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想說的絕不是虛榮!《項鍊》情節解構與主題意象解讀


莫泊桑想說的絕不是虛榮!《項鍊》情節解構與主題意象解讀

卡爾維諾曾經說過:“一部經典作品,在每次重新閱讀的時候,都會像重讀那樣給你帶來新的發現。”

不同年齡,不同人生階段讀,也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記得中學時代,老師講解莫泊桑《項鍊》,中心思想解讀為:這個故事主要批評了以瑪蒂爾德為代表的小市民,小資產階級的愛慕虛榮,他們受拜金主義影響,併為此付出沉重代價,同時,還揭露了上層階級的腐朽和虛偽。

翻看了一下網上的教學參考,對這部小說的主題也是這樣普遍認為的。

但我相信,當我們深諳人性和社會現實,有了一些人生閱歷後,我們對莫泊桑的寫作意圖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對這部小說文本的巧妙佈局會更為折服。

莫泊桑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莫泊桑想說的絕不是虛榮!《項鍊》情節解構與主題意象解讀

瑪蒂爾德夫婦揹負鉅債還新項鍊,主要是在批判他們愛慕虛榮嗎?

無疑,瑪蒂爾德是虛榮的。她生得漂亮,認為自己生來是為了享受各種豪華生活的,她為這樣的優勢沒有發揮其價值,為她贏得想要的生活而無休止的感到痛苦。

這裡面,其實蘊含了一個女性價值觀。即:一個貌美的女子,如果沒有過上有錢有勢的生活,她的價值似乎就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這樣的價值觀其實在現代社會依然可見。

因其這樣的價值觀,也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她為了參加一個豪華舞會,為了不被人低看,於是置了漂亮衣裙,從貴婦人朋友處借了項鍊。殊不知,一夜風光後,項鍊不翼而飛,找尋無果,無奈之下,只能設法拖延,結果四處借貸,重金購買了一個同樣的項鍊,並因此而傾家蕩產。

瑪蒂爾德因此不得不換上粗布衣服,幹各種各樣的粗活重活掙錢還賬,在失去青春和美麗之後,終於還清債務,理直氣壯告訴富人朋友時,朋友驚訝於她的蒼老和粗糙,並告之真相,項鍊是假的,至多值500法郎,小說嘎然而止。

許多人會說,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早告訴富人朋友不就得了?表面上看,莫泊桑是在透過瑪蒂爾德這個人物,批判當下資產階級的普遍虛榮,因這種虛榮導致了悲劇。

但僅止於此嗎?我們來算算這筆債務:1884年的借款18000法郎相當於今天的360萬人民幣,即便是對於我們今天這樣的普通人說,何以承受?

他們為什麼選擇不說而直接還債呢?莫泊桑通過這個行為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文本中這樣寫到:

她並沒有打開盒子來看,她的朋友擔心害怕的就是她當面打開。因為如果她發現了掉包,她會怎麼想呢?會怎麼說呢?難道不會把她當作竊盜嗎?羅瓦賽爾大太嚐到了窮人的那種可怕生活,她在她早已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這筆駭人聽聞的債務是必須清償的。因此,她一定要把它還清。

如果說丟項鍊之前,瑪蒂爾德的人生擔憂和痛苦,只是關乎貧與富,是外在的物質的東西。而這一次的擔憂和痛苦,是關於倫理道德判斷的,這是內在人格的問題,裝富,想躋身於上流社會確實是虛榮的表現,而想要維護自己的人格卻是自尊的要求

驚天鉅債,瑪蒂爾德與丈夫從未想過賴賬,而選擇毅然承受,這是何等的勇氣。且通過整整十年契而不捨的努力,終於還清了債務。

莫泊桑不在於批判虛榮,而在於通過這樣一個普通人幾乎難以承受與克服的困難,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被解決了,這種崇高的責任心和契約精神是不多見的,也讓我們看到,普通人身上也有著巨大的潛力和人格的光輝。同時,也讓我們意識到,想要的生活,盲目豔羨、靠幻想和怨天尤人都不可能獲得,唯有靠自己去努力、去創造。


莫泊桑想說的絕不是虛榮!《項鍊》情節解構與主題意象解讀

佛來思節夫人使用假項鍊,她是虛偽腐化的代表嗎?

