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适合初中生读吗?

苟且人生的诗和远方


在七年级学《孙权劝学》时孩子们就了解到《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人生的中学时期,曾被人喻为多事的季节,心理学上谓之 “心理断乳期”,其年龄范围大体为13至18岁,属于少年期和青年早期,俗称为青春期。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生活和社会体验开始占主导地位;,他们渴望自己能被他人像成人一样对待;自我形象在波动摇晃;心理社会思潮常常像“巨浪”般涌现;

中学生时代的青少年普遍处于叛逆期,内心渴求着世界的承认和尊重。阅读《资治通鉴》可以赋予青少年一种巨大的价值感,青少年可以通过对古代政治得失的考量来转移自身价值带来的焦虑。

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很多人会说书肯定是好书,可是是古文呀,看不懂呀,不急,作为中学生可以抱着一个是为了基本了解历史,了解基本脉络的心态去看,不咬文嚼字,《资治通鉴》是一部政治史,历述了中华文明各个朝代的政治得失,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一一娓娓道来。

它充满了文学色彩与哲思光芒,包含了无数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历代往事,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让更多的家长感慨,给孩子读史,一定要读《资治通鉴》。

你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乘长风破万里浪,此间乐,不思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显然,国王也不能不讲信用,否则国家都会因此而灭亡。

这些句子是不是经学见到,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唐代元和时期“李愬雪夜袭蔡州”,都曾经入选中学课文

曾国藩说:《资治通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权威、最重要的编年史。

 

 





卿语芳言


《资治通鑑》适合 初中生 读吗?

这个问题要先理清三要素,“读什么”、“读者是谁”、“怎么读”。

一、“读什么”即阅读对象是什么?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领衔主修,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另有其他文史团队不论,历时18年而成。全书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记1362年政治、军事、外交史事。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通俗来讲,就是编年体通史——按照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把这16朝的所有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罗列出来。

因此,阅读此书时,读者需要极为强大的记忆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才能整理清晰一些个历史线索。例如,读者想要知道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事,那么需要你翻开《通鉴·秦纪》,因为不知具体时间只能从头翻到尾,到最后有如下发现

“昭襄王十七年(辛未,公元前二三零年)

  内史胜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颖川郡。

  华阳太后薨。

  赵大饥。

  卫元君薨,子角立”

接着,在卷末又发现了以下文字:

昭襄王十八年(壬申,公元前二二九年)

  王翦将上地兵下井陉,端和将河内兵共伐赵。赵李牧、司马尚御之。秦人多与赵王嬖臣郭开金,使毁牧及尚,言其欲反。赵王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之。李牧不受命,赵人捕而杀之;废司马尚。

  昭襄王十九年(癸酉,公元前二二八年)

  王翦击赵军,大破之,杀赵葱,颜聚亡,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如邯郸,故与母家有仇怨者皆杀之。还,从太原、上郡归。

  ……

  王翦屯中山以临燕。赵公子嘉帅其宗族百人奔代,自立为代王,赵之亡,大夫稍稍归之,与燕合兵,军上谷。

  ……

  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惽然,恐不能须也。”顷之,将军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太子曰:“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乃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太子不听。

  太子闻卫人荆轲之贤,卑辞厚礼而请见之。谓轲曰:“今秦已虏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则祸必至于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何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唯荆卿留意焉!”荆轲许之。于是舍荆卿于上舍,太子日造门下,所以奉养荆轲,无所不至。及王翦灭赵,太子闻之惧,欲遣荆轲行。荆轲曰:“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荆轲乃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计将安出?”荆卿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遂自刎。太子闻之,奔往伏哭,然已无奈何,遂以函盛其首。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轲,以燕勇士秦舞阳为之副,使入秦。

读书到此,方醒悟,原来才读了二年之事,而且才灭了两国。但是哪年灭哪国来着?仔细来思,已经忘了。为了搞清秦灭六国的史实,便硬着头皮继续开读、翻开《秦纪二》,发现大标题变为“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公元前二二七年)……

始皇帝下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二二六年)……始皇帝下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前二二五年)……

由于标题较为醒目且文字较少,此时方觉阅读之顺畅、然而回首再想,秦先灭谁?哪年开始的?——再翻书整理一遍。如此之后,对灭六国之事似有所得,但是一看时间,已经过去半天。

这就是《资治通鉴》的优劣特点,虽然因叙事有先后而使读者更能深刻理解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但是由于历史事件经常因时间相隔甚久而分散不同卷中、页次,若无甚厚阅读和史学功底,实在没有可能真正熟记历史事件的始终,往往给读者造成混乱和之所以的局面。

