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偷不殺,寧騙不偷——丘吉爾的情報戰略思想

丘吉爾曾說過:“寧偷不殺,寧騙不偷。”

大英帝國一直維護著英國人講究“策略”、重視建立在唯實論政治基礎上的“間接戰略”傳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丘吉爾採取矇騙和謀略等所有各種特殊手段,成功地襲擊了希特勒的將軍隆美爾指揮的裝甲部隊。


寧偷不殺,寧騙不偷——丘吉爾的情報戰略思想

丘吉爾

提起英國的紳士,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正直為善政,將來它必勝”這一箴言。這可以看作是英國外交戰略的傳統。這確實是真實的一面。但是,拿破崙曾諷刺英國人狡猾的外交為“無有信仰的白國”。(白國為英國古名。據《日語新外來語詞典》)其精明的外交手腕、講究謀略、喜好偷襲和保密戰,這一點與美國人相比可以說是英國統治階級的一個顯著特徵。


英國自從約翰.洛克古典議會的民主制度以來,外交屬於少數統治階級的特權。在外交戰略範疇內的間諜情報活動對英國紳士來說是大有興趣的。作家毛姆乃至格雷厄姆。格林等那樣著名的有識之士都在諜報機關工作過。

密碼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使用的密碼稱為“謎”(恩尼格碼),盟軍破譯這種密碼電訊所得的絕密情報統稱為“超越”(太平洋戰爭中稱“魔術”)。戰後,根據“超越”的各種文件資料以及珍珠港事件之前一段時期的情報戰材料寫的敘述情報戰內幕的書籍紛紛出現。其中有的是虛構的小說,如讀者所熟悉的肯?福萊特的《針眼》、《呂貝卡》以及威廉?史蒂文森的《密碼名之障礙》等。

寧偷不殺,寧騙不偷——丘吉爾的情報戰略思想

恩尼格碼

另外,英國諜報部以及其他情報機關也陸續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有關材料和內幕情況公佈於眾。隨著“超越”機密的公開,確實出現了一些對這些材料評價過高的人,他們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必須重寫。

倫頓近郊的諜報部不僅有阿爾福雷特.諾克斯領導的破譯密碼的專家組織,而且還雲集了許多數學家、語言學家、電子學家、歷史學家、國際象棋大師和填字遊戲等一些興趣奇特的愛好者。

破譯了密碼,所獲得的情報的使用則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稍有不慎,敵人就會發覺他們的密碼已被破譯。因此,合理地選擇和使用這種情報的時機是十分關鍵的。為了保住這一機密,丘吉爾首相付出了一個城市的代價。

這次對考文垂的空襲造成五萬戶住家被毀,500多人喪生和數千人受傷。空襲後,《紐約時報》駐倫頓特派員前往考文垂採訪後報道:“簡直是遭到強烈地震的城市。”《泰晤士報》稱考文垂為“殉教都市”。雖然當時誰也不知道真相。但考文垂的確是為了保守“超越”的秘密做出了這種駭人聽聞的犧牲。

寧偷不殺,寧騙不偷——丘吉爾的情報戰略思想

轟炸過後的考文垂

矇騙戰術

1944年初,德國諜報部在收集英國東南部集結軍隊的情報。從偵察機上拍攝的照片看,除了鱗次櫛比的營房和機場外,還可以看到許多停泊在沃什灣的艦艇以及美國陸軍巴頓將軍牽著叭兒狗在散步。

這是福萊特小說《針眼》中的一段。這部小說已拍成電影。這部小說中唯一逃脫M15(英國安全處)追捕的、代號為“針”的德國間諜,是希特勒的心腹,是一個十分乾練的間諜。他當場識破駐紮在英國東南部的巴頓軍隊純屬冒牌,是一場大規模的矇騙戰術。為了將其真相告訴希特勒,他便逃脫了M15的追捕來到北海的孤島上進一步核實他的判斷是否正確。描寫代號為“針”的間諜以及他在北海的愛情和探險等故事雖然是福萊特虛構的創作,但是其背景幾乎均屬真實歷史。

代號為“海神”的諾曼底登陸戰是否得勝,完全取決於盟軍能否攻德國國防軍主力裝甲部隊之不備,即偷襲能否成功。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丘吉爾首相設置了秘密謀略機構——倫頓管制部(LCS)。這個組織以英國M16(英國秘密情報處)和戰略情報局(OSS)協助盟軍地下戰略機構的工作。依靠這個秘密組織進行的反德作戰計劃最初稱之“睚珥”計劃。1943年11月,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這三位首腦在德黑蘭進行秘密會談,商量有關“睚珥”計劃的三國協力事宜。會談結束後,考慮到這個“睚珥”計劃的代號太露骨,故改稱“衛兵”計劃。這一名詞是丘吉爾在德黑蘭會談前幾天就提出來的。

這個“衛兵”計劃主要涉及四個領域的活動。


第一領域的任務是通過一般諜報活動渠道進行間諜活動。這種情報活動主要依靠兩大秘密武器,一個是前面提到的“超越”;另一個是眾所周知的德國國防軍內部反納粹組織,其代號為“黑色樂團”。這個組織是以德國國防軍秘密情報部維爾赫斯.卡納利斯為核心的軍官小集團。


它在和倫頓管制部(LCS)緊密聯繫,暗中籌劃反希特勒和顛覆第三帝國的活動。

第二領域的任務是組建雙重間諜的工作。

第三領域是組織恢復法國被佔領地區的抵抗組織。進行反德顛覆活動,其工作重點是要執行 “海神”作戰計劃期間搗亂和切斷德國通訊網絡和交通。

第四領域是政治鬥爭,主要目的是煽動德國人的反納粹感情以及厭戰氣氛和敗北主義來削弱德國人的士氣,分化瓦解納粹領導階層同德國人民之間的關係。這種鬥爭和前面提到的“黑色樂團”的內部顛覆活動遙相呼應。

“衛兵”計劃所涉及的這四個領域相互間雖保持著有機的聯繫,但其焦點是在大規模的歐洲大陸反擊戰沒有打響之前,展開反德矇騙戰爭。就是說,要通過欺騙手段使希特勒及其德軍參謀部深信,盟軍將兵分三路登陸反攻,即第一路進攻諾曼底;第二路渡過多佛爾海峽;第三路由蘇格蘭取道北海側攻挪威。福萊特的小說《針眼》的故事就是以這場騙局為背景。

1944年5月中旬,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悄悄地集結在格拉斯哥、法爾默斯、布賴頓連成的三角地帶。與此同時,冒牌的巴頓集團軍亦開始進駐多佛爾、劍橋、金斯林結成的三角地帶。海灣、港口、河口停泊著400多艘登陸艇。用木材、帆布、汽油桶搭造道具般的機場、營房。這一場景多數是由倫頓近郊的夏普頓電影廠製作的。

寧偷不殺,寧騙不偷——丘吉爾的情報戰略思想

甚至連東英吉利和肯特平原東部也都虛張聲勢,偽裝了重炮、坦克。卡車集結的假象。此外,多佛爾海峽沿岸也搭造了新造油罐、船塢和石油管線的腳手架。負責這一工程設計的是世界聞名的皇家美術學院的建築師巴傑爾?斯澎斯。為了佈置這一大規模的佈景,發動了許多搞舞臺美術的影劇專家。

當出現德國偵察機時,便由英國空軍戰鬥機將其攆至33000英尺的高空,同時在地面上施放人工煙霧。而當時的高空攝影技術還不能識破這種偽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