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渤海國,為何就突然消失了?

尹靈忠


《新唐書》中對渤海國介紹:“南比新羅,以泥河為境,東窮海,西契丹……地方五千裡”。

地跨黑龍江,吉林,遼寧,朝鮮,歷經200多年的“海東盛國”,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就被契丹滅國,隨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導致渤海國迅速滅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渤海國是受到唐朝影響建立的,跨越了大唐從開端-繁榮-戰亂-衰落的過程,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係都深受影響,就連它的興盛和滅亡也離不開天朝盛國的身影。

一:渤海國與唐朝不同時期的關係

  • 唐高宗時期,唐朝和新羅聯合消滅高句麗,將依附於高句麗的部分靺鞨人遷往遼東。渤海國的締造者大祚榮部族也在其中。

  • 武周時期,唐朝軍力下降,對外戰爭難以獲勝。經歷過營州之亂後,無法控制遼東局勢。突厥和契丹與武周反目之後,東北和內陸的通道被切斷,大祚榮在遼東建立政權

  • 唐玄宗經歷開元盛世之治,國力大盛。大祚榮稱臣,被冊封為渤海郡王,成為唐朝轄下的藩屬政權,還派臣子多次朝拜唐玄宗。

  • 安史之亂後,唐代宗無能力控制東北區域,便下詔升渤海為國,冊封大欽茂為渤海國王。

  • 唐憲宗時期,唐朝經歷元和中興,渤海國大仁秀繼位,國勢中興,並步入全盛時期。後來經歷三代穩定局面,形成“海東盛國”。

二:渤海國的歷史發展

  • 營州之亂東遷,天門嶺之戰後政權獨立

渤海國開國者大祚榮的父親是部落首領,隨契丹反叛武周,被擊敗後族人往東遷徙,武周派 兵圍剿,在天門嶺被大祚榮的聯軍擊敗,從此這部分力量開始獨立存在。

  • 成為唐朝藩屬,渤海立國

唐朝進入盛世後,向唐朝稱臣。加深交流學習,並藉助它的力量發展自己。安史之亂後,被冊 封立國,自主權得到維護。大欽茂在位期間,渤海國勢蒸蒸日上,對中原文化的吸收也進入了 高峰階段,仿照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 仁秀中興,海東盛國

經歷了一段政治動亂後,大仁秀繼位,勵精圖治,北伐靺鞨,南攻新羅,地域面積擴大。加 深與唐朝的關係,學習先進的文化制度,達到極盛時期,稱為“海東盛國”。

  • 內亂叢生,契丹滅國

渤海度過了幾十年的穩定之後,內部統治階級貴族矛盾叢生。經常出現投靠其他國家的情形。 契丹攻打渤海,次年春攻陷上京龍泉府,大諲撰投降,渤海滅亡


三:滅亡的原因

  • 唐朝的支持的變化,

在不同時期,兩國之間的關係是不一樣的。一開始雙方對戰,平衡狀態。後來渤海稱臣,情況就改變了,唐朝對於外部的佔有慾望是較低的,但是必須要朝拜,要歸順。無論是西域,南詔,契丹,新羅,都是擊敗之後臣服為主。唐朝的軍隊人數也無法支撐大面積的開疆拓土。自從營州之戰後,唐朝對於東北的控制並不明顯,需要一個聽話的藩屬國幫它穩定局勢。唐朝在各個領域對渤海國進行支持,使其發展成東北最強大的政權。安史之亂後,唐朝自顧不暇,僅能在技術方面提供支持。同時使得渤海有了更大的自主權,開疆擴土,達到全勝。唐朝後期,對局勢控制無能為力,無法給與渤海幫助。

  • 民族矛盾的累積

渤海國誕生之時,組成的力量有很多,以靺鞨人為主,高句麗人次之,並夾雜有少量的漢人、契丹人等。民族內部派系較多,統治階級內部存在不穩定因素。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不同政治力量相互左右,最終導致盛世後期,內部矛盾叢生,難以維持良好的統治體系。

