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哥倫布》:迷茫中妥協,用“商品”符號價值衡量這個世界

《再見,哥倫布》:迷茫中妥協,用“商品”符號價值衡量這個世界

書影

《再見,哥倫布》是菲利普·羅斯的處女作。菲利普·羅斯刻畫了尼爾和布蘭達之間美好又短暫的戀情,他們之間的戀情也展示了商品經濟及消費文化對於當時社會每一個人的影響。尼爾身處於消費社會,他會不自覺的用“商品”的符號價值衡量這個世界,用“商品”的符號價值去解讀每個人以及他們的交往方式。

《再見,哥倫布》貧富差距裡的愛情

  • 《再見,哥倫布》裡的物質之上消費文化

《再見,哥倫布》是由一位美國作家名為菲利普·羅斯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版的小說,同時,這也是他的成名作及代表作之一。看過小說的應該都知道,小說講述的一位猶太裔的青年尼爾·克勒門與同為猶太裔的布蘭達·帕丁金之間的愛情故事,因為尼爾·克勒門家境貧寒,但是他卻受過高等教育,而布蘭達·帕丁金確是家庭富裕,所以,

他們之間的愛情是美好的,是讓人羨慕的,但卻是不受祝福的,他們的愛情也是短暫的。

顯而易見,他們兩個是來自兩個完全不同的階級的年輕人,這是他們永遠無法跨越無法避免的,他們之間無可否認愛情很美,但是現實是殘酷的階級差異、三觀不同、貧富差距無時無刻不在挑戰著他們兩人之間的愛情。但是,最後導致他們二人一拍兩散的根本原因,也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刻稻草是他們來自家庭的社會成分,他們雖然都是猶太裔。

《再見,哥倫布》:迷茫中妥協,用“商品”符號價值衡量這個世界

作者菲利普·羅斯

我們說開放的愛情令人憧憬的愛情都是建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很顯然,兩位主人公的愛情無疑受到當時社會的衝擊。作者寫的那個時代是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當時的美國已經是處於發達的消費型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當時的商品文化和消費文化都對人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影響了人們的思、行為,以及已經深刻影響了人們平時的社交等方面。

從《再見,哥倫布》這篇小說裡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的消費文化追求的是物質至上的消費,而且這種消費觀念與人們已經如影隨形了,已經滲透到了每個人都骨髓裡,他們甚至會帶著這種這種思想去看待一個人,看待一個人的自身以及他的為人處世。

  • 機智幽默的名家風範

我們平時也可以看到一些對於《再見,哥倫布》的評價,其中,我看到的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來自索爾·貝婁的評價,他說:“與我們閉著眼睛什麼也看不見,光溜溜地呱呱墜地不同,羅斯先生一出場,指甲、毛髮、牙齒都已長齊,他說話流利,技巧嫻熟,機智幽默,富有生氣,具有名家風範。”

這在我的理解中,他說的不僅僅是看起來這麼詼諧的一句話,在我看來,他這更多方面是對菲利普·羅斯的無上的讚揚,他認為菲利普·羅斯是一位偉大的人,他在當時那個所有人都不敢發聲,選擇熟視無睹的,或者是避重就輕的其他作家來說,更加大膽,從第一視覺發聲,評判了當時這個社會。

《再見,哥倫布》:迷茫中妥協,用“商品”符號價值衡量這個世界

美國消費主義

尼爾的期望——階層跨越的幻景

  • 尼爾對布蘭達的“愛情”——尼爾向上一階層跨越的空洞渴望。

我們可以換一個視角來就看尼爾,因為他的家庭並不富裕,所以,更多程度上,他更像是一個在社會的底層送爬滾打的普通人,他是非常渴望擁有社會地位,它是那麼的高高在上,那種社會地位對於他來說是無比渴望的,而他也一直在為之努力,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打拼和努力,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從社會的底層慢慢爬到社會的高層。

但是他知道這條路一定是充滿荊棘的,因為從小在社會底層所受到的社會文化和制度對於他來說無疑是深深的枷鎖,他非常渴望高層的社會地位,所以他認為通過購買和擁有特定的商品你讓他獲得想你的階級地位。但是他卻忽略了他所使用的這種方式,並不能夠從實際上改變他底層階級的身份

,像我們所有人認為的那樣,商品和消費建構起來的只是漂浮在天上的身份和地位,是人們眼中的假象,他只停留於表面層次。

當時的商品和消費無疑與我們現在的金錢可以劃上等號,有錢能使鬼推磨,現在的金錢可淡化人與人之間的障礙。正是如此,當年的商品也有此功能,他有一種能夠消除社會這樣來淡化階級界限的能力。在當時,有數之不盡的人會通過使用商品來讓自己過上和高層人相似的生活,實現自己突破社會底層跨越到社會頂層的願望。

