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嗩吶王”張純民:聲聲嗩吶憶鄉愁

阜新“嗩吶王”張純民:聲聲嗩吶憶鄉愁

嗩吶是我國曆史悠久、流傳廣泛、技巧豐富、表現力強的民間吹管樂器。曾經十里八村哪家有個紅白喜事,都能看到聽到嗩吶藝人翻動的手指和喇叭口裡飛出的高亢旋律。隨著時代變遷,雖然會吹嗩吶的人逐漸減少,但依舊有那麼一部分民間藝人依然摯愛和堅守著嗩吶藝術。

在清河門區河西鎮北園子村,就有這樣一位守護嗩吶藝術60 多年的嗩吶藝人張純民。

A、6歲學藝 驚羨四方

今年72歲的張純民自小就對樂器“情有獨鍾”。5歲那年,母親給他買了一個豎笛,他無師自通吹會了多首歌曲。6歲那年,村上只要有紅白喜事演出,他定會場場不落,只為聽豪放悅耳的嗩吶聲。久而久之,他引起了一位嗩吶藝人的關注。一日,這位嗩吶藝人把張純民叫到身旁:“你小子怎麼總來看熱鬧啊,也想吹嗩吶?”此時,稚嫩而懵懂的張純民努力地點了點頭。這位嗩吶藝人讓張純民伸出手指看了看說:“嗯,不錯,手指又細又靈活,適合學嗩吶。回去跟你爹媽說一聲,帶你找我拜師吧。我叫金福林,藝名‘金小嘎’,你爹媽肯定聽說過!”這看似只會在電影電視劇裡出現的橋段,發生在張純民身上。張純民回到家一提“金小嘎”的名號,父母便大為驚喜,想不到自己的兒子能被遠近聞名的嗩吶藝人“金小嘎”看中,於是母親第二天就帶著張純民來到金福林家中拜師學藝。

俗語講“百曲好唱,嗩吶難吹”,雖然是一門發源於鄉間田野的“草根”藝術,但要學會吹奏卻極為不易。

張純民開始學的第一項基本功便是用葦子吹水泡練習循環換氣,用鼻吸氣、用嘴吹氣、用丹田換氣。師父金福林告訴他,曾經許多嗩吶藝人只是簡單地鼓著腮吹氣演奏,久而久之不是吹“炸了腮”,就是吹壞了肺。於是在演奏實踐中,金福林摸索出了丹田換氣的方法。

就這樣,經過一個多月的刻苦練習,張純民學會了氣息的運用方法。此後,他又開始學習音階、指法、哨片等基本功。8 歲那年,在清河門一次文藝匯演中,他的一首《月牙五更》嗩吶曲驚豔四座,觀眾不但報以熱烈的掌聲,還一起吶喊讓他再來一首。

轉眼到了9歲的上學年齡,張純民仍沒有放棄對嗩吶的熱愛和學習,他每天放學都會堅持練習嗩吶近4個小時,每逢週末,他還會跑到師父的家中繼續學習。此時,他的嗩吶技藝越發純熟。

11歲那年,張純民因嗩吶技藝超群迎來了人生的重要轉折點。這一年,清河門舉辦秧歌大賽。張純民作為北園子村生產大隊的秧歌隊嗩吶手參加了比賽。大賽上,大隊長張樹山踩著一副高蹺扭著大秧歌,張純民則騎在他的脖子上盡情地吹著嗩吶,一時間,兩個人成了賽場上的一道獨特風景。而正是因為在這場比賽中表現突出,張純民被特招到剛剛成立的市歌舞團,成為一名小演員。

B、融會貫通 獨樹一幟

張純民的人生如同一本書,每一頁都寫滿了精彩。在市歌舞團的日子裡,他每天早上5點起床練功,7點跟著同事們一起排戲,雖身兼嗩吶手、打擊樂手和小演員數職,但聰明好學的他遊刃有餘,頗受同事們讚許。14歲那年,市歌舞團撤銷了,他又被分配到市評劇團,此後的數十年裡,他又相繼到過阜蒙縣歌舞團、市郊區文工團及我市多個企業的工會工作。

雖然曾就職多個單位,但張純民始終沒有離開過吹嗩吶這一老本行。尤其在市郊區文工團工作期間,他隨著團裡常年在全省各地巡迴演出,期間,結識了許多嗩吶名家,在相互交流切磋中,其嗩吶技藝越發精進。期間,曾榮獲礦區職工文藝匯演一等獎、全國煤炭系統群眾文化先進個人等榮譽。

採訪中,張純民還給記者講述了一個有趣的片段。在第一屆中國瀋陽國際秧歌節上,國內外共有78支秧歌隊同場競技,大家各吹各的曲,各扭各的秧歌,可是吹來吹去、扭來扭去,全場的嗩吶聲都被張純民高亢、激揚的嗩吶聲所“淹沒”,大家不約而同地跟著張純民吹起了同一支曲子,扭起了同一支秧歌。“別的隊都是五六個嗩吶手,我們隊就我一個人,在人員懸殊的情況下,他們誰都沒吹過我,特別有成就感!”至今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張純民仍記憶猶新。

張純民不但集百家之長,吸納了諸多嗩吶流派的曲風和技法,還將自己多年積累的舞臺藝術融入其中。為了更適應當代人的欣賞需求,他又將許多老曲目進行創新加工,融入流行音樂元素,使之成為喜聞樂見的曲目。“老張吹出的嗩吶聲音色明亮清澈,既能高亢激越,又能低沉慢吟,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映照著生活的酸甜苦辣,又給人以無盡的鄉愁!”對於張純民的嗩吶技藝,同行們這樣評價道。

C、發揚傳承 桃李天下

“嗩吶一響,百鳥來朝”。《百鳥朝鳳》是嗩吶中最難吹的一首曲目,能把這首曲子吹好,是一名嗩吶藝人的無限榮耀。而張純民在吹奏這首曲子時,發出的悅耳動聽的旋律更是別具一格,似乎喚起著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出於對張純民嗩吶技藝的仰慕,錦州、朝陽等地的嗩吶愛好者紛紛前來拜師學藝,如今張純民共有150多名徒弟,最小的14歲,最年長的已是78歲高齡。

“有人喜歡學,我就樂意教,我們師門有收徒傳承發揚嗩吶技藝的傳統和規矩。”張純民說。原來,張純民的師爺張玉貴曾是遼西地區著名的嗩吶藝人,成立過清河門鼓樂坊,教授徒弟嗩吶。其師父金福林也一生致力於嗩吶技藝的傳承和發揚。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嗩吶技藝雖已漸漸被年輕人疏遠,走向衰落,但張純民仍深感重責在肩,只要有人前來學習,他都會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藝。如今,他的許多徒弟都成了全省各地嗩吶舞臺上的頂樑柱。而他的大兒子張凱正是他眾多得意門生中的一位。張凱7 歲便跟著父親學習吹嗩吶,憑藉著聰穎的天資和張純民的嚴格要求,張凱很快脫穎而出,也成了當地出名的嗩吶藝人,並曾在我市舉辦的煤城音樂會上榮獲嗩吶一等獎。孫子張騰飛畢業於音樂院校,現工作於市歌舞團,自去年開始他也開始跟著張純民學習嗩吶技藝,他說自己要做嗩吶第五代傳承人。

不久前,一直致力於嗩吶技藝傳承的張純民得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他成為阜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嗩吶技藝傳承人,他說一定要不負所望、再接再厲,在年輕人中培養更多的傳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