  • 統治階級的腐敗奢侈

當時的遼東地區還不是繁榮之地,農產品,動植物豐富。對於唐朝的錦衣玉食,他們是沒有的,國力達到盛世之後,也想學著唐朝過好日子,大興土木,修建城池,多次朝拜大唐換取奢侈器件,那種浮華的生活,大唐自己都被折騰毀了,更別說偏居一隅的渤海國。
  • 契丹國的興盛

百年才出一個的耶律阿保機,在唐朝衰弱之後,趁勢壯大契丹的力量。統一契丹各部,向西攻打突厥,党項,沙陀等勢力,大幅擴大控制面積,在西方實力穩定之後,向東攻取渤海國。這時的渤海國,內部矛盾叢生,無力抵抗契丹,一年之後滅國。


渤海國在歷史上是一個神秘的國度,200多年的歷史,達到過全盛,興建眾多城市,在東北應該留下很多的文化和歷史典籍,但最終流傳的卻並不多。以至於很多人對這個隱藏在大唐身影下海東盛國不夠了解。


若水陽明


渤海國(698年—926年)是於公元698年到926年、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為主體民族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權,建國者為大祚榮。渤海國的疆域包括為現今中國東北部、朝鮮半島北部、俄羅斯遠東地區。


大祚榮時期以粟末靺鞨、白山靺鞨為核心,力圖團結伯咄、安車骨等各部靺鞨。大武藝時期,渤海施行北進政策,尤其對黑水靺鞨的進攻,儘管一度受到挫折,但渤海的政權得到了鞏固,疆域擴大。大欽茂時期,渤海終於實現了對拂涅靺鞨、鐵利靺鞨、越喜靺鞨、虞婁靺鞨的內部兼併。


公元755年左右(天寶末年),文王大欽茂仿效唐的五京與都城制度,將渤海國都從“舊國”(今吉林省敦化市敖東城),遷徙到了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渤海鎮),三十餘年後,又將國都陸續遷至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省琿春八連城),其間曾以中京顯德府(今吉林省和龍西古城)作為國都。

渤海第五代成王大華璵,在公元794年至795年,將渤海國都從東京龍原府遷回上京龍泉府,直至渤海滅國。公元926年靺鞨國被遼朝(契丹)所滅後,其北部絕大部分領土被遼朝吞併,以其地為東丹國;一小部分南部領土則被高麗吞併。


渤海的滅亡是由於大契丹國的興起,對渤海發動進攻。926年契丹滅了渤海後,先是建立起了東丹國,契丹太子耶律倍任東丹國人皇王,不過以貴族為首的渤海人民大張旗鼓亡命高麗,928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東丹的東平郡為遼國南京(今遼寧遼陽北),強行自天福城徙東丹人民充實東平郡,天福城遂空。

天顯五年(930年),耶律倍因受德光猜忌,逃奔後唐,東丹國名存實亡。東丹國滅亡以後,渤海人多次嘗試復興渤海國,但全部失敗,大部分渤海人被強制遷移到遼國境內其他州。


渤海滅亡後,許多渤海人民在渤海故地進行了復國運動,並建立起了後渤海、定安國和興遼國等國家。但這些國家最終都被契丹所滅。公元934年,渤海國末代王弟大某,聯合南海府烈氏追擊渤海國世子大光顯。大光顯率部民數萬逃亡高麗。936年東丹國被遼兼併,同年烈氏一族的烈萬華從南海府遷居鴨綠府。938年,烈萬華建立定安國。


鄜延路節度使李


唐朝時非常強大,產生了“萬國來朝”的盛世,許多國家都依附於唐朝。而在唐朝的諸多屬國當中,有一個屬國十分特殊,它的建立者曾經的國家被大唐滅亡,這些遺民卻重新建立起一個國家,並創造了輝煌的文明。而這個國家就是渤海國。

在隋朝時期,高句麗就成為中原王朝巨大的威脅,它與契丹人聯合,時常侵擾遼東地區。從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一直到唐高宗東征,兩朝三位皇帝付出巨大的代價,終於將高句麗滅亡。

高句麗是朝鮮半島北部最為強大的國家,有許多民族與政權都曾依附於它,比如粟末靺鞨部。高句麗滅亡以後,唐朝為加強對朝鮮半島北部以及遼東地區的管理,將高句麗遺民以及粟末靺鞨部等依附於高句麗的民族大量遷往遼西營州。而渤海國的締造者大祚榮就誕生於這一時期。

