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楊種菜記(第一落點·決勝小康在基層①)

老楊種菜記(第一落點·決勝小康在基層①)

編者按: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全面小康什麼樣?“十三五”規劃以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5個方面的目標要求描繪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圖景。

這些目標完成得如何?決勝小康,基層群眾有哪些故事、還有什麼期待?本版今起推出系列報道,呈現小康路上的生動故事。

“再清點一下,看看錢有沒有少。”

“錯不了!”

湖南益陽市赫山區衡龍橋鎮湘江西村,蔬菜種植合作社的會議室裡,點鈔機嘩嘩響,每一次停頓,桌上就出現一沓數百元到上萬元不等的現金,花名冊上隨之摁下一個紅手印。老楊在跟客戶們結賬。

老楊今年50歲,大名楊利民。記者問老楊,以前想過生意做到這麼大嗎?他果斷回答,“絕對想不到!”再問他,咋能做得這麼好?他不好意思了,摸摸頭說:“七分靠打拼。”

回家·創業

老楊是地地道道農村人。不過,他此前就沒正兒八經幹過農活。要說到他種地,那也才近些年的事。

為啥這樣?一個原因,種地不掙錢。老楊一家原有9口人,攏共才12畝地。靠種地養活這一大家子,困難。為了多賺點錢,20歲老楊就出去了。一路闖來,幹過裝修,賣過保險,後來有了經驗,開始管理工程項目。

轉眼到了2011年,村裡引進一家農業企業,計劃流轉土地,發展蔬菜種植。老楊見過世面,辦事又靠譜,企業負責人拉他一起幹。聽說回老家幹農業,老楊立馬提起了興致,“闖蕩30多年,還是想回家。”

4個多月腳不沾地地忙,老楊挨家挨戶做工作,流轉到500多畝地。正當他鉚足了勁,準備開始種植時,企業出現了經營問題。眼看之前努力要打水漂,他不甘心,“我來想辦法!”老楊找到5個多年合作的老夥計,真把企業頂了起來。

雖然一波三折,但讓老楊沒想到的是,後面順利極了。先建大棚蔬菜基地,再組農民專業合作社,機制一順,萬事皆順。村裡地勢平、水源豐,老楊在這裡種菜,很快打開了局面,茄子、辣椒、小白菜等時令蔬菜長勢喜人。

第一批菜品上市,他直接拉到60公里外的長沙馬王堆蔬菜批發市場,不用他吆喝,菜就被經銷商搶購一空。“基本上不愁賣,種出來就能變現。”

老楊順勢將種植規模擴大到700畝。

轉型·升級

種菜、賣菜,這樣簡單的生意,老楊原以為能一直幹下去。哪想到,好日子只維持了3年。

不知怎麼的,到了2014年,老楊的蔬菜漸漸不再暢銷。

咋回事?老楊邊琢磨、邊調研,原來,周邊人看著蔬菜集中種植掙錢,於是紛紛上馬蔬菜基地。粗放經營的蔬菜種植,成了大路貨。

“必須要轉型了。”老楊明確了方向。

但具體怎麼轉型,真不知道從哪兒下手。老楊放下手頭的菜地,“自費出差”,跑到山東、河南等地,參加了許多有關蔬菜的農資展覽,還實地考察了一些知名生產基地,學到了不少經驗。

學到了啥?老楊一總結,就是四字:綠色、高效。老楊說,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城裡人買菜開始變得更講究。村裡的蔬菜要闖出市場,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是大勢所趨。

老楊先請專家進村,對土地做了兩次全面“體檢”。“好地才能種出好菜,搞綠色高效農業,得有紮實底子。”

確定土地沒汙染,他就放開了膽,拿出半輩子攢下的積蓄,對蔬菜基地進行了大改造。同時,老楊還註冊了商標,立志做成品牌。

在當地農業部門幫助下,老楊的合作社與湖南農業大學建立了技術指導關係,還承擔了省微生物研究所的多項技術推廣和應用實驗。

“玩的都是高科技,基地裡新品種、新肥料、新藥劑的應用率達到100%。”他還計劃在基地架上攝像頭,建立農產品溯源模式,讓顧客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蔬菜的生產情況和種植過程、檢測證明。

現在,蔬菜基地不僅通過了綠色農產品產地認證,還獲得了農業部蔬菜標準園、湖南省“三品一標”示範合作社等稱號。在此基礎上,基地的精品蔬菜拓寬了市場,走進了長沙的高端超市,最近更是跟廣東企業簽了約,即將供應香港市場。

傳承·較勁

合作社走上了正軌,蔬菜基地攤子越鋪越大,老楊有些應付不過來,盯上了在外工作的兒子楊迪。

老楊三天兩頭給兒子打電話:“農村是個大舞臺,年輕人一樣能闖出名堂。”架不住父親的遊說,2017年,20多歲的楊迪成了村裡第一個大學生農民。

小楊有自己的想法。他回村後,不甘心給老楊打下手,琢磨來琢磨去,竟然蹚出了一條新路子——和村裡合作成立公司,幹起了特色農產品加工。

“老爸賣出去的都是新鮮菜,我就跟他搞‘錯位發展’。”基地裡的蔬菜,儘管品質都不賴,但有一些產品因為品相不過關而入不了老楊的“法眼”,楊迪藉機撿漏,二次加工,把這些菜做成幹辣椒、卜豆角等農家菜。

“不得不承認,他的利潤空間比我的高一大截。這小子是塊幹農業的料。”讓老楊感到意外的是,兒子不僅能搞出新產品,還能賣到全國各地。原來,小楊在埋頭做加工的同時,還騰出手來乾電商。小楊在多個網購平臺都開設了網店,曾經上不了檯面的鄉土菜,搖身一變成了熱銷品。

2020年初,父子倆相互亮出了2019年成績單:老楊的蔬菜基地擴大到1900畝,共做成了1500萬元蔬菜生意,發給老鄉們的勞務費就接近300萬元;小楊的公司也賣出了300多萬元農產品,電商銷售額突破200萬元。

“我跟廣東一家企業簽了筆大單,2020年每天供應5萬斤蔬菜。”談到今年要全面小康,老楊志在必得。小楊也毫不示弱,跟老楊摽著勁兒幹,交出自己的底牌:佔地400平方米的新工廠即將投產,不光賣村裡的產品,還要把十里八鄉的特色農產品銷往天南海北。

(配圖為新華社記者馮開華攝)

本期統籌:許諾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14日 04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