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軍把全部兵力都投入蘇聯戰場後果會如何?

AstroC


日本永遠不可能將自己全部兵力用去攻打蘇聯,這是典型出力討不著好處的事情。二戰期間日本海軍綜合實力排世界第三,僅次於英美,然而提起陸軍來就算了,武器裝備和戰略戰術基本停留在西方國家的一戰時期。對付一些實力較弱的鄰國還行,像其他軍事大國可不好啃,搞不好會被反碾壓。好在也就日本士兵的戰鬥意志較高,又有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想,所以直接提高了其作戰能力,但是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的差距可不是靠“萬歲衝鋒”就能彌補的,尤其是是像蘇聯這種玩大縱深戰略的國家,一個衝鋒本子是根本抵抗不住的。

看看蘇德戰場上雙方的較量,從武器裝備的性能和規模比較,日本陸軍根本就不在同一等級層面。

從兵力投送方面來看,日本有這個能力將大部分軍隊投入到蘇聯戰場,這得益於日本海軍,如果論起玩海戰,那麼十個蘇聯海軍綁一起也不是聯合艦隊的對手。怎奈蘇聯是有戰略縱深的大領土國家,就算日本依靠強大的海空力量建立橋頭堡穩固登陸港口,那麼陸軍絕對難以往縱深製造戰果。接下來就是要考慮日本陸軍在何時登陸蘇聯最佳了,從蘇聯角度出發過早過晚都不怕日本,那麼最害怕的時候就是各種格勒戰役期間,這個時候與德軍打的最難最苦,此時日本在背後插刀絕對是蘇聯最不想看到的,但絕對不是致命的。

日本在二戰期間動員兵力最高時可達900萬,但是質量不行,尤其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下滑嚴重,在這之前還算湊合,我們姑且算日本能集合300萬軍隊在海軍的支援下參與對蘇作戰,實際上會遠遠低於這個數。就個人感覺,蘇聯方面拿出50萬部隊防禦應該足夠了,而現實中蘇聯做的更加穩妥。

再來看看1941年12月蘇聯用於防守遠東方面的軍事力量,步兵師24個,騎兵師2個,坦克師4個,航空兵師23個,此外還有11個步兵旅,7個坦克旅,4個航空兵旅。整個戰略縱深共計15道築壘防線,總兵力達到134.3萬人,坦克2100多輛,飛機約3200架,各類火炮8700多門,拋去後來抽調的11個步兵師25萬人,遠東仍然還剩下110多萬部隊,而且坦克飛機數量沒有減少。

再來看看關東軍的兵力,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關東軍的質量是整個日軍中最好的,兵力大約在77萬人左右,裝備300輛坦克和552架作戰飛機。我們姑且直接將關東軍乘以4,再找補一點給它300萬兵力加上1500輛坦克和2500架作戰飛機,這樣一來除了總兵力比蘇軍多外,武器裝備上仍差一大截。尤其是日本坦克,這可不是在抗日戰場上,幾門小口徑反坦克炮都是稀有品,而且彈藥還不管飽。蘇軍步兵師除了裝備各個口徑反坦克炮外更有數不勝數的反坦克步槍,應付日軍的脆皮坦克不會比打玩具難多少。再加上蘇軍成熟的坦克戰術和步坦協同,搞不好都不用防禦,一個衝鋒能將日軍趕海里去。

用大口徑火炮打日本坦克都是浪費資源

試想一下就算把這貨當成固定防禦炮塔用,也會讓日軍頗為頭疼。

實際上與其被動防禦,還不如主動出擊,日軍連像模像樣的反坦克武器都少的可憐,不難想象他們將繼續用“肉蛋”攻擊與蘇聯坦克同歸於盡。當然戰場上的形勢變化莫測,如果求穩,這個兵力和裝備絕地能抵抗的了日軍,而日本發瘋似的與蘇聯硬槓,那麼對其他國家來說這絕對算好消息。到1944年的時候,總共從遠東抽調的兵力達到40多萬,可見越往後越不把關東軍放眼裡。

二戰末期,在日本本土運不出去的重型戰車。

我是軍武奇兵,歡迎您的交流與觀點,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


戰武奇兵


如果日軍北上入侵蘇聯,那麼蘇聯恐怕真的就懸了!

