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漢末三國之際,各路諸侯混戰,經過一番激烈爭奪,曹劉孫三家最終脫穎而出。從三家霸主的生平履歷看,他們的崛起與當時最為活躍的士族集團密不可分。

三足鼎立之後,三家面對士族集團,採取了不同的政策與態度,或打壓排擠、或合作共贏,從而對魏蜀吳三國的興衰產生了深遠影響。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這裡說的士族集團,其實是較為籠統的說法,它包括世家與豪族在內。豪族多是中小地主階級出身,在地方上有著雄厚的經濟基礎;而門閥世家,多出身勳貴之家,掌握著政治上的話語權。因此曹劉孫三家能夠成功,是離不開這兩大群體的幫助的,不妨以曹魏政權的興衰為例。

曹操得“天時”汝潁士族集團

曹操能率先崛起於中原,不少人都說他得了天時。其實這裡說的"天時",不僅指曹操在中原地區率先取得了先機,更是指他得到了北方士族的大力支持。曹操創業初期有兩大臂助:

一是譙沛武將集團,"諸夏侯曹",多是宗室子弟;

二是汝潁士族集團,構建了曹魏集團中的文臣班子。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曹操手下有五大謀士,而位列謀士之首的荀彧,更是曹操順利定鼎北方的最大功臣。對於這位"王佐之才",曹操曾感慨道:"吾之子房也。"劉邦取得天下,離不開張良的運籌帷幄。而曹操定鼎北方,同樣離不開荀彧的舉足之力。

事實證明,荀彧的確是一位全能型人才,他的眼光之高明也非一般謀士可比。話說在建安初年,曹操外出討伐徐州。可不曾想到,曹操剛剛在徐州取得大勝,他自己的老巢兗州便出了事。

原來,趁著曹操外出之時,陳宮、張邈等士族決定背棄曹操,改立呂布為新的兗州牧。一時間,兗州各郡縣皆望風而降,唯獨留下了範縣、東阿、鄄城三座小縣城。曹操得知消息後,急忙趕回兗州,與呂布展開了一場長達兩年的拉鋸戰。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這時期,由於蝗災來襲,曹軍一度缺糧,而曹操竟然準備放棄兗州,先打下富庶的徐州再說。這時候,荀彧及時站了出來,他說:"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

在荀彧的北方戰略中,兗州對於曹操來說,就像是關中對劉邦、河內對劉秀一樣重要。聽了荀彧這話,曹操咬咬牙,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這樣一來,曹操北方霸業的雛形也基本穩定了。

除此之外,荀彧還擅長舉薦人才。

《三國志·荀彧傳》注引《彧別傳》記載:"前後所舉者,命世大才,邦邑則荀攸、鍾繇、陳群,海內則司馬宣王,及引致當世知名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儼之儔,終為卿相,以十數人。"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換句話說,曹操在荀彧的幫助下,成功與北方士族達成聯繫。於是鍾繇、陳群這樣的潁川士族,紛紛進入曹操手下做官。若干年後,這些人幾乎都成了曹魏政權中的頂樑柱。顯然,這時候的曹操對待士族的態度,還是比較包容的。因此他能率先崛起於中原,離不開這些士族集團為他提供的政治資源。

曹操野心初顯,荀彧之死

前面提到的兗州之戰,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曹操當初進兗州,就是陳宮等人支持的;但他們後來卻改換門庭,選擇支持呂布。這裡面,其實還有隱情。

原來,曹操在臨行之前,一意孤行處死了九江郡太守邊讓。邊讓是頗有名望的清流士子,在兗州境內有很高聲望。而曹操之所以要處理掉邊讓,一方面固然是後者瞧不起曹操,一方面也是曹操有意而為之,想要借邊讓之死,打壓一下兗州境內的豪族與士族。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不難發現,曹操目前的手段還有些不太成熟。因為他貿然殺死邊讓,導致陳宮、張邈等人心懷畏懼,遂令立呂布。同時,這也能說明一點:曹操對士族始終很反感。即便他在兗州吃了這麼一個大虧,他也依舊堅持"擅殺名士"。

哪怕是為曹操立下大功的荀彧,也不例外。眾所周知,曹操是有野心的,他對漢室江山始終存在著覬覦之心。

《太平御覽》注引《魏書》有記載:"程昱少時,常夢上泰山,兩手捧日,昱私異之…昱本名立,太祖及加其上日,更名昱。"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曹操為謀士程昱改了名,這有些令人費解。但聯繫到"泰山"與"立日",不難發現程昱之夢境,就是曹操野心的體現。畢竟泰山封禪,是天子才有的特權。當曹操勢力逐漸壯大了以後,他的野心隨之滋生,也是可以理解的。難怪孫權也說:"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曹操有篡漢之心,但荀彧卻始終堅持忠於漢室,兩人的矛盾就這麼出現了。而正式決裂時間,是在建安十七年(212年)。這一年,曹操剛在渭南之戰中擊敗馬超,徹底平復關中地區,於是董昭等人上書,請求曹操進位魏公,並加九錫之禮。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如果曹操封公爵,或許荀彧還能接受,但加九錫之禮,卻令他萬萬不能接受。這個加九錫是怎麼來的呢?西漢末年,王莽篡權中的一道重要步驟,便是加九錫。曹操此舉,何嘗不是在效仿王莽的僭越行為呢?

