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的“北洋水師”沒有日本的“聯合艦隊”聽著那麼現代化?

韓金環123


首先要說一下,“聯合艦隊”這個說法其實是出自甲午戰爭前夕。

日本的近代海軍建設其實遭遇清政府,日本在美國軍事威脅下開國以後,德川幕府和各地大名都開始了海軍建設。在倒幕戰爭時,日本就已經有鐵甲艦參戰。而此時清政府建立近代海軍的計劃剛剛因為“阿斯本艦隊”事件止步不前。

日本的第一艘鐵甲艦“甲鐵”號,也是遠東的第一艘鐵甲艦。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一面決定“脫亞入歐”,前面向西方學習,一面決定拓展海外,也就是侵略亞洲國家,以增強自身國力。為此日本開始大力籌建海軍。早期日本海軍分屬東、西兩個鎮守府。

1889年7月29日日本將海軍中的新銳艦隻集中起來,組建了常備艦隊,作為海上作戰的主力。在1894年7月10日,日本把一些已經過時的舊式軍艦則編入二線,組成沿海防禦的警備艦隊。7月19日,警備艦隊被改名為西海艦隊,而常備艦隊與西海艦隊合在一起就叫聯合艦隊。

因此聯合艦隊這一稱呼比北洋水師要晚的多。集結在海上的日本“聯合艦隊”戰艦

艦隊這個叫法確實比水師要現代化一些。

水師是中國古代對水軍的稱呼,像《宋書·武帝紀》就提到“於玄武湖大閱水師”,可見這一詞的歷史非常悠久了。

在1875年清政府決定籌建海防以後,開始引入西方近代軍艦組建近代海軍。不過大概是出於習慣關係,依然以水師來稱呼,比如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等等。當然,現代有些人也稱之為北洋艦隊或北洋海軍,以便和傳統水師區分。不過在《北洋水師章程》裡規定是以水師為名,因此北洋水師這一叫法才是正式的官方名字。

艦隊一詞屬於舶來品,出現的時間要晚的多。特別現代海軍一般以艦隊稱呼,所以確實聽上去艦隊比水師要現代化一些。

甲午戰爭前旅順軍港內的北洋水師

雙方的差距絕不僅僅是稱呼。

如果單就稱呼來說,“水師”和“艦隊”其實並無太大區別。但是清朝和日本在海軍上的差距絕不僅僅在稱呼上。

日本建立海軍,一是為了自強,二是為了拓展海外領地。因此他們的海軍建設時有明確的目標,就是以北洋水師為假想敵,有計劃的擴大海軍實力。

而清政府籌建海防只是單純為了自保。所以早期北洋水師購買的軍艦都以蚊子船這樣的近海防禦型軍艦為主。此後因為日本海軍急劇擴大和中法戰爭的刺激,才購買了“定遠”等艦,使得北洋水師初具規模。

不過此後清政府就滿足現有成果,認為海防已經初步穩固,不再購買新艦。北洋水師的發展因此停滯不前,最終被日本追上。

“定遠”和“鎮遠”

此外清政府雖然建立了一個海軍衙門總管海軍事務,不過實際上海軍衙門除了調撥軍餉外,對於海軍的發展沒有任何規劃,平時也極少過問海防事務,完全是一個空架子。

而丁汝昌作為北洋水師提督只有管理北洋水師日常事務的權力,對於海防的建設和發展沒有決定權。甚至連艦隊的後勤丁汝昌也只有建議的權力,在甲午戰爭時北洋水師的彈藥、煤炭供應都出現過問題。這也嚴重製約了北洋水師在海戰中的發揮。

因此雙方海軍的差距,絕對不是隻有一個稱呼而已。

北洋水師的蚊子船編隊


不沉的經遠


北洋水師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北洋水師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中國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它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清政府也因此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聯合艦隊前身是1889年7月29日組建的常備艦隊。明治初期,海軍把有力艦·新銳艦編成主力部隊“常備艦隊”,老朽艦編成沿岸防備的二線部隊“警備艦隊”。但是,由於甲午戰爭開戰,提出了“警備艦隊”與“常備艦隊”的統合方案,當時的軍令部官房主事山本權兵衛大佐提出把“警備艦隊”改名為“西海艦隊”、“常備艦隊”與“西海艦隊”組織成“聯合艦隊”的提案。這是聯合艦隊的開始。

