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疆域到底多大?明朝的羁縻区到底算不算疆域(领土)?

龙拳舞秀


明朝的疆域变化非常大,一般而言分为两个时期:

一个是根据现在流行的主权计算方法,推算明朝巅峰时期的大概疆域,为997万平方公里,所参考的史料正是《明史·地理志第十六》:

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但由于明中后期的多方面消极因素,如治理不当等问题,最终导致疆域逐年大面积收缩,到明朝后期只有大约350万平方公里。

为何二者的差距能达到600万平方公里之多,主要还是由于计算的标准不同。

明朝巅峰时期的疆域,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直辖区,二是土司羁縻区。(羁縻:jī mí),前者包含两京十三省,后者则是大明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自治州”,因明朝时采取羁縻政策,即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以俗而治”,通俗来说就是按照当地的民俗来治理,同时设置“土司”一职,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所谓土司,其实是部族头目或首领,任命当地人为该地区最高长官,方便进行管理和沟通。

而在嘉靖皇帝以后,明朝疆域逐渐开始收缩,正是因为设置的一些羁縻区逐渐脱离了明朝的控制,或者反过来说,由于明朝的国力衰退,难以再对西北或西藏等羁縻区进行有效统治,当地统治权自然就会被新兴的强势政权所取代。

所以通常看待明朝疆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话题,而且古代的疆域观念,与现在的主权观念有大不同,因为古代科技有限,所以并没有精准的地理测绘,也就难以计算出准确的疆域面积,但整体而言,明朝疆域的变化,自永乐以后便很直观,整体呈逐年收缩趋势。

至于明朝时期的羁縻区,到底算不算疆域?

这个问题有些复杂,我就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咱们要搞清楚现代人和古代人的主权观念,是存在巨大差异的。

如果按照现代主权观念来说,广义上的国家,应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对内具有统治一切的最高权,即疆域内的所有中央与地方的行政、立法、司法机关等,都必须服从国家管辖,对外则享有独立权与自卫权,这是国际共识,也是每一个尊重他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国家,所必须要遵守的首要原则。

再说直接一点,现代主权观念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平等关系,不存在“谁大谁小”,任何一个国家,哪怕疆域(领土)再小,但在政治关系上是互相平等的,理应得到他国的尊重,更不允许任何国家或组织,对本国内政进行干涉。

然而在古代,主权的完整与否,并没有一个十分具体的概念,大多数情况下,古人并不承认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平等的,根据疆域以及国力来看,是存在着大小之分,同时也兼备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我打个可能不是很恰当的比方,现在的新加坡,我们都知道面积很小,但国家经济很繁荣,在东南亚一直占据着举重若轻的地位,所以周边国家会基于平等原则,与其友好交往,但在古代,如新加坡这样面积不大与人口也不多的小国,即使经济发达,但一定程度上也会被大国以不平等的方式对待,这句话我承认说的很笼统,是因为没法展开说,话题太敏感,但大家应该能理解我的意思。

因此我国自古以来有一种主流观念,深深扎根于每个王朝的帝王内心深处:

中国由于疆域,人口,经济,军力等各方面优势,是属于“上邦”,为世界上最优等的国家,天子并非中国的天子,在广义上应是“世界的天子”,理论上就是“天下共主”,但这个“天下”,那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人认为天子有权干涉所有国家的内政,这种观念如果放在现代,那肯定会被国外媒体狂批,但在古代的主权观念里,这是很顺乎寻常的一件事,然而由于各国的民俗与文化不同,即使古代天子认为自己可以干涉他国内政,但在使用这一权力时,往往也会谨小慎微,从大局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谨慎对待。

对待当时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羁縻政策,正是基于这种观念,从而谨慎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

羁縻区的羁縻政策,正是通过中央政权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作为治理该地区的最高长官,从而实现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实际上该地区仍属于“自治”,并且大明朝廷在当地既没有行政机构,也不会驻军。