首先要明確一點,很多人認為二戰時的日軍完全不是蘇軍的對手,日軍北上進攻蘇聯無異於以卵擊石,於是日軍軍部大本營這才選擇南下與英美決戰。

這個觀點太低估日軍了,也太高估蘇聯了,巔峰時期的日軍在遠東地區一點都不怵蘇聯,若日軍全力北上,蘇軍在遠東地區肯定會遭受沉重打擊,二戰的局勢也必然會發生改變。

日軍在二戰時期是非常狂妄的,狂到誰也不怕,日本人連美國的珍珠港都敢炸,還怕蘇聯?要知道蘇聯海軍是非常弱小的,日本與蘇聯開戰,即便是戰敗,日本本土也不會受到什麼太大的威脅。而跟美國開戰就不同了,美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如果跟美國開戰,搞不好自己老窩都要被端了。

所以說如果跟蘇聯開戰打輸了,日本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而要被美國打敗了,舊日本帝國就徹底走進歷史教科書了。

對於這一點,日本高層肯定是心知肚明,但日本最終還是決定同美國開戰,說明日本根本無所畏懼,一群戰爭瘋子連美國都不害怕,還怕什麼蘇聯?(從1938—1939年,日本曾與蘇聯爆發了兩次較大的軍事衝突,雖然結果都是以日本失敗而告終,但無論是諾門罕戰役還是張鼓峰事件,日軍都是以少打多,火力、兵力都處於劣勢,而蘇軍在佔有兵力優勢的情況下,仍然傷亡慘重,戰後統計蘇軍傷亡遠高於日軍,可見日本關東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悍的,二戰時期的日軍信奉武士道,誰都不怕,更不怕蘇軍)

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就已經制定了一套大陸擴張計劃,即先佔領朝鮮半島,再染指滿洲,最後謀求關內。

不過這只是一個理想型的計劃,在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原本要佔領整個朝鮮半島和遼東,但因為觸及俄法兩國利益,最後被迫放棄了遼東。

由於在甲午戰爭中國力消耗嚴重,日本在短時間內也無意再擴張。但是在1900年,沙俄趁八國聯軍侵華之際,出兵18萬佔領中國東北,並準備進一步威脅朝鮮半島,日本就座不出了。

雖然日本已經向沙俄表明,願意承認沙俄在東北的利益,但沙俄卻不斷地試圖染指朝鮮半島,最終導致日俄戰爭的爆發。

在日俄戰爭中,日本最後慘勝與俄國,拿下了南滿地區,可北滿還在俄國手裡。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沙俄倒臺,北滿地區被蘇聯接管,但蘇聯對北滿的控制就非常薄弱了,蘇聯人的勢力只限於中東路沿線。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拿下整個東北,蘇聯人並沒有進行干涉。隨後幾年中,日本人通過贖買的方式將中東路從蘇聯人手中拿了過來,蘇聯勢力完全退出東北。

佔領東北的日本人完成了質的飛躍,此時的國際環境也是大戰一觸即發,而日本人也將面臨著人生一個重要決擇,到底是北上攻打蘇聯,還是南下於英美開戰。

九一八事變主要策劃人之一,日本少壯派代表石原莞爾極力反對入關與中國開戰。石原莞爾認為拿下滿洲對日本來說就已經足夠了,入關攻打中國是不明智的選擇,這會激化與英美的對立。而當時日本的主要工業原料,尤其是石油和橡膠都要依賴英美等國的供應,與英美決裂對日本百害無一利。(石原莞爾,號稱“日本第一兵家”)

石原莞爾主張日軍應該以滿洲為基地,全力北上攻打蘇聯,即便是日本打輸了戰爭,美英也絕對不會坐視不管,必然會幫助日本遏制蘇聯南下。這樣一來,日本就算是輸了,也不至於傾家蕩產。

