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一張報紙的80年記錄

見證|一張報紙的80年記錄

見證|一張報紙的80年記錄

新聞是歷史的底稿,報紙是時代的記錄,《陝西日報》是獨特而珍貴的“陝西記錄”。時間有形,23300期報紙累積的歲月、塑造的空間,呈現了跨越八秩的陝西進程與世紀更替;時間有色,一如我們翻開家庭相冊,從黑白到彩色,在打開之時、在回望之際,都讓我們重溫初心,心潮澎湃。

從《邊區群眾報》到《群眾日報》再到《陝西日報》,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社會主義建設,從改革開放到西部大開發,從新世紀到新時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代又一代陝報人走在三秦大地,站在新聞現場,記錄陝西故事,用黨和人民交到手中的時代之筆,耕耘新聞田地,展現時代精神,履行時代使命。

從轉戰陝北到解放西安

1940年3月25日,《陝西日報》的前身《邊區群眾報》在延安創刊。這份面向陝甘寧邊區普通群眾和基層幹部的報紙,堅持大眾化辦報理念,說群眾的話,寫群眾的事,反映群眾的心聲。創刊不久就深受群眾喜愛,關於報紙的一首謎語這樣流傳:“有個好朋友,沒腳就會走;七天來一次,來了不停口;說東又說西,肚裡樣樣有;交上這朋友,走在人前頭。”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陝甘寧邊區大生產運動中,《邊區群眾報》的編輯、記者紮根基層,採寫報道了大量可親可感的平民勞動英雄,像王得科“熱心幫助難民”,趙佔魁“要多造機器”,吳滿有“咱不求個人富足,是要大家都富足”,黃立德“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等,塑造了一批“邊區明星”,為提高邊區群眾的政治覺悟和生產熱情發揮了典型引領作用。1943年春,記者田方作為調研組一員,參加了時任中共綏德地委書記習仲勳在郝家橋為期一個月的蹲點調研,相繼採寫了關於調研情況和該村模範黨員、勞動英雄劉玉厚的報道。(圖①)

轉戰陝北期間,《邊區群眾報》在炮火硝煙中堅持出版。當時報社人員兵分兩路,一部分在前線隨軍採訪報道,一部分在後方克服困難編報印報。為適應形勢變化,1948年1月報紙更名為《群眾日報》,擔負起主要面向領導幹部提供重要時事訊息的任務。1948年2月6日《群眾日報》刊登的記者湯洛的新聞特寫《毛主席萬歲》,通過一條5字標語“毛主席萬歲”在延安的書寫和流傳,生動反映了延安被國民黨軍佔領期間,人民群眾與敵軍周旋鬥爭、衷心擁護毛主席和共產黨的情形,以小見大,影響巨大,成為新聞史上的名篇。1948年4月22日延安收復後,《群眾日報》相繼刊發了《革命聖地重歸人民 我軍光復延安》《延安在狂歡》等特別報道,飽蘸情感,滿含喜悅。(圖②)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千年古都開啟了人民城市的新紀元,《群眾日報》記錄了這一改天換地的時刻。同時,群眾日報社先遣組人員進入西安後,於5月27日在西安出版了《群眾日報》“西安版第一號”,翻開了這張報紙的新篇章。隨後,關於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召開、新中國成立,以及西北軍政委員會、陝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等重大歷史事件,都在《群眾日報》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報道。(圖③、圖④)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大潮

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全面鋪開。1954年10月16日《群眾日報》更名為《陝西日報》後,新聞宣傳熱情跟進,面向全省深入展開。

1956年7月13日,“一五”時期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寶成鐵路全線貫通,《陝西日報》給予突出報道,次日頭版刊登了消息《跨水劈山非等閒 路接西北和西南 寶成鐵路全線修通》和通訊《蜀道從此不再難》,並配發了社論《幸福之路——祝賀寶成鐵路全線修通》:“歷史將記載下:我國曆代最難通行的地區從此將交通方便,往來無阻。這是我們社會主義事業的一次光輝的勝利。”《陝西日報》從工程破土動工即開始持續報道,開設了“寶成鐵路通訊”欄目,推出了現場速寫、美術專版等多種形式報道,展現了共和國建設者的無畏品格與奉獻精神。對於蘭新鐵路等重大建設項目,同樣給予了重點宣傳報道,除了本報編輯記者外,眾多藝術大家如石魯、趙望雲、方濟眾等,也都在報紙上留下了反映現實圖景、頗具時代氣質的大作。(圖⑤)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全國、全省湧現出一大批感人至深、影響至今的時代楷模,西北國棉一廠紡紗女工趙夢桃就是經過《陝西日報》報道推向全國廣為人知的先進典型。從1952年到1962年,《陝西日報》持續關注趙夢桃的先進事蹟,1962年8月4日,《陝西日報》頭版頭條刊發記者車轟採寫的《趙夢桃敢說老實話甘當老實人》,配發社論《榮譽屬於老實人——趙夢桃的高尚風格給我們的啟示》,影響巨大。1963年春夏兩季,《陝西日報》對趙夢桃的宣傳報道持續掀起高潮,把年輕的“黨的好女兒趙夢桃”的個人品質凝結成了寶貴的時代精神財富。(圖⑥)

