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两百字评论曹操?

梁上不是君子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1-2]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3] ,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是一个文韬武略的人,论文功,当时的人没有几人能够比得上的,气壮山河的诗词,现在读起来都大气磅礴;他也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只要是人才,他从不吝惜你是什么样的人人,只要你能发挥最大的才能来帮助他实现抱负,那你就能够被重用;

但他也不能够容忍对父母有异心的人,曹操从小就被送到太监的身边抚养,作为养子,他很愤怒,但是他知道父母是生育自己的人,不能够随便辱骂,所以他杀了孔融。


在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区,一片祥和,都城内没有百姓胡闹,频繁杀人的情况。他主张立法严明,不冤枉一个小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虽然有时候因为猜忌和顾虑错杀了人,包括杨修,这都是作为一个当权者该有的猜疑之心。当然这也是他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吕伯奢一家被他残忍杀害,是他生前和死后,无论何时都存在的污点。

人们说他是一位奸雄,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杀掉任何的人。的确,曹操非常的心狠手辣,以至于让手下的人都非常的忌惮他,所以他身边的人不敢肆意妄为。诸葛亮仁厚,但是他身边总出现一些捣乱的人。这个方面没法说得清楚。


广慷Talk


曹操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

  • 黄巾起义后,曹操起兵,他父亲曹嵩反对,导致父子分道扬镳。若听从父命,愚忠愚孝,则没有后来的一代枭雄。
  • 官渡之战时,袁绍兵多将广,实力雄厚,很多人认为曹操不可交战,他听取荀彧意见,对部下说:“我知道袁绍的为人,智大而智小,将骄而政令不一。”最后以少胜多,战胜袁绍。

曹操是一个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人

  • 后汉军阀纷争时期,曹操文臣武将众多,显示了曹操成熟的人才观。谋士有荀彧、荀攸、程煜、郭嘉、许攸、贾诩等等,武将有典韦、许褚、张辽、张郃、徐晃、李典、岳进、于禁、庞德、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等,这些优秀的人才对曹操忠心耿耿,为曹操的霸业立下汗马功劳。

曹操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

  • 他是后汉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名篇《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等。
  • 他还具有高深的军事理论素养,整理注解孙子十三篇。

统一北方,是曹操对社会,对人民的最大贡献。他的各项政策,都是有利于社会稳定,代表了历史的进步潮流,符合时代需求和人民的期望。尽管曹操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是后汉三国时期最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生活五花肉


题主的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辩证完整看待的。

首先,不得不把曹操的军事政治功绩放在最前面说,这对于他的一生来说是最宏观最伟大的成就,也就是从一个出身于宦官家庭的无名小卒成长为打下中国半壁江山,统领千军万马的领袖,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曹操就是这样一个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的领导者,这一点大家都清楚,我就不赘言了。

其次我想谈一下曹操让我觉得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的小细节。第一,他是一个很爱老婆的人,史书记载曹操的原配丁夫人在他的长子曹昂战死后悲伤离去,而曹操觉得愧对于夫人曾去往丁夫人住处想劝她回去,夫人执意不肯曹操才怅然离去,想想在古代一夫多妻的体制下能做到这样的男人真的不多。第二,曹操在北方兴修水利,采用屯田制,使北方的生产力恢复很多,许多百姓都能从战争的痛苦中走出来,这又是曹操勤政爱民的一面。第三,曹操又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在他的宫殿里是可以看到打过补丁的东西,为节约粮食他规定一餐饭只能有一样荤菜,侍女的鞋都不能用两种颜色的布缝制,这是他勤俭节约的一面。第四,曹操死后并没有像传说那样布下七十二疑冢,而是留下遗书要在自己死后穿普通衣服下葬,不要奢华的陪葬品,不许戍边将士返回,虽然他死后曹丕没有全部按照他的遗嘱做,但他作为一代领袖能这样说已经很令人钦佩。

这样的细节很多,也许就是这种种细节之处让我感受到曹操的魅力,感受到了他与那些晚年荒淫无度的帝王的不同之处。

当然人非圣贤,他也有很多缺点,包括好色,多疑,有时候残忍,他的很多所谓的缺点其实在每一个能做出开天辟地般丰功伟绩的领袖身上都有,所以我选择包容,而去学习他身上的闪光点,给我自己以启迪。



亦之丶


1、奸诈。提到曹操,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奸诈形象。为什么一提到曹操,人们就觉得他是一个奸诈的人呢?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的。

(1)最大的原因应该就是曹操本人的性格就比较奸诈吧。在三国演义的很多回合中都能看出曹操的奸诈2)曹操篡汉。民间认为曹操是个奸诈小人,还有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篡汉。在古代的时候,皇帝就是一国之本,国之根基,但是曹操却要自己当皇帝,肯定就要受到人民的唾骂,从这个方面来说也应该是人民认为他奸诈从而不喜欢他的一个原因吧。