並且若與中國全面開戰,日本也沒有短時間內結束對華戰爭的能力,萬一到時候在中國戰場陷入泥潭,那情況可就不妙了。石原莞爾認為在佔領滿洲後,日本應該與中國緩和關係,將中國拉攏過來,或者是慢慢的蠶食分裂中國,不應該再以武力壓制中國。

平心而論,石原莞爾的主張還是很毒辣的。日本若與蘇聯開戰,打贏了就能拿下西伯利亞,打輸了英美也會出手相救。因為在二戰前,英美是非常敵視蘇聯的,英國為了引誘德國入侵蘇聯,甚至不惜一再縱容希特勒的對外擴張。所以美英是非常樂於見到日本去主動進攻蘇聯的,到時候美英一定會為日本提供支持。若日本有什麼閃失,美英必然會在緊急時刻拉日本一把。當年日本和沙俄開戰的時候,英國就是日本的大後臺。

但是,如果日本與美英開戰,那麼跟蘇聯就完全沒有任何關係了。日本若是擊敗美國還好,可若是打輸了,蘇聯人必然會落井下石。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石原莞爾的預見,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和蘇聯一直維繫著和平,直到二戰末期,眼見日本已是日薄西山,於是蘇聯決定趁火打劫,在中國東北撈夠了好處。

但可惜的是,七七事變的爆發讓日本徹底放棄了北上的打算。說實話,七七事變是一場偶然事件,但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誰沒想到事態會嚴重擴大化,直至演變成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七七事變後,日寇佔領北平)

日本侵華肯定是侵犯了美英的利益,不過美英並不想為了中國而與日本撕破臉,紛紛保持中立。

但是隨著二戰歐洲戰場的爆發,美國也漸漸感覺到日本的威脅,開始控制對日本的物資出口。華府也不斷督促日本與中國和談,要求日本尊重《九國公約》,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各國在華利益,這是明顯要讓日軍撤出中國。

此時日本認定美國早晚會干涉日軍在中國的戰事,但侵華戰爭已經開打了,中國東部的幾個重要地區已經落入日寇之手,日軍又怎會輕易封刀?於是在日軍大本營中,對美英開戰的主張逐漸佔了上風。

而且如果南下進攻美英控制的東南亞,日本可以獲得現成的石油和橡膠以及大量的人口,這會為日本提供豐富的戰爭資源。相比之下,西伯利亞就比較蠻荒,即便是能夠奪取西伯利亞,短時間內該地區也不能為日本提供戰爭所需的物資。而若想進攻蘇聯的歐洲部分,這個距離又太遙遠,日本的後勤補給跟不上。

總之,在經過激烈爭吵之後,日本最終選擇偷襲珍珠港,經略東南亞,送美英白人回老家。但如果日本選擇北上攻打蘇聯,那麼駐守在遠東的七十多萬蘇軍根本擋不住日本人。

試想僅僅是一個諾門罕戰役就已經讓西伯利亞大鐵路超負荷運轉,幾近癱瘓,倘若日本大舉來犯,那麼蘇聯根本無法迅速的向遠東輸送足夠的軍用物資。屆時蘇聯將會受到德日的兩面夾擊,蘇聯根本挺不住。

並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日軍北上,那麼日本和美國的戰爭就不會爆發,起碼也是推遲爆發,美國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參加二戰。而沒有了美國的援助,蘇聯真的抗不住。

(圖為蘇聯港口正在卸裝一輛美國援助的坦克,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為蘇聯提了102億美元的物資援助,單卡車一項,美國就給蘇聯送去了40多萬輛,飛機也有1.4萬架,如果美國不參戰,蘇軍是拿不下柏林的,蘇德很有可能打成平手,最後議和,但要是日本此時從背後捅刀子,蘇聯就懸了)


