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牽線″


民警


方苑

【臨空港警楓橋創建故事之四十七】

民警“牽線”社區與漁戶,既改善特殊戰“疫”時期居民的生活質量,又使漁戶的魚得以順利銷售,正是楓橋經驗“以民為中心,竭誠服務人民”的優良體現。

婆婆想改善生活

3月20日,武漢市公安局東西湖區分局長青街派出民警丁其剛、輔警肖夢潔在華星社區展開巡邏。隨著疫情的形勢好轉,靜靜的小區裡偶爾從飄來音樂或電視的聲音。

突然,一個戴口罩的婆婆,出現在小區旁的側道上,丁警官急步迎上去提醒道:“婆婆這是要去哪裡?眼下,武漢處於阻擊新冠肺炎疫情攻堅期,還是不要出門!”

“我想出去買點東西。”婆婆道。

“你是三棟的王婆婆吧?”丁警官聽聲音、看身形,認出了婆婆,“你想買什麼?現在的門店都還沒有開門,你跟我們說一下,我們可以讓志願者幫你代購。”

“我想買菜。”

“我們前兩天送的那袋‘愛心蔬菜’你家吃完了?”丁警官耐心地詢問著,“那可是咱們華星社區民營企業家劉興義特意從湖北雲夢無公害蔬菜基地長途運輸來的。”

“那麼多,當然沒吃完。”婆婆不好意思地道,“過年準備的臘魚臘肉都吃完了,我想出去買些新鮮魚,改善一下生活。”

“婆婆是想喝新鮮魚湯啊!”丁警官和肖夢潔勸阻了婆婆,答應她會及時向志願者反應買魚的事情,“等志願者買到鮮魚了再給你送上門,到時你滿意了再付錢。”

漁戶的憂慮

丁其剛和肖夢潔在社區外圍巡邏著,碰到志願者向他們打聽賣鮮魚的情況,但普通反應鮮魚的供應量欠缺。

“王婆婆要吃鮮魚,這可讓我們為難了。”丁其剛正與肖夢潔說著,看到不遠處還有兩個正在送蔬菜的志願者,便又連忙走過去打聽。

“說到鮮魚的事情,我倒想起辛安渡農場的漁戶,他們一年辛苦養殖的魚豐收了,卻因為這場疫情,都買不出去。”志願者道,“武漢人都愛吃魚,但現在家家戶戶都宅在家裡,哪裡有銷路呢?根本賣不出去。一個個漁戶,都悶在家裡愁眉不展的。”

丁其剛沉默了。一方面,社區的居民急需各類生活物質,特別是鮮魚等鮮活產品缺乏;另一方面,漁戶手中有大量鮮活的鮮魚等產品急待銷售,卻缺乏銷售渠道,眼看漁戶一年的辛苦投入白費,能不能有更好的辦法,將這條“產供銷需”進行有效對接呢?

民警“牽線搭橋”

丁其剛思索到這兒,眼前一亮:何不將疫情封控期間農村漁戶與社區居民“牽線”對接?只要協調區防疫部門,組織有序,給社區居民提供鮮活的鮮魚產品,既可解決漁戶的銷售問題,又可以滿足社區居民對物美價廉鮮魚等鮮活產品的需求,這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嗎?

丁其剛將自己的想法,與志願者商量了一下,志願者高興地說:“這是好事啊!我給社區相關部門反應一下,再聯繫一下漁戶!”說著,騎上摩托,“我把這菜送回了,立即去協調!”

一舉兩得

3月21日,經過社區協調,辦好相關手續,辛安渡一家漁戶開著裝載一千多斤的新鮮魚來到長青街。得到消息的丁其剛和肖夢潔趕來幫忙。

丁其剛和肖夢潔引導貨車停在華星社區一個寬敞位置,安排社區警務室輔警協助社區黨員志願者分裝鮮魚和維護秩序,然後通知預定鮮魚的居民到指定位置提貨。

“終於可以吃到新鮮魚了!”居民們井然有序地購買鮮魚,“

民警

快兩個月了,家裡囤的年貨都吃完了。”

“看,我買的兩條鮮魚,活蹦亂跳的,價格又便宜,我一家人可以改善一下生活了!”華星社區65歲的王婆婆高興地說。

民警在社區與漁戶之間“牽線搭橋”,使農村漁戶千餘斤鮮魚得到及時銷售,既為漁戶解了燃眉之急,又為疫情封控期間社區居民改善了生活質量,真可謂一舉兩得、皆大歡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