展现澳大利亚的历史和文化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贡献,片中一个有着纯朴高贵的乡村小子和城市里圆滑世故的小混混的友谊正寓示着澳大利亚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文化的融合。

关于这场战役,很多人评论这是场毫无意义的牺牲。无论是代表澳洲理想主义者主动参战的阿奇,还是玩世不恭被动加入的法兰克,对战争的真实面目都同样缺乏认识,只是盲目地追随英国号召,白白断送了生命与青春。

然而,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这是澳洲士兵接受的第一次战争洗礼。代价固然惨重,却唤醒了澳大利亚人对独立精神的重新定位与民族意识的尖锐反省:我们是谁?为何而战?因何牺牲?

可以说,正是在这场惨败的大战之后,澳洲人才在世界格局中,逐渐疏远英国,开始了寻找自我的独立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