千佛山車神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二戰就會完全不同。

很多人認為,蘇軍比日軍強大得多,這是很大的誤解。

比如在諾門罕戰役中,日軍坦克戰並沒有落下風,當時蘇軍還只有BT3/5/7坦克這類坦克,並不強於日軍的95式。

空軍更是佔了上風,日軍戰鬥機從開始到最後,始終比蘇軍要強一截。

蘇軍完全是依靠兵力和火力的巨大優勢,才擊退了日軍。

比如合圍23師團2萬日軍的蘇軍,高達6萬多人,火炮是日軍3倍。

即便如此,蘇軍傷亡高達2萬多人,日軍只有1萬多人。


要知道,當時日軍正在陷入侵華戰爭泥潭,根本不敢集中主力和蘇軍拼。

而蘇軍當時並沒有打仗,所以敢打敢拼。

如果日軍將侵華日軍120萬和南下對付英法美的75萬南方軍,全部投入北上作戰,那是非常可怕的。

面對著200多萬日軍,蘇軍就算再強,至少也要拿出200萬以上的軍隊。

根據諾門罕戰役蘇軍的表現,恐怕200萬蘇軍還不夠。

要知道,如果是一對一單挑,蘇軍拿200萬不對自然小意思。


但當時德軍正在西線把蘇軍打的一敗塗地。

蘇軍將遠東的很多精銳部隊都掉到西線,這才獲得了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

如果有二三百萬軍隊被日軍牽制,蘇軍尚且不是損失幾百萬部隊而已,還要冒險兩線作戰。軍隊和物資要在長達1萬多公里的國土來回運輸,就算今天也是撐不住的。

那麼,蘇軍就有可能出現頂不住,全軍敗退到西伯利亞的情況。

自然,蘇軍頂不住的是德軍,日軍恐怕最多隻能佔領遠東或者外蒙古而已,不可能進入西伯利亞。

那麼蘇軍未必會垮臺,但想要獨立反攻可就難了。



甚至只能靠盟軍諾曼底登陸,佔領柏林以後,蘇軍才能收復莫斯科了。

那麼,冷戰也就沒有了,蘇聯不會是超級大國,因為他的很多加盟國必然在盟國扶持下獨立了。



只是,日本會北上嗎?

當然不會了。

就一句話:北上了,石油問題怎麼解決?


薩沙


日本真正的死結是什麼?是石油與橡膠,日本最需要的就是這兩種資源,來支撐整個中華區戰線。北上必死無疑,因為夾擊蘇聯,壓根就不可能阻止美國對日禁運以及參戰,而美國參戰必然是參加同盟國。

先說美國,因為軸心國的利益和美國是完全衝突的,不論是德國的戰爭目的亦或是日本的“大東亞戰爭”都直接或間接的觸犯了美國的利益,美國參戰只是時間的問題而不是是否參戰的問題。

再說日本,如果日本按照石原莞爾的方法,把新京發展成遠東的資本主義政治中心,並且加強奴化教育,那麼這場戰爭日本完全可以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因為蔣介石是個十分隨便的事,共產黨永遠是他的第一心腹大患,而且沒有一點點戰略的眼光。當年的九一八完全就是按照石原莞爾的預想發展,甚至還超出了他的預想(東北軍不抵抗)。然而九一八後他逐漸成了日本的棄子,226兵變是他最後的輝煌。不過辯證來看,日本也不可能按照石原莞爾的方法走,畢竟日本軍部架空日本內閣後,軍人是要升官發財,升官最快就是打仗。打中國又必然觸犯美國的利益。

打不打蘇聯,都會觸犯美國的利益,而美國又掌握了日本的生命線,就算美國不參戰,日本打贏蘇聯,日本依舊卻石油和橡膠,西伯利亞的資源日本能不能快速消化?這都還是個問題,在集上日本軍國主義內部本身就矛盾重重,這場戰爭是不可能勝利的







富士康一哥


蘇聯作為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廣袤的國土以及自給自足的軍事工業體系,同時還擁有強大的軍隊,最關鍵的是還有著強而有力的領導人。在這些綜合因素的決定下,日本即使把全部兵力投入到蘇聯戰場,也很難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

日本兵力不足,是其失敗的決定性因素

相對於蘇聯廣袤的國土,日本的五六百萬的兵力根本不夠用,我們很清楚的知道對於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來說,高素質兵員的數量還是很重要的,而日本在戰爭後期娃娃兵都上了戰場,這足以可以看出來日本的兵力有多麼的欠缺。

