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所推行的“推恩令”,西漢的諸侯王為何無法拒絕?

牟海峰


因為漢武帝的“推恩令”,雖然是為了削弱諸侯的權利、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但是明面上確實一道為諸侯國子孫後代延綿榮耀的一項“恩賜”,作為臣子,當然不能公然拒絕皇帝的“好意”。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覺得秦國國祚如此短暫,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秦朝沒有分封諸侯國,在危難之際便沒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導致秦朝的國運如曇花一現般短暫。所以劉邦繼位後,一邊繼續實行秦朝的郡縣制,一邊又恢復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先是大封了九個異姓王,後又將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到全國各地,讓他們各自管理自己的封地。

但是在漢景帝時期,各諸侯國的勢力越發強大,甚至威脅到中央集權,於是景帝開始著手削幡,卻引來諸侯國的不滿,在諸侯國之間爆發了七國之亂,差點讓漢王朝的統治功虧一簣。

因此,漢武帝即位後,開始思考著要瓦解各諸侯國的勢力,使他們不會成為漢王朝中央集權的隱患,但也不能直接削幡,以免落人口實,反倒給了他們起兵造反的理由,重倒景帝時七國之亂的覆轍。

主父偃的《推恩令》就在這樣的情境下應運而生了,政令要求各諸侯國君應該將自己的領土分封給他們的子孫後代,使諸侯王國又被迫分成大量相對獨立的列候國,此舉明面上是皇家對諸侯後代們廣施恩惠,實際上卻大大分割了諸侯的領土,削弱了他們的權力,以此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漢王朝的通知。

我們都知道自古都是放權容易、收權難,前有呂后鍾內擊殺韓信,後有朱元璋“鵝殺”徐達,再有雍正賜死年羹堯,所有收權的路上,必定是血流成河的。

而《推恩令》的巧妙之處就在於,漢武帝既不用大費周章地殺伐征討,也不用低聲下氣地籠絡人心,卻能不費一兵一卒逐步削弱諸侯勢力,而面對這樣的“恩賜”,諸侯們只能無奈接受,也確保了漢室政權的統一和穩定。




小羊史倌兒


準確地說,漢武帝所推行的“推恩令”,西漢的諸侯王是不敢拒絕,或者說失去了拒絕的條件!

推恩令,就是把皇帝的恩惠推廣和普及給諸侯王及諸侯王的後世子嗣;當諸侯王去世後,其封地由世子及其他所有兄弟共同分享,繼承,目的是把實力雄厚的諸侯國拆分成若干個脆弱的小諸侯國,消減原諸侯王的實力,使之失去與中央政權抗衡的力量,便於中央集權。


西漢諸候王們不是二百五,明知此舉是割自己的肉,表面上還要心悅誠服地執行,這是為什麼呢?

1.推恩令作為一種制度,有自身的強大生命力或者說欺騙性。

明講是為諸候王的千秋萬代造福,實際上是為分化、瓦解原尾大不掉的各個王國的。

由於改變了封地由世子一個人承襲,而使其它與世子比肩的兄弟都有了福澤,所以,支持者眾;如果諸侯王起鬨,跟隨的只有世子一人!正是推恩令使各王國內部能產生長期的不穩定因素,才彰顯了其存在意義!




2.諸侯王的實力到武帝時已經得到了嚴重削弱.

在景帝時,較有勢力的幾個諸侯王起鬨弄了個“七國之亂”,景帝起用開國元勳周勃的兒子的周亞夫進行了武力鎮壓。


足智多謀的周亞夫帶領軍隊縱橫沙場後,帶頭鬧事的諸侯國被各個擊破;這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又在短時期內各路諸侯無法恢復元氣,只好忍辱負重,聽任武帝發號施令。

3.其實在景帝時,聽從賈誼的意見,中央就出臺了推恩令(叫法有差異),儘管由於諸侯的阻撓,沒有推行下去,但中央對任何一個諸侯王就一直維持打壓與遏制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限制了諸侯王的膨脹和發展;到了文武雙全的漢武帝時期,又加強了對諸侯的鉗制,後來武帝甚至號令各王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客觀上規範了他們的人身自由,他們根本沒機會串連起來對抗朝廷了!