所以从现代主权观念的角度上来说,当时的外部羁縻地区,并不属于大明的实际疆域之内,这也是为何明后期国力衰退,羁縻地区脱离朝廷控制后,大明朝的疆域迅速“收缩”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现在所说明朝巅峰时期的疆域,也是后人从现代主权的角度出发,从而计算的疆域面积,如果按照当时明朝统治集团的观念来说,整个“天下”都是大明天子的,那自然大明天子能触及之处,就算作明朝疆域。

但是当中央政权实力衰弱、鞭长莫及,或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反叛时,羁縻地区便不再属于中央政权,完全脱离朝廷政权的控制,几乎一夜之间就能达到。

所以对于地广人稀的羁縻地区,从始至终的疆域界限就非常模糊,对于大明朝廷来说,那是属于“王土”,但从不会像现代这般进行具体测绘,也无法有效统计当地的人口与活动范围,再加上少数民族的迁徙活动与工商业发展刺激的人口流动,大明朝廷对这些名义上是属于大明疆域的地区,实际上的控制却非常弱,但现在看来,既然是控制,按照现代主权观念来计算,那么这些羁縻地区就属于大明疆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明前期继承元朝统治的疆域,能够达到上千万平方公里之巨,但一部分羁縻地区碍于时局背景,选择依附于大明朝廷,可以获得利益与好处,所以才会在名义上暂时称臣,一旦朝廷出现混乱或势弱,在既无行政机构,又无驻军的情况下,那么脱离大明朝廷控制,脱离出大明疆域,也就是朝夕之间的事情了。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可认为外部的羁縻地区,并非现代主权观念所理解的实际的明朝疆域,只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双方为了维持关系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形式,大明朝廷借由羁縻政策稳定地区秩序,而羁縻地区也依附大明进行经济或民生发展,双方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而是一种依附关系,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认为,大明的疆域,严格意义上来说的直辖地区,应是两京十三省,而外部的羁縻地区,则不算作现代所理解的“主权疆域”之内,但这是属于站在现代主权概念的角度来看,如果是当时的大明皇帝眼中,就还是那句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钱品聚


这应该是明朝鼎盛时期的能控制或影响的地区,算是朝贡图,大中华区,应该把朝鲜也算在内。


明朝的疆域有个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我用几幅图来介绍一下:

第一幅图:

1368年,明朝建立,这个时候西南地区还存在两个割据政权,一个是占据四川的大夏国,一个是占据云贵高原的元朝的梁王政权,明朝这个时候也就是约200万平方公里。




第二幅图:

1392年,这个时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二十五年,大明朝的统一事业基本完成,西南、西藏、辽东等地都纳入版图,面积约600万平方公里。




第三幅图:

1413年,也就是永乐十一年,经过明成祖朱棣的南征北战,向北控制了辽东的广大地区,向南占领了越南等地。这个时候,明朝面积有900多万平方公里。但实际上,瓦剌、鞑靼等部的首领曾经被朱棣册封为王,名义上说北方的这些领土也属于明朝,如果这样的话,明朝领土在永乐年间达到了鼎盛,除了新疆部分地区没有被纳入,领土和清朝鼎盛时期差不多了,大约1200万平方公里。我们很多人不承认内外蒙古当时属于明朝领土,但是清朝却承认,清朝修的《明史》说明成祖朱棣时期的疆域“远迈汉唐”,意思是那时的疆域比汉唐的疆域还要大,如果不包括瓦剌和鞑靼的面积,肯定不可能“远迈汉唐”。




第四幅图:

明成祖朱棣奠定的版图总体持续了一百多年,但是略有萎缩,到1598年的时候,东北的面积小了不少,西南的越南早已独立,实际面积只有约700万平方公里。





第五幅图:

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脱离明朝,明朝失去东北绝大部分地区,这下面积只剩下400多万平方公里






第六幅图:

1644年,到明朝灭亡时,能控制的面积只剩下不到200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又回到1368年的水平。然后,南明小朝廷一步一步被吞噬,最终烟消云散。