日本人口在二戰時不足八千萬人,這些人口所能提供的兵員計算到極限也不會超過一千萬。何況支持戰爭的所有工業部門都是需要強壯勞力的,而提供食物的農業人口也需要大量的人口,這麼算下來日本軍隊就比較懵逼了,如不能速戰速決陷入持久戰那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在蘇聯做不到以戰養戰,蘇聯的巨大戰略空間可以對人口進行大量的轉移

日本如果攻入蘇聯境內,蘇聯可以把大量的人口轉移到後方,使日本佔領一座沒用的空城。日軍如果想要站住腳還得抽出人員來維持城市的運轉,這可不像中國到處都有大量的人口來讓日本抓壯丁。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佔領的蘇聯國土越大,反而對自己的拖累越大。日本最終會把大量的人員維持到補給線上,當補給線的規模達到一定的程度,日本軍隊的作戰能力將會變得越來越虛弱。

蘇聯完備的軍工生產體系可以為軍隊提供源源不斷的裝備

我們都知道蘇聯的軍工系統是非常發達的,在二戰後期生產的飛機坦克都是數以萬計的。這對於日本機械化程度不高的軍隊來說簡直就是致命的,越到戰爭的後期日本越被動,最終只能忍受被宰割的命運。

這就是大國的好處,一旦動員起來潛力是小國所難以匹敵的。日本可以在戰爭初期所向披靡,但是在戰爭後期就將被自己的貪心所捉弄,佔領的地盤越大,自己的負擔也會越重,直到壓垮自己。


異域邊緣


日本把全部兵力投入蘇聯的前提是,中國已經被打趴下了。

即使日本戰鬥力比不上蘇聯,但是如果後顧無憂,那至少會有200萬兵力可以進攻蘇聯,這會產生蝴蝶效應。


歐洲可以都看不上日本,認為當時最大的對手是德國,但如果日本在東邊進攻蘇聯,哪怕攻不下蘇聯任何一個地方,但蘇聯需要在東方投入一定的兵力,至少幾十萬,而且需要建立橫穿整個蘇聯的後勤補給線。


這樣蘇聯就沒法全力對付德國,如果德國打下斯大林格勒,那蘇聯就面臨全面崩盤的局面。


如果德國和日本從蘇聯在東方會師,那德國還可以在印度洋和日本會師,這樣德國和日本就有了中國、印度和整個東南亞以及澳大利亞的資源。


這樣德國和日本就可以從太平洋和大西洋對美國合圍,那美國就不是後方而是前線了,而德國和日本可以依靠印度、中國、整個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為大後方。


那我們的官方語言就是德語和日語了。


二戰三巨頭,斯大林、丘吉爾、羅斯福,只有羅斯福重視中國戰場,而且在戰後肯為中國說話,為什麼?


羅斯福的理由很簡單,如果沒有中國拖住日本,那麼日本就會和德國兩面夾擊蘇聯,如果蘇聯被打敗,那麼美國就可能要在洛杉磯和日本開戰了。二戰歷史要重寫了。


而中國戰後能位列戰勝國四強,是真的實打實的打出來的。


戰爭初期日本軍部對天皇喊出的口號就是:“三月亡華”。對日本來說,從來都是一把梭,賭國運,日俄戰爭他們賭贏了,甲午戰爭又賭贏了,滿洲他們也拿下了,所以他們以為中國人是好欺負的。


但是!我們這個內部誰都不服氣誰的國家,到了外敵入侵的時刻,卻能可以無與倫比的團結。


日本原來打算三月亡華,但光淞滬會戰,就打了三個月。日本人認為蔣介石到四川肯定會被架空,但最不聽話的川軍卻真的願意把地盤讓出來。


這就是中國人的骨氣!