營州是唐朝在東北的中樞重鎮,高句麗、靺鞨人、契丹人、突厥人等眾多民族都在這裡生活,而這也導致營州的局勢非常複雜,民族問題十分嚴重。696年,契丹首領李盡忠叛周,殺死營州都督,掀起“營州之亂”,而大祚榮的父親亦帶領靺鞨人支持李盡忠反周。

武則天聽聞營州發生叛亂以後立刻派出大軍前往平亂,李盡忠戰死。李盡忠失敗以後,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率領靺鞨人東逃,與他們一起東遷的還有大量的高句麗人和一部分漢人、契丹人等。在東奔的路上,乞乞仲象去世,大祚榮率領部眾繼續東奔。突厥可汗與武周反目以後,大祚榮趁機在東牟山一帶建立政權,而這正是渤海國的前身。

唐中宗繼位以後,派人招撫大祚榮,大祚榮接受,自此他的政權成為唐朝的屬國。唐玄宗繼位以後,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而這也正是其國號的由來。

渤海國與唐朝的關係非常複雜。大祚榮在位時期,兩國和平相處,渤海國多次向唐朝朝貢,而唐朝也為渤海國輸送了大量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大祚榮的長子大武藝繼位以後,他多次對唐朝用兵,引發兩國戰火。直到大武藝的兒子大欽茂繼位以後,渤海國重新向唐朝朝貢,兩國關係和好如初。大欽茂派出使臣與留學生到唐朝學習先進的文化,他還模仿唐朝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隨後渤海國不斷加深與唐朝和日本的聯繫,發展本國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使得渤海國進入全盛時期,世人讚譽它為“海東盛國”。然而好景不長,野蠻的契丹人盯上了富庶的渤海國,並不斷侵擾它。從895年大玄錫去世,到926年渤海國滅亡,這其中關於它的歷史記載寥寥無幾,語焉不詳。渤海國這個曾經高度發達的文明,彷彿神秘消失了一樣。不過從史書上的隻言片語以及渤海國出土的史料研究可以得知,渤海國在末期陷入內亂,最終被契丹人滅亡。


歷史戰爭


渤海國是唐朝前期東北地區以粟末靺鞨為主體建立的的地方民族政權,其實力最強大的時候,統治區域囊括今吉林和黑龍江大部、遼寧一部,以及半島東北部和遠東太平洋濱海地區,疆域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下轄5京、15府、62州、130餘縣,人口超過300萬,被譽為“海東盛國”。

渤海國的建立與武則天時期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叛亂有直接關係。公元696年,契丹人李盡忠在營州發動反唐叛亂,遷居於此的靺鞨人也捲入其中。武則天派兵討伐,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率眾在天門嶺擊敗唐軍,回到靺鞨故地。698 年,大祚榮在位於牡丹江上游地區(今吉林省敦化縣一帶)築城而居,自號為王建立“震國”。

公元713年,剛登基不久的唐玄宗派使臣崔忻前往靺鞨故地招撫大祚榮,冊封后者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接受了唐帝國封賞的大祚榮表示臣服,遂除去靺鞨號,改稱渤海,渤海國由此正式得名。從大祚榮自立為王到公元 926 年為契丹所滅,渤海國共存在了228年。

需要說明的是,渤海國嚴格來講屬於唐朝中央政權統轄下的半獨立諸侯國——自大祚榮接受唐朝冊封並確立君臣隸屬關係開始,之後的渤海國曆代郡王每經更替,都要向唐朝求封。

同時,渤海國不斷派使臣前往京城朝貢,貢品包括虎皮、熊皮、海東青(獵鷹)、馬、人參、牛黃、 麝香、紫瓷盆、玳瑁杯、瑪瑙器,還派留學生赴內地汲取文化知識、學習典章制度,選拔宗親貴族前往唐廷充當宿衛(這在當時可是一項很高的榮譽),就連其從上至下的統治架構與封建制度,也都基本上照搬自唐帝國(比如同樣在中央設三省六部,以及各下屬臺寺院監局)。

