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如何传承与发扬?

手工教室


我是“禹州十三碗”非遗文化传承人,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和感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首先来说说什么是非遗文化。非遗文化的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就是不依赖于物质,而是以人为本的世代传袭文化,它可以是技能、工艺,也可以是经验和精神。“遗产”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 非遗文化一般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就像我们当地的“禹州十三碗”,就是从当地山区流传下来的传统餐饮技艺,具有很强的地方印记;

  • 非遗文化都是与精神有关的,是可以传承和发扬的;

  • 非遗文化不是某一个人创造的文化,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

  • 语言类。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谚语、戏曲等等,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颂下来的;

  • 风俗类。就是与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非物质遗产,包括饮食习惯、生产技能、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等等;

  • 文化类。包括人生礼仪、节日庆典、宗教活动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与发扬

  • 以点带面。随着岁月流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越来越少,有的甚至面临断代和失传。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然后以点带面、以一传十、滚动发展;

  • 要让非遗文化发挥商业作用。要想使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就一定要让非遗文化和商业行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非遗文化的传承发扬和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 要使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过去,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被挤压得空间渐小。现在,我们要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大力发扬传统文化,拾起遗落的财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开辟道路。

以上是我对非遗文化的几点看法和建议,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故事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神话,礼仪,习惯以及与这些有关的实物、场所等等。

非遗传承和发扬,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首先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在政策层面做好支持和保障。

目前,我国现在实现"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国务院和各省,市,县级人民政府相继筛选出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列入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级保护名录。

列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享受到了相应级别的政策支持和保护。这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根本和基础保障。

其次,要明确每一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并对传承人给予大力扶持措施。

我国在确立非遗保护制度同时,实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代表性的传承人物,从政策,资金,荣誉等多方面,对被列入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是最好非遗传承和发扬人力资源保障。

第三,就是要大胆尝试和鼓励非遗项目走向市场,对传统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做大文化产业,实现非遗自身良性循环发展。

第四,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强化非遗项目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人人关心非遗保护的社会环境。


学文说话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任重道远。时过境迁,经济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被冲淡,被遗忘在城市的角落,甚至荡然无存。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而有些非遗文化项目,虽然列入在保护名单之中,但由于那些古老的技艺繁锁深奥,濒临失传。难以找到后人的传承接班,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非遗文化是承载历史的记忆,是延续文化的血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和精神家园。对这些古老扑素的遗产,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责无旁贷,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振兴乡村,发展美丽的乡村。如今的乡村旅游,农家乐,进行的如火如荼。如果把非物质遗产文化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

既增加了农家收入,也拉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还给游客带来了平常难以看到的视觉享受,可谓是一举多得。

以互联网为媒体,借助抖音,视频,头条,百度等平台,传播非遗文化。让人们在零碎化的时间里,也能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气息,能享受快节奏生活的娱乐方式。

弘扬非遗文化,需要文化部门规范化的管理和正确引导。成都举办的非遗文化节,既是对非遗文化的展示和弘扬,又是引导非遗文化如何形成文化产业。

非遗文化,博大精深。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非遗文化的继承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以提高国人文化素质和自豪感。








朱八戒CC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系统工程。要可持续地继承和创新发展,离不开文化部门、社会各界及代表性传承人的共同努力。

首先,重视传承人的保护。在资金和场地上给予支持。给预社会荣誉,做好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的归档。目前全国各地大势所趋,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其次,重视以师带徒,薪火相传,星火燎原。湖北省许多县市区的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保护项目,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推广。

再次,传统非遗文化要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生活中弘扬,是最有生命力的保护方式。

(图片是端午前,湖北省江汉平原皮影戏非遗传承人师带徒送戏进乡镇)





和则谐


非遗文化,实话实说不好传承!

首先:历史悠久,太过古老,深奥,不容易懂

其次:很新时代年轻受众群体的文化鉴赏方式不符,没有创新,沉重,话题性小,传播力有限

第三:面临流失,从业者少,参与者不多,文化产业结合不强

我从我们本地城市的一个非遗传承进行一个解答!