C叔聊歷史


在二戰歷史上,日軍的南進北進策略一直是爭論的焦點。由於蘇德戰爭的爆發,德軍在西線的巴巴羅薩計劃中勢如破竹,蘇軍損失慘重,數以百萬的軍隊被殲滅,大片國土淪陷。這時候,日本的大本營也在考慮進攻的方向。是北進蘇聯,還是南進南洋。早在1938年,日蘇就爆發了張鼓峰事件,在39年又爆發了諾門坎事件。雖然無數果粉日吹,叫喚諾門坎事件中蘇軍傷亡慘重,現實的看,自諾門坎事件以後,關東軍基本上就放棄對蘇作戰企圖。

當時的局勢是,日軍百萬兵力深陷中國戰場,侵華戰爭處於打不贏也不能體面結束的狀態。每天上億日元的軍費也使得日本經濟瀕臨破產。金屬,石油的消耗也是日本負擔不了的。而美國趁日本困難時期,提出的日美談判條件之苛刻是日本無法接受的,簡單地說就是日本放棄侵華戰爭得到的利益,放棄印度支那,交出亞洲的領導權,以換取石油,金屬,橡膠等戰略物資。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石油儲備不能支持一年以上,金屬如鋼鐵,鎳這些更加缺乏。甚至連糧食供應都有困難。

那麼日軍如果集中兵力全面北進,打垮蘇聯,會師德國,這種可能性有沒有?回答是沒有。

北進,在日本大本營的決策裡是要等德國打下莫斯科,蘇軍全面崩潰的情況下,去摘桃子,而不是冒著和蘇聯遠東紅軍決戰的風險去為德國吸引蘇軍遠東兵力使之不能西移。

遠東紅軍雖然部分兵力西移去參加莫斯科保衛戰,但是在遠東還是保留強大的兵力。1940年7月,遠東方面軍領率機關在赤塔方面軍軍隊集群領率機關(轄紅旗獨立第1和第2集團軍、第15集團軍和北方集團軍群)基礎上重新組建。到1941年7月,遠東方面軍增編諸兵種合成第25和第35集團軍,到1942年8月,又編入由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方面軍航空兵組建的空軍第9和第10集團軍。1943年7月起,諸兵種合成第16集團軍亦屬該方面軍建制。蘇聯始終保持近百萬兵力在遠東,而且空軍和海軍艦隊力量始終沒有調動。

而北進的主力關東軍,在1941年7月的準備對蘇作戰的關東軍特別大演習(即關特演)裡,日軍兵力也是不足的。日本駐中國東北、朝鮮的兵力僅14個師團。因此還要從本土調入7個師團,從中國關內調入4個師團,另外再從中國關內抽調6個師團作為總預備隊。在戰略物資上,關東軍當時所擁有的彈藥僅可滿足30個師團2-3個月作戰消耗,糧食僅可供16個師團2個月之需,汽油可供16個師團5個月之用。為了準備對蘇戰爭,不得不要從日本本土運去大批作戰物資。

由此看來,日軍的兵力不足以進攻蘇聯。

那麼把日本留在本土的部隊和侵華日軍全部抽調拼一下怎麼樣?結論還是不行。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關東軍73萬人,中國派遣軍62萬人,共計135萬人。如果全部投入對蘇作戰,就算中國軍隊不加以任何干擾,日軍總兵力也就是略多於蘇軍。在進攻作戰中,進攻方兵力必須倍數於防守方兵力,或者火力要倍數於防守方。日蘇兵力對比不到1.5:1, 火力很可能1:1.5. 諾門坎事件中,蘇軍的火力是壓倒性的,關東軍把自己的重炮和坦克師團全部派上去也是相差甚遠。

另外後勤補給,日軍無法解決。西伯利亞地區地廣人稀,公路不發達,僅有一條西伯利亞鐵路。上百萬軍隊的後勤無法保證,日本不是工業發達國家,不可能提供大量的機動車輛和車輛燃料。西伯利亞鐵路綿延上千公里,蘇軍的遊擊部隊可以隨時切斷鐵路,日軍即使攻下海參崴,伯力,廟街一線,在向烏拉爾方向進軍的途中,隨著補給線的延申,必然陷入供應不足的困境。緬甸戰役十八師團的慘劇會提前4年發生。

