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億港元!時隔31年的供應鏈“虛擬之王”利豐再度私有化


72.2億港元!時隔31年的供應鏈“虛擬之王”利豐再度私有化

72.2億港元!時隔31年的供應鏈“虛擬之王”利豐再度私有化


近日,一則重磅消息引爆了供應鏈圈。


3月20日,利豐於香港交易所閉市後宣佈,獲大股東馮氏家族及普洛斯(GLP)以每股1.25港元私有化,作價較當日收市價0.5元有1.5倍溢價,涉資現金72.23億港元。要約人表示,將不會上調私有化作價,該筆款項將由GLP集團透過外部債務融資或內部資源支付。私有化建議需在法院會議及股東特別大會上表決通過,完成私有化後,利豐將撤銷長達28年的上市地位。


72.2億港元!時隔31年的供應鏈“虛擬之王”利豐再度私有化

(圖源:利豐集團)


1973年,利豐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正式成為香港上市公司,招股時獲超額認購113倍。這驚人記錄一直保持了14年——創造了這樣驚人記錄的百年企業究竟為何要退出維持28年的上市地位?


01


“中間商”的黃金時代已過 利豐疲態盡顯


作為成立於1906年的中國第一家華資的對外貿易出口商,同時也是香港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出口貿易商之一,利豐集團經過百年曆練,奠定了其全球供應鏈帝國的地位。在消費品設計、開發、採購和物流等方面,利豐在全球40多個地區擁有逾230個辦事處,擁有約1萬7千名員工,該公司2019年營業收入為114億美元。

利豐專注於為全球各地的零售商和品牌商提供專業的供應鏈管理服務,以在數字化經濟發展背景下迅速響應不斷變化的消費和生產需求。


與富士康有所不同的是,利豐從來不做生產,沒有一間工廠和車間。憑藉獨特的“30/70”模式,利豐控制著全世界上萬家原料供應商以及代工廠,成就了享譽世界的供應鏈“虛擬之王”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利豐算是世界級服裝“代工皇帝”。


百年風雲中,利豐經歷過戰爭、內亂、變革、豪門恩怨、以及科技及市場新潮,最終成為華人企業中屈指可數的百年老字號,在此過程中,利豐的第一次私有化顯得頗為重要。


據物流信息互通共享報道,很多家族企業的起伏往往伴隨著內鬥紛爭和家族分裂的陰影,不少企業因家族內鬥處理不當而最終走向分崩瓦解,利豐也經歷過多次分裂——轉折點在第三代掌門馮國經和馮國綸兄弟。


當時,利豐股權結構已經相當分散,馮國經和馮國綸意識到,要提高管理及治理績效,提升競爭力,就必須有效精簡企業結構。1989年,馮國經、馮國綸兄弟引入私募基金,將公司私有化,股權集中後的兩兄弟如蛟龍入海,勢不可擋。1992年,利豐有限重組後於香港聯交所重新上市,之後開啟了一大串讓人眼花繚亂的國際化併購,在貿易商這一夕陽行業裡打造出了供應鏈的“日不落帝國”。


歷經百餘年的發展,利豐完成了從貿易中間商到整體供應鏈協調者的角色轉變,最終形成4大類核心業務:貿易、物流、分銷和零售,發展成全球最具規模的供應鏈管理企業之一。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利豐引以為傲的供應鏈解決方案業務在近年來遭遇滑鐵盧。在初次私有化的1989年到2020年的再度私有化,31年的時間足以改變世界和市場的走向——全球電商強勢崛起,科技的進步讓信息變得越來越透明,這些都對跨國品牌的全球供應鏈管理模式造成衝擊,也嚴重威脅到中間商的地位。

鏈接工廠與買家的網站不斷出現後,越來越多的客戶傾向於直接與供應商簽訂合約,零售商與品牌商跳過中間商、直接與工廠合作的難度也大幅降低,以利豐為代表的中間商因此被邊緣化。


此外,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歐美零售業的長時間萎靡、Zara和Hennes&Mauritz等時尚品牌的興起等對零售行業規則進行了大規模改寫。


自2011年開始,利豐的營收增長開始止步不前,淨利潤呈下滑趨勢。2017年2月,利豐被剔出港股藍籌股行列,彼時市值276億港元。在繼流失沃爾瑪、Kate Spade等大客戶以及出售傢俱、毛衣和美容產品等多個業務後,今日利豐市值僅剩42.69億港元,較高峰時期2050億港元市值跌去近98%。


2020年3月20日,利豐發佈2019年度業績,公告顯示該集團於年內營業額為114.13億美元,同比減少10.1%。總毛利為12.19億美元,同比減少9.1%。核心經營溢利為2.28億美元,同比減少22.9%。


利豐已然疲態盡顯。


02


求變的利豐 再度私有化會成為另一個轉折點嗎?


