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當年以楚國將軍的身份分封天下,導致天怒人怨,那麼他正確的做法應是什麼?

月日兮


公元前206年,項羽迫使劉邦撤軍灞上,項羽可以說是真正的雄霸天下。鉅鹿之戰項羽命令楚軍把船弄沉,只帶了三天的軍糧。他以死的決心贏得了秦軍,並俘虜了秦軍主帥王離。鉅鹿之戰不僅摧毀了秦軍的主力軍,更重要的是項羽一戰成名。

自從項羽一戰成名後。劉邦知道自己實力不敵項羽,於是放棄了關中,一切聽從項羽安排。當時,在項羽的帶領下,打進秦帝國的都城咸陽已經不遠了。秦朝早已為劉備所接受。當時蕭何也有心把秦國的所有檔案文件都收集起來。劉備為了不得罪項羽,於是秦宮的財富和絲綢美毫他一點也沒有拿。

由於項羽的心軟,劉邦在鴻門宴上逃過了一劫。鴻門宴之後,項羽達到了他權利上最巔峰的時刻。可以說天下已經是項羽的了。

實際上,分封天下是一項技術性的工作。誰是盟友,誰是對手,項羽心裡很明白。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六國又復國,但在摧毀了秦軍主力軍並挺進咸陽之後,天下實際上掌握在了一群士兵手中,而並不是恢復六國的王室。因為在秦朝後期洶湧的農民起義中,項羽奪得天下之後,把天下分給了和自己曾經打天下的將軍,而不是六國王室的後代。

按照“楚懷王之約”的約定,第一個進入咸陽的人是王。項羽利用劉邦的優勢,以藉口說巴蜀也是秦國,讓他去巴蜀。為了漢中的領土,劉邦不惜動用張良,否則他的結局估計與劉備的結局是一樣的。

除楚國將軍外,項羽還封趙將張耳為常山王,司馬卬為趙王,田都為齊王,田安吉北王,臧塗為燕王,申陽為河南王。這六位被封的王中,張耳、司馬卬、申陽曾為趙國將軍,田都、田安曾為齊國將軍,臧塗為燕國將軍。加上楚國的前四位將軍中,十九個王中顯然有十位是將軍。自從這些將軍稱王以後,不僅政治待遇有所改善,而且他們的領土也是天下最好的。主要是因為秦朝滅亡後是項羽主持了這個分封秩序,他的意思"史記"寫得很清楚:"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

相對而言,對於六國國君的待遇並不是那麼好了。最糟糕的是楚懷王,他被項羽封為一個沒有權利的“義帝”,並且在去就職的半路被項羽殺害。原齊國的齊王也一樣沒有好下場,項羽刻意封了兩個齊國的將軍田都和田安為王。雖然韓王韓誠挽回了面子,但他沒有實權。然後找了一個理由也把他給殺了。反正六國以前的後裔都沒有好下場。

一心相當王的劉備從漢中反攻秦朝。只有關中三王章邯在反抗劉備中中掙扎,而其他兩位王則被韓信拿下。在劉邦反攻之前,田榮自立成為齊王,首先打破了項羽立下的規定。這就惹惱了項羽。但此時項羽正忙著攻打田榮,這就給了劉備一個造反的機會。劉邦圍攻章邯,張耳又投奔了劉邦,河南王申陽又被劉邦收服。由於項羽的分封不公遭到了很多人的埋怨,後來,九江王英布起義,西楚盟友越來越少,項羽逐漸從勝利走向失敗的結局。

總結:項羽的失敗有兩點:一、分封的權利不平等,而且得罪了以前六國的後裔。二、由於劉邦的原因項羽的失敗已成定局。

其實項羽應該首先讓劉備當老二,罷了他的實權,然後就是把領土分給六國的後裔,畢竟他們的祖先有管理國家的經驗,然後項羽可以控制這些六國的後裔,以加強自己的統治。


公元前


項羽當時最大的問題不是以將軍身份分封天下,名不正言不順,而是項羽推翻了秦朝卻沒有佔據關中做“新秦王”,“服其勞卻不得其利”,一心只想做楚王,所佔據的魏楚九郡之地,不足以威懾天下,導致分封后不久就天下大亂,最後被佔了關中秦國故地的劉邦給消滅了。

