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一代梟雄的隕落,是命,也不是命

元末明初,像許多歷史上動盪不安的局面一樣,英雄、豪傑並起,絕大部分人成為這一時代的受難者,但是也有一些人成就於這一時代,譬如洪武大帝朱元璋。

提起朱元璋,就不得不提陳友諒。生於末世,一個人如果過於寬大或者無主見都無法成為梟雄,只能做一個豪傑。而陳友諒,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梟雄。

陳友諒:一代梟雄的隕落,是命,也不是命

如果要簡短的評論這個人,那一定是心狠手辣,膽大妄為。從他一生的經歷來看,沒有什麼是他不敢幹的,別人把義氣看的很重,他卻像是沒聽過這兩個字一樣。

一個人性格的成因,與他的童年有很大關係。陳友諒最初是漁民,而且是那種最低等的漁民,這種漁民在當時可能一輩子也不會上岸,吃住都在船上,因此就沾染上了一身的魚腥味,就連村民也不會和他們打交道。

陳友諒就是在這種環境里長大,從小就飽受別人的歧視、唾罵,那種看見他就躲得遠遠的行動,使得他心中有不為人知的自卑。於是他努力讀書,找到一份在縣衙的工作,但是那些看不起的人依舊看不起他,還是躲得遠遠的。

在長時間的思考與實踐之後,他才懂得,要想別人尊重你,你就需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讓那些看不起你的人在權勢之下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從此後,這就是他的人生信條,把權力放在首要位置,其他的東西如果和權力逆而有悖,都會被一一清除。

懷著這個信念的陳友諒,就義無反顧參加了徐壽輝的軍隊,因為突出的才能受到丞相倪文俊的大力提拔。然而徐壽輝這個人,更像是長得好看的綠林英雄,只是特別看重義氣,沒有其他突出才能。陳友諒很快就除掉了徐壽輝身邊的人,慢慢掌握了實權。甚至在此過程中,眼睛不眨的殺死了自己的恩人倪文俊。

陳友諒:一代梟雄的隕落,是命,也不是命

至正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陳友諒攻佔了朱元璋的採石,在採石城的五通廟裡,陳友諒拒絕了徐壽輝將皇位讓給自己的請求,讓旁邊的士兵敲碎了徐壽輝的腦袋,他至死看到的也只是陳友諒冰冷的目光。

同一天,陳友諒登基稱帝,國號為漢,年號大義,弒君奪位的大義。陳友諒也成為了當時勢力最強盛的幾人之一,隨即也展開了與朱元璋的大大小小的戰爭。

陳友諒具有很高的軍事指揮才能,其最大的作戰特點就是想怎麼幹怎麼幹,幹完再說,因為這種隨意性的打法,讓他取得了很多的勝利。

而當時唯一有才能能與他一較高下的,只有朱元璋,而朱元璋的兵力並不如他,甚至陳友諒有能讓馬在上面奔跑的巨型戰艦,朱元璋只有一些小漁船。實力懸殊的二人,也最終在鄱陽湖決一死戰。

陳友諒:一代梟雄的隕落,是命,也不是命

雙方的在剛開始第一個階段不相上下,利用各自的優勢打成平手。經過討論,陳友諒決定繼續發揮戰艦的優勢,用鐵索將戰船連起來,然後集群行動。

看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歷史驚人的相似,三國之爭的赤壁之戰不正是如此嗎?

的確如此,陳友諒和曹操都是優秀的軍事家,不可能沒料到敵軍會用火攻,他們也同樣沒料到,風向會突然改變。

朱元璋也抓住了風向的變化,摧毀了陳友諒一半戰艦,陳友諒本來還有機會,但是手下的很多人,看見陳友諒式微,也多少慌亂了陣腳。

而陳友諒在出來指揮時,在船頭被冷箭射殺。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陳友諒:一代梟雄的隕落,是命,也不是命

還未出世的王勃曾來到滕王閣,看這百里鄱陽,寫就傳世之作《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世人稱道。


而今這鄱陽,在漫天火光之中,更多是無奈與不甘。


陳友諒傳奇的一生,在飽受冷眼的童年裡開始,在風雲色變的硝煙裡結束。歸根結底,他的失敗,是上天的安排,也是自己性格的使然。


改變風向,是上天的不偏愛,而到最後,式微之時所有人都想踩你一腳,卻是心狠手辣釀就的後果。


一旦你沒有能壓別人一頭的權勢,你的狠辣也就一無是處。這也許就是儒家思想貫穿中國千年歷史的原因。以暴制暴註定不能長久。


世事興衰,又有幾人敢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