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揣测”:错的并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


“恶意揣测”:错的并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

导读:人际关系带来的摩擦、观点分歧产生的碰撞、晋升无望导致的消沉,生活中确实充满了各种不幸与危机。

这个世界从不按照我们的思想去运转,它不断的给我们考验,使我们受挫、使我们痛苦与焦虑。

许多人并不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思维稚嫩,而是这个世界充满了恶意,在主观的对我们进行攻击,于是我们便对世界充满了恶意揣测。

本期,我们将以“恶意揣测”作为主题,探讨“恶意揣测”导致的思维、社交停滞。

  • 什么是“恶意揣测”?恶意揣测将导致什么问题?
  • 我们为什么会恶意揣测?是什么因素导致的?
  • 我们如何从中挣脱,获得更好的思维、社交模式?

引子:

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显示着信息,

其中以红色五号宋体显示的“未通过”最为醒目,

这不仅意味着他没有通过考核,还提醒着他能力上的不足,

惊讶、疑惑、失望最终竟转化为了愤怒,

“一定是考核官针对我!”

他感到来自他人的恶意,

但,真的如此吗?


“恶意揣测”:错的并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

什么是“恶意揣测”?恶意揣测将导致什么问题?

不可否认,人际、家庭、社会、组织中充满了冲突,这源自于人与人之间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对资源的争夺所造成的摩擦。

我们每一个人在事件生活,都无法保证自身不会卷入冲突之中,甚至于很多时候我们即使尽力避免,也会被卷入冲突。

当我们被卷入冲突,毫无疑问在利益、观点、目标、立场不同的情况下,会遭到他人以排挤、打压、贬低为表现形式的攻击。


01 什么是“恶意揣测”

对于无故的攻击,相信大部分人都无法泰然处之,有的人通过沟通去寻求了和解与道歉、有的人通过示弱、无视去逃避。

但不管是何种的应对方式,当我们面临无故的攻击时,总会使我们产生负面的情绪,甚至于在许多时候,我们也会因为他人的攻击而失去一些物质上的利益。

这毫无疑问是痛苦的,在这种痛苦之下,有的人选择将无故的攻击归类为“小概率事件”,有的人将其扩大为“普遍性事件”。

而一旦当我们将其扩大为“普遍性事件”,认为它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存在于每一项互动的背后,我们则会认为世界充满了“恶意”。

既然世界充满了“恶意”,那么我们在面临新的人、事、物时,总会以最大限度的恶意去揣测。

  • 恶意:认为他人的友善、帮助与交流过程中,我们无法感知他人的善意,反而会认为他人行为背后有着深深的恶意。

“工作比较多需要加班完成的时候,同事主动的帮助了我们,我们却认为他是为了争夺我们的位置。”

  • 内幕:即使是足够公平、公开的事情,我们也会认为其中有着内幕,而我们在其中担任着受害者的角色。

“统一的考试,有着相同的标准与学习材料,当我们没有通过时,会首先想到是否是领导暗中修改了我们的成绩。”

  • 忽视:许多场合、工作与事件中,我们感到自身被忽视,而这种忽视是对方故意造成的。

“公司统计年假时,由于数据表格的错误,导致自己的数据没有被统计,在对方找我们道歉时,我们却认为对方是故意这么做的。”

总结:所谓的恶意揣测,指的是在信息量不足以支撑、说明对方是恶意的情况下,或者是对方在善意的情况下,我们均会认为对方在针对、攻击我们。

这种恶意的揣测,甚至会延伸到我们为他人提供意见时,造成我们为他人提供的意见充满了主观上的偏见与臆断。

“恶意揣测”:错的并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


02 恶意揣测将导致什么问题?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句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止之心不可无”,却经常忘了那句“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

也就是说,我们总是秉承古人劝解,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警惕的防范他人,却忘了后一句所说的不要表现出严加防范的样子,反而招人忌恨。

我们当然需要防范他人对我们的伤害,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先入为主的认为,对方一定会伤害我们。

如果我们先入为主的便认为对方会伤害我们,那么对方的一切行为在我们看来,都是有着目的、意图的。

恶意揣测虽然可以使我们躲避他人主动的攻击,但同时却也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具体表现为:

自身的负面影响

  • 焦虑:不断的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他人,使我们的脑海在不断计算的过程中,还不断的浮现出人性的阴暗面,最终导致我们陷入其中,产生了焦虑的情绪。
  • 愤怒:我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所接触的人、事、物均具有主观恶意,但并没有证据、行为支持,我们受挫后的痛苦无处释放,最终转化为愤怒宣泄至无关对象身上。
  • 成长:由于认为主观恶意的存在,导致我们不认为失败是自身能力所导致的,因此我们陷入了成长停滞之中,只会怨天尤人,却原地踏步。

