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没有死?

小龙81739


原因一:在华容道被关羽放掉啦

原因二:死了三国就得改名字变成两国演义

原因三:也是最重要的,按照专业人士分析,如果这个时候杀掉曹操,孙刘联军战胜魏国,对蜀国不利。三足鼎立,各方互相牵制,蜀国才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逐渐壮大。如果,此时曹操死掉,魏国灭亡,那么此时局势就变成了孙刘两个政权的争夺。以刘备此时的战斗力而言是无法与孙权相抗衡的,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说放掉曹操,保持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好从中取利。中国共产党的八路军不也是在抗日战争中逐渐壮大的么?


一百万斤的微尘


《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中曹操打了大败战,又选择从华容小道逃走,进入了死地,本来确实是必死无疑了,但最后却逃过一劫,大难不死,我认为,这决不是偶然的,不是靠关公一时心软碰运气,而是必然的,是由下面三个重要因素决定的:

第一,这是诸葛亮暗中定的战略决策,此时还不能让曹操死。诸葛亮出山时,根据当时天下的形势,给刘备定下了先取巴蜀,建立蜀汉割据政权,占据巴蜀外险内富天险之地,逐步发展壮大势力,和魏、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最终再寻机进军中原,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赤壁之战时,刘备集团刚取巴蜀不久,后方末稳,势力尚弱,三足鼎立之势尚未根本形成,且孙权一方也有先消灭较弱的刘备集团,再与曹操争夺天下的打算,周瑜就是持这种打算的典型人物和急先锋,此时要是让曹操死了,则力量的天平将向孙权一方严重倾斜,胜利的果实就将大部分被孙权一方占有,此时若孙权一方翻脸,撕毁孙刘联盟协议,反过来收拾刘备一方,可以说是易如反掌。那样一来,不但三足鼎立之势难以最终形成,而且刘备集团还面临着覆灭的危险。我们从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里,可以很清楚地看明刘备集团当时的艰难处境。诸葛亮作为战略制定人,比谁都更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故意让受过曹操大恩,又极讲义气的关羽去守华容道,让他放过曹操,暗中完成自己三足鼎立的战略决策。试想,如果派张飞去守华容道,就算有一百个曹操,也会让张飞给杀了,那么接下来,刘备集团不是也等于走进了华容道这样的死路了吗?

第二,人在世间的命运,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出身决定基础,社会决定机遇,性格决定命运。曹操当时之所以不死,是由他和关羽双方面的性格决定的。战乱年代,争霸之时,历代的创业之主,对天下的人才,绝大多数都是抱着不为我用,那就将他杀掉,决不让他为竞争对手所用的态度,能做到识人、敬人、信人、用人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而在前四个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做到放人,更是难得。俗话说,人各有志,君子不强人所难。曹操明知关羽不能为他所用,却从没对关羽起过杀心,反而下令不许死命追杀他,任由他骑着自己赠送的赤兔马,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追寻刘备而去。曹操这种对待人才的君子风度,惜才爱才又放才的宽阔胸襟,可以说,千古难见。极重义气的关羽,怎能不为之感动?昔日你放我,今日我放你,义之所在,情所必然。在曹操方面来说,今日我放人,明日得人放,也是完全符合情理逻揖的。好汉惜好汉,捏猩惜猩猩,阵营不同,情操一致。得饶人处且饶人,它日我有求饶处。人生至理,莫过于此。华容虽险,而生机却早已伏下,曹操岂会死哉?!

第三,我在以前论此事的文章中就已指出,让关羽去放掉曹操,不但是诸葛亮基于三足鼎立而定的战略决策,还暗中包含彻底收服关羽的计谋。关羽骄傲自大,目空一切,除了服刘备,爱张飞之外,他眼中还容得下谁?他和张飞对诸葛亮的态度,是受刘备左右的。刘备敬,他们就敬。火烧新野之前,他和张飞对诸葛亮是根本不信服的。新野之战取得胜利后,才有点服了,但仍未改骄傲自大的脾气。诸葛亮作为外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作为外聘人员,不好明着批评他,管制他,又知他受过曹操大恩,重交情,讲义气,所以故意让他立下军令状后,派他去守华容道,让他放走曹操,犯下违抗军令的杀头大罪,捏住他的把柄,便于以后管制和指挥他。所以曹操华容道不死,最直接的原因,还在诸葛亮身上,是诸葛亮事先定下了让他不死的计策。可惜这一计策谋略太深,未被多数人识破。