4.漢武帝雄才大略,自有帝王的魄力,各諸侯王對其崇敬膜拜,根本沒動對抗中央的心思。


希望星晨58298869


漢武帝的“推恩令”是個“陽謀”,把諸侯們拿捏得死死的!

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削藩政令的優點,在原來的諸侯繼承製中,存在著一個非常大的漏洞,所有的權利將由嫡長子繼承,其餘世子一定點的權利都碰不著。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諸侯實力代代發展且代代相傳,呈現出一個非常穩定的發展趨勢,本來的一個小諸侯都有可能具有很強的實力。

“推恩令”就針對諸侯繼承體系來了個“大招”,該制度規定,諸侯繼承製將把庶子納入繼承者的範圍之內,諸侯領地要合適的分配給每一位兒子,由他們帶領自己的民眾繼續發展。

“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製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漢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

當然,這個政策不是漢武帝首創的,早在他爺爺漢文帝當政期間,就搞過類似的,只不過規模和力度都比不上漢武帝。

“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治安策》

這種政策在根本上解決了某個諸侯一家獨大的問題,各個諸侯的地盤也會越傳越小,到了最後已經對中央構不成威脅了,也算變相的達到削藩目的。

“齊國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餘焉”——《史記》

話雖然這樣說,但是諸侯們也不是傻子,那麼為什麼沒人反對這個政策呢?

首先,推恩令在名義上並沒有削弱諸侯的力量。

無論哪個時期,進行一些大的改革都需要正當名義,而且改革者還需要考慮改革過程中的種種變數。

在漢代時期,由於建國之初大封功臣,這些功臣在自己的封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以後,已經對中央權利產生了威脅。再加上一些皇子的分封,某個皇子有野心以後必然會出現叛逆之事,如果叛臣實力太強,中央的地位就會有很大危險。

所以自漢代以來的諸多君王都計劃著削藩,但是光明正大的去做這件事必然會受到諸侯的牴觸,嚴重的還會促使諸侯公然反叛,所以傳統的“暴力削藩”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

最著名的莫過於“七國之亂”了,差點顛覆了漢景帝劉啟的統治。

而推恩令在這方面就避開了諸侯最敏感的話題,朝廷並沒有採用強硬的態度逼迫諸侯減弱實力,最後的封地還是歸諸侯的家族所有,所以諸侯們也找不到反抗的理由。

其次,得益的庶子們普遍支持。

從長遠的眼光來看,這項政令從根本上侵害了嫡系繼承人的利益,但是對於那些庶子來說,他們可全部都是受益者。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受益者都會盡力去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在當時的婚育情況下,只要諸侯沒有生育問題,最少也會有三四個兒子,多的甚至能達到十多個。

最牛的中山靖王,也就是他們家祖上,據說有120多個兒子,這也太能生了!

除去一個嫡系繼承人以外,其他人聯合起來力量也是很大的。就算當時的諸侯有人想反對這項政令,但是私底下有一幫兒子求情阻撓,身為一個父親,他自然本能的要滿足大多數孩子的要求。

如果一意孤行,那麼不需要等到漢武帝出手,底下這些兒子們肯定都先不幹了!當初淮南王造反,還沒開始動手就被自己兒子給告發了。

所以在情感方面,推恩令基本“籠絡”了諸侯家族的大部分力量,這也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漢武帝的實力足夠。“推恩令”的背後,是西漢中央政府強大的軍力壓制。“七國之亂”後,諸侯國的實力大損,已經不能和朝廷相抗衡,只能選擇接受。不服可以,打到你服!

綜上所述,“推恩令”是充滿智慧的,它不僅僅出於政治考慮,更有豐富的人情考量,讓眾多精明的諸侯都無話可說。而且依仗著強大的實力壓制,諸侯們即使不服,也無可奈何1

正因為它兼備了所有客觀因素,諸侯們才心甘情願的被“宰”。


白話歷史君


推恩令,顧名思義,就是把恩惠推及到更多人的敕令,當然,這個“更多人”指的是諸侯王的子嗣。即諸侯王去世後,一改此前由世子繼承王位的方式,而是由世子及其他所有兄弟共同繼承,當然這其中世子佔據大頭吃肉,繼承王位,然後分出一部分地盤給其他人封侯,這些人喝湯。按照漢制,王國與郡平級,較為獨立,勢力很大,但侯國僅有一縣之地,歸郡管轄。如此以來,王國勢力縮小,中央直轄土地擴大,經過數代之功,勢力龐大的諸侯王就被拆分成若干小諸侯國,實力大減,再無法對中央造成威脅。

這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採取的一種有效措施,換句話說,這是光明正大的陽謀,讓你明知道面前是坑還要往裡跳。

那麼,為什麼諸侯王們不反抗呢?