到甲午戰爭開戰的六日後完成編成。以後日俄戰爭之際再於戰時臨時編成,大正12年(1923年)以後為常設。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是20世紀前半葉日本帝國海軍在中、遠海遂行機動作戰任務的戰略、戰役軍團。由兩個以上艦隊組成,統轄並指揮除近海防禦兵力以外的大部乃至全部機動作戰兵力。聯合艦隊司令或總司令直接隸屬於日本天皇,在軍政方面受海軍大臣領導,在軍令方面受海軍軍令部總長指揮。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時間),聯合艦隊奉命襲擊夏威夷珍珠港,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太平洋戰爭爆發。1944年6月和10月,在馬里亞納海戰和萊特灣海戰中遭到決定性失敗,航空母艦損失殆盡,再也無力實施有組織的艦隊作戰。

“北洋艦隊”和“聯合艦隊”都是效仿西方強國,建設的現代化新式海軍。之所以“北洋水師”沒有“聯合艦隊”聽著那麼現代化是因為習慣稱呼和國家體制的兩方面造成的。

“北洋水師”,相對的也有“南洋水師”。清代以長江口為分界線,以北為北洋,以南為南洋,因此所謂“北洋”、“南洋”是指所轄的沿海水域。“水師”是清代前期國家的水上常備武裝力量,負責“內河”、“內洋”、“外洋”治安,如保護商船、緝捕海盜等。“北洋水師”一名稱是沿用了清代此前的習慣稱呼。此外,晚清效仿西方進行改革,卻改革的不徹底,當時重視學習西方的物質文明,而輕視制度、思想的學習,即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所主張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因此,反映到具體的事物上就表現出了實際學習的西方的器物,卻依舊要沿用中國固有的名稱,似有“名”、“實”不符的現象。清末新政時期,已經從學習西方器物上升到學習制度,此時向西方引進的新事物,物與名同時引進,“名”、“實”也就相符合了。

“聯合艦隊”是明治維新,日本西化,向西方學習相對徹底的結果。“黑船事件”導致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破產,使日本一度也淪為西方殖民侵略的對象。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親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11月8日,天皇下達討幕密敕。9日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奏請“奉還大政”。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首的大型使節團出訪歐美,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口號下,政府積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日本不僅學習西方的物質,而且也在國家體制中引入了西方的制度,資本主義化迅速,表現在海軍的名稱就更符合西方國家的稱法。




流年付東流


北洋水師的戰法和制度還停留在古代時期,艦艇沒有更新。


與你惺惺相惜


日本全盤西化了,中國還處於半封建時代,所以名稱不同


煒哥的天空


其實這這二者名稱並沒有太特殊的含義,都是根據當時根據習慣約定俗成的。

北洋水師,清末的時候江蘇以北的地區喜歡稱為北洋,以南稱為南洋,李鴻章創辦北洋艦隊的時候基地設立在威海劉公島,位於北方所以稱為北洋水師,也叫北洋艦隊,包括後來的北洋軍閥名稱也大都是因此而來。

日本聯合艦隊,起初也並不是固定的稱呼,是在甲午開戰時,日本臨時將擁有新式軍艦的常備艦隊和老式軍艦的警備艦隊組合到一起稱為聯合艦隊,後來在日俄海戰時再度啟用著這個編制,1923年之後才改為常設。

我是幻海塵封,以上是我的答案,謝謝!


幻海塵封


水師自古就有,至少幾千年了,這種古稱,自然沒有艦隊聽起來現代化。

而且水師這個東西,歷來包括內河和海洋兩個部分,比如我國的長江,就長期有長江水師存在。叫做水師,本身就是古代沿襲下來的不說,還有內河和海洋之分,看起來就古老一些。

而北洋水師,顧名思義就是侷限於北洋一地的水軍,是個地方性艦隊。

相對來說,日本聯合艦隊,首先是海軍艦隊,這毋庸置疑就是遊弋于海洋的,這看起來就比較現代化。日本帝國海軍是1872年成立的,本來就是新東西,聽起來也較新。

而聯合艦隊,更是把全國各地方艦隊的精銳,集中起來的一種新編制方法,類似於德國的公海艦隊和英國的大艦隊,在當時國際上都是一種先進編成方法,當然比侷限一地的北洋水師聽起來要現代化了。


天刑17


關鍵就在沒有“聯合”上:當時有北洋艦隊,廣東艦隊,福建艦隊……各自由不同來源出錢購買或建造,並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海軍司令部可以號令全國。

就連陸軍也是一樣:朝廷的兵部尚書很難調動各省的軍隊。一開口就得先撥開拔費多少銀子!沒錢?免談!


周方851


這是個對海軍的定位問題。滿清是大陸型國家,國土安全依賴陸軍,在內河住守規模很小叫水師。日本是小島國沒有縱深的內陸與敵周旋,拒敵於國門外之,重視制海權,定期在海洋中巡戈,一定的數量組成艦隊。協同作戰時由若干艦隊組成聯合艦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