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基金:转型谋变

新华基金:转型谋变

金融从业者爱跑步。对于隐含在其中的行为学,巴菲特曾解释为,跟投资相似,跑步有时候不需要速度,只需完成的毅力。对于新华基金总经理刘全胜而言,跑步更是保持健康,平衡自我的方式。经年累月,跑步这项运动帮助他与自己对话,也跟随着他从恒泰证券来到了新华基金。


来源|《恒生世界》2020年第二期


1 转型初启


2019年6月,刘全胜正式离开他服务超过20年的恒泰证券,出任恒泰证券控股子公司新华基金总经理。从经纪业务到资产管理业务,刘全胜面对新的经营逻辑、业务受众和管理目标。


“券商的经纪业务是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典型的通道业务。主要通过营业网点铺设、地推等手段获客,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公募基金经过22年的发展,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制度规范,无论资金端、资产端均已实现规范化、透明化,要想在行业内保持领先,对公司的综合实力要求很强。”


由于公司属性和展业方式等的不同,基金公司的公众属性更强,更讲究品牌、口碑、业绩回报。与此同时,还要兼顾投研团队的培养,B端渠道的深耕和挖掘等。


新华基金成立于2004年,全程参与了中国基金业规范发展历史进程,初心不改,长期业绩领先。在发展道路上也屡遭风雨,刘全胜的到来,让公众多了一份期待。刘全胜任职恒泰证券副总裁负责经纪业务期间,恒泰证券通过拓宽机构合作渠道、发展互联网业务、激活轻型营业部等方式,成为中部地区客户增长最快的证券公司之一,刘全胜是恒泰证券年轻有才华的干将。


新华基金:转型谋变


与刘全胜到任同时,天风证券进行了对恒泰证券的收购。2019年中旬,天风证券通过收购恒泰证券间接控股新华基金。这被外界视为新华基金正式脱钩明天集团,迎来全新发展的又一标志事件。


在新华基金2020年的投资策略会暨十五周年庆典上,天风证券副总裁翟晨曦发表讲话,表示天风证券将对新华基金全面投入资源,全面改进升级,增加资本,改进治理结构,提高市场化程度,引入更多行业精英、提高风险合规专业化水平等方方面面。


这位被外界称为“债券女王”的领军者还说道,“没有挑战就没有机会,没有目标就没有努力,新华已经开始行动,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一字一句,彰显了新股东对于新华基金的寄望。


对于天风证券入驻为新华基金带来的影响,刘全胜表示,首先是市场化的机制。“天风证券自2000年成立至今,从地方券商快速崛起,背后是整体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在发挥作用。天风证券在固定收益、卖方研究等重点业务领域的优势,能够对新华基金进行支持和补充。天风和恒泰,作为股东,对新华基金的发展都非常重视,在激励制度研究支持、代销合作等方面都有强有力的支持。”


2 三大主线


到任新华基金后,刘全胜较少接受媒体公开采访。转型与再起步,是他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说得最多的话题。


刘全胜表示,“对于新华基金来说,外部不利的因素已经消失,接下来更多的要从自身出发,认清优势和劣势,选择正确的方向,走好未来的路。


在公募机构逐步两极分化的当下,方向比速度更重要。从资产管理的角度看,一些大平台,诸如先锋基金、贝莱德等,有丰富的产品线、较好的业绩较强的可持续性,能够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同时,市场也有精品店模式,即在局部领域做精做强,形成自身的特色与品牌影响力。


新华基金未来将如何走,刘全胜已经有了清晰的判断和一整套成熟的方案。他认为,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公募机构管理的整体规模依旧偏小,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坚定保持自身业务特色尤为重要。


刘全胜认为,新华基金的核心优势来自过去十余年的深厚积淀,包括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深耕权益投资领域和稳定的客户渠道。迈向新的未来,新华基金需要建立更市场化的销售团队、专业能力更强的投研队伍,服务、支持能力更大的中后台和管理团队。