坐看东南了


这年头,说实话容易被明吹咬。
如果说一个政权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疆域,要以实际控制为标准。所谓的实际控制,就是要满足中央派驻的驻军、各级行政官吏、核查人口、发行货币、收税等条件,而羁縻地区则不满足这些条件,因为所谓的羁縻统治说白了就是封贡关系,根本不受朝廷的节制。

这一点我国著名边疆史学者谭其骧就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我们知道,府、州的长官是流官,是中央政府可以随时调动的。府、州秉承中央政府的政令进行统治,向中央缴赋税,服徭役。但羁縻府、州只是给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一个都督或刺史的名义,实际上是当地基本上自主的统治者,他的地位是世袭的。王朝动不了它,它只是归附而已,你要动他他就会举兵叛乱。羁縻府州和正式府州完全是两回事。因为正式的找不出来,所以硬要把羁縻府州算正式府州。这在实际上是违反历史事实的。

如此说来,所谓的羁縻根本算不上统治,因为封贡关系和统治根本划不上等号。举个例子,朝鲜和越南给中国朝贡了一千多年,日本还曾经接受过汉朝的册封,这能说明这些国家是古典中国的疆域吗!显然不能。所以,羁縻根本算不上统治,羁糜地区也并非疆域。

所以,明朝的疆域实际上仅仅局限在长城之内的一隅之地,不包括北方、西北、西南方向的边疆区以及台湾岛。

当然,有人会拿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明朝疆域来说事,但是这个疆域是有水分的。虽然这也是谭其骧先生画的,但是只要了解历史背景就知道这么画纯属正常。
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中苏论战,中苏交恶之后双方围绕政治、历史展开了一系列论战,你也可以理解为互相放嘴炮。

苏联人说中国的边界就到长城,中国只有一个民族,也就是汉族,清朝不是中国历史,是满洲人殖民中国。苏联人这一玩法,是通过否定中国的合法性的方式来洗白近代俄国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从历史的角度反驳了苏联的谬论,但是也放了嘴炮,也就是把明朝和元朝的版图北段给说的非常远,其中明朝的嘴炮就是从所谓羁縻的角度来的。说白了,明朝疆域长成上面那样就是地图开疆的结果。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这张地图是被中国历史地图册收录的明朝地图,从这张地图上来看明朝的疆域除了新疆、蒙古以外今天中国的所有疆域都被纳入其中了,尤其是东北地区甚至包含今天的外兴安岭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总面积近1000万平方公里,壮哉大明王朝。是我国古典王朝时期疆域第三大的王朝。

但是实际上这1000万疆域只是停留在地图上,不甚至连明朝自己也没把这些“化外之地”算作自身的领土,下图是明绘两京十三省行政区图,也就是只有两京十三省才是被明朝官方承认的统治区域。

众所周知代表国家对于一个地区行使主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驻军二是外交,例如今天的香港,中国内地省份还要加上司法和行政、税收等权力,只有具备以上的权力,才有资格称这片疆域是你的领土。以此为对比,明朝对除去两京十三省以外的地区有没有过行使以上权力就成了评判这些地区是不是明朝疆域的重要标准。

显然明朝对这些地区的,行政、司法、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掌控都十分有限,这些地区基本上都处于高度自治的状态,与其说是领土不如说是藩属国来的恰当。明朝采取这种羁穈统治也是实属无奈。

明朝自,朱元璋、朱棣两代帝王大力开拓疆域以来其后基本处于固守状态,随着土木堡之变以后,军事力量的衰弱明朝对疆域的控制力不断下降,不断的放弃边疆领土,最后只能维持两京十三省在内的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也就是明朝的国力只能允许他维持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中国历史上开疆拓土的王朝不少但是能够维持疆域的却不多,长则几十年,短则几年,对于能否维持疆域完全取决于皇帝是否英明和国家国力强大与否。我国古典王朝大都在国力鼎盛时期开疆拓土,随后渐渐的也都退回来长城以南,正是这个道理。

我国古典王朝时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所获得土地大部分都用做耕种只用,像西藏、新疆、东北、蒙古等地区显然不适合农耕的要求,所以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并没有多大价值,如果硬要占领,反倒会消耗巨大成本,实在得不偿失。