於是荀彧勸諫道:"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顯然,曹操想要更進一步,以荀彧為首的士族集團已經成了最大阻礙。在此情形之下,荀彧最終的結局可想而知。

陳壽在《三國志》中說荀彧是憂憤而死,或許是他想要維護曹操的形象。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中則說:"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曹操令人給荀彧送來一個空食盒,後者一見便知道,自己反而成了曹氏僭越的絆腳石,為了家族免受牽連,荀彧只好飲酒自盡。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荀彧的死,給汝潁士族集團帶來極大震動。曹操也因此順利進位魏公,政治地位再上一層樓。再結合邊讓的例子,能發現曹操對士族的態度,始終是不友好的。

唯才是舉與屯田令,曹操欲打破士族壟斷

不得不說,曹操崛起於中原,士族為他提供了太多便利。但作為一代雄主,曹操的眼光顯然更加長遠。他為什麼要擅殺名士?不僅是為了震懾百官,更是想要打擊一下自東漢以來士族集團的壟斷地位。

前面提到,士族集團可分為門閥與豪族。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什麼是門閥?例如汝南袁氏、弘農楊氏這兩大家族,每一代子弟都能位居三公之列,其門生故吏更是遍佈天下,所以士族門閥有著得天獨厚的政治資源。

再說說豪族,多是中小地主階級出身,有著較為突出的財力優勢。而且自東漢中期以來,隨著豪強勢力的不斷崛起,他們兼併了許多自耕農的土地,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當時的經濟體制。

劉備剛到徐州時,徐州“首富”糜竺於是進妹於先主為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幣以助“軍資"。人們將有錢人稱為"土豪",不是沒有道理的。東漢時期的豪族,基本上都很有錢。畢竟以一族之力養活一支數千人的私兵,也不是一般家庭能辦到的事情。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從上面可以看出,士族集團在政治、經濟上都有著壟斷權。回顧曹魏政權強大的原因,不難發現有這麼兩點:一是曹操推行屯田,鼓勵百姓修養生息;二是曹操選拔人才不太看重出身,鼓勵寒族才子進入仕途。這麼一來,士族集團的利益自然會受到打擊。

屯田制其實很好理解。北方土地,其實多掌握在大多數豪族手中,曹操為了限制人口流動,促進北方農業發展,便不得不將多數土地收歸"國有",然後令自耕農與軍士進行屯田,後者所得糧食,最後要按照一定比例上交。這麼一來,北方豪族在經濟上的影響力便自然而然地削弱了。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土地問題尚且好解決,畢竟有封爵在身的豪族,其實還是能保證本族的經濟利益的。但曹操推行唯才是舉,便令士族門閥的政治利益受到了嚴重打擊。

自兩漢推行察舉徵辟制以來,門閥士族之間通過聯姻手段互相達成政治同盟,以至於朝廷之上出現了許多大小不一的政治勢力。藉助察舉制度,地方長官能輕鬆地將自己所屬的後輩子弟推入朝廷之中做官,如此一來,門閥士族才能保證家族在政治中的話語權。

察舉制到後期時,應舉者的家世反而成為決定他們入仕的主要因素。所以曹操在創業早期,也不得不接受荀彧的舉薦,大肆提拔了一批汝潁士族出身的才子。上文中說,荀彧為曹操舉薦13位才子,其中有9人都是來自一個派系。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但是,隨著曹操勢力逐漸擴大,他急需要打破這種情況,所以他多次下達求賢詔令,主張唯才是舉,並藉此提拔了很多出身寒族的才子。這些人得到曹操賞識,也自然對曹氏感恩戴德,從而自發成為曹氏一族的堅定擁護者。為了貫徹這一思想,曹操從一開始,便經常擅殺名士,以表達自己對名士清流的不滿之情。孔融、荀彧、楊修、崔琰等人,都是因此而死。

雖然士族集團受到了打壓與排擠,但不得不說,一大批人才的加入,的確是曹魏政權興盛的另一個原因。就以武將為例,

曹操:"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九品中正制,曹丕的妥協態度

在曹操的高壓之下,士族集團內部也在暗流湧動。

一方面,曹操有篡漢之意,這讓很多漢臣表示不滿;

