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邊緣:過去、現實與未來

不知過去,何以知未來?


1

今天聊個複雜的,所以文末有個彩蛋,讓你愉快下。

先從一本書聊起,不過這本,不是老南寫的。

這本書2013年出版,叫《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

危機邊緣:過去、現實與未來

如果你不喜歡看書,推薦去B站,搜下這個系列視頻——《溫鐵軍:新中國十次危機概述》,是溫鐵軍2017年,在香港大學的一個系列講座。

危機邊緣:過去、現實與未來

目前貌似B站相對較全,海外某大視頻網站最全。

作者是中國著名三農專家,溫鐵軍先生。是老南非常敬佩的一位本土經濟學家,專業,而且深深熱愛著這片土地。他也參與了這十來年,國內大量農村政策的調研和制定。

但老先生也非常低調,很多人都沒聽說過他。但功底,比那些到處站臺走穴的網紅經濟磚家,深厚太多。

為什麼今天要聊這個?

大家都知道,老南特喜歡研究,理財中的各種坑,畢竟失敗是成功之母。而各種坑中,埋人最深,範圍最廣的,毫無疑問,就是經濟危機。

不信,看看最近全球股市、債市、石油,這才剛開始。

他的書和講座,是研究建國以來,到2008年,60年中,8次經濟危機的扛鼎之作。

危機邊緣:過去、現實與未來

也許很多人會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那些事,我們高中歷史都學過,和現在有什麼關係?

如果你這麼想,看完這本書,會徹底顛覆,你對過去那段歷史的認知;也會徹底顛覆,你的經濟學框架。

更能理解,在當前的危機中,下一步,會怎麼走。


2

國內的主流經濟學,還是西方體系為主。但西方這些,在國內,包括其他部分國家,有很多問題,無法解釋。

如強調“市場萬能論”,“經濟自由化”,但拉美,尤其資源稟賦優越的阿根廷,巴西,為何並未持續發展起來?

本質還是在民族資本發展過程中,沒有去依附,積累足夠的資本,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最終僅成為發達國家,產能過剩的傾瀉地。

而中國,作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注意,這點非常重要,隔壁日本、韓國、歐洲部分國家,可不是獨立主權國家,還有美國駐軍的,政治、經濟是會收到他國影響的),之所以能在過去幾十年,建立完備的工業體系,正是因為堅持獨立自主,和蘇聯美國分分合合,走出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當然,也付出了代價,也就是每次危機。

所以,不能迷信西方“自由主義”學說,不一定要按照西方的意識形態,來認識一個國家體制的優劣,而要總結客觀的規律,形成自己的思考。

而這些研究,一定要從“國初”研究開始。

如研究美國,不得不從美國南北戰爭,和美國憲法開始。而研究中國,一定要從建國後的歷次危機,如何產生,如何度過開始。

而中美的制度差異,正是在國初基礎上,後期派生的,是一定的資源稟賦條件下,要素結構變化的結果,並形成長期制度的路徑依賴。

危機邊緣:過去、現實與未來

這點非常重要,所以很多西方的制度、經驗,如果全面照搬,死搬硬套,往往死路一條,因為壓根沒這些基因。


3

所以,建國後,每次危機,都是一次資本積累後的危機,有的源於內部的資本積累(如1968-1970年“三線建設”),有的源於外部資本積累(50年代和蘇聯,70年代和美國)

危機邊緣:過去、現實與未來

那為什麼會有危機?因為國家要發展。

什麼是發展?就是把資源資本化,並獲得資本增利的過程。

如何資本增利?工業化是必然途徑,但需要極其密集的資本。

密集的資本如何獲得?歐洲,通過殖民地,完成了初始資本積累;新興國家,主要來自殖民宗主國的產業轉移,和後期70年代,西方經濟危機後的產業轉移。

所以,西方的發展,制度是後期派生的,核心還是完成了初期資本積累。

危機邊緣:過去、現實與未來

資本密集的過程,會產生什麼問題?大量的環境汙染,以及週期性的生產過剩。

什麼是生產過剩?工業化不斷加強,導致生產總量,大大超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最終產生經濟危機。所以,上世紀引發二戰的30年代經濟危機,我們就看到奶農倒掉滯銷的牛奶。

而今天中國面臨的問題,正是產能及資本雙重過剩。

那歷次危機過程中,重要的緩釋手段有哪些?幾乎都離不開農村。

如建國初期,通過土改,提高農民積極性,通過擴大再生產,降低物價和財政赤字。如70年代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農村生產力,償還鉅額外債,解決外債危機。等等等等。


4

所以,為什麼要搞一帶一路?輸出過剩產能。

為什麼要自主製造?完成產業升級,脫虛返實。

為什麼要鄉村振興戰略,綠水青山?要用農村大量沒定價、或資產價值未顯化的資產,吸收過剩的資本。

所以,如果是有心人,這幾年真要好好關注農村,會出現大量改革的機會。


今日彩蛋

市場情緒化到極端了,美聯儲也無上限印鈔,就差親自下場買股票了。這和2015年,A股救市後,迎來一波反彈,然後繼續陰跌,跌個新低,會很像。

所以,老南預測,美股會和A股,將同步反彈數日,然後繼續陰跌。畢竟,一季報出來,大家業績都會很難看。

所以, 在自己能力範圍內 ,看著辦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