互动的负面影响

  • 沟通:当我们认为他人具有主观恶意,自然在沟通中会不断寻找支持我们自身观点的句子,从而使沟通过程由交换意见,转化为了我们寻找对方话语中的问题,使沟通无法继续。
  • 社交:显而易见,在这种情绪影响下,我们会拒绝建立新的关系,并将对方的细微错误放大,最终导致我们远离社交场合,将自己重重包裹,不去结识新的朋友。
  • 关系:即使是亲密的关系,我们也很难去做到信任对方,在信任的缺失状态下,关系的破裂、疏远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总结:恶意揣测,使我们停止成长的同时,还深受焦虑与愤怒的影响,也导致了我们社交关系的破裂,甚至连工作中基本的沟通都无法正确进行,最终使我们的社会价值下降,不被他人所认可。

“恶意揣测”:错的并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


“恶意揣测”:错的并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

我们为什么会恶意揣测?是什么因素导致的?

典型的焦虑状态,即由于感到来自外界的强大危险而萌生的一种缺乏防御能力的感觉——卡伦·霍妮

我们并非生来便满怀恶意的揣测这个世界,恶意揣测是我们在一次次的经历后,所逐渐形成的思维模式。

通常是经历了种种信任、伤害、背叛的打击后,为了防止再次遭受这些痛苦,而产生的一种防御行为。

我们不愿意去重新体验那种痛苦,因此我们怀揣着最大的恶意,去防止我们心生希望,从而远离这些痛苦。

我们大部分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这种令人痛苦的事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恶意的揣测这个世界。


01 防御无力

我们所有人都不愿意去重新体会那些痛苦,有的人选择了去正面的面对这些痛苦,并寻求解决办法,最终获得与他人的和解。

“公司里有一位同事,经常在工作中针对我们,我们为了不再面对这种痛苦,选择了和对方私下的沟通,最终发现是源自于之前的一次误会,最终我们达成了和解。”

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这些痛苦,尽量的不去触及可能包含这种痛苦的场景,并寄希望于时间的馈赠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公司里有一位同事,经常在工作中针对我们,我们为了不再面对这种痛苦,选择了不与对方见面,并希望对方在某一个瞬间离职。”

这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取决于我们认为自身是否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这来自于我们对自身的评价。

问题会引起我们多种情绪,其中既有焦虑、烦恼,也有痛苦、恐惧,但在这之中,恐惧最为无力。

不论焦虑、烦恼或是痛苦是我们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感受,而恐惧确是我们不敢去面对问题的情绪。

恐惧意味着我们不认为自身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确信这些问题最终会使我们蒙受损失,就像以往一样,因此我们萌生了无力感。

“公司里有一位同事,经常在工作中针对我们,我们想要去和对方沟通和解,却不敢踏出那一步,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不具备沟通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等待灾难的来临。”

无力感的不断累积,最终却会形成自我辩解。

“恶意揣测”:错的并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


02 自我辩解

从逻辑上讲,敌对冲动所投射的对象,恰恰正是这些敌对冲动所针对的对象。 它可以为自我辩解的需要服务——卡伦·霍妮

无力感我认为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感受,因为我们在社会中生活,需要对一些事物具有一定的掌控感。

只有我们具有了对事物的掌控感,才能确保自己感受到安全,才得以激发出我们的才能,而不是畏缩的不敢发言、行动。

但当我们陷入无力感之中,无力感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使我们神经长时间紧绷,即使是我们所擅长的领域,我们也不敢发言、行动。

这使得我们的自我评价不断降低,滋生出更多的无力感,但所幸的是,在我们最终无力承受之前,我们会学会自我辩解。

在自我辩解的作用下,我们学会了将自身的无力、挫折、失败归咎于他人的主观恶意之中,由此我们学会了恶意揣测他人。

“我们认为技能考试没有通过是考官的主观恶意,这样我们就不需要面对我们能力不行的事实,毕竟能力提升是缓慢的,而只要认为考官有主观恶意,则可以立马从无力感中挣脱出来。”

因此,恶意揣测实际上并非来自于他人或是事物的影响,而是为了自我辩解,所产生的情绪宣泄行为。

“恶意揣测”:错的并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


“恶意揣测”:错的并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

我们如何从中挣脱,获得更好的思维、社交模式?