另一方面,曹操唯才是舉,也讓士族集團的政治利益遭受嚴重損失。

所以在曹魏歷史上,士族反叛的例子屢見不鮮。最為出名的,當屬耿紀、韋晃等人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發動的叛亂。儘管這場動亂很快被平定,但也給了曹操一個警醒。或許,曹操始終不曾僭越稱帝,便是因為士族集團對他的不滿。

同樣道理,諸葛亮起兵北伐,未嘗不是想借助這個矛盾。《後漢書··孝獻帝紀》注引《三輔決錄》中說:

"時有京兆,字德偉,自以代為漢臣,乃發憤,與耿紀、韋晃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事敗,夷三族。"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蜀漢以正統自居,而且對待士族的態度也頗為包容。因此耿紀、韋晃在發動叛亂時,便想要與劉備聯合。所以說,諸葛亮發動北伐之戰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希望北方士族集團能像耿紀一樣,在曹魏內部發動叛亂,以策應自己的行動。從史料記載來看,魏國內部的確有這樣的聲音存在,但他們的聲勢,卻比不上當初了。

這是因為曹丕在繼位之初,便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可以想象,曹丕僭越稱帝,是很需要勇氣的。儘管曹操都已經為他鋪好了路,但誰也不敢保證,曹丕行篡漢之舉,不會有人出來反對。事實上,曹丕剛即位後,士族集團的不滿其實再次達到了臨界點。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無奈之下,曹操採取陳群的建議,在魏國推行九品中正制。

陳群也是士族出身,所以他想出來的這個辦法,肯定會符合士族集團的利益。與曹操唯才是舉的思想不同,九品中正制雖然也看中應舉者的才幹,但已經將他們的出身與家世放到首位了。

中正官在選拔人才時,首先要看他們的族冊,瞭解應舉者的出身。一般情況下,家學淵源的才子更容易進入仕途。顯然,這是曹丕對士族集團的妥協之舉。

雖然在九品中正制剛出現時,中正官選拔人才,的確做到了"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但隨著士族集團的運作,負責選拔人才的中正官逐漸被他們掌握,於是九品中正制就此失去了功效,成為士族門閥保證自己權益的有效手段。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也就是說,九品中正制不過也是漢代察舉制的另外一種存在形式罷了。曹丕雖然通過這種方式取得了士族集團的支持,但也間接為他們提供了生長的環境。司馬氏一族的上位,便得益於此。

司馬懿上位,也是盡得天時之利

當初荀彧推薦的13位高才中,司馬懿也名列其中。作為河內地區的名門望族,司馬氏與汝潁士族集團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繫。如鍾繇、陳群等人,皆與司馬懿來往密切。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有了這層關係,便能理解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會有這麼士族集團表示贊同了。因為司馬懿上位,士族集團的利益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話說東晉以後,"王與馬,共天下",掌權的司馬氏非但沒有憂心,依舊生活的很快樂。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司馬氏執政的一個特點:他們願意與士族集團分享利益。

當然,司馬懿能發動高平陵之變,也是得天時之助的。這裡說的"天時",不僅指士族集團的支持,更是指諸葛亮的北伐動作。這事倒也很有意思,諸葛亮與司馬懿爭鬥了一輩子,卻無意中促使了後者的上位。

在曹操、曹丕時代,司馬懿雖然也有不錯的話語權,但他可沒有後來這麼大的權力。魏帝曹叡繼位後,諸葛亮興兵伐魏,剛開始負責西線戰事的,是大將軍曹真。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曹真兩次挫敗諸葛亮的計劃,可見他還是很有能耐的。但曹真去世後,曹魏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對抗諸葛亮,所以司馬懿"臨危受命",這才成了抗蜀之戰中的主帥人物。司馬懿剛來到前線不久,便暗中耍手段,令碩果僅存的五子良將張頜前去追擊諸葛亮。

後者雖懂得"窮寇某追"的道理,但礙於軍令難違,只好帶兵前去。果不其然,張頜在木門道受了重傷,遂不治身亡。張頜一死,司馬懿便趁著這個機會大肆提拔自己的親信。

漢末北方士族與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響曹魏政權的興衰

曹魏後期名將郭淮、鄧艾、鍾會,其實都是司馬懿的心腹將領。另外,夏侯霸(夏侯淵之子)身為宗室將領,竟然投奔有殺父之仇的蜀國,可見當時的魏國內部,司馬氏一脈已經佔據了上風。

在取得軍事上的話語權後,司馬懿又暗中聯繫諸多士族。由此一來,他焉能不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