明朝在我国古典王朝当中是个相当内敛的王朝,如果把明朝和秦、汉、唐宋、元明清,放在一起比较,明朝也就比宋朝强一点。上文已经说了明朝除了开国时期有过短暂的开拓疆域外,大部分都是关起门来过日子,海路两方面全面禁止。相反是明朝后来的清朝不仅让我国古典王朝来了一次回光返照,还打下了130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


小川说史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公元1368年,由于元顺帝残暴加之中原天灾不断,百姓民不聊生甚至易子而食,朱元璋乘机举旗,加入起义浪潮中,推翻暴元,建立大明。

但在明初,大明的国土仅限于江南诸省,彼时的中华土地上还有北边的北元,川渝的明夏政权,以及云南地区的元朝梁王。后来明朝蓝玉等虎将南征北战,终于在永乐时期领土达到极盛。

但武宗之后,明朝的领土又逐渐变小,直到明末,仅仅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两京即京师(北京)、南京,十三个布政使司是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这些满算350多万并且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大部分都是土司羁糜,面积不足350万平方公里。

但中外史学界对明朝强盛时期的领土疆域,却有着较大的争议: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明朝疆域,也是我们最常见得明朝地图

国际上明朝版图(哈佛大学版)

根据这两张地图,可以很明显看出中外史学家对明朝是否真正统治了西藏地区(明朝称乌斯藏)、东北(明朝称奴儿干都司)有着分歧。

那么分歧从何而来呢?

对藏区有宗主权却无统治实际

明朝时,政府称青藏高原为乌斯藏,洪武六年(1373年)在乌思藏设立卫所,属西安行都司,并委任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让他们办理藏族事物,征收贡赋。次年改置乌思藏都指挥使司,成为今西藏自治区除昌都 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锡金、不丹的最高军政管辖机构。但实际上,明朝并没有派出官员进藏任职,也没有出兵进行军事统治,而是采取羁糜统治的方式,原因是西藏地区海拔高,缺氧高寒,气候恶劣,对习惯农耕的明人来说作用不大,其次是统治成本过高,军队的补给和物质消耗并不能完全由当地提供。

明对乌斯藏的羁糜统治,最为明显的手法就是树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领袖酌情封赐,各级僧官也由朝廷任免,法王是最高僧官。可见明朝对西藏一直是羁糜统辖的,这个毋庸置疑,但是明朝末年,西藏地区替代帕木竹巴、藏巴汗政权的和硕特汗国兴起,明朝对西藏的掌控能力大大下降。

明后期丢掉努尔干都司

东北在明朝建国之初为奴儿干都司,这里生活着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等游牧渔猎民族。女真三部在明初臣服于明朝,明成祖朱棣在公元1402年设奴儿干都司,可是这个机构是间接军事统辖,除少量官员,其它大部都不是中央派遣,导致该司成了部落世袭机构。

但明在1453年左右废除奴儿干都司,这时的女真现已失控了,不是彼此吞并,便是宣布脱离明朝中央,后期明朝也便是统辖东北南部辽东少量当地汉人,因而有些地图就显现东北不归明政府了。

西北地区一直未被纳入统治

明朝的西北区域几乎由零星的蒙古旧部——鞑靼、瓦剌等操控,也是战事最频频的区域,明朝的西北国界没有那么安稳,常常南北移动。在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在通州区域被瓦剌俘虏,这件事可以看出蒙古现已接近京师城下;而有时明朝军事强大向北推进,边界一定会靠北。

可以说,明朝对乌斯藏,奴儿干都司有宗主权,但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统治,领土变化也比较频繁,所以以西方的标准,这些地区就和朝鲜、安南(安南有一段时间一度被明军统治,后赶走了明军独立)一样,明朝廷只拥有宗主权,并不能代表实际统治。

实际上,就连《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主编、著名的历史地理学者谭其骧也认为,准确说,明对西藏等地的统治没有清那么紧密。