人民作家柳青、農民詩人王老九等都與《陝西日報》有著不解之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本報就陸續刊發有關柳青的報道和柳青撰寫的文章,其中1962年12月22日《陝西日報》刊發了柳青以書信形式所投稿件《耕畜飼養管理三字經》,不但在陝西而且在全國農村產生巨大示範效應。王老九的快板詩處女作就發表在《群眾日報》上,後來報社不僅把王老九請來面對面修改、編輯詩歌,還對其事蹟進行了持續關注和報道,推出了《王老九和他的快板詩》《你的詩給我們增加了力量》等報道,讓王老九連同他的農民詩廣為流傳。王老九前後編出了300多首快板詩讚美社會主義農村的新景象,時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勳稱讚他的詩“代表了人民的而主要是農民的心願”。(圖⑦)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陝西日報》經歷了一段非常時期,“文革”期間被迫休刊一年零兩個月。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偉大的歷史轉折,也迎來了黨的新聞宣傳事業的春天。12月24日,《陝西日報》頭版以“文革”後少有的套紅形式全文刊發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特別是在二版配發長篇本報評論員文章《來一個思想大解放》,在重要歷史節點上發出了自己應有的聲音。(圖⑧)

改革開放初期,《陝西日報》農村改革報道先聲奪人。編輯、記者以政治自覺和新聞敏感,更以求實精神和擔當勇氣,推出了一批關於“包產到戶”“個體經營”題材的“重磅炸彈”式的報道,彰顯開創性和思想性。記者原野深入實際採寫了3000多字的調查報告,反映當時人稱“二道販子”的大荔農民蘇學智從鄉村收購活雞、再用大卡車運到西安市場販賣、帶動身邊人增收致富的事情。總編輯張光將標題定為《有益的事業》,在1984年5月8日《陝西日報》刊發,併為其配發短評《由“二道販子”所想到的……》,較早地作了農村商品生產領域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辯。報道在全省引發強烈反響,極大鼓舞了普通群眾搞活市場、發展經濟的熱情。(圖⑨)

在這一時期,《陝西日報》科教文化方面的報道同樣精彩紛呈。關於李殿榮、趙洪璋、羅健夫等科技工作者的報道,契合了“科教興國”“科教興陝”的時代命題;關於秦兵馬俑等考古發掘和展覽交流的報道,契合了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關於大學生張華捨身勇救老農等報道,則引發了人們對新時期價值追求廣泛而深入的思考。作家陳忠實與《陝西日報》的兩次合作,成為新時期文化名家與本報共同耕作文化園地的縮影。1979年6月3日,《陝西日報》副刊首發陳忠實的短篇小說《信任》,獲得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90年11月8日,《陝西日報》刊發“本報特約記者”陳忠實與記者田長山合作的長篇通訊《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獲得1990—1991年度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陳忠實後來在回憶寫作生涯時說:“有幸獲得三項國家文學獎,而其中兩項的作品,都是在《陝西日報》發表的,而且是編輯熱誠邀約促成的創作。”(圖⑩)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激盪的經濟大潮連同跨世紀的無限憧憬,都在《陝西日報》的字裡行間展露無遺。《陝西日報》緊盯改革開放新階段實際問題,精心組織採寫了一批重頭稿件,如“改革潮頭覽市場”系列報道、“陝北能源熱”系列報道、“咸陽秦都留印村發展市場經濟”系列報道、“蘋果:陝西的驕傲”系列報道等,開啟了《陝西日報》宣傳報道的新範式。關於重大展會活動如西洽會、農高會、四城會等的報道,成為當時陝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節點記錄,也是《陝西日報》自身在宣傳報道探索創新方面的生動體現。其中,1990年3月25日,《陝西日報》在特刊中首次使用了彩色印刷;1999年9月12日,《陝西日報》首次對新聞版使用了彩色印刷。《陝西日報》相繼創辦的《週末版》《經濟特刊》《社會大視角》等一批週刊和專刊,屢屢引發讀者爭讀盛況。(圖11)

