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國名藥地理】 烏雞


【大中國名藥地理】 烏雞


烏雞是江西省泰和縣特產,原產於泰和縣武山北省因具有叢冠、纓頭、綠耳、鬍鬚、絲毛、毛腳、五爪、烏皮、烏肉、烏骨“十大”特徵而聞名世界。


【大中國名藥地理】 烏雞


泰和烏雞其飼養歷史有2000多年之久,相傳泰和烏雞是白鳳仙子的化身,當年仙人呂洞賓等“八仙”雲遊至泰和武山,恰逢重陽佳節,處處丹桂飄香、金菊怒放,一派祥和景象,便乘興登臨武山,飲酒論道,賞景賦詩。武山的風景使“八仙”深深陶醉,“八仙”便相約500年後的重陽節再遊武山。

殊不知500年後呂洞賓等“八仙”故地重遊,但見武山一帶瘟疫流行,民不聊生,頹廢不堪。呂洞賓遂與諸仙商定,擇武山武疊峰北巖開壇煉丹,以濟蒼生。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修煉,丹藥終於煉成,但就在出爐之際,武山方圓四周忽然天昏地暗,妖風大作,仙丹危在旦夕。“八仙”一面合力與妖魔鬥法,一面急向王母娘娘求援。王母娘娘速派身邊白鳳仙子攜帶瑤池瓊漿玉液置於煉丹爐中,“八仙”頓時功力大增,將妖魔降除。但不幸的是,白鳳仙子卻被妖風捲人煉丹池,忍受烈焰鍛鍊,皮肉、內臟、骨頭俱被燒得焦黑。丹藥出爐後,仙女卻化成白鳳烏雞。


烏雞一直是國人心中的名貴食療珍禽,其藥用和食療作用,都是普通雞所不能相比的。因為它的皮膚、肌肉、骨頭和大部分內臟也都是烏黑的,所以又被稱為“黑了心的寶貝”。

烏雞全身均可入藥,骨、肉及內臟均有藥用價值,可以配成多種成藥和方劑。在唐朝,烏雞被當作丹藥的主要成分來治療所有婦科疾病。以泰和烏雞為原料生產的“烏雞白鳳丸”聞名遐邇,自創立方劑以來一直使用至今。

李時珍在(本草鋼目》中記述:“泰和烏雞甘平無毒,益助陽氣,滋陰補腎,治心絞痛,和酒五合服之。”其實,烏雞不只是婦女的妙藥,男性一樣可以食用, 比如體虛無力、大病初癒的時候就可以進補烏雞湯,可以起到很好的滋補效果。


【大中國名藥地理】 烏雞

此文章選自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大中國名藥地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