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困於窮 冀以小康

——雲南省廣南縣抓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天之廣·雲之南原生態生活目的地——雲南省廣南縣位於雲南省東南部,地處滇、桂、黔三省(區)交界處,國土面積7810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7個社區167個村委會、3262個村小組,居住著壯、漢、苗等11種民族,全縣總人口81.55萬人,其中建檔立卡人口35052戶156579人,是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雲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和全國52個目前尚未脫貧的縣之一。

久困於窮,冀以小康。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廣南縣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緊扣“三落實”“三精準”“三保障”,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全方位推動問題整改落實和工作創新發展,將脫貧攻堅各項工作進一步推向深入,在較短時間內扭轉了過去工作的被動局面,同時也不斷探索和創造了廣南抓脫貧攻堅的經驗和模式。2019年,全縣共投入各類扶貧資金20.88億元,實施扶貧項目12類493個項目,脫貧出列59個貧困村、脫貧退出8445戶37274人。全縣累計脫貧出列貧困村90個、脫貧退出25916戶120359人,貧困發生率降至5.08%。

★扛實脫貧攻堅政治責任。嚴格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調整由縣委書記和縣長擔任縣脫貧攻堅指揮部“雙指揮長”,推動各級黨組織忠誠履行脫貧攻堅主體責任,把脫貧攻堅每項工作、每個指標、每個問題抓得更精準、更具體、更深入;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專門召開縣委六次全會、七次全會研究和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提出“五個掛鉤”機制,壓實各級黨組織、行業扶貧部門、掛包單位、掛包人的攻堅責任,推動各級黨組織和部門把三分之二的工作力量下沉到掛包村、聯繫點,逐步形成常態化、制度化。

★鍛造脫貧攻堅“鐵軍”。把脫貧攻堅作為錘鍊“四個意識”的大熔爐、轉變工作作風的突破口、檢驗幹部能力的新標杆,以“鋼的意志、鐵的紀律”鍛造了一支“有信念、有思路、有激情、有擔當、有紀律”的脫貧攻堅鐵軍,進一步提振各級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精氣神,湧現出何祖成、陸如龍、陸仕龍、岑加兵、謝帥業等一批優秀黨員幹部。去年以來,從縣級部門選派76名實職科級幹部到行政村擔任第一書記(工作隊長),選樹了張成傑等一批脫貧攻堅“一口清”第一書記,提拔重用在脫貧攻堅、急難險重一線歷練成績突出的幹部154名,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保障。

★建立脫貧攻堅“月計劃、周安排、日落實”精細化管理機制。縣鄉(鎮)村三級脫貧攻堅指揮部(所)每月通過“月計劃”對脫貧攻堅作出系統部署,通過“周安排”對每週工作作出安排,通過“日落實”反饋脫貧攻堅進展和成效,不斷增強工作的計劃性、條理性、系統性,推動脫貧攻堅指令第一時間傳遞到基層,確保人人有責任、件件有迴音、事事有落實。

★迅速開展“六大專項行動”。2018年4月份以來,在全縣上下迅速部署開展“大調研、大學習、大整治、大招商、大服務、大決戰”六大專項行動,並把六大專項行動貫穿脫貧攻堅工作始終,下大力氣抓隊伍、轉作風、嚴紀律、促實幹,樹起“實幹者、創新者、擔當者給予關愛、激勵、保護,務虛者、懈怠者、推諉者堅決懲戒、問責、執紀”的鮮明導向,幹在實處、比學趕超蔚然成風。

★實施脫貧攻堅“百日會戰”。廣南縣委每100天選擇脫貧攻堅一項推進滯後或幹出經驗亮點的重點工作,以現場觀摩會方式,交流經驗做法,研究解決存在問題,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壓實工作責任,為各鄉(鎮)、各部門推進工作找到方法和思路。