所以在當時,商品的流動和消費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從而更加高強度的促進了當時的社會形態。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布蘭達一家,屬於社會頂層。充足的經濟實力讓他們一家子人看起來總是那麼的高高在上。然而我們也可以知道,這種只是呈現了一個外在的表象,而這種表象看起來是華麗的,但其實它也是空洞的,他們一家人所有的精神全部依賴於當時的商品

,所以這也側面表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充滿著商品交流和消費文化的。

《再見,哥倫布》:迷茫中妥協,用“商品”符號價值衡量這個世界

上層社會藝術照

而當時身處於社會底層的尼爾,從小接觸的都是來自於社會底層的商品文化和消費文化,這讓他從小就刻下了想要通過努力爬到社會頂層的觀念,他想要富裕的生活,想要看起來冠冕堂皇的社會地位,從小的思想理念告訴他一定要躋身於是更高的社會地位,他想要享受備受人關注的生活。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從剛開始和布蘭達在一起的時候是有愛情的,可以看出來,他是非常喜歡布蘭達的,但是在後來他在和布蘭達一家接觸的時候,他已經能夠明顯的感覺到可以通過這種不勞而獲的生活獲取自己想要的社會地位。

  • 相比物質消費,藝術、審美品味才是階級屬性的重要參照物。

就像我們現在有些人奔波在生存的邊緣,整天只能被生活的小事所累,夢想與理想更是遙不可及。但是有的人不用被生活中的小事所煩惱,他們可以在解決了生存的後顧之憂之後盡情的享受生活。其實在布迪厄的《區分》中也曾經說過,社會頂層擁有非常高的經濟水平,他們不會整天為生活必需品而擔憂,可以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並且擁有藝術文化等脫俗物質的審美品位。其實這就是審美以及高品味在階級建構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時,也從側面更進一步都確認了這種階級區分的存在。

在我們現在會出現很多“土豪”、“暴發戶”以及“書香門第”“藝術世家”,相信這些詞彙大家都不陌生。那為什麼會有這種相對來說比較兩極分化的詞語呢?我認為,這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雖然他們生活的階級在經濟方面,都屬於社會頂層。但是如果上升到精神方面的話,就是品味在起作用了。這樣的例子除了我們現在的很多人以外,在當時的美國,我們也會發現一些例子。

例如帕丁金,他們家是相當富裕的,並且它屬於當時的社會頂層,在經濟方面他們的生活方式也算得上是一個體麵人。但是在他們冠冕堂皇了之後,他們的品味與其他人相比卻是相差甚遠。這也就是相映的。上檔次的經濟水平與他們的精神層面相脫離的實際的例子。在當時,帕丁金在他家的所有裝飾品幾乎都是她和家人的照片,在客廳,在臥室,在走廊,所有可以裝放裝飾品的地方几乎都有家人的照片,但是卻鮮少看到有一些藝術品的存在。而且在當時,帕丁金幾乎從來不參加關於一些文化藝術的活動。

《再見,哥倫布》:迷茫中妥協,用“商品”符號價值衡量這個世界

豐富的精神生活

在他的家中很少可以看到存放書籍的櫃子,但是他的家中卻囤積了非常多的水果和飲料;還有當時布蘭達他是一位大學生,受過高等的教育,但是在他的平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他必須需要去完成的論文以及其他作業以外,他也幾乎從來不參加機構甚至是學校舉辦的與知識相關的一些活動……這麼多的細節和事例其實已經暴露了趴丁晶他們一家的關於精神層面的極度匱乏,從而也從側面證實了他們的階級的提升,只不過是通過一些商品和消費所獲得的一種外在的空殼罷了。

就像當時的丹·艾薩克對他們的評價:他們其實是貧窮的,不要看他們的經濟水平有多麼的高,他的思想層面是極度匱乏的。他們被一種名叫“粗俗愚昧的物質主義”所指引著,他們根本不具備社會頂層那個階級所應該必有的藝術品味。

“成”也子宮帽,“敗”也子宮帽

相信看過《再見,哥倫布》這部小說的人,對於小生中所寫到的

“子宮帽”應該記憶猶新吧,小說中尼爾和布蘭達正是因為關於“子宮帽”的爭吵使小說達到了高潮,而同時也是同樣因為“子宮帽”而默默收場。 作者在小說中給“子宮帽”賦予了多層的意象,首先是為主人公之間的矛盾、衝突以及爭吵埋下了伏筆;其次,還揭示了他對傳統的道德權威的挑戰、被迫妥協以及最後的反思。

  • 子宮帽——意識矛盾衝突的產物

通過小說我們可以知道,子宮帽是如何出現的,為什麼會出現。在小說的開始,布蘭達第一次向尼爾表露出自己的心事,像尼爾訴說自己喜歡他的時候;後來,他們在一起後,帕丁金的兒子也就是布蘭達的哥哥——羅恩,他的未婚妻要來家裡商討婚事的時候,當時布蘭達和尼爾一同接待的,通過此次的接待,貧富差距、階級制度及傳統的道德無時無刻不在給尼爾壓力。