我们泉州有一个中国非遗和世界非遗-南音,号称音乐的活化石,在唐代很流行,也是宫廷乐之一

这个在中国,类似的非遗很多,都面临一个枯竭状态,南音的商业推广很局限,除了市政机关的一些活动和晚会安排活动之外,就是一些旅游团体的观看演出表演,真正市场化运作很少。首先如果市场化运作,年轻观众太少,所以这是解决传播的一个重要点。

其次,内容生硬,就我本人都没怎么去看,何况其他人,这个一个重要点,在现有南音内容制作上,需要与时俱进,比如,与影视,音乐合作,在作品中植入,其次可以请知名音乐人作曲,在做词中可否植入?内容创新首当其冲,解决好了内容,传播至少省力一半

第三传播的工具,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平台,vlog等形式要去借助

抖音拍摄,新媒体介绍,微电影导入,很多种方式要创新

所以非遗传承应该解决的是:内容创新+传播创新

内容不用说了,没有受众就是内容没有做好,传播最重要是创意和工具,两个都难做好,这样非遗的文化传承和传播至少比之前好,我的回答,谢谢!


淡凡新中式生活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在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思想与理论,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做到创新与改进。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如同盖房:没有牢固的基础,就不能盖高楼。在传承中发扬古文化时要注意适合当代的社会发展与要求。只有二者完美的结合,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创新并举。既提高了国人的文化素养又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近期华为的一系列创举,如操作系统,芯片等皆取名于《山海经》中的一些神兽之名。譬如麒麟,鸿蒙等等。可见传承与创新可以同时进行的。再如,今重读《五柳先生传》,其中有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就是我们提倡的读好书,把书读活。要有创新,要学会思考。2019年高考中理综I卷化学第七题就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好题。还有数学维纳斯的身高题,用阴爻阳爻计算概率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好的传承与创新。


608672175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奇葩,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而非遗不是死去的历史,需要活态传承,如今成都举办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正是活态传承的体现,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和弘扬,更在于促使非遗“长生不老”的活下去。

如一杯陈酿,历久而弥香。四川非遗作为我国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四川先民的聪明才智,折射出巴蜀儿女的文化底蕴。在这次非遗节我们看到:一件件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闪烁着四川儿女的灵慧之光;一段段古老民俗的表演,流淌着巴山蜀水的文化血脉。在天府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非遗构筑起一座璀璨夺目的文化宝库。今天,我们举办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就是让四川非遗集中亮相,向世界展示中国“绝活”,向民众揭开神秘“面纱”,进而通过交流、互动、传播,打造一场中国特色、四川元素的非遗“盛宴”。

展示非遗是我们的荣光,保护非遗是我们的责任。今天,我们之所以在中国、在四川、在成都,还能看到如此鲜活的非遗展示,就是因为我们的保护工作卓有成效,而面对未来,非遗保护任重道远,正如原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政所说“这是守望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是记住我们民族自己回家的路”。对此,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真正树立起“断痕即消亡”的警觉意识,以刻不容缓的态度,积极开展保护传承,绝不能让文化遗产变成“文化遗憾”。

曾经应有不等于永久留存,现在“活着”不等于“长生不老”。对于非遗的保护,我们要树立一种活态传承的理念,因为非遗不是不可移动的文物,不是放进博物馆保护起来就够了,而应是一种“活态流变”的延续。在这方面,四川的做法可圈可点,他们通过培养传承人、建立保护基地和协会、组织非遗下乡演出等形式,使非遗得以有效挖掘、整理和传承,而此次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选在成都,也充分说明世界非遗组织对四川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认可。

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保护,接轨现代是最好的传承。非遗源于生活,只有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社会,才能“活”得更滋润。我们注意到本届非遗节就聚焦“现代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这一时代课题,探索“互联网+非遗”“文化+双创”的融合发展路径,体现了非遗传承与时俱进的态势。对此,我们要积极适应,在不破坏非遗的纯粹性与原真性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再利用。比如:有的非遗项目可以开发别具特色的旅游或服务项目,走向市场,创造经济效益,使其由“输血”变“造血”,以“产”养“遗”。有的非遗项目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动漫技术把非遗原汁原味地“复制”下来,并借助互联网进行裂变式传播,吸引民众关注,从而在社会上培育更多的非遗“粉丝”。

世界非遗聚焦中国,中国非遗聚焦四川。国际非遗节选在成都,无疑使四川非遗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而此次盛会作为世界最高级别的非遗论坛,必将引领着非遗保护传承的未来走向。我们相信,四川能够乘此东风,通过活态传承让非遗“保值”甚至“增值”,进而在世界非遗名录中永绽光彩。


9570157507741


就像我们陕西洛川每年都有唱戏的时间,每年都有在几月里就有看人家唱戏,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去看的


陕西洛川人的生活vlog


保护/爱护/创新/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