(图片源于网络)


甲辛


最主要原因是历史上赤壁之战曹操没有死,小说自然不能让他死。

另一个原因,罗贯中要突出武羽毛是“武”与“义”的化身。因此杜撰了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关羽走投无路时曾入曹营,倍受曹操青睐,不辞而别后曹操还飞马送袍。因此曹操没死,还得让关羽放走,以完善他“义”的形象,倘若让关羽若杀曹操,后世也不会立关帝庙了。

小说中还一个原因,曹操赤壁战败后,残军败将尚有二、三万,张飞、赵云都没能拦住,凭关羽五百名校刀手,只怕想拦也未必就能拦住。而如此一释,不但使关羽作为义的象征达到了完美境界,还成了因私废公的典型。小说中此前他在诸葛亮面前是比较威风的,但放走曹操,按事前签定的军令状,诸葛亮应该杀他,结果没杀他,这笔账不算,但是不能当没发生过,此后不敢嚣张,诸葛亮这个军师就好当了。


深圳郑海洲


戏说三国。赤壁之战开战之即,孙刘二家约定孙打水战,陆地交由刘家。周瑜暗中自乐,火烧赤壁后,让曹刘对杀,无论何种结果,孙家都是最后大赢家。

刘备与诸葛长考全局,将不过五员,兵不足五万,既使曹水军大败,可仍然是最强的陆军啊!战将如云,谋士如雨,堪称是劲敌。打一场百团大战,不输也定然是伤亡累累。老本不能全部赔光。

当时只派了张飞丶赵云等分别设伏打阻击,而留下关羽做预备军。

可关羽自吋自己是第一大将,岂有不上之理?

关羽跨上一步道:军师何故不用关某?

诸葛看了一眼刘备:杀鸡焉用牛刀。关将军自有重任。

大敌当前,关某自当驰驱,那有袖手旁观之时。

关将军,要顾大局。仗有得是打,不在于一时一地。

军师,关某只愿战死沙场,不愿无所作为。

诸葛大拍桌子:军令已下,不得多言!

关羽不让,慷慨激昂。诸葛手摇鹅毛扇,看了看地图:曹军最后之途必经华容道,要对搏的话,不是两败俱伤,就是…

关羽立马醒悟过来:曹操当年之恩,我已报了。今日一定拿下曹操。

关羽领了军令状,奔赴华容道。

刘备对诸葛说:华容狭道,困兽犹斗,曹军上百将领做生死搏,二弟险矣!

诸葛笑道:军中无绝境,曹军身经百战,岂能轻易战胜。然关羽忠义,曹操以情动之,关羽必有所不忍。权当买个人情。而曹命不该绝,北方有他能制约,没他当大乱。局势不知如何混乱,更难应对啊!

果然如此,曹操回去后再无大的动静,死后曹丕就急于称魏帝。刘备乘势建立蜀汉。三国呈鼎足之势。


夏雨风


《三国演义》中,曹操率83万兵马南征,刘备和孙权迅速结成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双方在赤壁进行了一场激战,周瑜用火攻大破曹军,曹操败逃。曹操率残兵败将走到华容道时被关羽拦截,曹操求关羽放过他,关羽念在昔日投降曹操时,曹操待他不薄,于是感其恩情,就放了曹操。曹操这才逃回了北方。

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没有死?



那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关羽在华容道把曹操放了,但实际这都是诸葛亮故意这么做的。诸葛亮知道关羽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料定关羽在华容道不会杀曹操,而且会放了他,所以诸葛亮故意让关羽还曹操一个人情,派他镇守华容道。那诸葛亮为什么要放曹操一马呢?

