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沒有對吃比較講究的名人?

小海娛


譚延闓(kǎi)和“組庵湘菜”

譚延闓可以有好幾個“稱號”:民國名流、孫中山和蔣介石密友、拒娶宋美齡、陳誠的老丈人、民國不倒翁。

譚延闓是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曾出任湖南督軍、湖南省長兼湘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 。死後,蔣介石為其舉行了國葬。

(譚延闓)

譚延闓的父親曾官至兩廣總督,其母親本來是丫環,後來被納為小妾。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其母親在譚家地位低,吃飯的時候只能站在旁邊為人添菜添飯。幸好,譚延闓有本事,科舉高中後進入仕途。“帝師”翁同龢對他也是“見而愛之”。

其母死的時候,譚家族人不讓其棺材走族祠大門出殯。身為“湖南省長兼督軍”的譚延闓非常生氣,躺到母親棺材上,對族人說:"我譚延闓已死,抬我出殯!"族人這才讓其母親棺材走了大門。也是因為母親是小妾,備受欺辱。譚延闓特別反對納妾,在其妻子去世後,他遵從妻子遺願,不再婚娶。

(蔣介石,譚延闓,馮玉祥)

已經和宋慶齡結婚的孫中山,為了感謝譚延闓對他的支持,曾介紹宋美齡給他續絃,還讓譚延闓認宋的母親為乾媽。可是,譚延闓謝絕了孫中山的好意。後來,譚延闓和蔣介石關係越來越好,併成了宋美齡和蔣介石的結婚介紹人。兩家關係非常好,蔣介石兩口子也很喜歡譚延闓的女兒譚祥。

1930年9月,譚延闓患腦溢血,不久病逝。在重病之時,譚延闓請蔣介石為女兒譚祥找一位如意郎君。譚祥後來的老公就是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人稱“小委員長”的陳誠!

愛下館子的譚延闓和“組庵湘菜”

蔣介石當政搞獨裁的時候,譚延闓終日“無所事事”,就愛下館子吃美食。譚延闓的父親就很愛吃美食,由於其父親曾出任兩廣總督,所以,“湘人”譚延闓父子對粵菜也很有了解。到譚延闓這一代,更是將“嗜吃美食”發揚光大。湖南最出名菜系的就是湘菜,而湘菜的“鼻祖”(最重要派系)就是譚延闓家廚子做的“組庵湘菜”。

(陳誠和夫人譚祥)

“組庵湘菜”的200多道菜,都是譚延闓根據自己想法指點廚子做出來的。因此,這派菜系名字用了“組庵”二字(是取自於譚延闓的字號),等於是譚傢俬房菜。

對於菜系味道定為,對吃很“挑剔”的譚家人將粵菜的清淡香醇融入與湘菜的厚汁重味之中,別有一番韻味,味道更加鮮美。

對於用火,也有講究,分為煤火、炭火和柴火。做不同的食材,用不同的火,廚師要有高超的把握火候能力。

對於菜品,譚家也很挑剔。據說,譚家挑菜,講究“霜前的白菜、霜後的蘿蔔、早韭、晚崧(白菜)、秋天的鴨子、冬天的魚”!以白菜為例:吃白菜的時候,要晚上割的才嫩。而且,就這樣,還只是取嫩心來燒。這個奢侈作風,跟《雍正王朝》的年羹堯有一拼啊。

這麼講究,一桌菜下來,花銷上百大洋是常有的事。這在一桌普通菜,只要三五大洋的民國,絕對是天價宴席了。

不僅菜做的好,譚延闓也特別會招待客人。民國請客吃飯本來就很講究,要提前兩三天送上請柬,寫明菜單和賓客名單。收到請柬的人,還要回帖'敬陪末席'。譚延闓請客,更是講究。

他為了招待好客人,特意在客廳裡擺放著一張特製的八仙桌,桌子可做十餘人,而不顯擁擠。並且,為了方便夾菜,譚延闓還特製了一尺多長夾菜筷子。等客人到席,譚延闓必熱情相迎,其言詞文采橫溢,又展露出自己的熱情好客之情。

1904年,明德學校校長鬍元倓為了緩和黃興等人關係,曾讓譚延闓坐鎮宴請黃興等人。本來很有敵意的黃興,被譚延闓的熱情打動,兩人還成了好朋友。

可能也是因為“嗜吃”,譚延闓晚年得了中風。中風就是需要忌口的,嘌呤高的都吃不了。管不住嘴,就容易犯病,一犯病,渾身難受。

譚延闓自己也說,"我一生好吃,現在自身每天被清蒸一次,燒烤一次,大概是貪嘴的報應。"