(3)最后可能还因为曹操说了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也不能天下人负我”的话,让人们更加痛恨他的奸诈。事情大概是这样的。董卓入京后,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拒绝董卓的任命,逃出洛阳,抄小路回家乡。路过朋友吕伯奢家时,到老朋友家去休息,突然听到朋友家有磨刀子的声音,以为被出卖,于是把他们一家都杀了,可是到后面才发现是他误杀了朋友一家,于是说下了上面的话。也许就是因为以上的几个原因,所以才让人们一提到曹操就想到他的奸诈吧。


我们以史为师


浅谈曹操

曹操孟德,进攻黄巾,斩首数万,刺杀国贼,陈留起兵。加入诸侯,合兵袁绍,勾心斗角,竖子不谋。初平三年,再破黄巾,获得降卒,三十余万,编其精锐,号为青州。初平四年,大败袁术,父亲被杀,出师有名,进兵徐州,略地东海。兴平二年,三败吕布,平定衮州,布投刘备。建安元年,亲迎献帝,胁迫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年,讨伐张绣,折将典韦,东征袁术,伤其根基。建安三年,讨伐李傕,夷灭三族,九月伊始,再征徐州,歼灭吕布。建安四年,取得河内,官渡大战,功在千秋。建安十年,平定冀州,再平青州,文治武功。建安十二,平定乌桓,胡汉皆降。赤壁大战,损兵折将,海陆齐败,撤军北还。屯田西凉,平定凉州,位极人臣,官拜丞相。刘备崛起,相争汉中,再遇一败,再度北征,大破鲜卑,北方已定。襄樊会战,七军被淹,会盟孙权,化解危机。兵强马壮,歌功颂德,废汉立魏,誓死不从。天命在吾,吾为文王。建安二五,病逝洛阳,六十又六,谥号武王。观其一生,文韬武略,帝王之相,乱世枭雄。


集思广益


魏武帝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做为政治家,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令不臣),延续了汉王朝的寿命,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做为军事家,有过成功,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有过失败,赤壁之战,丧失了统一全国的机会。做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雄浑豪迈,汪洋恣肆,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发挥了不少的作用。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却是一个顽强的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一个充满诗意的人。


骑青牛的十四郎


三国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曹操更是一代枭雄。曹操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多是比较负面的形象,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如此,这当然要拜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所赐。

曹操是有担当的,董卓入京之后,山东诸地多有反抗联军,到大多是隔岸观火之辈,真正拿出行动的只有曹操等一些人。

实际上,东汉末期朝廷已经没有任何权威,汉献帝四处漂泊甚至吃不上饭,但曹操将献帝迎到许昌,礼遇有加,汉献帝也感动不已。当然,这里面也有政治需求,毕竟皇帝是一面大旗,掌握了皇帝就掌握了天下正统。

曹操一生并未称帝,最后只是称魏王,曹丕称帝之后追封其为魏武帝。虽然不能说他不想称帝,毕竟有足够的的实力,任何人都是有野心的。

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现代人,应该客观认识这段历史,客观认识曹操,难道他所受到的非议,只是因为曹操不姓“刘”?




都趣


一代枭雄曹操在历史上一直饱受争议,后人在探讨曹操是功多于过,还是过于多。在我看来,应该要用辩证逻辑去评论曹操,不可一概而论。

那我就先从曹操的不好方面阐述;曹操生性多疑,狡猾奸诈,忘恩负义。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曹操刺杀董卓的计划失败,狼狈逃到老友伯奢家,但是他因为怀疑友人对自己不忠,便狠心杀了友人一家。曹操的行为实在令人发指。

当然,曹操也有他好的一面,爱才如命,求贤若渴。于是友善对待关羽,将赤兔马赠予他。此外曹操文学极其深厚,被后人誉为“三曹文学家”之一。在三国时代,他的文学成就可谓达到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的境界。


羽墨寻音


治世之贤能,乱世之奸雄。是一代英豪。当时是群雄逐鹿,只能强者才能领导群雄。曹操文武双全,当时政治,文化,农业发展都做出巨大功献。古今少有。在北方广泛的屯田,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社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还精读于兵法《孙子略解》《孟德新书》等。他精通音律善于作诗歌,舒发政治报负。写出当时的人民苦难的生活,慷慨悲凉。曹操的特征①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暴戾,狡诈,野心勃勃。②有过人胆识才干,谋略超群。③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④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泡沫65599


真实的纠结的曹操

《三国演义》大宴铜雀台那一回里,曹操有一段著名的自白。他最初的梦想,不过是死后的墓碑刻上“大汉征西将军”的名号而已。

在那天下大乱的岁月里,曹操也是奋力求生。有父亲被杀,失去理智残酷屠城的黑历史。

也有“要不是孤,不知天下有几人封王。”的历史担当。

忠臣孝子的情结,是中国人骨子里烙印。

曹操也不例外,终其一生也是大汉的臣子。

刘皇叔可是在汉献帝活着的时候,就称帝了。

最终留下了,我还是作周文王吧,之政治遗嘱。

眼不见为净,反正大汉朝在我手里,好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