我们的恶意揣测,实际上不过是我们给自己找的借口,这个借口是那么的完美,既可以使我们快速的挣脱无力感,又可以使我们心安理得的不去成长。

如果我们可以一直活在这种借口之中,永远的不去面对真实的自己与世界,那我们可能会度过快乐的一生。

但很可惜,我们并无法一直活在这种借口之中,当我们的个人价值不断下降,直至被社会淘汰时,我们将面临更为残酷的世界,那时我们甚至于已经失去了改变自己、正视自己的机会。

因此,即使现在我们还没有严重到被社会所淘汰,也需要去考虑如何改变自己的恶意揣测行为。


01 尝试感知

我们习惯于使用自我辩解去逃避、远离痛苦,这使得自我辩解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内隐性的行为。

自我辩解形成的过程中,已经不需要我们主观意识的参与,而是以一种条件反射的形式自发、自动的出现。

“当我们竞争岗位失败,我们快速的认为这是内幕导致的,我们并不会客观的评价自身、客观的对比竞争对手后再进行认定。”

主观意识并没有参与,这使得我们无法意识到自己在进行自我辩解,反而会不断的强化自我辩解,直至即使主观意识介入,也无法动摇。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感知,通过对自我思维的观察,尝试性的去感知自己是否是在自我辩解。

当我们恶意揣测对方故意的针对我们时,我们需要进行一次思考。

  • 我为什么会觉得对方在针对我?(主考官一直不太喜欢我)
  • 我认为对方在针对的话我可以获得什么正面情绪?(这不是我能力的问题)
  • 我如果不认为对方在针对我我会获得什么负面情绪?(我可能真的是能力不行)
  • 我认为对方针对我,是否是为了防止负面情绪?(不是)
  • 如果不是,有什么切实证据可以证明对方针对我吗?(他看我试卷时叹了口气)
  • 这些证据真的具有足够的强度与关联性吗?(不够)
  • 没有证据的话,我又为什么会认为对方针对我?(因为我不想面对自己能力低下的事实)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通过逐渐深入、逐渐逼迫自己的思考方式,来使我们逐渐的意识到自身的错误思维模式。

“恶意揣测”:错的并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


02 接纳

我们每个人都会自我辩解,而恶意揣测他人,却意味着我们过于倾向于使用自我辩安慰、抚慰自己。

当许多人意识到自己在自我辩解后,便极端的对自我辩解进行了否定,结果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但正如我们前文说的,防御无力导致了我们的自我辩解,当我们可以清晰的分辨对方是否真正的具有恶意、我们哪些时候是在自我辩解。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完全的消除自我辩解,我们需要做接纳自己的同时,合理的运用自我辩解。

我们需要消减过度的自我辩解倾向,逐渐的开始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缺憾,并认同自己的不足与缺憾,尝试性的进行更正。

那么何时我们可以利用自我辩解,何时又需要去面对真实的自我尝试改变呢?

自我辩解:

  • 过去无法挽回的:对于那些过去的遗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确定无法挽回的,我们需要自我辩解去消减无法改变的事情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多年前工作中出现了错误,没有造成公司损失,我们也再也没有犯过这种错误,此时我们可以说已经过去了,防止无谓的负面情绪。”

  • 并非严重的问题: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情”,为了不使其占用我们宝贵的脑力,也可以使用自我辩解去消除负面情绪。

“在食堂打饭时,由于过于关注手机,没有及时的回应领导主动的问好,也可以告诉自己食堂环境太嘈杂,防止无谓的负面情绪”

  • 无法解决的问题:对方一意孤行的针对我们,即使我们尝试了多种解决方式,也无法使他们扭转。

“公司同事一直针对我,我多次示好,但对方拒绝沟通,我们只能告诉自己可能是对方的问题,防止无谓的负面情绪”。

尝试改变:

  • 涉及个人成长的:涉及到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导致的问题,我们需要面对、解决他,需要接纳自身的不足。

“自己工作效率低下,原因在于对工具的使用不熟练,我们承认自身具有这个缺点,于是努力的去学习工具的使用。”

  • 涉及自身行为的:对方的敌意来自于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需要及时的更正自身行为。

“同事针对我们是由于,我们总是在会议中打断他的讲话,即使我们并非只针对他一个人,也意味着我们需要以后的会议中注意自身的错误行为。”

我们需要利用自我辩解宣泄负面情绪,但也需要在关键性的问题中尝试面对自己,做出相应的改变。

当我们踏出改变的第一步,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便会因此而颠倒,由反至正。

“恶意揣测”:错的并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


结语:防御无力带来的自我辩解,使我们恶意揣测世间的一切,我们焦虑、痛苦甚至于恐惧。

但这从来不是来自于世界,而是来自于我们对自身的焦虑、痛苦与恐惧,我们怕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以后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