關中之地在秦末群雄並起的過程中遭到的破壞最小,再加上地形優勢,原本是定都的不二之選,這點不管是劉邦還是項羽都心知肚明,但是兩人採取了不同的態度。劉邦在關中“約法三章”,收買人心,一直謀求做關中王。而項羽則是採取了鴕鳥政策,在關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力求最大限度的破壞關中經濟以及戰爭潛力,然後回家做“西楚霸王”。

在項羽分封之前,就有人勸說過項羽要定都關中,結果項羽說了一句特別不專業的話:“富貴了就要回家衣錦還鄉,炫耀一下,不然在外面這麼玩命幹什麼?”這個人出來後就諷刺項羽沒眼光,沐猴而冠,結果被項羽殺了。

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小編認為,這個故事有點小看項羽了,項羽不是不知道關中的重要性,只是項羽認為自己在戰爭中和秦人結的仇太深了,當年因為缺少軍糧,就在新安阬殺了秦國降卒二十萬,進入關中之後更是一路燒殺搶掠,報當年滅國之仇,和關中百姓結下了深仇大恨。

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相對於項羽,劉邦則是從一開始就打算做關中王,所以在關中四處拉攏人心,名聲極好,甚至到了滅了秦國之後,關中父老擔心劉邦不能做關中王的地步。

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巿。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後來雖然劉邦被項羽封在巴蜀之地,但是劉邦打從入蜀開始就和韓信一直在謀劃殺回關中,在蜀地呆了不到四個月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帶兵殺了回來,在項羽和齊地一堆姓田的殺的昏天黑地的時候,劉邦佔領了關中。此時,天下形勢逆轉,佔領了舊秦地以及巴蜀的劉邦事實上成為天下最強諸侯,風頭一時無兩,這也是後來劉邦組織第一次諸侯聯軍的時候,天下諸侯“望風影從”的原因之一,大家相信跟著佔據秦地的劉邦完全能消滅項羽,諸侯一哄而上都等著“殺豬分肉”。

西楚霸王完全不是後人想的這麼無腦,項羽的分封方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將大國拆分,讓諸侯兵各自歸國,限制諸侯軍隊規模,只是項羽苦心孤詣設計的分封方案,在分封之後迅速崩潰,西楚霸王名不副實,天下迅速重回“戰國時代”。

劉邦在稱帝之後,有人給他進言,天下有兩塊地方是絕對不能交給外人的:一塊是關中地,一塊是齊地,要制衡天下這兩塊地方是必須捏在自己手裡。項羽在分封之後把這兩塊地都交給了別人,最後項羽就是被這兩塊地搞死的。

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齊,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故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

按照項羽的分封方案,項羽把關中地一分為三,讓他們一起看著巴蜀的劉邦,把齊地一分為三,分給姓田的一家人,把魏國一分為二,把趙國一分為三,總之除了原本就很小的韓國,其他諸侯國都進行了拆分。

分封之後,項羽家門口的齊國就先鬧了起來,這估計也在項羽的計劃之內,只是項羽沒想到,齊地居然這麼難打,不管項羽怎麼殺,手段多麼酷烈,齊國造反的人越來越多,他親自帶兵陷在齊地無法脫身,趁此機會,劉邦反出巴蜀,吞併關中,陳餘聯合齊國驅逐張耳,另立齊國,代國,項羽所設計的“國際平衡局勢”迅速崩潰。

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

以當時的形勢,項羽想要長期統治天下,首先要定都關中,牢牢把劉邦釘死在巴蜀,然後逐漸蠶食三晉地區,擴大地盤,還要時刻緊盯齊地,讓一窩田互相爭鬥,逐漸內耗。


醉美木瀆


題目已經說了項羽只是個將軍,名義上他沒有進行分封的權力,因此他來分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涉及到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

