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父母如何參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少年篇


論父母如何參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少年篇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就像當初的我們一樣,脫下了兒童時代的稚氣,帶著朦朧的好奇興奮之心,孩子們走進了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中學時代。悠悠學子,翩翩少年,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身為父母的我們,又該如何根據當代教育環境配合老師去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在如今經濟生活條件的提升下,很多父母,在孩子進入初中校門以後,他們所思考的第一件規劃性事件:高考,這個學校的師資環境怎麼樣?以後最好是在哪裡讀高中?然後希望孩子能進入什麼樣的大學?所有的期盼和規劃都將父母的精力傾向於孩子的學習成績,“那誰誰家的孩子成績非常好!”“唉,照你這樣的成績,以後二本都是問題”“你們家孩子讀書好厲害哦,唉,我們家的就不行”,這是真的以成績論英雄啊!“這次英語考試非常差,我給你報個英語補習班”“老師說你的物理跟不上,我給你請了個家教”“媽今天給你煲了...湯,你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可以說只要是能提高學習成績,就是星星我也想辦法給你摘一顆下來。卻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問題。

如今的少年,已經不是當年的你我,網絡信息的廣泛性接觸,他們所接收的層次之廣,使他們相對的具有一定的早熟和自我主張思維。所有的教育都具有一種淘汰性、擇優性,不論哪個國家,都一樣,當然,努力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優秀人才並沒有錯,但你要明白的是優秀是少部分群體,過度的學習壓力瞬間會摧垮一些孩子本就脆弱的心理。多年的觀察我發現學習好的,基本上很穩定,往往平時學習一般和比較差的學生,他們的心理問題是最多的。所以這個時候,首先要做的是和他們多進行心理上的溝通,重視並瞭解孩子的真實內心。

所有的中學教育模式基本一樣的制度下,老師的教育現場網絡化教育+題海戰術,給孩子帶來高強度的學習壓力,特別是接收吸收反應能力比較差的學生群體,會讓孩子的心理狀態處於崩潰的邊緣,會產生對學習的恐懼,厭學進而自暴自棄,對他們以後人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就像你在外努力拼命工作,勞累了一天,回到家,還要面對家人的嘮叨和不理解一樣,你的內心會怎麼樣?你會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安慰;孩子也一樣,學校緊張的學習氛圍,有的住校生,甚至洗澡的時間都沒有,吃飯像打戰,晚自習到九點半,回家做作業一大堆考卷做到12點的正常的很,甚至凌晨2、3點,早上6點半起床,匆匆忙忙往學校趕。當我看到女兒的初高中生活,我最大的觸感就,讀書比我掙錢還累還辛苦!要是換成以前的我,我能抗住這種高壓的學習環境嗎?女兒生活上有點懶散,我有時候很想教育她,讓她改正,可最終不忍心,想讓她能夠多一點休息的時間;女兒說的最多的就是:爸爸,我好累,有的時候真不想讀書了。我經常和她進行心理上的溝通,告訴她,我們父母永遠不在意你的學習成績,我更多的是在意孩子的生存能力培養和心理抗打擊能力。如果你感覺到累,就一定要適當的自我放鬆,可以打打遊戲,看看電影,聽聽音樂,或者節假日我們陪你出去走走(孩子基本上沒有節假日,補習、家庭作業佔據了時間)。在父母的角色中,她媽媽是唱紅臉,而我唱的雖然是黑臉對她比較嚴厲,我也會關注她,和她媽媽一起了解她對愛情的看法,是否早戀;瞭解她和同學的相處,告訴她如何學會換位思考解決校園矛盾,學會理解老師的苦心和尊重每一位老師;我們會根據孩子的言行去判斷她的性格,是否自私,驕傲,她的愛好是什麼?如今她回到家,會和媽媽說學校每天發生的事情,並和她媽媽討論一些她認為的私密性學生話題,會一邊聽歌一邊做作業,和我一起討論遊戲的玩法,有喜歡的電影會自己和同學一起去觀看,討論她的愛好(動漫,嗶哩嗶哩就是她教我的)和大學目標,並給我提議我可以進入動漫服裝道具行業的商業操作。我逼迫她學會了做飯,買菜等生活基本能力,並時不時的利用一些矛盾,通過語言適當的去刺激她打擊她,然後及時的告訴她,為什麼?讓她經歷挫折感,可以逐漸增強她的心理打擊抵抗能力;在她壓抑的時候,引導她,開導她,告訴她如何樂觀,自信!我更多的是通過我的行為讓她在生活中理解父母的艱辛不易,讓她學會如何去和親人保持聯繫,維持血脈的交往重要性!通過我自己的愛好(軍事、時政、經濟新聞)和她保持討論溝通,讓她潛意識的增加民族自豪感,提升她的愛國情懷和正確的價值觀,雖然這些行為目前作用不大,但是我相信會逐漸的對她以後產生一些非常正面的影響。


論父母如何參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少年篇


女兒在初中階段班上一個男同學,這個孩子在小學就非常優秀,進入初中後,第一年學習全年級第四名,進入初二後,由於老師的期望,給與其巨大的學習壓力,孩子在偶爾的考試失利下,老師的失望+題海戰術,老師和父母沒有去詳細瞭解孩子的內心,一味的訓斥和暴躁的責備,形成的壓力瞬間就摧毀了孩子的心理,產生了極度的厭學行為,進而逃課、早戀,並接觸社會人員,在逃課期間發生嚴重車禍,這個悲劇的發生,就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失誤,過度在乎成績的意思行為,缺少對孩子的心理輔導,沒有及時引導和心理關愛所造成。

孩子學習成績的提升,沒有捷徑,取決於她對學習的興趣和態度以及吸收理解能力;不要過多的去逼迫他們,高強度的學習壓力和父母的不理解,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嚴重的壓抑感,容易憂鬱,自閉。孩子一樣需要理解和支持!父母的精力應該是重點利用家庭生活的時間,去關注青少年所面臨的網癮(遊戲)、早戀、厭學逃學叛逆行為;去思考如何通過了解青少年的心理世界,根據環境去培養他們的社會生存能力,心理抗打擊力,提升和加強他們的愛國觀、道德觀、價值觀和樂觀自信的精神面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