再說瑪蒂爾德的富人朋友佛來思節夫人,她使用假的鑽石項鍊,而且正是這條假項鍊讓瑪蒂爾德付出了沉重代價,因此經常解讀她為上層階級生活腐化虛偽的代表。

其實,使用假項鍊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今天也比比皆是,比如,用山寨版的名牌包包、首飾等。

再次解讀關於描寫佛來思節夫人的文本細節,會有新的發現。

當瑪蒂爾德向她借首飾時,她爽快的答應並說到:挑吧!親愛的。還有一個細節更值得品味:佛來思節夫人沒有推薦那條假項鍊!瑪蒂爾德“首先看見的是幾隻手鐲,再便是一串珍珠項鍊,一個威尼斯制的鑲嵌珠寶的金十字架,做工極其精細”。顯然,佛來思節夫人是把自己最好的首飾推薦給自己的朋友,可以她待瑪蒂爾德是真誠的。

當瑪蒂爾德推遲了時間還項鍊時,佛來思節夫人神氣很不痛快地說:“你應該早點兒還我呀,因為我也許要戴呢。”她不痛快的原因除了自己可能要用以外,還有可能是怕被發現是假項鍊而丟面子,

但是她從未對朋友的品格起疑心,也不曾打開來檢查。

最後,當瑪蒂爾德告訴佛來思節夫人自己用十年的艱辛還了那條項鍊的債務時,她非常感動,坦誠相告項鍊是假的。文本中這樣寫道:佛來思節夫人抓住了她的兩隻手:“哎喲!我的可憐的瑪蒂爾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頂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

如果佛來思節夫人本質是虛偽腐化的,那她應該不會說出項鍊是假的,這樣既保留了臉面,又可以擁有一條價值連城的真項鍊,且無人知曉。

在這樣的誘惑面前,她選擇了坦誠相告。因為正是瑪蒂爾德的真誠相告與付出世大的代價後的自尊自豪感深深打動了佛來思節夫人,莫泊桑再一次展現了人性的光輝,這種光輝並不因階級、等級而磨滅。


莫泊桑想說的絕不是虛榮!《項鍊》情節解構與主題意象解讀

為何讓讀者和人物都在最後才知曉真相?

這部小說讓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小說的結尾,作者借佛來思節夫人之口,突然告訴女主人公和讀者,這條項鍊是假的。這無疑會讓我們感到十分驚訝。

那麼,這樣的結果,莫泊桑在之前的文本結構中就沒有過鋪墊和暗示嗎?

項鍊丟失後,瑪蒂爾德和丈夫根據項鍊的字號找到了珠寶店的老闆,珠寶商查了帳告知項鍊不是在他這裡買的,只是盒子是在他這配的。這裡是否在暗示項鍊有可能是假的呢?

在瑪蒂爾德去還項鍊的時候,十分擔心朋友發現項鍊被掉了包,但佛來思節夫人並沒有打開檢查,在此之前,為拖延時間,曾告知項鍊的搭扣斷了,正在找人修理。如果是一條價值不菲的項鍊,再怎麼信任朋友,也應該會打開看一看修得如何的,而佛來思節夫人卻沒有開箱檢查,這是不是也在暗示項鍊沒那麼珍貴呢?

可見,莫泊桑在文本中是有暗示的,但結果當我們得知真相時,和瑪蒂爾德一樣驚訝,其實也說明,我們和小說的主人公同樣的粗心。

那麼,莫泊桑為何讓讀者和人物都在最後才知曉真相呢?

我們用批判性思維來思考,假如不把真相放在最後,把真相放在其他地方告訴我們,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

假設一 :在借項鍊的環節就告訴讀者是假的,而主人公被矇在鼓裡,直到最後才知曉。

效果:我們會因主人公一次次錯失了知道項鍊是假的機會而嘆息,甚至嘲笑主人公沒有看清一些暗示的細節,因故事人物的無知,而讀者是全知全能的,從而讓我們產生一種認知優越感的快樂

這其實就是“戲劇反諷”,即:觀眾(讀者)知道事情的本末來由,但臺上的人(文本主人公)被矇在鼓裡,任由事情發展。

這樣的效果用於戲劇舞臺能起到很好的戲劇性效果。但用於小說,則將使我們無法貼近小說人物體會其真實的情感。

只有當我們讀到最後,和主人公一起得知真相時,我們才會產生同樣的驚訝效果,也才會明白,原來我們並不比小說的主人公聰明多少,對讀者同樣起到了一種諷刺意味從而引發思考。

