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原湖北钟祥佬,清末民初移民到皖南宣城记

原文标题:我家湖北佬,移民到皖南

王祖清

第499期

听我大伯王文焕说:我们姚村一带的移民,河南和湖北的最多,其次是本省安庆等地的。那年月发人瘟,江南十室九空,姚村地带更是杳无人烟,荒芜凄凉。村庄上的屋子都空着,移民到此,想住哪间房子就住哪间。山场和田地也没有主人,移民按先来后到顺序,插草为记号,圈定自己的土地。

我家原湖北钟祥佬,清末民初移民到皖南宣城记

当时,发人瘟还没有死光的本土人,非常妒恨和排斥外来移民,常有移民被暗害,湖北佬被害的最多。惶恐地过了一段时间,住在姚村一带的湖北佬终于等到一个好消息:从湖北荆州移民移来一个大力士,据说他一个人徒手能对付50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武功也了得,什么兵器都玩得转,名字好像叫孙夯。孙夯一来,很快镇住了本土人,住在姚村一带的湖北佬从此再也不用担心遭暗害了。过了一段时间,孙夯倡议并募捐,在今姚村集镇老粮站东边约900米处建造了一座家庙,就叫湖北庙。有了孙夯和湖北庙的震慑,湖北佬更是扬了眉,吐了气。

再后来,那个帮湖北移民撑腰杆子的大力士孙夯,居功自傲,霸气横行,反过来成了欺负别人的流氓和恶棍。民间传说,孙夯的最大恶行就是:谁家娶了新媳妇,第一晚上必须与他睡一晚上,不然的话,他就搞死你。官府得知情况后,县太爷集结百名武林高手,于月黑风高夜封锁了孙夯大门,武林高手飞走屋顶,揭瓦入室,活捉孙夯,次日斩首示众,绝了祸患。从此姚村一带安宁和谐,纯正了民风。

我家原湖北钟祥佬,清末民初移民到皖南宣城记

文焕大伯说的湖北佬大力士孙夯的故事虽有野史之嫌,但其移民大背景应该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我们湖北佬“祖先”建的湖北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湖北庙毁于何年没有考证,其遗址已经淹没在1958年修建的人工湖——天子湖中。附近的两山夹一冲的小村庄因湖北庙而得名,就叫“湖北庙”,湖北庙村民组今隶属姚村乡潘村行政村。

我家移民下江南的第一代是两个人,夫妻俩,男的叫王伦,妻名不详。这小两口于某年秋天从湖北钟祥一个叫“王家庄”的地方迁移到广德县石古与七塔村交界处的董家桥(今属誓节镇,与郎溪县姚村乡交界),择房定居,插草圈地,垦荒稼穑。因为水土不服,身怀有孕的妻子连连患病,执意回湖北老家。数月后,王伦只好带着妻子返回湖北钟祥王家庄。返程途中,在一庙中歇息一宿。翌日上路,王伦虔诚叩拜菩萨,许愿道:暂回湖北老家,若妻子生下儿子,必定再返江南。

我家原湖北钟祥佬,清末民初移民到皖南宣城记

次年春夏之交,王伦妻生产,得一子,取名王元培。在菩萨面前怎能打诳语?于是,在儿子王元培满月后,身强力壮的王伦挑着一担箩筐再次下江南。一只箩筐坐着妻,另一只箩筐装着刚满月的儿子和下江南创业的希望和激情。

来到原先曾居住的广德董家桥,王伦傻眼了:他圈定的房子和土地,已经被赵姓移民占有。三个月河东四个月河西的移民规则,迫使王伦挑着妻儿和希望再度寻找落脚之处。西行约14华里,王伦和他的一担箩筐就安顿在一个叫齐家冲(今属郎溪县姚村乡夏桥村石槐塔村民组)的山冲里。

定居齐家冲后,王伦垦荒稼穑,妻子抚育娇儿王元培。稍长,元培入私塾读书,因聪颖好学,后考取了秀才。王元培开馆教学,培养周边农家子弟学文化,执教终身。

我家原湖北钟祥佬,清末民初移民到皖南宣城记

“王秀才”元培为王氏家族编定了排行,即:元德宗文祖,万世永家传。我是这个排行的第五代“祖”字辈。现在,我已经有了侄孙子,也就是说,王伦移民到江南,已繁衍到第七代“世”字辈。

我们家没有家谱,只有口传的“家训”,大致的意思是:一耕二读为本,仁义行善为乐,有理站稳脚跟,勤劳自食其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