從背景看,劉邦誅滅異姓王后,又大肆分封劉氏諸王,郡國並存,以維護大漢統治。但他沒想到的是,劉氏諸王強大以後,也起了不臣之心,於是從漢文帝起,大漢皇帝開始限制諸侯王勢力。漢文帝採用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漢景帝採用晁錯削藩的建議,因過於激進,導致七國之路,雖最終平定了叛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諸侯王勢力,但仍未曾解決根本問題。

直到漢武帝時,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於是採用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光明正大的削弱諸侯王。因為才被劉徹老爹收拾過一輪,諸侯王們不敢反抗推恩令得以推行下去。

從實施來看,推恩令的實行是惠及了更多皇室後裔。大家都是高祖後裔,不能你當一方王侯而我只是個庶民,太不公平。推恩令給了世子外的所有子嗣一個成為人上人的機會,焉能不受歡迎。受損的只是世子,但不是自己的東西,其餘人也不心疼。諸侯王無法反對,否則無法對其他的子嗣交代,畢竟是皇帝的命令;世子也無法反對,不然的話王國會迅速分裂,大頭都被你拿了,還不給兄弟們一條出路?於是推恩令迅速在諸侯王國推行。

從結果來看,推恩令的實施使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奠定了大漢的盛世基礎。第一代諸侯王沒有叛亂,接受推恩令,第二代諸侯王就不會鋌而走險是上施德惠,因為實力已經降低了很多;第三代、第四代……,諸侯王再也無力和中央對抗,王國封地過大問題徹底解決,分裂隱患不復存在。

所以說,推恩令對大漢盛世起到催化作用。


三國逐夢


漢武帝劉徹是我國古代著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強力改革,對外打擊來犯之敵,開疆拓土,對內統一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頒佈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政策法規,其中有一條政令,不僅解決了困擾漢室多年的煩擾,並且把統一的中央領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條政令叫“推恩令”。漢高祖劉邦建立政權後,在國內分封了九個同族的諸侯王,他們各有自已的封地,實行獨立管理,在封地內他們可以任免官員,自主稅收,自行養兵,儼然己是獨立王國。

後期,他們的勢力逐漸越來越大,嚴重危害了中央的集權統治,之前漢景帝因為“削藩”,引起了“七國之亂”。雖然最終叛亂被周亞夫率軍平息,但給漢室江山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漢武帝繼位之後,吸取教訓,聽取大臣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在這之前,按照祖訓,諸侯王執行世襲制,只能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餘的兒子根本得不到任何權益,所有的家產都是嫡長子的。

“推恩令”一改前制,把分封之地共同分給每一位兒子,人人有份。這樣一來,嫡長子自然不樂意,但大受其餘兒子的歡迎,他們終於能揚眉吐氣,平起平坐了。而老諸候王們也無可奈何,因為你家的封地大小沒變,只不過是分給各個兒子罷了,這樣,一來沒有反對的理由,二來也會引走其餘兒子的不滿,權衡利弊,只能老老實實的接受。

中山靖王劉勝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分完家之後兒子們都成了“鄉長”。

而漢武帝利用這一極高明的手段,兵不血刃的將各諸侯國弄得四分五裂,越分越小。後來時機成熟時,直接把一百多個小諸候國廢掉。慢慢的把權力重新集中,迴歸中央統治。剩下的那些大一點的諸候國,都已經沒有實力與中央抗衡,況且事不關己,也不能多管閒事,但求自保吧。

就這樣,漢武帝用一條政令,解決了嚴重威脅自己的巨大隱患。





歷史微點


漢武帝時期,為了削弱漢室同姓諸候王的實力,化解掉他們可能對朝廷安危和國家穩定,構成新的威脅的能力,所以便以“推恩令”的方式去進行“推恩”!那麼,為什麼那些西漢諸候王們明知朝廷此舉是為了削弱自己的實力,而又不得不"心甘情願”的接受呢?淺見原因有三:


①“推恩令”的實施時機有利於朝廷,不利於諸王!在漢景帝時平定了“七國之亂”後,朝廷便對各個諸候王的勢力,進行了打壓與遏制。其實己經令各王的實力大不如前了!