《再見,哥倫布》:迷茫中妥協,用“商品”符號價值衡量這個世界

六十年代美國民眾

直到後來,尼爾也沒有甚至不想向布蘭達求婚,只有尼爾自己知道,他是不敢,他在猶豫,所以他不敢冒險,他害怕布蘭達給他一個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因為如果布蘭達回答的“是”,那麼尼爾將會進入一個他所希望達到,但是卻沒有任何經驗的新的高度,開啟一段全新的,但是卻沒有任何參照的旅程;但是如果布蘭達回答的是“否”,毋庸置疑,他跟布蘭達肯定會分開。

所以他不敢冒險,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尼爾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要求布蘭達去買子宮帽。尼爾想要通過子宮帽讓醫生幫助他完成他和布蘭達的結合。這無疑是一種替代或者說是拖延的方式。然而,這種方式非常考驗布蘭達對於他的感情,但是不得不說尼爾是聰明的,這種大大的做法,不僅為尼爾爭取了思考的時間,同時也並未觸及傳統道德的底線。

子宮帽在小說中的作用無疑是雙重的,首先是他在小說中的意義,它讓我們感受到尼爾作為一個猶太人青年在最初接觸人世時候的那種嚮往和在追求自己的夢想以及理想達到的高度時的

兩者之間那種矛盾,同時也能夠深刻地讓讀者對於傳統的猶太人的道德理念和他們的文化習慣有一些深思。

同時我們也能夠感受到作者羅斯在他的首部處女座的作品中,能夠從大眾的角度描寫出在當時那種社會以及文化的衝突下,個人形成價值觀的困難。同時作為他首部處女座,他也側面交代了在他以後的作品中可能會超越自己的身份對社會狀況做出深刻的理解與探討,同時我們也會知道他這種做法可能會冒著被自己的種族指責的風險,這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作為一個普通人對於他這種做法的困惑以及深刻的反思。

《再見,哥倫布》:迷茫中妥協,用“商品”符號價值衡量這個世界

社會底層民眾

  • 對於小說結尾,我們應如何解讀?

最後尼爾也是因為子宮帽與布蘭達結束了這段感情,回到了圖書館去工作。在很多人眼裡可能認為這是尼爾對於生活的無奈和妥協,又或許是他認識到了自己身為社會底層向社會頂層之間的跨越矛盾重重,而面對這些矛盾他不得不做出一種妥協

這也從側面告訴我們每個人應該有自己清楚的認知,知道自己應該屬於哪個位置,就像尼爾所在的圖書館一樣,每一本書都有屬於他自己的分類,以及他自己的編碼。它們會被按照用途學科等進行分類,從而被放到一個櫃子的最高層和最底層,但是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高低之分,他們都是一本書而已。就像人一樣,他只不過是被放到了一個名叫“社會”的櫃子上罷了。

或許我們可以換一種角度看問題,換一種眼光來看,

不妨說這是一種給人以遐想,或者說是暗自包含了希望的結局。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尼爾,最後他乘坐了去紐瓦克的火車,而當時正好是“猶太新年的第一天,太陽冉冉升起的時候。”新年的第一天當然是一個新的開始,而新的開始對於尼爾來說肯定是一種新的寓意。

我相信尼爾也一定會找到並且發現自己的價值,就像是他每天在整理圖書館的書一樣,那麼的僅僅有條。他的啟程代表著他會思索自己的人生以及他當時所處的整個社會環境和社會氛圍以及他們二者之間的關係。就像尼爾最後說的:“圖書館裡的凳子或許並不足以使我觀望到波士頓”但是我們相信也足夠他能夠整理好圖書館的書,能夠整理好自己的思緒以及生活。

《再見,哥倫布》:迷茫中妥協,用“商品”符號價值衡量這個世界

60年代老牛仔

總結

在現在生活速度越來越快的時代,商品消費,消費文化已經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每個人,影響著他們看自己的眼光以及與別人相處的方式。人們開始渴望能夠通過。商品和消費來達到自己所能夠,企及的高度。這種途徑看似可行實則空洞。不得不說每個人都陷入了頭腦的監獄,只會讓自己最終不是被打垮,就是在迷茫中尋找自我。打破這種現狀的唯一方式,就是像尼爾一樣不是隻關注照在玻璃上的那一點點光線,而是突破自我找尋外面的充滿陽光天空。

參考文獻:

1、《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

2、《 消費社會中的迷茫自我 —— 解讀《再見,哥倫布》

3、《再見,哥倫布》

4.、《 菲利普·羅斯:延續當代美國文學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