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擁有這四種思維,你將每天充滿能量

常遇到同事和朋友會經常和我討論工作的方法和工作的意義。


有的人說工作是一種修行、提升自己的過程,有人則說工作就是為了賺錢養家餬口。大多數人,在職場初期的三五年時間,並不能明白工作的真正意義,也不能用正確的心態和有效的方法來面對複雜的工作,因而錯過了最佳的發展機會。


在工作中,員工常見的狀態就是被動等待,等待領導安排工作,等待領導提拔,甚至上班就是為了等待下班。這種思維下的工作簡直就是受罪,毫無一點樂趣。


然而,等待是等待永遠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這裡我分享四個主動性的四個工作思維,一旦掌握,工作會變成一個非常有樂趣的事,每天面對工作將充滿能量。


一、自我增值思維


大部分人心中對工作的理解就是用自己的勞動價值換取合理工資收入。


首先,這是一種單向付出的想法,即為僱主、企業付出勞動,一旦收入回報不合理,就會產生怨氣。其次,這也是一種單純回報的想法,僅僅是為了收入回報,所以,就會出現了給多少錢、幹多少活的想法。


其實,大家付出勞動的同時也付出了更寶貴的時間,收穫工資回報的同時也收穫了工作經驗和能力提升。


如果把工作五年分為一個階段。25-30職場初級階段,30-35職場中級階段,35-40職場高級階段,40-45職場分化階段。


前15年是非常重要的階段,主要是逐步提升自己的階段,積累個人價值,以便尋求機會翻倍變現,到了40-45歲就出現分化階段,一部分擔任高管、積累的能力翻倍變現,一部分則能力超群、資源積累深厚去創業。


所以,我認為前15年的工作收入固然重要,但是遠遠沒有自身增值重要,只有自己最大化積累、增值,才能在下一階段翻倍變現。


同時,除了你付出勞動的價值,這每個5年消耗的時間價值,是不能簡單用你的收入來衡量的。如果沒有做到個人能力提升、自我增值的目標,這個收入不管多少都是少的可憐。


因此,工作更應該是一種主動性思維,自我增值思維。


面對每天的工作,我們都要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我的工作做到最好了嗎?第二、今天我增值了嗎?


把工作儘自己當下的最大能力做到最好,從中學到經驗、技能,從而給自己不斷增值,這就是工作中最核心的增值性思維。這樣,我們遇到的每個工作問題,都會想想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鍛鍊了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學會了哪種技能。對於能給自己增值的重點工作項目,一定要盡全力去做到最好,你將很快會成為優秀的那個人。


在我看來無謂的抱怨工作的各種不順利、不公平、不如意,而自己一年一年的沒有任何變化,這就是工作陋習,抱怨改變不了什麼,只有積極想方法,才是優秀的習慣。抱怨不如擺脫,如果想擺脫,一定是自己有能力衝出現有的圈子。


即使你的工資總是原地踏步,但是你的能力不能原地踏步。只有你能力提升了,才能要求更好的工資,尋求更好的平臺。



我鼓勵大家有規劃性的跳槽,前提是在一個公司你的能力真的有飛躍的變化。你不足斤不足兩的能力只能讓你在各公司之間平移,並不能給你帶來階層的躍遷。



羅振宇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不及時按照自己所想的活,那你就總有一天會按自己所活的方式去想。”

你的思維,決定決定了你的結果。



二、時間盡用思維


有人常說,加班也不給加班費,為什麼要加班?當然,我不鼓勵加班,我提倡工作八小時內“時間盡用”,盡用的意思就是,用到極致,運用一切原則和方法高效利用。但是如果超出八小時,仍然有對你能力提升有幫助的工作,你是為了自我增值而去做,我覺得是應該花費時間去做的。


有人給好工作做了定義——“錢多、活少、離家近”。錢多不反對,離家近也不反對,活少這個想法有問題。從時間盡用思維來解釋,活少”就是對時間最大的浪費。你可能暫時錢多活少,長遠來看,你最後可能活多、錢少,因為你暫時的輕鬆,會錯過了最佳歷練、發展期,和你一樣時間,但是充分接觸更多工作的人,能力提升更快,很快會替代你。


說到底,是大家緊盯自己眼前的付出回報,而忽視了自己的時間的價值。


相比於職位、薪水,你每天付出的時間更值錢。金錢沒了可以在掙,可是時間過去了就再也不回來。


所以,首先大家要明白,時間是最最最寶貴的財富。我們的每天24小時的每一分鐘都要它更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你所要思考的不僅僅是老闆付給你多少薪水,你付出多少努力,而是你每天都要消耗這寶貴的時間,你應該多麼努力,讓自己這一天更有價值。


舉個例子:本來一個小時就能搞定的PPT,有的人偏偏磨蹭用一天做完,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其實,這樣不僅白白浪費了時間,而且你的朋友們用你的這些時間,已經高效的完成了幾件工作,潛移默化中已經比你增值了。


根據時間盡用原則,給大家幾個充分利用時間價值的工作方法:


1、選擇重點工作去做,並且單項工作用最少時間完成。

工作中總有做不完的事情,對於一些事務性的工作,要高效的用最短時間完成。對於能驅動目標達成的兩三項重要工作,一定要不遺餘力的重點攻克,並最大可能縮短完成時間。對於一些不重要的工作你完全可以忽略它。聚焦目標,所有工作圍繞目標達成去做,這也就是流行的OKR工作法。


2、時刻想著提升單次時間出售價值。所謂的工作,都可以看成是對一段時間的打包出售,單價越高、說明你和你的時間越有價值。你的單位時間出售價值越高,也意味著你具備某些不可替代的技能和思維。



3、提升你的時間的複利。比如我們認真做一項工作並取得成功,你把你的項目覆盤,並總結出可以複製的經驗和模式,其他團隊可以效仿,跟進推行。你所做這個工作項目所花費的時間就是有複利的,你可以你可以讓更多人節省摸索的時間,減少試錯帶來的損失。作家寫書所花的時間也是帶有複利的,花費一年的時間寫書,卻可以帶來永久的版權收益。


4、低價值工作外包。工作中總有一些重複性、事務性工作,這種工作可以外包給專業勞務服務公司、或者個體去做,這樣節約出來的時間處理更有價值的工作。


三、挑戰極限思維


挑戰極限思維有兩個層級的挑戰,第一就是對目標的極致挑戰。


一個團隊中長期發展不起來的人,大家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做事沒有挑戰極限的心態。完成目標就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為何要自找苦吃去挑戰極限超額完成?


因為,完成僅僅能證明你合格,超越目標才能證明你優秀,大幅度超越預期達成,就證明你是卓越。


對於個人來講,職業的發展期很短,合格的心態很難讓你快速突破的的職業瓶頸期,甚至你不足夠精彩的職業表現讓你錯過了最佳的成長爆發期。所以,“完成工作”“合格就好”是風險最大的一種心態!!!


對於公司來說,如果團隊中沒有挑戰極限的工作氛圍,很可能每年平穩發展,以至於錯過了市場份額最好的爭奪期,讓競爭對手快速發展打敗。喬布斯對於蘋果產品的極致挑戰,才造創造了超乎消費者想象的產品,迅速讓公司成為手機行業霸主。然而喬布斯後,蘋果失去了對產品極致體驗的挑戰,甚至消費者都能想象到下一代產品的變化。蘋果市場的霸主地位被具有挑戰極限思維的任正非帶領的華為公司所取代。


第二、對個人能力的極致挑戰。


一個人的能力的邊界是自己無法想象的,總是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成長速度就會慢下來。只有不斷挑戰能力極限,一次次超越自己,才能不斷拓展自己的能力邊界。


工作中,常常有人遇到不會的工作就放棄了,遇到困難的事就推給其他人。老闆交代的工作項目也是,做個八九不離十就可以了。這樣長此以往,會形成大家都會認為你是個沒有能力之人,久而久之,你對自己也不那麼自信了,因為你重來沒有挑戰一次超乎自己想象,以及能力範圍之外的工作。


只有走出舒適區,永遠不滿足於現有成果,挑戰自己能力極限,拓展能力邊界,你才會更快成為一個卓越的職場人。


四、專注優勢思維


一個人不可能是全能的,總有自己的不足的地方,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持之以恆的專注於自己的長處,你就會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


我們當下的時代,不缺全能型人才,但是缺乏極具專業精神的專業人才,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極致,你在一個團隊或者組織中就是不可或缺的人才。


現代社會越來越強調分工合作,分工與合作都是基於你的長處來進行組合。分開能把自己的領域內專業工作乾的漂亮,合起來也能同其他人才互補。


我們常常會見到在一個行業、一個領域深耕10年、20年的職場大牛,這些人都會不斷專注自己的優勢進行不斷的操練,這些人最終要麼成為職場中的精英,要麼自己創業實現人生價值、要麼會成為幫助更多人的知識傳播者、諮詢師。


有次比爾蓋茨和巴菲特聚會,蓋茨爸爸讓兩個人分別寫下對自己幫助最大的一個詞,兩人不約而同都寫下了“專注”這個詞。巴菲特曾說,如果你實在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那麼,列出你最想做的25件事,然後劃掉20個,專注的去做剩下的5件事吧。


工作中,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長處,更重要的是堅持操練,不斷專注在某一個領域不斷強大。頻繁換不同行業跳槽的人,就像爬山一樣,不斷換山頭,最後只能累的自己想放棄。


你的優勢,值得讓你一生去專注,因為,他可能就是你這一生吃飯的飯碗。做全面的全能型人才,這個時代可能有點吃力,並且還不那麼討好!!


以上四個工作中的思維,我非常堅信,並正在踐行,非常有用。讓你失敗的永遠是你失敗的心態和思維,讓你成功的也是成功的心態和思維。你的行動和能力,都是你的思維指導下的條件反射。


記住這四句話:

“工作就是自我增值的過程”

“我要把我的時間用到極致”

“我要不斷挑戰極限、做到最好”

“我有我的優勢,我要不斷專注我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