各王己經基本上喪失了可以挑戰朝廷的能力。而且在漢武帝時期,又更進一步加強了對各王在各方面的控制力。使各王倍受約束,連行動自由都沒有了,何論串連起來對抗朝廷的“推恩令”!

②推恩令的內容令諸候王無從反對!它主要是將各個王國以前只能由諸候王長子承繼王位,統治整個王國的制度,改為除了長子繼承王國權力外,還將王國劃分成各個部份,“推恩”給諸候王的其他兒子們,去建立候國。

而這雖然不利於王長子,但卻有利於原本無繼承權的王次子們,從而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假如諸候王們因此而反對朝廷。登時就有可能會禍起蕭牆!推恩令使王國內部因此而產生了不穩定因素,使各王更無法集中王國之力對抗朝廷!重壓之下,他們只能選擇接受!


③漢武帝是一位較為強勢的君主。而且是百年罕有的雄主。各個諸候王對其敬畏有加,故對其所制定的政策,也不敢更無法不去接受!



總結:還是因為西漢朝廷與諸候王之間在實力對比上,產生了有利於朝廷的變化。所以才能迫使各個諸候國,接受了“推恩令”!


北疆同心侃歷史


首先說下推恩令,據《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載:“主父偃說上(上,指漢武帝)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由於“推恩令”的施行,使得齊國一分為七,趙一分為六,梁一分為五,淮南一分三,極大的削弱了各諸侯國的實力。所以說推恩令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削弱各諸侯國,達到鞏固皇權強化中央統治的目的。

然後,再說下推恩令實施的歷史背景。推恩令實施時,正處於漢武帝統治的元朔二年時期,大約是公元前127年,此時大一統帝國的國勢正盛,但是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和軍事實力;而外部環境是北有匈奴寇邊,南有兩越製造邊境事端;加上內部土地兼併嚴重,引發了社會動盪。於是漢武帝為了避免內部的分裂,加強中央集權以應對可能到來的危機,採用推恩令削弱諸侯國,進而在以後採取措施收回其封地。比如,在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藉故諸侯獻給皇帝的貢金成色和分量不足,奪爵106人,收回其封地,進一步強化了中央權力。

最後,為什麼漢武帝實施時各諸侯國為何不聯合反抗,是因為在文帝和景帝兩朝時,已經採取了措施對諸侯國進行了打擊。比如文帝時,賈誼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文帝並沒有完全採納。景帝時,就是採取晁錯的削藩政策,直接削藩進而引發了“吳楚七國之亂”,這次叛亂被平定後,使得中央的集權得到極大的加強,為武帝實施推恩令打下了基礎。但武帝時,諸侯王仍有較大的影響力,比如漢武帝的叔叔梁王劉武,出行時千乘方騎,完全和天子一樣威風;他還“招延四方豪傑,自山東遊士莫不至”;他自作弩弓數千萬,府庫金銀“且有鉅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有的諸侯王在地方上為非作歹,橫行霸道。例如武帝的異母弟弟江都王劉非,私造宮館,招四方豪傑,生活驕奢腐化。他的兒子劉建為了邯鄲梁蚡的女兒與劉非爭風吃醋,結果劉建霸佔了梁女,還派人殺了梁蚡。這些諸侯王的所作所為也促成了漢武帝實施推恩令的決心。

以上是個人淺見,希望能幫助你。


好嗨喲讀歷史


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是憑實力說話的。諸侯王們,是既沒有拒絕的理由,也沒有拒絕的實力!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推恩令屬於溫水煮青蛙似的軟刀子殺人。提恩令即各個諸侯王的子嗣,都有繼承王國土地的權利,使諸侯王子嗣都能有一定供養,符合老諸侯王的心意。只不過結果是各諸侯國越來越弱,到最後根本無法與中央政府相抗衡!