★推行進村住戶“十到十同”群眾工作法。為改進全縣7062名掛包乾部每月駐村方式,把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到村到戶到人,用真誠換真心、用真心換真情、用真情贏民心,廣南縣委提出了幹部進村住戶“十到十同”群眾工作法(精準到戶,同是一家親;政策到戶,同學一本書;住宿到戶,同住一間房;膳食到戶,同吃一鍋飯;衣淨到戶,同換一新顏;家務到戶,同樹一形象;潔廁到戶,同廁一革命;衛生到戶,同愛一環境;淨圈到戶,同舒一空間;護路到戶,同護一好路),進一步壓實“掛”的責任、創新“包”的方法、提升“幫”的成效,構建掛包乾部與貧困群眾脫貧攻堅命運共同體,逐步形成了脫貧攻堅全民重視、全民參與、全民滿意的氛圍。

★推進“三核實三比對”工作法。針對貧困戶基本信息實不實、收入測算準不準、幫扶措施強不強等重點環節,廣南縣委提出“處級掛鉤領導、鄉(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掛村包片領導、村組幹部、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掛包幫扶人”6人對貧困戶收入、住房等信息逐一核實比對、認證,確保脫貧攻堅工作更精準、更到位,全力避免錯評、漏評、錯退等問題。

★全面踐行“真拼實幹、馬上就辦”廣南作風。脫貧攻堅每一個任務、每一項工作能否高質量完成,讓上級領導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關鍵在人,主要在幹部隊伍的作風,為解決部分幹部能力不足、工作效率不高的問題,2018年底,廣南縣委提出了“真拼實幹、馬上就辦”的廣南作風,以嚴實作風抓落實、促攻堅,切實提升全縣幹部隊伍的工作能力和效率,進一步動員全縣各級黨組織、各級幹部和84萬人民群眾統一思想、統一步調,以“拼時間、拼精力、拼智慧、拼奉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力保證每一個壓力、每一個責任、每一個問題都落到具體單位、具體人員、具體時限,把每個單位、每個人的攻堅責任往深裡壓、往實裡推,確保工作任務量化到天到人,有力推動脫貧攻堅工作更深入、更紮實、更有效。

★全面掀起脫貧攻堅“補短板、必達標”繡花功夫百日衝刺行動。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標準,緊扣“三落實”“三精準”“三保障”,主動抓遍訪、抓研判、抓調度、抓對策、抓推動、抓問效。既主動查找問題、發現問題,又對標對錶省委巡視組和州委巡察組反饋的問題,從縣委做起、從縣級領導做起,引導各級黨組織、各級幹部堅決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邊反思自省、邊整改完善。制定脫貧攻堅“1138”總攻方案,採取“1+13”攻堅作戰體系,推動脫貧攻堅各階段目標任務更明確、更具體。根據《中共廣南縣委關於脫貧攻堅“補短板、必達標”繡花功夫百日衝刺行動實施意見》,全縣各級領導幹部、各級各部門以“最嚴最實最真最細最緊”的思想意識,以最嚴格的紀律、最務實的作風、最求真的態度、最細緻的工作、最緊急的思想,全面掀起脫貧攻堅“補短板、必達標”繡花功夫百日攻堅衝刺行動。

通過全縣上下的艱苦努力,2019年,廣南縣的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全縣仍有59個貧困村未脫貧出列、9641戶40542人未脫貧退出。今年以來,廣南縣按照省委書記陳豪去年6月28日到文山調研提出的指示要求和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委主任馮志禮書記今年2月12日到廣南調研提出的指示要求,舉全縣之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標準,緊扣“三落實”“三精準”“三保障”,主動抓遍訪、抓研判、抓調度、抓對策、抓推動、抓問效,對標省委督戰要求,細化工作措施,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合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和省委第六巡視組反饋問題、脫貧攻堅成效考核指出問題,43名縣處級領導掛鉤督戰18個鄉(鎮),進一步壓實各級黨組織、行業扶貧部門、掛包單位、掛包人的攻堅責任,推動各級黨組織和部門把三分之二的工作力量下沉到掛包村、聯繫點,逐村逐戶逐人逐項逐年補齊到戶、到村各項短板弱項。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精準發力,確保廣南縣如期高質量脫貧摘帽。