如果杀了曹操,北方必大乱,这时孙权则会趁机北上攻城掠地扩充势力,这样就会造成孙权一家独大的局面。当时的刘备实力太弱,连个自己的地盘都没有,如果出现这种形势,孙权要想灭刘备相当容易,这是刘备不愿看到的。对刘备最为有利的局面是三足鼎立的局面。具体是:曹操赤壁之战败而不死,退回北方后继续保留一定的势力;孙权呢,让他见好就收;刘备则趁此机会拿下荆州,先有个栖身之地。



这样,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他们互相牵制,刘备相对来说才安全。因为曹操还是最强一方,孙权还会和刘备结成联盟,这样也符合东吴的利益。

总之,曹操不死最符合刘备的利益,诸葛亮算准了这一点,所以才让关羽放了曹操。




声明:本文为“博超讲堂”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创作不易,抄袭必究。作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还望朋友们批评指正,欢迎留言!

博超讲堂


那是因为孔明绝不能让曹操挂了,所以指派了关爷去守华容道,而不是让张屠夫去守。否则本军师于隆中的三分天下之预言岂不是要破灭了?这是不行的。[大笑][大笑][大笑]


粤北空谷


其实,按道理讲曹操是应该死的。因为到了刘备的驻地,关羽所守之地就应该死了,这个时候曹操集团人困马乏战无斗志,又是泥泞小道。能到这里完全是因为火烧赤壁战船之后,一些舍命将士拼命死搏,全力护卫,神魄末定的曹操才稍有定神。但危机未过,精明诸葛亮早就算到这一地这一点,他也知道关羽讲情义,讲交情。曹操集团示弱并由曹操代为游说,关羽也就只有放的份了。然而历史果真到这,曹操死了,社会就彻底乱了。所以当时当地曹操是不能死的,这也算是天意吧!虽然诸葛亮的人为成份很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及应变识人之材。据此曹操得以生还,三国演义得义以后续延说,没有英雄的对手,胜利能叫胜利吗?此后三国典立,刘曹孙再论输赢,一统天下!


刘海1688


历史上赤壁之战曹操没死不知道为什么。演义里华容道捉放曹是诸葛亮安排的。演义里的孙刘联军只是迫于曹操大军压境之下的产物。曹操死了北方必乱。这样周瑜绝对第一个对刘备开刀。所以诸葛亮故意让关羽去华容道。这样曹操才能牵制孙权。然后趁机入主荆州。 关于曹操死后北方的局势问题,我想说两句。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对朝廷的掌控力还没有达到后期魏王那种程度。在皇帝身边还有很多效忠于皇帝的极有影响力的重臣。这个是曹操内部最大的不安定因素。然后是马腾韩遂等人在曹操死后必然攻魏,而且是内外联合,再加上孙权对寿春汝南等地的攻击。甚至连宛城都有可能丢失。其次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的问题了。这是外因。相对于上面两个因素,曹操儿子争权的可能性极小。袁绍死后儿子争权的原因是袁绍的儿子本身就有各自效忠的臣子,袁绍的重臣中也是泾渭分明的几个派系,袁绍儿子们的斗争在袁绍在时就已经开始了。曹操则对手下的控制是极严的,曹操所信赖的重臣中几乎都是只忠于曹操本人对曹操继承人的问题从来就没有明确的表态过。这种情况下,曹操死后他的重臣最有可能的是根据长幼顺序立曹丕,以贾诩,程昱等人的作风,绝对是在火速回到许都后杀光皇帝身边的人,然后除了必要的留守几个重地以外,迅速集中兵力以应对事态发展。曹操死后的北方乱局将是以曹操派系和帝党之间的争斗,和孙权马腾等人的攻击。兄弟相残之类的发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的。其他的什么将领叛乱等事情发生了也是迅速被扑灭根本构不成威胁。


打个高光


诸葛亮知道关羽念旧情,所以安排他去守华容道,深层次意思是,诸葛亮不想把祸水引到蜀国,如果杀了曹贼,魏就会以谋杀朝廷重臣为由打蜀国,此时蜀国反而成了叛军了


云桢书院


因为这是诸葛亮故意安排的,让关羽故意放走曹操。当时蜀国弱小,如果曹操死了吴必定会去灭蜀,蜀国当时根本没办法抵挡,所以诸葛亮让关羽放走曹操。也让关羽报了曹操的知遇之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