第二,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在漢景帝(漢武帝的老爸)時曾經爆發過諸侯王的叛亂———史稱七國之亂。經過漢景帝的艱苦努力,終於平息了叛亂。各諸侯國的實力也受到了極大削弱,到了漢武帝時也沒緩過勁來。所以諸侯國們想反抗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第三,中央政府本身實力很強 。諸侯王們心懷畏懼,諸侯王們從氣勢上看,已經完全被漢武帝壓制了。





神都布衣話歷史


漢武帝所推行的“推恩令”,西漢的諸侯王為何無法拒絕?

這有幾方面的原因,筆者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當時的政局是否穩定,經濟是否發展,皇帝是否清明,三者都有的話,帝國是很難被動搖的。

另外,還有幾點原因導致此時的諸侯王無法反抗。

漢景帝的“削藩策”及“七王之亂”

西漢剛建立的時候,分封諸侯和功臣,雖然漢高祖在大權在握後就有些後悔,陸續把功臣們殺的殺,褫奪封號的褫奪封號,但是劉姓宗室分封的諸侯國卻沒有變動,又過了兩朝漸成尾大不掉之勢。

漢景帝有感於此,時常憂慮。

御史大夫晁錯感知上意,獻上了《削藩策》。

但是這個《削藩策》採取的削藩手段比較簡單粗暴。

主要是找藉口,諸侯們但凡有一點小錯就被抓住,比如喪期淫亂等,諸侯們憤憤不平,很快就導致了“七王之亂”。

這七個諸侯王打出了“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

而獻上《削藩策》的晁錯就此成了替罪羔羊,被漢景帝下令殺了。

漢景帝在一眾大臣、將領和支持他的諸侯王幫助下,廢了把力氣終於平定了“七王之亂”。

藉著這個秋後算賬的機會,把所有與“七王之亂”有牽連的諸侯和大臣全都一網打盡,廢掉了六個諸侯國,僅保留下了七王中的楚國,另立了新王。

其他並沒有參與其中的諸侯也實力大損。

漢景帝收回了諸侯國任免官吏和徵收賦稅的權力,並且把諸侯國中的一些郡縣收回,等等一系列的政策下來,諸侯國自此後再也不是獨立的王國。

漢景帝殺掉了軍事貴族為漢武帝掌握軍權鋪平大路。

“七王之亂”中立了大功的周亞夫卻在之後被漢景帝下了大獄,最後在獄中絕食而死。

他留下的“細柳營”也被收編。筆者認為這樣一員大將在一個明君的麾下,因為讒言而死的可能比較低,更大的可能還是因為忌憚,史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

一個軍隊只知道有將軍卻不知道跪皇帝,可知這個將領也活不太長久。

漢武帝繼位以後,提拔了一系列親信將領統軍,從衛青、霍去病到王恢、李廣利牢牢地掌控了軍隊大權。

這些將領多是新貴,與朝中其他老將宿臣沒有多少關係。

其中很多是外戚出身。

也是後來“推恩令”施行後諸侯不敢妄動的一個原因。

《推恩令》是極具政治智慧的一項政策。

一經推行,首先就分化瓦解了諸侯王后院和子嗣之間的利益聯繫,自古以來,枕頭風都不容小覷,對子嗣的愛護也是人之常情。

總而言之,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鼎盛,經濟繁榮,軍力強盛,各個諸侯國卻已經是日薄西山,除了聽從詔令外,已經沒有其他路可以走了。


閒話說歷史


各位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阿文!本文原創。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轉載。歡迎關注。

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難。因為很多開國皇帝都是“泥腿子”出身,手底下都有一幫狐朋狗友、叔伯兄弟幫助他成就大業。要想別人為他賣命,就得開出優越的條件,無非就是賞錢、賞女人、賞地盤,錢和女人好說,地盤麻煩。所以開國皇帝就會擯棄郡縣制度,拿出分封制度來犒勞手底下的兄弟們,在建國之後他們都是封王拜相。開國皇帝在世的時候還能震得住他們,但是隻要一死,後面的守成皇帝就有難題了,雖然不像開國皇帝那樣四處征戰,但是要想把祖宗打下來的江山坐穩那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為什麼呢?因為除了外在勢力的虎視眈眈,還得防範皇帝的各個叔伯兄弟們勢力的坐大,攘外必先安內,所以打擊各個封國叔伯兄弟成了很多皇帝們的首要任務。