通過與唐帝國的全方位交流,渤海國引進了先進的歷法、鐵製農具、優良農作物種子、彩釉製陶和造船技術,其畜牧業、漁業、農耕經濟、礦藏開採及冶煉業、陶瓷製造業、造船航海、海陸貿易、文學藝術都有了長足進步。當時的渤海國通行漢字,儒家思想主導社會潮流,湧現出一大批文化素質很高的飽學之士,其中不乏到唐朝參加考試並高中進士的佼佼者。

然而,渤海國在度過自己的鼎盛期後,也不可避免地陷入統治集團分裂腐朽、民怨沸騰、內憂外患交織的衰敗困境。特別是隨著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渤海國失去了自己惟一的靠山,而當時契丹人的勢力卻在東北地區逐漸壯大起來。

雖然渤海國在耶律阿保機稱帝(916年)建遼後,將之視為大敵,並在邊境地區屯駐重兵抗拒遼國,但終究沒能擋住這股新興霸權力量的碾壓和吞併勢頭。公元924年,渤海國殺死遼國刺史張秀實,給了耶律阿保機出兵的藉口。第二年,遼軍大舉東征渤海國,先經3晝夜激戰攻下西部重鎮扶余府,而後耶律阿保機兵分2路直搗渤海國都城——上京龍泉府忽汗城(今黑龍江寧安縣境內)。

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絕境下,渤海末代郡王被迫帶領300名文武大臣獻城出降。但當耶律阿保機派人進城收繳兵器時,城內軍民不甘失敗殺死入城的遼兵,結果招來屠城之災。在遼軍猛攻下,忽汗城內煙霧瀰漫、火光沖天,這座巍峨壯麗的都城,包括城內富麗堂皇的宮殿、雄偉壯觀的官署建築群全在戰火中灰飛煙滅。至此,歷經15世、綿延228年、盛極一時的渤海國宣告滅亡。

但是,渤海國滅亡,並不等於渤海人這個民族也立即消失。雖然遼國採取拆分遷徙(近50萬渤海人被遷往外地)、委任官職、安撫同化等方式,試圖削弱渤海人的民族意識,但由於遼國本身就是短命王朝,而且文明發展程度遠不及渤海國,結果直到遼滅亡時也沒能完成同化渤海人的任務。

相反的,在遼末金初的朝代更替階段,新興的女真人(開國首領是完顏阿骨打)十分重視招徠渤海豪強望族為己所用。出於對遼滅國的仇恨,以及與女真人同源同種之故(均系靺鞨後裔),渤海人很快站到金政權一邊反抗遼的統治。

史載,金宗室對渤海貴族十分信任,不僅委任其高官要職,還不斷開展高層聯姻。史載,金初所轄軍隊中,3萬渤海軍被視作精銳突擊力量,號稱“三人渤海當一虎”(3個渤海兵能頂1頭猛虎)。

而金代9位君主中,至少有4人都是渤海女子所生。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還收養了一個出身渤海皇族的義子,後者在金國為官數十年,步步高昇,一直到海陵王完顏亮在位時期還當上了掌握行政大權的領三省事。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歸附的渤海人幫助生產力和文化都很落後的女真人完善了政體和國家管理制度,並促進了金國經濟的發展和女真人的漢化。日本學者外山軍治在所著《金朝史研究》中就認為,金國的渤海知識分子“無論從倫理道德、文化修養,還是生活情趣、服飾飲食等方面,都高人一籌,即使與中原宋人相比也毫不遜色”。

也正因為如此,隨著漢化程度不斷加深,特別是其周邊的契丹、女真等民族也先後漢化,到元朝建立時,由於喪失了原有民族特性,渤海人這個古老民族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裡。


網言軍事


導讀:怎麼叫突然消失了?從公元698年靺鞨人大祚榮建立政權開始,渤海國到公元926年被崛起的契丹所滅延續國祚228年。在李唐被朱溫建立的後梁篡權後,中原開始了亂紛紛的頻繁的五代政權更迭。當妄圖恢復大唐版圖的沙陀人後唐莊宗李存勖死於興教門之變的那一年,契丹國主耶律阿保機親征渤海國。在滅掉渤海後改渤海國為東丹國,以長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數十年後東丹國被撤銷歷史大遼的東京道,享國228年的渤海國再沒有一絲痕跡徹底消逝在歷史長河中。


