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民族之卡爾梅克:民族之間聯絡不斷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渥巴錫率4旗54蘇木至珠勒圖斯及開都河流域駐牧。乾隆四十年,清政府又將舊土爾扈特部分為南北東西4路,設4盟,實行扎薩克制。南路4轄,歸伊犁將軍節制。南路四旗組成一盟,即為烏訥恩素珠克圖舊土爾扈特南路盟,設盟長公署,屬喀喇沙爾辦事大臣兼轄,歸伊犁將軍節制。南路四旗是汗旗、中旗、右旗、左旗,各設扎薩克,其中汗旗扎薩克直轄克烈特、扎布蘇爾、茶騰、巴倫、斜米納爾5個旗,每旗10蘇木共50蘇木;中旗扎薩克下轄2蘇木,右旗扎薩克和左旗扎薩克各轄1蘇木。南路4旗聯合組成一盟,即烏訥恩素珠克圖舊土爾扈特南路盟。至此,巴音布魯克為蒙古封地。

民國27年(1938)11月17日,南路舊土爾扈特盟長公署代盟長爾德尼在盟長公署主持召開全盟臨時會議,共商改制設縣一事。經過反覆磋商,會議形成4項決議,其中第一項為:同意改制,呈請省、督兩府改組。因南路舊土爾扈特盟轄地廣袤,人口眾多,非其他各處可比,請改設正縣。會議還決定,於11月30日由南路舊土爾扈特代盟長爾德尼呈報省、督兩府與焉耆區行政公署定奪。民國28年(1939)2月,於德一再次擬定土爾扈特、和碩特兩部改設縣。是年4月,新疆省邊防督辦公署督辦盛世才、省主席李溶聯名指令,批准於德一行政長所擬在焉耆土爾扈特、和碩特兩部落進行改組,增設縣、局的方案。6月,正式成立和通縣,隸屬焉耆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原南路舊土爾扈特烏訥恩素珠克圖盟長公署撤銷,原盟長公署圖薩魯克齊(轉音“土斯拉齊”)印務處官員殷英任和通縣首任縣長,李國棟任副縣長。7月1日,正副縣長正式就職。

設縣後不久,各區正副區長對縣名提出異議,認為和通這個縣名不適合,請求修改。同年8月,正式定名為和靖縣。民國36年(1947),民國政府當局出於政治需要,恢復盟長公署,但仍保留縣治,屬焉耆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950年4月,和靖縣人民政府成立,屬焉耆專員公署。1954年後,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65年11月3日,國務院決定,將和靖縣漢語名稱改為和靜縣。

和靜縣成了中國境內土爾扈特人聚居的區域,如今,他們安寧祥和地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依然過著部分耕種、部分放牧的生活。他們和俄羅斯境內的卡爾梅克人雖然生活在兩個國家,但自從東歸之後,來往一直不斷。在各自生活穩定之後,有一部分土爾扈特人遷回了伏爾加河流域,成為卡爾梅克共和國公民,而也有一些人從卡爾梅克共和國移民到了中國,在新疆和靜縣生活。數年前,曾有傳言卡爾梅克共和國總統伊柳姆日諾夫邀請一萬名土爾扈特人移民,但沒有後續消息,估計是謠傳。

不但使中國境內和俄國境內這兩處土爾扈特民族主要聚居地,世界各地的土爾扈特互相來往也都比較多,美國、法國境內的卡爾梅克經常有人來到新疆和靜縣。看來喜歡內鬥只限於部落之間,部落內部感情還是很深的。


失去的民族之卡爾梅克:民族之間聯絡不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