歷朝歷代的皇帝們都不乏有打擊諸侯國的例子,如:明朝漢文帝的削藩,最後的結果就是身死,朱棣上位。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大殺異性王,包括漢文帝時期的削藩,只不過文帝削藩還是毛毛細雨,漢景帝採用了御史大夫晁錯的雷霆手段,他的削藩可謂狂風暴雨,因為劉濞的封國內大量鑄錢、煮鹽,並招納工商和“任俠奸人”,以擴張割據勢力,準備謀權篡位,所以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景帝啟用了大將周亞夫、梁王劉武,以霹靂手段鎮壓了叛亂。所以到了漢武帝時期除了打擊匈奴,首要任務還是削藩。當然漢武帝採取的是和他爺爺父親不同的方法,他採用的是主父偃建議的懷柔政策推恩令,最後削藩成功。那麼為什麼諸侯國吃軟不吃硬,漢景帝的削藩令爆發了七國之亂,而漢武帝的推恩令諸侯王卻乖巧的如病貓,阿文認為有以下三點。

一:心有餘而力不足

漢景帝期間平定了七國之亂,各個諸侯王已經死的死、傷的傷、活著的諸侯王也成不了氣候,不敢造次。例如劉濞的吳國、劉遂的趙國、經歷了七國之亂已經被廢除。劉戊的楚國繼承者是楚文王劉禮,沒有什麼出息。劉闢光的濟南國被納為郡,併入中央。膠西王劉昂兵敗被殺,漢景帝之子劉端繼承,劉端為人殘暴兇狠,又患陽痿病,一接觸女人,就病榻數月,而且也沒有後人,最後膠西併入中央,成為膠西郡。劉雄渠的膠東國被後來的漢武帝劉徹繼承,劉徹之後的劉寄更沒有膽子造反。劉賢的菑川國最後被分為多個諸侯國,已無戰鬥力。漢朝的諸侯國非常多,但是除了七國有一戰之力,其他諸侯國都比較小或者比較弱,不值一提(他爹漢景帝已經幫他擺平不少了)。所以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沒有諸侯國可以和中央扳手腕了,所以漢廷能不打仗儘量不打仗,採用懷柔政策。

二:心懷鬼胎各自為政

分而治之,是推恩令的精髓,也是除嫡長子之外諸侯王其他兒子們的福音。何為推恩令,就是要求諸侯王死後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各個兒子。本來遵循的是嫡長子制度,老子死了,地盤全都是嫡長子的。推恩令一出來,次子、其他兒子全都有份,抱不了團,分封成多個諸侯國,讓他們N年以後各自為政。就像一個燒餅一樣,本來一個人能吃飽,現在要分給好多人吃,那就吃不飽了,吃不飽就不會有力氣和中央打架。所以這項政令的推出實行,不僅得到了諸侯王兒子們的支持,而且還徹底解決了諸侯國坐大的問題,大大的集中了中央集權。

三:犯我漢朝者雖遠必誅

漢武帝時期,軍隊的實力以及打仗的人才已經達到一個頂峰,軍隊的數量就達到了60萬,而且還有大將衛青和霍去病等。衛青是山西人,皇后衛子夫的弟弟,也就是漢武帝劉徹的小舅子。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匈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霍去病也是山西人,他是衛青的外甥,善於騎射,曾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騎兵。用兵靈活,兩次參加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直接殺到祁連山,封為冠軍侯。所以匈奴那麼兇殘的主,都被衛青和霍去病打的屁股尿流,治的服服帖帖。更別說後來這些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小諸侯王,哪敢和中央對抗,所以削藩的時候沒有辦法拒絕,也不敢拒絕。

文景二帝一直用鎮壓的手段削藩,國家動盪、百姓流離,其方法並不高明。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方法總比困難多,一改之前強硬的手段採取溫柔的政策,以柔克剛,解決了從高祖皇帝劉邦就一直困擾的大問題,實現了中央高度的集權,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最可惜的是明朝的漢文帝朱允炆,沒有從漢武帝身上學習到這種懷柔政策,如果採用漢武帝的推恩令,沒準就不會發生靖難之亂。

我是阿文,是一位歷史愛好者,並不是歷史大咖,碼字不易。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多關注,一起探討歷史的奧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