★在責任落實上精準發力。進一步增強政治擔當和責任擔當,建立並嚴格執行“3+X”和AB角掛鉤幫扶工作責任機制,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把脫貧攻堅抓實在、抓細緻、抓深入,推動全縣各級各部門把至少三分之二的精力、人力和物力投入到脫貧攻堅,進駐到掛鉤鄉(鎮)、掛包村、掛包戶開展工作,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從縣委做起,從每個掛包責任人的責任抓起、從每個小環節抓起、從每個小問題解決起,促使每一項工作、每一個指標、每一個問題徹底解決落實,確保脫貧成色經得起良心的拷問、經得起黨和組織的考驗、經得起人民的監督、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在補齊短板上精準發力。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標準,從影響貧困村、貧困戶最緊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環節抓起,逐村逐戶逐人逐項逐年“過篩子”,瞄準收入、住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飲水安全等問題短板,精準發力補齊脫貧短板。在增加收入方面,在鞏固群眾務工收入的基礎上,把做好本地產業和就近就業作為讓老百姓口袋鼓起來的主攻方向。

——在產業扶貧方面,主攻八寶米、高峰牛、油茶、茶葉、鐵皮石斛、蒜頭果“六大產業”,突出抓好以高峰牛產業為主的“綠色食品品牌”發展。統籌推進蔬菜、長衝梨、中蜂、中藥材、生豬等區域性種養殖產業,堅持“長、中、短”期產業相結合,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帶貧作用,建立貧困戶穩定增收利益聯結機制。大力鼓勵有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採取訂單生產模式發展週期短、基礎好的種養殖項目,及時彌補中、長期產業項目增收慢的問題。

——在就業扶貧方面,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力組織勞動力返崗就業,優先安排貧困勞動力就業,建立貧困勞動力就業地點、就業單位、聯繫方式“三清”工作機制。以廣南(國際)鞋服城為依託,積極搭建用工供需平臺,開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務、送崗位等活動,為有就業意願的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嚴格落實貧困群眾外出務工交通補貼等激勵獎補機制。積極開發鄉村公共服務崗位,大力創建扶貧車間,全方位安置或吸納一批“三無人員”貧困勞動力充分就業。

——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以拆除危舊房為抓手,以村找房、以房找人,採取“村不漏組、組不漏戶、戶不漏人”的方式全面排查,嚴格按照“安全穩固、遮風避雨、廚衛入戶(入院)、人畜分離、房屋使用安全和滿足基本使用功能”的標準,逐戶逐項精準補齊住房短板。同時,組建技術工作組,不漏一戶、不漏一項進行驗收,確保全縣住房短板如期清零。

——在義務教育保障方面,建立健全常態化動態管理機制,做到適齡人口、在校學生、轉入轉出學生、休(復)學學生、輟學失學學生等名冊精準。對現有輟學失學學生分門別類、因人施策,全面落實“雙線六長雙掛”責任制,採取宣傳教育、責令改正、行政處罰、提起訴訟或申請強制執行“四步法”控輟措施,堅決遏制輟學學生增量,做到無一人失學輟學。精準掌握符合享受教育資助補助學生底數,及時足額兌現各類教育資助補助資金。

——在基本醫療保障方面,按照“參保要應保盡保、基本醫保要到位、大病保險要傾斜、醫療救助要做牢、醫療成本要控制、經辦服務要便民”的政策導向,強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全覆蓋,嚴格落實“大病集中救治一批、重病託底保障一批、慢病簽約服務一批”要求,推動患有大病、重病的貧困人口全部得到救治。

——在飲水安全保障方面,圍繞“人人有水喝、水質要達標、安全有保障”的目標,全面開展飲水安全“回頭看”專項行動,摸清全縣18萬農村常住農戶的飲水保障情況,建立健全每村每戶飲水保障臺賬和飲水安全預警監測機制,做到每個貧困村、每戶貧困戶在各個季節、各個時段飲水安全底子清、情況明、有保障。加快推進飲水工程項目建設,因村因戶施策,採取清淤清雜、消毒、強化水源地保護、拉運水源等措施,推動全縣農村飲水安全保障達到評價標準。