二、“读者是谁”即阅读主体

如题所问,读者是为初中学生。就目前而论,绝大多数初中生的文言文功底几乎省略于无。而《通鉴》主修及协修俱为当时及后世文学大家,曾以辞藻、文笔称颂的人物自然写的都是很优美的文言文。在古代,自小便终日受文言文熏陶下的文人在17、18岁时,阅读此书自然不成问题。放在当前,重点本科的专历史学的大学生阅读此书也十分吃力。

虽然台湾学者柏杨曾有白话文版《通鉴》出版,方便了读者阅读。但是如笔者上言的《通鉴》叙事方法的问题,还是没有史学功底的初中生难以克服的阅读障碍。

三、“怎么读”即阅读方法和目的

由于读书目的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自然会有差别。如果读《通鉴》仅是出于了解历史事件而非特定的考证时,所采用的方法自然就是漫无目的的泛读,即翻到哪看到哪。这样的阅读方法对于历史专业领域的读者来说,确实可以补充弥补以往学识构成的不足。但是对于中国历史知识框架还未构建的一般初中生来说,这种阅读方法并不能提供出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会是一种极大的痛苦和折磨。

因此,编年体通史的《资治通鉴》,无论是文言文版,还是白话文版,都十分不适合历史框架尚未完全搭建起来的初中生。如果是出于爱好、完善历史知识框架的目的,初中学生可以选择《通鉴纪事本末》阅读,此书基于《资治通鉴》修订,把《通鉴》中的历史事件综合到一起,再按编年体方式编排,对于初中生而言最为适合不过。


敕勒川上牧梦者


资治通鉴适合所有人读,因为小说类历史资料类作品在中国没有分级制度,只要它已经出版成书了,那说明他适合所有人读。

但是问题来了,读你是可以读,但是你可能读不懂。

史料类作品比较晦涩难懂。没有高深的学问和知识,你读这些作品基本上读了也白读。只能说你看过一遍而已,属于好读书而不求甚解。

其实你去读资治通鉴,不如去把鲁迅的所有作品读一遍,因为鲁迅的作品是用白话文写的,只要你认识字你都能读懂,也都能理解作品想表达的意思。

最重要的是鲁迅先生用普通的白话文大白话告诉了所有的中国学历不高的人,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是什么样子的,中国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简单明了,一刀见血。

资治通鉴我认为是帝王学说,普通人读与不读意义不是很大。


回收旧电脑坏电脑


在讨论是否适合初中生阅读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资治通鉴》这本书。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从周朝到五代后周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因为这本书内容很多,有一定的文言阅读难度,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很难读完。

从长远来说,读这本书收获很大。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就拿现在全国卷高考的文言文考察趋势是人物传记,尤其是历史上正能量的人物传记,大多数是从二十四史中出的。因此《资治通鉴》是出题可能性很大的一个材料来源。

综上所述,如果文言功底较好,非常建议读文言原版。如果文言功底差一些,可以从白话版入手,循序渐进,读一下原版。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温故堂


资治通鉴也有青少年版本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

如果是原版的资治通鉴,说实话,文言文版本孩子挺难读懂的,反而事倍功半,让孩子厌倦读史书。

当然青少年读史书,还是看家长想达到什么目的了。


如果是读史书增长见识,应付作文,个人建议,可以考虑读《史记》

因为《史记》的文学性非常强,而且故事化很适合孩子阅读,同时史记中有大量的成语和典故,这些都对孩子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就是司马迁本人,都是励志的典范,如果作文中有关于励志的论述,用司马迁的案例,可以说百试不爽。


如果未来想让孩子当Boss,让孩子学帝王之术,《资治通鉴》是更好的选择

司马光描述资治通鉴就是写个帝王看的,以古为鉴。

比如资治通鉴开篇就是三家分晋。几家算盘打得一个比一个精,最后智伯的脑袋被人当了尿壶。(里面几个交换眼神的描写,写的出神入化)


总结,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篇,其实很多成人都难以读完,让孩子读,略有些勉为其难,不如挑选其中考试中能用到的素材,可能功利性更强些吧。


小学名师资料


统治阶级治国方畧的书,初中生为时尚早,里面的纪年,官衔等相当复杂,不便记忆,初中生可读一些古典文学,外国名著,这样可以博古通今知外,打好写作的基础。


火娃141027896


读白话文版的可以,文言文版的恐怕很吃力,许多地方看不懂,建议读台湾著名学者柏杨编写的白话文版《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