而且很難相信,日軍全部撲向北方的時候,美英在太平洋地區會坐著不動,中國戰區的八路軍和部分國軍會不收復東北失地。日軍的後方也不是那麼安全把。

所以,南進是日本的必然選擇,南進有資源可以攫取,英法的殖民部隊不堪一擊,日軍的強大的聯合艦隊會發揮最大威力。只有美國是個威脅。日本大本營的將軍們再傻,也會做出正確的判斷。


兔子李談天下


諾門坎一埸小小挫折決定了日本軍部不敢與蘇軍效量,永遠是一個歷史笑話,而日軍對寒冷的西伯利亞毫無興趣,早己垂涎石油與糧食資源豐富的南亞。斯大林憑生犯過許多錯誤,甚至重大錯誤,以至於蘇德交戰中慘敗。但恰恰在對日關係上取得了至關重要的勝籌,與日中立,徹底避免了危局中蘇聯的腹背受敵的戰略被動局面。當強大的百萬德軍中央集團軍兵臨莫斯科堅城,進行了長達半年關係蘇聯最後生死存亡的莫斯科大會戰,雙方死傷慘重,攻者力竭,守者淹息,完全都拼完了自己力量的時刻,都希望天降一支強大的援軍,希特勒想到過嗎?防守莫斯科身為西方軍區司令員朱可夫想到過嘛?都沒有。只有一個人,就是紅軍最高統帥斯大林早已暗中準備足了,緊急抽回西伯利亞軍區中幾平所有部隊,裝備精良、養精畜銳五十萬大軍,突然間投入幾乎失去槍炮聲沉靜的戰埸,大敗德軍,便德軍向西狂瀉兩百多公里,幸爾依著尚存中央集團軍出發處的防禦工事,才勉強穩住陣腳,讓二戰風頭出盡的德軍首次大敗而歸,傷亡五十餘萬,從此步步走下風…歷史不能改寫的。假設百萬關東軍突然猛攻蘇聯唯一戰略大後方西伯利亞,接著從東面不顧一切狠狠向莫斯科打,數千架世界最強零式戰機群覆蓋整個莫斯科天上,將會帶來什麼戰局?說到底日本軍部,太考量經濟利益了。二戰後的日本更是如此,就決定日本根本不可能做世界有影響的政治大國。


高友峰1


日本軍部中一直有“北進”和“南進”的路線之爭,兩條路線的支持者分別是陸軍部和海軍部。對中國戰爭的順利,使得陸軍聲望大漲,戰爭初期是陸軍部的“北進路線”佔主導。

1939年5月的諾門坎之戰,是一次試探。如果蘇聯露出一絲膽怯,日軍可能就會把計劃變成事實。



如果日本陸軍主力全力北上,對蘇聯來說將是致命威脅,但也僅是致命,卻不一定能要了蘇聯的命。因為時機不對,此時歐戰還未打響,日本也只能獨自面對蘇聯。等德國結束西線作戰,轉向蘇聯,最快也是一年後的事。

戰爭機器一旦開啟,只有不斷勝利,不斷掠來財富、資源,才能提振民心士氣,維持戰時社會、經濟運轉,日本沒有時間等待,否則戰爭怪獸會連它自己一起吞掉。

日本陸軍分為五大戰略集團:中國派遣軍、關東軍、南方軍、第一總軍、第二總軍。其中,第一、第二總軍守衛本土,關東軍負責中國東北地區戰事,中國派遣軍負責山海關以內的侵華戰爭,南方軍負責東南亞及太平洋群島作戰。

1939年以後,侵華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中國派遣軍兵力略顯不足,不能大規模抽調。守衛本土的部隊也不能外調,近在咫尺的海參崴是蘇聯太平洋艦隊基地。南方軍是為了對東南亞作戰,從其他戰區抽調部隊組建的,暫不能動。