讀者和故事人物一樣無知,也才會對更能感同身受小說人物的處境,這就是“情景反諷”。

“情景反諷”更隱蔽,因而在真相到來時,才能產生更大的震動,教育了主人公的同時,也教育了讀者。

假設二:只讓讀者知道是假的,但主人公到最後也不知道這個真相。

效果:這也是典型的“戲劇反諷”,而且有一種“皇帝不急,太監急”的感覺。如果不讓瑪蒂爾德知道真相,就無法凸顯她和丈夫堅持維護自己尊嚴的勇氣多麼讓人敬佩,更容易讓他們成為讀者眼中的笑柄。

按我們的預想,知道真相後,佛來思節夫人應該會把真項鍊返還給他們,如果缺失了這個想象空間,瑪蒂爾德和丈夫的付出豈不是沒有任何回報嗎?辛苦的付出,最終享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這對讀者和主人公來說都是是種心理和精神的慰藉。

另外,最後告知真相,更能給主人公以當頭棒喝,使其精神得到昇華和重生,為何這麼說?

十年間,瑪蒂爾德改變了嗎?除了改變了自己的小姐脾氣和外在容貌外,她也變得不再自卑,當她還清債務站在佛來思節夫人面前時,她有一種自豪的,天真的快樂,原來的虛榮心沒有了,精神面貌變了。但是,她有沒有意識到她人生悲劇的內在根源呢?

看這一段描寫:

不過有幾次當她丈夫還在辦公室辦公的時候,她一坐到窗前,總還不 免想起當年那一次晚會,在那次舞會上她曾經是那麼美麗,那麼受人歡迎。如果她沒有丟失那串項鍊,今天又該是什麼樣子?誰知道?誰知道?生活夠多麼古怪!多麼變化莫測!只需微不足道的一點小事就能把你斷送或者把你拯救出來!

從這段獨白,我們可以判斷,她把自己的人生悲劇歸咎於造化弄人,命運的難以捉摸,她依然沒有反省自身的原因,哪怕是經歷了十年的苦難,她依舊沒有意識到自己人生悲劇的根源。

雖然莫泊桑向我們證明了她的潛能,但這種潛能不是主動發揮出來的,而是被迫的,她不懂得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所以永遠是一個被動生活的人

所以,讓她最後知道真相,讓她知道自己獻出了青春,獻出了引以為豪的容貌,居然是為了一串假項鍊,這無疑是給了當頭一棒,從而促使她明白曾經夢想的虛幻性,更好的珍惜當下,從而獲得精神上的重生。


莫泊桑想說的絕不是虛榮!《項鍊》情節解構與主題意象解讀

真假鑽石項鍊分別有何寓意?

小說的核心意象是磚石項鍊。真假鑽石項鍊的主題寓意分別是什麼?

瑪蒂爾德在佛來思節夫人那裡借來的假項鍊,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這條項鍊雖然有著光亮奪目的外表,其品質卻是虛假的。其外表華麗內在虛無的本質寓意著上層社會的浮華和瑪蒂爾德錯誤的人生夢想方向。

瑪蒂爾德被浮華的上層生活所吸引,整日夢想著過上奢華的生活,可實際上奢華的外表並不能保證包裹著與之相稱的品質。

另外,假項鍊也寓意瑪蒂爾德本人,有著美麗的容顏,但內心空虛,只想坐享其成,不積極創造,用現代的話說,她就是典型的花瓶人物

假項鍊代表著虛無虛假的人生追求,不僅不能點亮你的人生,更可能成為鎖住前進腳步的鐵鏈。

經過十年的努力,瑪蒂爾德通過努力還清了債,獲得了真的項鍊。當佛來思節夫人說出真相給她當頭棒喝的時候,她本人也才如同這條真項鍊一樣完成了價值的昇華

現在的她,也如同真項鍊一樣洗淨鉛華,獲得了珍貴的品質。有了正確的人生態度,不管有沒有得到那串真項鍊,她的人生才能體會真正的幸福。


莫泊桑想說的絕不是虛榮!《項鍊》情節解構與主題意象解讀

寫在最後:

莫泊桑在揭示虛榮,但更重要的是在於告訴我們正確的人生態度是怎樣的?他的寫作意圖不在批判,而在救贖。

他沒有緊盯著普通人的人性弱點,將其放大,撕裂,毀滅,而是用悲憫之心,著墨於突顯平凡人身上同樣具備的英雄潛質,他希望用自己的書寫,讓人們看到併發揮這種潛質,並朝著正確的方向引導。

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同樣引發我們進行人生思考:你的渴求是什麼?你的人生目標在哪裡?你通過哪些途徑去實現?為此,你又付出了哪些努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