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評:“學霸筆記”背後是治學態度的傳承

近日,清華大學學生會發起了一場“筆記大賽”,吸引了該校35個院系的眾多學生參加。“筆記大賽”結束時,共收到了221份投稿,這些筆記內容之充實、形式之多樣、條理之清晰、字跡之優美令人過目難忘。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各式新潮的學習輔助工具不斷湧現,不少學科的教學和作業也往往在線上進行。但是,清華大學“學霸”們所展示的手寫筆記,還是讓不少網民感慨,技術再進步,但學習上的專注態度和嚴謹精神,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是需要的。

縱觀這些筆記,雖來自英語、生物、物理等多個學科,專業跨度大,筆記的表現形式、風格也有很大差異,但“邏輯清晰,條理清楚,字跡工整”卻是其共同特徵。這些筆記證明,“學霸”們的學習方法或各有其異,可認真、用心的學習態度卻是相同的。事實上,這些筆記之所以打動人,不僅僅在於其形式上的美感,更在於背後所折射出的學習態度。

置於線上作業越來越普及的時代背景,這些一筆一畫完全來自手寫的筆記,可能頗具“原始風”,卻未嘗不是學習態度上的一種返璞歸真。從歷史的維度來看,同樣在清華大學,林家翹聽周培源“流體力學”、王國維編寫的“清華學校研究院講義”等大師們的筆記,都是著名的學習筆記典範。雖然當前的學習環境和大師們生活的時代有了很大變化,但不同年代大學生們在筆記上的認真勁兒,不經意間構成了一種治學態度上的傳承。

說到學習筆記,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些年高考“學霸”筆記在網上被熱捧的現象。從具體內容來看,這些筆記未必完全可以照抄,而即便是照抄,也未必真能夠對後來者的學習有直接幫助。但是,筆記背後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卻是更可能被學習、也可能對提高成績更有幫助的。換言之,如果只限於對具體內容的“照抄”“模仿”,還是隻學到皮毛,真正該做的,應該是透過筆記,吸取背後的學習態度和方法。

同樣的道理,近幾年,包括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都在舉行“筆記大賽”。這種“筆記大賽”未必是要真正比出誰的筆記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對學習態度、學習氛圍的一種正向激勵。它意在提醒更多的大學生,學習方法各有各的不同,學習工具也在不斷進化,但是,一些看似的“笨辦法”,如手寫筆記及其背後的學習精神,卻未必真的過時了。

從更大的視野下來看,歷史上很多作家的草稿、大師的筆記,都成為後來的珍貴史料。人們收藏這些史料,不單純只是為了保存資料,更是保存資料背後的精神,而正是這些不斷累積的精神——如嚴謹、執著、堅持,成為不斷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相對而言,我們或許不必誇大“學霸”筆記背後的精神力量,但在這個日新月異、變動不居的時代,那些淳樸的筆記,卻還是能夠打動人,讓人更真切地感知一些平時可能被忽視的品質,譬如耐心,譬如對細節的講究。而這些不僅在學習上需要,在各行各業,在平凡生活中,都有著積極意義。

人們習慣把大學比喻為象牙塔,寄託了社會對大學的理想化期許。這種期許中,既包括對於創新、多元文化的包容,也包括對某些精神品質的堅守。而這些具有美感的“學霸”筆記,就依稀讓人看到了當前的“快節奏”社會中,某些可能被淡化的精神品質,依然在大學校園得以延續。這是其可貴之處,也是真正值得社會共同呵護的東西。(朱昌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