一生“好吃”的人,竟然要忌口,也是老天爺和他開玩笑吧。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我想到蘇東坡兩夫妻。

一、東坡肉

蘇東坡被貶到徐州時,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

譬如東坡肉典故的來歷,就很有意思。

根據《徐州古今名撰》中的相關記載,蘇軾在任職徐州的時候,恰逢黃河氾濫,洪災遍野。

東坡先生融入群眾之中,和廣大人民群眾一起抗洪救災,深得百姓的讚美。

百姓們為了感謝東坡先生的這種公僕精神,紛紛將自家的豬宰殺,獻上肥美的豬肉給東坡先生。

蘇軾呢,也不好意思推辭,畢竟不能打擊群眾的熱情。

那麼,怎麼處理才能兩全其美呢?

蘇軾平常就好吃,一拍腦門,嘿!有了!我何不將百姓們送給自己的豬肉做成紅燒肉,請他們來吃呢,這樣豈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還不會給小人留下把柄。

於是,噴香撲鼻的紅燒肉就熱騰騰的出籠了。


蘇軾還專門為此做了一首《燉肉歌》:慢著火、少著水,柴火厭煙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

當然,也有部分歷史學家認為,東坡肉實為徐州百姓為了紀念蘇軾在任時所做的政績,特意製作的菜餚。

二、東坡肘子。

東坡肘子的起源和蘇軾的結髮妻子有關。

王弗,蘇軾的結髮之妻。某一天,她在家給蘇軾準備晚飯,但是沒注意火候,肘子烹飪得焦黃稀爛。沒辦法,扔了吧可惜,不扔吧,怎麼吃下去。好在她心靈手巧,為了掩蓋住肘子的焦糊味,她加進去不少佐料。

待蘇軾回到家,王弗小心翼翼的將肘子端上來,沒想到蘇軾品嚐過後,大為喜歡。


當然,東坡肘子的起源也有別的說法,我覺得這個更加有趣味,就和大家分享這一種說法。


賤議你讀史


1、孔子 其提出“食色性也”,孔子酒量也是非常好,但很有自制力,其認為喝醉很丟人

2、宋朝文人 宋朝宰相、著名詩人呂蒙正每天必喝雞舌湯,以至雞毛在後花園堆積如山,奢華得“一地雞毛”;著名宰相韓玉汝喜歡吃鴿子,而且非白鴿子不吃;著名詞人晏殊,“未嘗一日不宴飲,每有嘉客必留……,亦必以歌樂相佐,談笑雜出”,著名詞人宋祁是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喜歡大宴賓客,“令飲於廣廈中,外設重幕,內列寶炬,歌舞相繼,坐客忘疲,但覺漏長,啟幕視之已是二晝,名曰不曉天”。

3、蘇東坡。蘇東坡是個一流的美食家,一生髮明瞭不少美食,傳說中的東坡肘子就是他的傑作。蘇東坡最喜歡吃的是什麼東西呢?我們來看看他的《老饕賦》,給我們列出了他最喜歡的菜單:“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菜餚計有:豬脖子肉、秋蟹、蜜餞、羔羊、蛤蜊、糟蟹,都是很容易辦到的東西。

4、袁枚。《隨園食單》是他四十年吃吃喝喝的產物。



夜幻心


蘇東坡都是知道的,東坡肉非常出名,只不過我們現在吃的都是改良版。


說說孔子吧,老人家吃的時候比較講究。春秋時期,被人們稱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講究,他的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糧食越精緻越好。肉類切得越細越好。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過米麵的數量,酒可以隨便喝但不能喝醉。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潔,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論語·鄉黨第十》

機哥聊野史


蘇東坡!


桃花源龐永海


蘇東坡

東坡肉


俺本善良


東坡才華廚藝深,流傳後世美食葷。孔聖皆言食色性,人生境界高低分。後者袁枚獨樹幟,隨園食單人生樂…


古月清風楊徵


宋代大文豪蘇軾最講究吃,東坡肉、東坡肘子就是他的傑作。做為大眾化的美味佳餚傳承千年

,至今不衰。可見其對我國美食文化的貢獻有多麼巨大,真不愧為美食大師!令人欽佩!


平安是褔2437


對吃講究的人,非蘇東坡莫屬。蘇東坡在烹飪藝術上,著實有一手。

蘇東坡被貶期間,一方面由於得閒寄興趣於研究菜餚,一方面由於經濟拮据。

當時的主要肉食是羊肉,而豬肉十分便宜,所以蘇東坡開始研究新的菜系,比如東坡肉,東坡豆腐,羊蠍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