世紀之交,香港迴歸、澳門迴歸的歡欣鼓舞,神舟飛天、克隆羊誕生的奔走相告,高速公路、民辦教育的驕傲自豪,鄒延齡、趙伯璧、王思明以及抗洪英雄的震撼人心,都有報紙上的精彩篇章。

從跨越新世紀到邁進新時代

“西部大開發”的強音,在世紀之交,從西安發出。1999年7月6日,《陝西日報》陸續推出西部大開發系列評論《迎接跨世紀的西部大開發》等,率先發出了西部大開發輿論宣傳之聲,更以極具現實性、前瞻性和思想性的論述,奠定了西部大開發的輿論基調。隨後一個時期,《陝西日報》相繼推出了一系列主題報道,如《希望你們走到全國西部大開發前列》《天時 地利 人和》等稿件,“發展旅遊產業 建設旅遊名省”“深化科技改革 加快科技產業化”等系列述評,掀起了新世紀的輿論新高潮。(圖12)

“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大西北”,激發三秦兒女建設美麗家園的力量。《陝西日報》策劃採寫的特別報道“退耕還林種草,八年後怎麼辦”及重點稿件《綠了千山萬壑 富了千家萬戶》等,成為這項工程的生動寫照,而對牛玉琴、石光銀等的報道,更成為時代精神的註腳。(圖13)

新世紀前十年裡,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相繼震撼世界,非典疫情、渭河洪災、汶川震災突如其來,西安歐亞論壇、世園會等成功舉辦籌辦,《陝西日報》上,編輯、記者與萬千民眾一起,感受著我們國家和時代共同經歷的歡笑與悲傷,也一起奮鬥和成長。非典中,無論是記者深入到疫區病房貼近醫患採訪,還是評論《一手抓抗擊非典,一手抓經濟發展》“見人之所未見”;震災中,無論是以“災情就是命令、生命就是使命”為報道動員令,還是報道組駐紮在震區一線帳篷裡不分晝夜採訪寫稿,新聞工作者完成的不只是報道,更是來自黨和人民給出的另一種考卷。(圖14、圖15、圖16)

黨的十八大以來,《陝西日報》新聞宣傳積極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既做好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主題報道,又做好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元首“家鄉外交”等節點報道,還做好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打贏脫貧攻堅戰、“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報道,紮實履行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使命職責。近幾年,策劃推出的“新發展理念的陝西實踐”系列報道、“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探尋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青春足印”系列報道等,在業內獨樹一幟;關於“追趕超越”與“五個紮實”,“長安號”與自貿試驗區等的週年性報道,屢屢高擎省內輿論旗幟。(圖17、圖18、圖19、圖20)

脫貧攻堅,陝西在行動。從“扶貧扶志扶智”到“陝西脫貧故事”再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陝西日報》接連發出重點報道,從《四十一萬貧困群眾吃上“扶貧套餐”》到《革命老區延安一舉甩掉貧困帽子》再到《281個簽名挽留第一書記》等,記錄脫貧攻堅部署舉措和進展成效,反映了向貧困宣戰的感人事蹟和必勝信心。(圖21)

眾多光輝的名字,在新時代的《陝西日報》上閃耀:貟恩鳳、汪勇、國測一大隊、西遷群體、張富清……在關於貟恩鳳的稿件之一《一輩子為人民歌唱》中,記者深情詩讚:“你樸素得像泥土,堅韌得像老樹,用你七色的聲音,雕塑著信仰與精神之火,你讓良知和汗水,滋潤著土地,讓優雅的花,捧出豐腴碩果……”在專程赴湖北來鳳採訪張富清後推出的“七一特稿”《生死鑑忠誠 白首證初心》中,記者筆下暢言:“從陝西到湖北,從部隊到地方,變遷的是時空,不變的是初心。老英雄張富清60餘載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圖22)

《陝西日報》是新時代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幾年來,在全國藝術節、全運會的舉辦籌辦中,在“一帶一路”建設、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中,在一項項重大活動和任務中,不僅有呈現給讀者的報紙上的宣傳報道,更有讀者看不見的報紙背後所付出的智慧汗水。自2018年4月以來啟動的陝西日報社“全媒體行動”調研採訪行,足跡遍佈全省各市的大部分縣區基層,以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具體行動,履行著加快融合發展、打造黨報傳媒旗艦的新使命。(圖23、圖24、圖25)

時間之河奔流不息,80年,留在一張報紙上的記錄何止以上這些。昨天的新聞已經成為歷史,而對當下新發生的一切,我們也決不缺席。2020年開年,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陝西日報》編輯、記者持續戰鬥在一線,以融合報道形式,多維度全景記錄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那些難忘而感人的鏡頭……(圖26)

(趙巖 張念貽 張鑫)

資料整理 李宛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