刘全胜认为,公募行业发展离不开三大主线:一是投研实力,二是产品设计,三是品牌建设和销售,三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从市场整体特征来看,权益产品是公募行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其次,前瞻性研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点。第三,ETF等指数型工具产品是公募行业的重要业务板块。在投研队伍建设方面,基金行业正逐渐改变短期考评的惯例,重视长期考核,转变投资管理理念,提升自身硬实力。


新华基金:转型谋变


以ETF为例,刘全胜认为,“ETF产品是未来机构配置,特别是FOF机构配置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些量化对冲策略配置的重点。目前主流的ETF基本上是被头部的基金公司垄断,新华基金更多地要从特色的ETF做起,在单点或者特色领域内取得突破。”


此外,刘全胜很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金融机构最核心的资源和最宝贵的财富,人才决定竞争力,公司要建立长效机制来留人、培养人。我们将改革考核制度,引入市场化考核机制,建立短期目标奖金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考核方式,留住现有人才、培养人才、吸引外部人才”。


关于品牌建设和销售策略,得益于曾经的经纪业务从业经历,刘全胜展现出对市场敏锐的判断。


《恒生世界》了解到,新华基金的销售体系变革,集中在四个领域。首先,对于公募机构来讲,零售客户是‘锚’,占到较高的比例,客户结构会比较稳健扎实,同时,零售客户是公司品牌建设的生机勃勃的土壤。对于传统的2B2C零售业务,新华基金将集中力量专注于服务好合作渠道,协助渠道服务好终端客户。同时,对于机构客户群体,新华基金将在提供优质服务、前瞻性挖掘客户需求、创新性产品服务等方面持续努力。


扩大互联网客户群体范围也是新华基金销售渠道革新的发力点。“我们跟蚂蚁财富号合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客户量从六万增长至接近三十万,产品销售规模超过10亿,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未来我们会继续加强互联网渠道建设。”


刘全胜强调了在券商财富管理转型当中公募基金的机会所在。“如何让用户从股民变为财富管理产品的持有者,这需要券商有非常强的投资者教育和财富管理服务能力,公募基金有领先的投研优势和客户服务意识,可以联合我们的股东券商及其他积极转型财富管理的券商,进行深度、长久的合作。”


3 变革中的坚守


如果说当前的新华基金A面是变革,那么B面则是一家老牌基金公司的对投资管理的坚守。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数据,截止2019年底,新华基金旗下成立满一年的58只基金全部实现正收益,三分之一的产品全年净值增长率超过30%,3只产品的净值增长率超过60%,旗下全部产品的总份额超过200亿份。


看相对排名,根据海通证券研究数据,2019年度,新华基金近三年权益类产品整体收益达26.71%,排名行业前1/2分位;近五年权益类产品整体收益率达98.77%,在有五年权益业绩的73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3位。固收类产品,近三年的整体收益率为16.59%,在94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0位。


新华基金:转型谋变

刘全胜表示,“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到,管理年限越长,新华基金的排名越靠前。我们口碑确实是以稳健著称,时间越长,表现越突出。”


投资业绩的稳健离不开基金经理们的坚守。投资总监崔建波、两位投资副总监于泽雨和姚秋,都已在公司服务超过6年以上,为出色的长期投资表现做出了重要贡献,更在公司投研团队建设的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之前,新华基金以发展权益类资产管理为主要方向,并取得出色成绩。公司于2012开始组建固收团队,后来发展为固收及平衡投资部。相比其他老牌基金公司,新华的固收投资管理尽管起步较晚,但投资业绩却一路向前,领跑业内。


这里便不得不提到,于泽雨和姚秋两位团队领头人,于泽雨以纯债券类投资见长,姚秋则以偏债混股投资见长,姚秋自2020年之前一直担任固收及平衡投资部总监,在偏债混合型投资方面表现出色。