北上主力將是關東軍。是否全力進攻蘇聯,要根據第一階段戰事結果做出決策。而在諾門坎,日軍已經見識到了蘇聯紅軍的戰鬥力。



進攻蘇聯,擺在眼前的就有兩大難題:寒冬和補給。西伯利亞的冬天寒冷而漫長,常年生活在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日本人,做好迎接寒冬的準備了嗎?比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還要寒冷的冬天。

漫長的補給線,是日軍的另一個難題。森林、草原加劇了補給運輸的困難;補給線過長,保衛補給線將佔用大量機動兵力;城市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遠離國境線,日軍很難以戰養戰,蘇聯有充足時間堅壁清野。

即使日軍佔領了整個西伯利亞,對蘇聯的傷害也還不到傷筋動骨的地步。蘇聯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大都在烏拉爾山以西的歐洲國土上,戰爭潛力依然巨大。而日軍卻會被西伯利亞廣袤的土地拖住大量人力、物力、兵力、財力,好吃卻不易消化。

對蘇宣戰,將陷入與中國、蘇聯兩線作戰的局面,稍顯不足的兵力會變得捉襟見肘。為應付戰事,只能對國內繼續徵兵,過度徵兵則影響國內生產和經濟發展。如果局勢惡化,深陷泥潭的日本將面臨經濟和軍事的雙重壓力,為打開局面,不得不選一個弱勢地區,再開戰線,以戰養戰。

頭頂“軟柿子”光環的東南亞和太平洋群島地區,將重新進入日本軍部的視線,南進路線會重新開啟,歷史將回到原來的軌道。


寒星針


咱順著這個假設來說。

如果日本把全部兵力都投入蘇聯戰場,那麼意味著日本結束了對遠東(中國)和太平洋地區的軍事行動。出現這種現象有兩種可能:

1、中國向日本投降,日本得以放棄南下策略,把全部精力放在北進蘇聯之上。

這種情況可能發生麼?顯然是不可能的。二戰時日本將中國視為其囊中之物,妄圖獨佔中國,甚至狂妄的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可日本沒有預料到中國軍民的抵抗如此頑強,不得不硬著頭皮打下去,把超過半數的軍隊佈置在中國戰場,可謂焦頭爛額。

持續的戰爭消耗讓資源匱乏的日本捉襟見肘,盛產石油、橡膠、稻米等戰略資源的東南亞地區成遂為其下一個作戰目標。為達成戰略目標,日本不得不鋌而走險,突襲珍珠港,進軍東南亞。

戰爭打到這一步,中國肯定不會投降,美國也不會放過日本。所以不是日本想脫身就能脫身的,必須要分出個勝負。以這個狀態來看,日本把全部兵力投入蘇聯戰爭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假如日本真這麼做了,那它簡直就是腦抽了,會死無葬身之地。

2、日本不要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也不要招惹美國,把全部精力放在蘇聯戰場。

如果日本在“九一八”事變佔據東三省地區後就此停止進一步侵略中國的腳步,也不要侵犯英美等國在華利益,那麼日本則可以騰出全部精力放在蘇聯之上。

其實在1939年,日本和蘇聯軍隊在中蒙邊境的諾門罕地區就發生過大規模軍事衝突,雙方戰損大致相等,算是個平手。

其實蘇聯軍隊有些過分輕敵,所以在戰鬥初期損失較為嚴重。後來蘇軍改變了戰略戰術,用火力優勢對日軍進行狂轟濫炸,最終打崩了關東軍。

諾門罕戰役之後,日本就再也沒有和蘇聯發生過沖突,老老實實地南下去了。同時為了防備蘇聯,日本在東北地區始終留著近百萬關東軍。

所以論實力,日本是打不過蘇聯的,即便蘇聯留在遠東地區只是邊防性質的軍隊,其火力也是碾壓日軍,日本人毫無勝算。

另外,日本打蘇聯為了什麼?

雖然蘇聯遠東地區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但那裡氣候高寒,短時間內無法大規模開發,不能滿足日本的戰略資源需求。而且蘇聯遠東地區人口稀少,也不是糧產區。日本打下蘇聯遠東地區的意義其實並不大,甚至得不償失,因為蘇聯遲早會奪回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