大祚榮立國後審時度勢很快崛起,成為與突厥、契丹、新羅並立的東北小霸

在營州之亂中靺鞨首領乞乞仲象被捲入與武周的戰爭,後來被武則天赦免封為震國公。公元698年突厥默啜可汗與武周反目切斷了中原和東北的通道,乞乞仲象的兒子大祚榮利用這個機會建立震國(依照父親震國公的爵位,這就是渤海國的前身)。大祚榮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迅速在東北複雜的局面下站穩了腳跟。整體策略基本和後金對付大明的方式類似,就是震國與後突厥和新羅結盟減輕來自南方武周的軍事壓力。

大祚榮是一位合縱連橫的高手,利用突厥、契丹以及武周、新羅複雜的關係迅速成長為一股東北重要的政治力量。公元713年在確定震國和大唐的藩屬關係後,唐玄宗李隆基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震國開始以渤海為號,有了官方身份就拋棄了草臺班子的架構開始認真經營這個新生的國家。

渤海國與大唐達成和解對於雙方有利:對於唐朝來說在東北不但增加了一個小弟,而且可以減少軍事力量部署;對於渤海來說增加了一個名義上的老大,但是也沒有了亡國危機還可以名正言順的積極吸收中原文化。渤海國迅速釋放自己的活力,發展成為一個北接室韋、黑水靺鞨;南接新羅的國度。渤海國以粟末靺鞨人為主體,新羅、高句麗、漢人、契丹、室韋等多民族的國度。



絢爛多彩的海東盛國-渤海

渤海國再大祚榮去世後大體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終於發展成為文化、戰力並重的海東盛國。這三個重要階段分別是渤海武王大武藝與大唐的磨合階段;渤海文王大欽茂行政制度設立、經濟發展階段;以及渤海宣王大仁秀南征北戰,開疆拓土日趨鼎盛階段。

大祚榮去世後渤海武王大武藝繼位後開始瘋狂對北部部族用兵,連歸順唐朝的黑水靺鞨都沒有放過。這讓老大唐朝非常不滿於是戰爭爆發了,大武藝這才發現自己的對手變成了大唐新羅、黑水靺鞨、室韋聯軍。大武藝被迫求和,渤海與大唐恢復了正常的宗藩關係。但是無論如何渤海在武王大武藝時期版圖得到了很大的擴展,多個部族併入渤海為形成獨特的渤海文化奠定了基礎。

渤海文王大欽茂在位56年,長時間的執政為政策的延續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從諡號就能看出來,文王大欽茂側重的是文治。幾乎每年渤海都有使者前往唐朝學習各種典籍,搜易在充分吸收中原文明的基礎上大欽茂模仿唐朝設置渤海國的政治體制。在中央設立三省六部,在地方府、州、縣的建制。

渤海國的位置非常好,在傳統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內加上富庶的東北黑土所以農耕也比較發達。同時由於渤海處於東北亞樞紐的位置,所以起到東北絲綢之路通道的作用。渤海國勢臨海的國度,無論是文化還是貨物都可以通過渤海分發到東北或者隔海相望的日本。所以渤海商業也很發達,主要貿易對象以唐朝和日本為主。貿易路線如下圖所示:所以渤海是一個以農耕、商業並重的國度。


渤海宣王大仁秀在位期間也是渤海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大仁秀破新羅、降黑水(靺鞨)讓渤海版圖從北部的烏蘇里江的三江平原一直抵達南部新羅的大同江北岸。經過渤海文王和渤海宣王文武並重的階段後,渤海迎來巔峰時刻被世人稱作海東盛國。

綿延兩百多年的渤海國亡於契丹

俗話說沒有千年的帝國,任何國度都無法避免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的自然規律。渤海國的存在跨越了唐朝,在五代更迭時渤海也迎來的自己的掘墓人-日益崛起的契丹。公元925年末耶律阿保機率領大軍親征渤海,次年攻入上京龍泉府渤海滅亡。


小結:

綜上所述,渤海國曆經200餘年的國祚最終亡於契丹。渤海的消失不是默默無聞,而是此時中原戰亂、五代更迭更熱鬧一些。我們關注的也是崛起後對於中原威脅更大的契丹,所以就忽視了在東北曾經的海東盛國渤海的存亡。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大約在公元7世紀末到10世紀中葉,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的大片土地上,存在著一個強大繁盛的國家——渤海王國,這個被謄為“海東盛國”的國家,在史學界以“謎中王朝”而著稱。

渤海國存在200多年,卻很少有書籍提及,有提到的也只寥寥幾筆。之所以有點冷,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唐朝太輝煌,和其他民族的戰爭不斷,而渤海國名義上只不過是唐朝的一個附屬國,而且地處又偏遠,沒人愛搭理。但就是這些原因才讓渤海國安然無恙地度過了200多年。

渤海國幾乎和唐朝同齡。渤海國地處東北,幾乎覆蓋了吉林、遼寧、庫頁島的大部分。其祖先是唐朝初期的粟末靺鞨部落。武則天時期,由於處理少數民族問題用人不當,導致契丹叛亂,粟末靺鞨人也趁機起兵反唐。武則天派軍討伐,粟末靺鞨逃離營州,一路向東北逃亡,唐朝大將李楷固率軍在今天的遼寧哈達嶺追上粟末靺鞨雙方發生激戰,首領大祚榮驍勇善戰,激發部族決一死戰,大敗唐軍。

而突厥這時又無形中幫了粟末靺鞨人一把。唐朝聖曆元年,強的突厥攻入河北,契丹被迫投靠突厥,這就切斷了中原和關外東北的聯繫。大祚榮趁機建立了靺鞨國,定都現在的吉林省敦化縣。靺鞨國的建立還真要了點運氣。

武后聖曆元年(698),粟末靺鞨的大祚榮趁著契丹等在今東北、華北地區造成的混亂,於今吉林省敦化縣敖東城建立了震國。震國的命名來自於武則天對大祚榮父親“鎮國公”的冊封。中宗李顯登基後,對外持懷柔態度,派侍御史張行岌前往震國招慰大祚榮。大祚榮審時度勢,決定派子大門藝入侍長安,向唐稱臣。 唐玄宗時期,中央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渤海國在行政上隸屬於唐代安東都護府的直轄。 渤海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積極唐化,同時保持著與唐的緊密聯繫:“考渤海十五王中,朝於唐者凡一百二十二次”。在大祚榮的繼承者大武藝與大仁秀時期,渤海國在唐的默許下一步步吞併了周邊部族,成為地方範圍內無可撼動的核心力量。

到大仁秀時期,渤海國已經佔據了包括今東北大部、朝鮮半島北部及俄國沿日本海部分地區的廣大疆域。 隨著唐王朝的衰落與瓦解,東北亞政治格局面臨崩潰與重建。契丹在領袖耶律阿保機的率領下作為新生力量強勢崛起,先後平滅或收服了室韋、奚等族,刀鋒所向,直至中原。

延續了兩百二十九年的渤海國位居契丹人建國的大遼之肘腋,自然是契丹人必須消滅的眼中釘。

直到契丹的崛起,耶律阿保機建立大遼,兵強馬壯的契丹軍隊兵臨城下,居安兩百年的渤海國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投降了,從此渤海國消失,退出歷史舞臺。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遼天贊四年(925)十二月,遼國開國天王耶律阿保機親征渤海國,僅僅花費一月的時間,就將已傳了15代國王的渤海國滅亡






視窗天下


在回答問題前,先申明下,渤海國不是突然消失的,它與歷史中滅亡的其他國家一樣,都是毀滅於戰火之中。

渤海國的成立

渤海國的前身是粟末靺鞨部,其依附於高句麗生存,在5世紀的後期,粟末與高句麗發生了衝突,並在衝突中逐步處於劣勢的地位。為了不被高句麗消滅,整個粟末靺鞨部在他們的首領突地稽的帶領下發生了大規模的逃亡。他們逃到了隋朝的遼西地區,隋朝很寬容的接待了他們,併為其設置了遼西郡。

