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的暴利?還是我們誤會了?

近些年,哦不,應該說是自從21世紀以來,開始衍生出越拉越多關於口腔牙科行業暴利的內容,起初的報紙、電視新聞媒體報道,到後面網上的自媒體搜索,一搜“牙科暴利”總能找到許多相關信息。


牙科的暴利?還是我們誤會了?


這些僅僅是冰山一角,類似新華社也參活了一腳。因為這些相似的持續報道,潛移默化地將“牙科=暴利”這個觀點烙印在許多人心中。

但是這裡提出一個論點:牙科真的是暴利行業嗎?換種說法,牙科這個行業的盈利情況是如何的?

這種時候行業的領頭羊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策、拜博、可恩


牙科的暴利?還是我們誤會了?


牙科的暴利?還是我們誤會了?


牙科的暴利?還是我們誤會了?

縱觀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前兩年中只有通策實現了盈利,其餘兩家則並沒有實現所謂的暴利,反而反映的是當今的普遍虧損現象。

但是從數據中能夠看出通策的利潤率最高也僅僅達到了21%,遠遠達不到所謂的“暴利標準”,當然這個利潤的確不算低,但在醫療行業中卻不算高。當然通策僅僅是一個個例,畢竟通策前身是公立口腔,本身的口碑與基礎都頗高,這是一個得到天然的先天優勢。

而另外兩家連鎖機構就沒有那麼好運了,不僅是這兩家,大部分的口腔連鎖機構都沒有實現暴利,一部分在毛利與平衡間徘徊,大部分處於虧損狀態。盈利狀況良好的機構僅僅佔少數。那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為什麼大多數的機構並沒有所謂的暴利,而大部分人卻不約而同地認為此乃暴利行業?

很明顯,大眾對於此行業的認知存在誤差。

其實同大多數商貿一樣,牙科的所有材料都是從工廠——門診——患者,這麼一個流程,而大眾與不實報導的媒體則是單方面從牙科耗材的進價差價上進行輿論導向得出的暴利結論。

那麼從廠商到門診這個環節,通常來講材料的差價在50%左右,有的人說了:“啊我聽說這差價有好幾倍啊,沒有那麼低啊。”這其實只是個別現象,或者說是誇張的說法。但是50%的差價,這的的確確算是暴利了啊!但是這其中是有原因的,顯示門診遍佈廣,廠家根部不可能直面所有門診,所以只能夠才需分銷商模式。而且這看起來僅僅是一個銷售環節,但是大家要想到,這些是醫療器械、設備,這些東西並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賣的,這是需要大量地進行銷售培訓,其中所產生的費用我就不多做解釋,懂得自然懂。

而中間隔著一級、二級,甚至是三級經銷商,這其中所抽取的差價,以及費用,這利潤看起來就不高了。

然後就是實際的門店上面。比如說我一個材料進價2000塊,但是我收你的價格翻了個3倍,收你6000塊,這時候有些人又想了,天啊,這不淨賺了4000塊嗎?太可怕了,暴利!

拜託,沒吃過豬肉還沒看過豬跑嗎?那麼大一個門診就一丁點其餘的費用都沒有了唄?那奶茶店豈不都在挖金庫?算成本可不能這麼算。

牙科的成本結構大致能夠分為店租:佔總成本10%-15%左右。耗材:10%-15%左右;醫生的費用:佔總成本的20%-30%左右;其餘人員:10%左右;營銷:10%-20%左右;折舊攤銷:10%左右。

而我們能夠發現其中的固定費用最低都能夠佔到50%左右,即租金、人工、折舊等。而因為這些,客源量就必須要保持充足,這也造成了大多數牙科都處於收支平衡、虧損的狀態。所以不能僅僅算表面的材料錢。

你要這樣算的話,我買一杯奈X的茶30來塊,算30塊吧,而大多數一杯奶茶的材料成本才1-2元。這個15-30倍的利潤率???

牙科的暴利?還是我們誤會了?

我緩緩打出一個黑人問號

還有一點就是職業的特殊性,這個是很簡單,也是很多人沒有經過大腦去思考的一個東西。牙醫的就業前的預備學習時間,本科最少8年左右,這個我不詳細說,但是可以供對照參考,非醫學專業本科是?4年對吧?牙齒出了問題沒有牙醫,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補牙、根管治療、種牙的情景,連牙醫都不敢說自己給自己治療。

再退一步說,很多人可能認為牙齒就是一個小東西,對自己影響不大,沒了就沒了,你們牙科根本不該收這麼多費用。這個話等到你得了口腔癌、全口脫牙之類的再說,我能保證你會哭出來。沒有牙科的全口脫牙,簡直是生不如死,你想象一下每天只能吃那幾種流食的樣子,時間一長真的會崩潰。

再退一萬步說,歐美國家大家應該知道吧,但是他們的牙科收費大家知道嗎?這麼說,在歐美國家的牙醫大多是身處資本主義上流社會的高收入人群。這麼說大家應該有個大概印象了吧,中國的收費比起其他地方不知道低了多少,這也是很過華僑回國治療的原因。

所以,別再說牙科是暴利了,至少是我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