——在特殊群體保障方面,高度關注所有群眾特別是邊緣戶、六類群體,建立關愛和後續保障措施,特別是全面摸排查清“慢病、重病患者和殘疾人,70歲以上的老年人,適齡兒童輟學學生,飲水主要用小水窖保障的農戶,青壯年勞動力沒有就業”等5類人群和“貧困發生率較高且超過10%、生活條件惡劣的高寒山區和邊遠地區、上訪問題突出和矛盾較多”的3類村(組)存在的短板,綜合分析問題原因,精準制定幫扶措施,實行派單銷號管理,限期逐村逐戶逐項對賬銷號。

★在激發內生動力上精準發力。堅持“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落深落細幹部進村住戶“十到十同”群眾工作法,以召開群眾會為載體,深化“自強·誠信·感恩”教育,鼓勵貧困群眾自力更生,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為主抓手,把建設美麗鄉村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垃圾處理、汙水處理、廁所革命及村容村貌整治相結合,全面掀起“大幹大支持、小幹小支持、不幹不支持”的攻堅氛圍,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全力打造岜奪村“扶貧印記”,引導全民積極參與和支持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把“自強·誠信·感恩”教育轉化為群眾發自內心的自豪感和滿意度。

★在人居環境提升上精準發力。瞄準戶內到戶外、戶外到村內、村內到村外,突出治亂、治髒、治汙,同時拆舊拆危、增綠有花。大力推廣第六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成果,全面推行農村生活垃圾“戶消化、村處理”的垃圾整治模式,實現垃圾不出戶、村內無堆積、環境無汙染。及時對所有村小組進行合理規劃,精準鎖定一般型、整治型、示範型,制定出臺縣城、集鎮和村(組)垃圾分類處理30條措施,全面發動群眾參與改造道路通達、環境衛生整治、村容村貌提升,逐步讓城鄉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一體改善、齊頭並進,促使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在數據信息提升上精準發力。以賬實相符,賬賬相符為目標。以逐戶逐人逐項逐年“四個一”為內容,全面開展數據信息翻底,組織專精力量,加強業務知識學習,抓實數據信息清洗工作。強化執紀問責,壓實行業部門責任,細化分解各項指標數據責任人,再次組織鄉鎮、行業部門進行數據比對,確保數據有人把關、來源有人負責,實現全縣數據信息質量提升。

★在鞏固脫貧成效上精準發力。嚴格落實各項穩增長措施,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以重大項目為抓手,推進一批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產業、就業等重大項目,推動一產“由大變強”、二產“由小變大”、三產“由粗變精”,實現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0%以上,推進全縣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發展,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儘快進入全省第一方陣。重點圍繞“核心在縣城、潛力在農村、希望在文旅、增長極在園區、根基在綠水青山、瓶頸在立體交通”6個方面,科學定位和謀劃全縣經濟發展,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夯實基礎。主動謀劃“後扶貧”時代農村、農民之“困”,聚焦產業和就業,大力創建就業扶貧車間,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加大消費扶貧,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嚴防返貧。加大臨時救助、醫療救助、慈善救助等社會救助力度,對少數的返貧人口和新發生的貧困人口及時制定新幫扶舉措,建立健全防返貧和消除相對貧困的制度機制。加快推進“後扶貧”時代“廣南縣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大數據監測系統”建設。

攻之愈深,其事愈艱。目前,廣南縣的脫貧攻堅工作已經到了攻堅期。我們堅信,有上級領導的真情幫扶,有全縣萬名扶貧幹部的艱苦努力,有80多萬群眾的積極支持,廣南縣一定能夠“繡”出一幅高標準、高質量的脫貧攻堅新畫卷,如期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與全省、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劉桂揚 農臣莊)

久困於窮 冀以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