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的六面印章

近日,在北京一位藏家處,見到一方古代文人印章,其形制的工緻巧妙,印文內涵的豐富,書法的遒勁,頗為罕見。此印青銅質,正方體,邊長3.3釐米。六面均鏤空雕刻印文(見附圖),印文書體為小篆,各面印文分別為:“儒林直安之記”、“忠孝直安”、“號彧出”、“文行忠信”、“子子孫孫其永寶用”、“謹封” (見附圖) 。

宋人的六面印章

此印的印文在功用上,似可分為名號章、箴言印、鑑賞章、書簡印四類。其中,“儒林直安之記”、“忠孝直安”、“號彧出”應該是印主的私印印文。“儒林直安之記”的直安,即印主的名字。直姓是個罕見的姓氏,但古已有之:《姓氏考略》注引《國語》雲:“‘晉之先有直柄。’為直氏之所出。”《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雲:“此當系出姬姓。”顯然說直姓是黃帝的後裔。《姓考》則記載:“舜裔,直伯之後。”《國語》謂:“晉之先,直柄。”如此則當系出媯姓。不過追根溯源,則是黃帝后裔,因為媯姓出自黃帝之後。另有一說直姓應該是起源於鮮卑族的直勒氏,直勒氏晉代時有一部分改成了謝姓,也有一部分改成了直姓。直安前面的“儒林”二字,可作三種解釋:一是印主的表字,即印主姓直名安字儒林;二是“儒林”是印主的郡望,即籍貫,那麼,“儒林”便應該是地名了——隋代,全國設州(郡)、縣。開皇三年(583),銀州下設儒林縣(在今天陝西 榆林市南),大業三年(607),撤銷銀州,設雕陰郡(郡治今綏德),儒林改屬雕陰,唐代因之,宋代則兩度隸屬於西夏政權;三是“儒林”二字是印主的官階,為儒林郎的略寫:按儒林郎,我國古代的官品,屬文散官名位,隋文帝置。唐代為文官第二十六階,正九品上,宋代為正九品上。儒林郎是虛銜散官,其官品升降不定,是一種有官名而沒有實際職務和職事的官稱。在上述三種解釋中,筆者傾向於第三種,即“儒林”是印主直安的官階。另據印文“號彧出”,可知印主之號曰彧出。古人既有“名”,又有“字”(表義),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其中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不過此印“彧出”,有些費解,其意待考。的而印文“忠孝直安”的“忠孝”二字,其意標榜印主忠於君國、孝於父母,這可能是當時朝野對印主的一種讚譽之詞,更可能是印主直安對自己的自勵之語。印文“文行忠信”一詞, 出自《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原意是孔子從文化、實踐、忠心、誠信四方面教育弟子。文指文化知識,是學習的內容,行是德行修為,是行為的落實,而忠與信,是德行修養的兩個方面,既需要學習以明理,又需要實踐以落實。印主直安把這條儒家箴言入印,不僅銘記了自己的誡勉與追求,也透露出了印主的社會身份和地位。印文“子子孫孫其永寶用”,大約是印主鈐蓋在自己收藏的書畫上的印記。“子子孫孫永寶用”、“子子孫孫永寶用享”、“子子孫孫其萬年永寶用”,本是商周青銅器銘文的常用結束慣用語,唐宋以降,一些人借用入印,鈐於紙絹典藏,以寄託希望後代能守望傳統、千秋萬代注重源流的深意。“謹封”,是常見於宋元時期信札中的一種書簡印。在這類信札中,“謹封”與“頓首”、“再拜”、“拜啟”、“敬啟”等書信禮儀用語或者並用,或者單獨使用,都是一種敬語。“謹封”印起初多用於信札的封口處,也稱“護封印”,功用是防止別人打開偷窺信的內容;後來,有人則鈐於書信末尾,與拜啟或敬啟相對,以示結束。宋、金、元各代均流行封緘用印,今天,從傳世的一些書札中,尚可看到所鈐印章中的這些詞語。

宋代文化藝術繁榮,上層社會雅好書畫,官場上簡牘不斷,文人之間魚雁往還;特別是由於書畫庋藏的興盛,印章還頻繁使用於鑑藏活動之中,內容樣式時有創新,或取郡望、或取官職,或重在審定、或旨在收藏,至北宋晚期,其風愈盛。這一時期,文人、書畫藝術家輩出,書法、繪畫等藝術珍品繁多。印章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樣式,與之密切相關,自然要進入其行列。因此,官印以外的姓名印、字號印、室名印、箴言章、閒章、收藏鑑賞印、形式多樣為當時文人藝術家所獨創,並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的既有使用價值,又有藝術價值的印章,便產生了。而根據今天所見到的北宋晚期文人印章的實物、拓本,加以比較,本文所介紹的六面文人印章,應該就是那個時期的產物。

宋人的六面印章


宋人的六面印章


宋人的六面印章


宋人的六面印章


宋人的六面印章


宋人的六面印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