明朝对东北辽东边墙以外,对青藏高原的统治是很薄弱的,只是一种羁縻关系而已,真正的统治是谈不上的。我们要说老实话,现在把明朝对西藏关系来比之于元朝对西藏的关系,清朝对西藏的关系,这是不行的,是远远赶不上的。

谭其骧的观点是比较客观的,中国学界对于明朝对藏政策的主流见解也是“因俗以治”、“多封众建”、“羁縻怀柔”。

在谭其骧主编地图集之前,国内的教科书的明朝版图如上图,出自东北师范大学在50年代的教材,版图比哈佛版大一点,主要是在东北,疆域大约650万平方公里,是明朝疆域最大的时期。


趣谈秘闻野史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给大伙看一张图

在这张地图上,明朝的控制范围广袤无垠,北抵北冰洋沿岸,南至于加里曼丹岛,向西越过了巴尔喀什湖,向东则达到了白令海峡。说实话这种图的出现,真的是在侮辱人的智商,这和韩国绘制的该国自嗨版古代地图,没有任何区别。

言归正传,“领土”一词是一个近现代词汇,其所包含的内容不仅包含控制的地表土,还包括领海,领空,以及海底土等等,因此这个词不能乱用。对于古代王朝所控制的区域,不妨称之为“疆域”,更为妥帖一些。

明朝的疆域,自立国以来便一直在变化,但始终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向北,最远到达长城以北几十公里(朱元璋,朱棣时期);向南,最远到达安南,即越南北部(永乐中期到宣德前期);向西则最远到达哈密卫,正德年间哈密卫丢失,明军退守嘉峪关,彻底放弃西域;东北方面,最远则达到库页岛(永乐年间到宣德前期,且没有驻军)。

对于古代王朝而言,所谓的疆域,指的是能够稳定控制区域,即在某区域拥有征发徭役赋税权,驻军权和设立统一行政管理机构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羁縻统治并不属于某一王朝的疆域范围,因为羁縻地区的税收,财政,驻军等重要权力都没有实际掌握在王朝统治者手中,只不过是当地的首领名义上接受王朝的官职。这种统治极为不稳定,一旦王朝衰弱,则羁縻地区便会立即脱离统治而令王朝中央毫无办法。


庭州行者


明朝版图变化较大,据史料记载,明宣德八年为明朝鼎盛时期的最大版图,主要包括明十三省,东至大海,西至中亚(主要囊括青藏高原即乌思藏,但未能收复西域,最远势力抵达哈密卫地区),南至缅甸地区,北至东北地区(掌控大小兴安岭地区以北,并控制库页岛地区,即女真族故地),版图大约数百万平方千米,威震天下,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政权之一)。


无心歌颂


文治武功,不需要兵临城下,但要有这个实力并拥有控制权,不听话的才需要用武力征服,听话的,还得辨识是真是假,所以,自治属于上层授权,在封建社会,类似于册封,分封,如果地区领导者不执行中央的指令,必然会被讨伐或者剿灭,再调遣合适的人选走马上任,因此,只要是朝拜,觐见的地区领导者,都算是大明王朝的子民,其辖区,最多是块飞地,跑不了


小丁丁6666


明朝稳定控制的就只有两京十三省,大约350平方公里。

而羁糜地区,有实力就算领土,没实力就是别人的。这是针对北方和青藏地区。

东南亚地区,在中原王朝眼里并非是重点关注。最多发个圣旨,封一个名义上的官。

很遗憾的是,明朝朱棣以后,一直没有能超越朱棣的皇帝出现,对于羁糜地区的统治越来越弱。宣宗弃置交趾、英宗北猎,都是表明明朝朝廷实际通知区域的收缩回两京十三省。


黑眼历史观


根据明史对其疆域面积的描述——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推算明朝的疆域面积大约为1200万平方公里。明朝的世界分五个层次(五服),第一个层次是天子直辖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第二个层次是土司羁縻区;第三个层次是藩国区;第四个层次是远怀区;第五个层次为荒蛮区。在明朝人眼里,明朝代表的是整个世界,也就是所谓的天下。理论上讲,它的主权覆盖全球,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