唐高宗時期,唐朝與新羅聯手將高句麗消滅掉了,為了防止遺留的高句麗政權發生叛亂,唐就把粟末靺鞨部以及高句麗的人強行安置在遼西營州。

之後,營州便時不時的發生叛亂。到了武周時期,營州的叛亂越來越激烈,很多部落聯合起來反周,粟末靺鞨部也在其中。當時安置在營州的多部落多,叛亂的規模很大,也很混亂,在突厥與武周發生戰亂時,大祚榮審時度勢,乘亂帶領部落在東牟山建立了政權,渤海國就此成立了。

渤海國國名的由來

唐中宗復位之後,唐朝派人向大祚榮發出了招撫,其接受了招撫,並向唐稱臣。到了玄宗時期,便將大祚榮賜為渤海郡王、左驍衛大將軍,“渤海”便至此成為了其國號。

渤海國的消失

公元897年至925年期間,渤海國內部很不太平,內部鬥爭嚴重,先後發生了爭長事件、爭搶賓貢名次事件、派日本人員不歸事件、渤海的部分貴族投入高麗事件,到925年,渤海國內部的矛盾已經十分的尖銳了,達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窺伺渤海國已久的契丹乘機發起了攻擊,契丹的首領耶律阿保機率領了大部隊親征渤海國,此時的渤海人心散亂,根本無力還手,第二年渤海便宣佈了投降,至此渤海國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渤海國的消失正好印證了那句古話“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內部不和,消失是遲早的事。


溫酒煮水


渤海國在公元六百九十八年建國,到公元九二六年被契丹所滅,併入大遼,傳國十五世,歷時二百二十九年。始終與中央王朝保持臣屬關係。最盛時,疆域數千裡,不但包括現今東北,而且連庫頁島、朝鮮半島北半部也都包含其中。

二百多年裡,渤海國創造了燦爛的渤海文明,不但農牧業發達,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興盛,而且在文學、音樂、歌舞、繪畫、雕塑和科技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樹,成為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絕對不比遼、金低。但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國家,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上,不是輕輕帶過,就是隻字不提,彷彿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絕大多數中國人對這段歷史很淡漠,甚至是空白。

讓這段重要歷史消失的,不是別人,是我們中國的歷史學家。說起來,這是一段讓人的故事。要說,還得從頭說起。

中國東北,歷史上曾有一個國家,叫高句麗。有時候,為了簡化,也有叫高麗的。這個高句麗公元前三十七年就立國,時間是在建昭二年。歷經二十八代王,存國七百零五年。與中原的兩漢,魏晉,直到隋唐各朝相伴,直到公元六百六十八年被聯合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國所滅。就是這個高句麗,滅亡後,在其故地,興起了渤海國。

這渤海國按照唐朝的模樣構建自己的行政體系,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五京中主要是上京,在黑龍江省寧安縣。現在是東京城林業局所在地。發現,這上京了不得,這裡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小盆地,臨牡丹江,如果按風水說,真有王者之氣。根據考古發現,上京完全是以唐朝首都長安為模子建造的,由外城、皇城、宮城構成,面積有16平方公里。外城有九門,還有一條中軸大街,長安有三百八十一坊,上京有八十二坊,可以說是一個小長安。

渤海國存續二百二十九年,農業、畜牧、漁獵業繁榮,包括紡織業、冶煉業、金銀銅鐵加工業、制瓷業、造船業在內的手工業發達,航海技術精湛,漢字是渤海國的通行文字,渤海國學術氣氛濃厚,文學、藝術、繪畫、雕塑都有建樹,成為中原人眼中的海東盛國。

渤海國亡於契丹,耶律阿保機乘渤海國內亂,起兵攻渤海,不幾天就把渤海國王大諲撰給抓了起來。渤海國亡了,耶律阿保機就讓自己的兒子當了國王,改渤海為東丹,五十七年後,廢東丹國號,東丹疆域歸了,與中原融為一體。渤海人除少量逃往高麗,大多被契丹統治者強遷他地。到女真興起,這些渤海遺民,大多又迴歸到他們靺鞨兄弟的懷抱,,滅了遼,建起了靺鞨民族的第二個王朝,金朝。


跪射俑


因為唐朝中後期和五代太亂,沒空看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