姚秋于2014年加入新华基金,其管理的新华阿里、新华阿鑫系列保本类产品,收益率排名行业前茅。其中新华阿里一号保本基金运作期间复合收益高达70%,长期位居同期同类产品第一名,运行三年间的最大回撤低于5%。


目前,姚秋担纲新华旗下5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涵盖二级债类、混合类及纯债类,是毋庸置疑的股债全能型选手。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由姚秋担纲的新华增盈回报、新华红利回报、新华聚利等基金成立以来的收益率排名均位于行业前1/5分位。


4 追求长期稳定回报


新华基金:转型谋变

新华基金投资副总监:姚秋


近年的债市变化中,姚秋敏锐地感受到了两个变化:一是债券违约率继续攀升,2018年债券市场违约数量和规模较2017年均大幅增加,在2019年继续攀升。2019年新增违约债券187只,新增违约金额1447亿元,违约券数和金额同比上年分别上行36%和16%。二是外资对国内债市场的投资在加大。“从17年开始,这个特征逐渐明显。主要表现为外资大量购买中国国债、国开债,说明人民币资产的配置价值得到了海外机构的认可。”


在此背景下,挖掘优质标的、提高风控手段,是姚秋作出的选择。“我从2017年开始就只选择3A评级无瑕疵的信用债券”。与此同时,姚秋认为目前债券收益率基本上处于过去十年的低1/4分位以内,押注收益率继续大幅下行并不是好的策略。在GDP增速下行,有效融资需求下降的背景下,债券的收益率会跟随基本面继续缓慢地下行,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短期的反复恰好提供了阶段性的投资机会。


姚秋和他的团队在管理混合类基金时,亦遵循追求稳定长期的回报、严守风险底线的原则。


“以股票为例,我们建了一个200只股票的股票池,入池的股票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公司业务模式清晰、账务不易人为调节;二是基本面韧性较强、影响因素较为透明。基于这两个特征,标的股票比较容易跟踪,估值水平也较容易判别。我们给股票池内标的设置了估值的上线和估值的下线,调仓或加减仓严格参照估值相对合理水准。以二级债基为例,单只股票的最高仓位设定在不超过基金总资产的2%的水平,这样一来,持仓的标的较为分散,标的股票处于一个估值合理或者低估的状态,组合长期跑赢市场的概率较高。”


在对宏观经济把握和团队未来策略的方向上,姚秋也分享了他的看法。


姚秋认为,2018年之前,经济处在一个周期式的稳态当中。在这样的稳态下,

寻找相对低估的资产并跟随估值增长获取收益相对容易一些。2018年之后,市场周期式的稳态已经慢慢地打破,在全球增长乏力、必要收益率维持低位的情况下,低利率与高波动并存的金融环境或将持续。在这样的环境中,环视各大类资产,能够提供高额回报的资产变得相对稀缺。检视权益资产,能够稳定增长的行业和标的也变得稀缺。姚秋与他的团队根据基本面状况和估值水平的变化,定期梳理各个大类资产和小类资产的风险收益比,以此为基础进行价值重构,获得稳健的收益。


姚秋保持着每年给投资者写一封信的习惯,在2019年给投资者的信中,姚秋对自己的投资经历进行了一次总结。


他说,几年前读巴菲特的传记《滚雪球》,印象最深的是:巴菲特一生中经历过很多次低谷,风险偏好度也不像大家以为的那么低,但他对于投资的执着与热爱贯穿一生。


“大师如同灯塔,向大师学习,希望能够在自身的禀赋下做得更好,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的投资价值。”


新华基金:转型谋变


正是团队对长期业绩的重视,对投资始终保持的谦卑,使得新华基金变为了刘全胜口中的“长跑健将”。春天就要到了,或许转型就和跑步一样。有改变和坚持,然后在一呼一吸,步履交替之间,走向更卓越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