或許有看客會疑惑:市場瞬息萬變,難道利豐不能順勢而為、積極求變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成效是遠遠不夠的。


早在2000年,利豐已留意到互聯網所帶來的衝擊,當時的利豐總經理馮國綸經常提及利用互聯網幫助公司發展。在第四代接班人馮裕鈞上臺後,提出新的“三年計劃”,即速度、創新、數碼化(數字化),是其歷史上最具變革性的計劃之一,

業務轉型主要為構建未來供應鏈。針對非核心業務,利豐集團進行了“裁剪枝葉”,宣佈策略性出售旗下傢俱、美容產品、以及毛衣三大產品業務。交易為利豐集團帶來11億美元現金。同時減少公司的收購行動,擴大工廠檢查、物流配送等客戶服務,還擬定了進軍緬甸等低成本市場的計劃。


遺憾的是,直至今年,此計劃並未將利豐帶出困局。


據利豐在年報中透露,未來數年供應鏈將繼續受不明朗環球貿易局勢影響。如受中美貿易的不確定性,企業把生產遷離中國,除了由於關稅上調,也可歸因於中國從生產出口國轉型至高科技增值服務供應國的策略。面對宏觀經濟及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環球供應鏈將會進一步被影響。不論是上游原材料採購,還是下游生產和出貨,整個供應鏈也需重新連接和徹底轉型。


此外,隨著新型冠狀病毒侵襲全球多個國家,面對貨物出口及主要市場國家消費者的情緒及信心,未來幾個月需求疲弱將導致訂單取消,利豐的毛利和營業額或會受到影響。

這些大環境因素都是加速利豐決策私有化的導火索。


當然,從利豐2019年度業績中,仍可看到些許方向。


儘管多項業務的營業額都在下跌,但其物流業務營業額受境內物流強勁需求的帶動上升了3.5%。公告顯示,這主要歸功於佔營業額58%的中國市場、電子物流增長、對核心客戶的服務的擴展,以及開拓新市場,環球貨運代理則由於中美貿易摩擦以至環球貿易放緩以及航運費用受壓拖累。


這唯一增長的業務板塊自2010年成為利豐的一部分以來,便一直是利豐的一個亮點,2019年,淡馬錫斥資3億美元注資利豐物流,認購利豐物流21.7%的股份,利豐也將推遲此前分拆利豐物流上市的建議。或許,利豐物流未來將成為一個新的起點。


據物流沙龍報道,本次私有化,利豐考慮需要更長的時期以進行更深入的重組。在面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因素及財務壓力,其預測轉型將涉及實施風險,並相信在離開公眾股本市場後將能更有效地實施。


而普洛斯在全球的客戶群體之一為眾多品牌零售商,在大環境下,這些品牌商也亟需數字化供應鏈的解決方案,這也是普洛斯正想要解決及轉型的方向。然而在國內市面上,擁有這種能力及運營能力的企業並不多,如中外運、京東物流、順豐DHL供應鏈、蘇寧物流等,但這些企業均擁有自己的生態圈。其中,利豐數字化供應鏈能力及運營能力恰好與普洛斯的客群相結合,也符合普洛斯所構建的生態圈的利益。


1989年,利豐發動了管理層槓桿收購,完成了利豐的私有化,一掃頹勢,打造出供應鏈“虛擬之王”利豐;2020年,利豐再次走上了私有化之路,是否會迎來新轉機?


五分鐘更瞭解利豐

72.2億港元!時隔31年的供應鏈“虛擬之王”利豐再度私有化


(注:該視頻時間為2017年)


來源:物流信息互通共享、物流沙龍、萬聯網綜合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