其次他在分封中的不公問題

項羽進行分封自己說的原則是按滅秦的功勞進行分封

先撇開劉邦不談

滅秦之功只有隨軍進入關中的有資格

而留守後方的就沒有功勞、推翻秦國在六國的統治只是沒隨軍入關也沒有功勞。

以趙國為例,陳餘、張耳共同打敗秦軍復立趙國以趙歇為王。張耳隨軍入關滅秦,被封為常山王,而陳餘卻沒有封王。

攻入關中滅秦,只有和項羽聯軍的諸侯才有功,跟隨劉邦入關的都沒有功。

韓國為例,韓王派韓王信隨劉邦入關,結果是韓王被項羽以滅秦無功被廢,韓王信也沒有被封王,直到劉邦滅項羽後才被封王。

再有就是分封的方式

滅秦之後,按功封賞本是應該。

但是放著秦國原有的國土給降將,但卻想著帶著六國聯軍將領衣錦還鄉,還不想屈居於已復國的國君之下,將原有的六國土地,一分為二、一分為三。

導致前線將領同留守後方的國君之間的衝突。

項羽的分封可以說很不智,基本上除了跟隨項羽的人高興,其他的都不高興。

因此他的分封應將功臣,分封在關中地區,這樣避免引起各國國君的怨言和不滿。

這樣做還有個好處,就是天下兵馬皆在項羽手中,六國無人敢於其爭鋒。

他如果不想一統天下的話,只想做個霸主的話,在關中地區進行分封是最好的選擇。但卻聽了個謠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吵著回楚國。


歷史小知


分封沒錯,輸在了一個時間差,項羽陷在齊國太久,而劉邦卻迅速還定三秦,並在章邯未滅的情況下,果斷出關,東進彭城,且佔據了滎陽成皋等有利地形。東出彭城劉邦雖然大敗,卻讓項羽損失慘重,國都淪陷不說,連齊國都無法擺平,劉邦雖然大敗撤出彭城,但項羽因此未能拿下齊國,也算大體上完成了東進的目的。

一句話,項羽贏了彭城之戰,但基本上輸了未來。劉邦也沒想過東出就一口氣就滅了項羽。彭城之戰後,劉邦佔據有利地形,戰術上處於防守狀態,但戰略上對項羽則長期處於進攻狀態。

項羽的失敗在於劉邦迅速還定三秦,而自己卻陷於齊國不能自拔,而被劉邦打了一個時間差。假如劉邦還定三秦之後,沒有迅速出關東進,那麼項羽還有翻盤的機會。但劉邦卻是天縱英才,抓住機會,留下部分人媽圍困章邯,自己則率餘眾劫五國聯軍迅速出關,打了項羽一個時間差。劉邦走了這一步,覆滅項羽,已是時間問題。


小小恱悅


項羽當年以楚國將軍的身份分封天下,導致天怒人怨,那麼他正確的做法應是什麼?

個人認為,正確的做法還是分封。但是項羽在分封過程中,犯了兩個錯誤,導致各諸侯國的叛變。

第一個錯誤,按照個人好惡分王

項羽在鴻門宴之後,軍事實力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而且在鉅鹿之戰的時候,奠定了威望基礎。無論是在實力上,還是在威望上,項羽已經成了天下的領袖人物。這個時候,項羽分封了18路諸王。

然而這18路諸王分封的成分太複雜

原王為王。魏王豹原來本是魏國大王,分封為西魏王,轄區面積減少;韓王成分封為韓王,後又被項羽殺掉;趙王歇分封為代王,遷出原來的轄區;燕王韓廣封為遼東王,遷出原來的轄區;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土地面積減少;田都參加了鉅鹿之戰封為齊王;田安呼應了項羽的鉅鹿之戰,封為濟北王。

戰功為王。劉邦先入關中,封為漢王;申陽,迎楚有功,分封為河南王;司馬卬立有戰功,分封為殷王;張耳跟隨項羽有功,分封為趙王;英布跟隨項羽有功,分封為九江王;吳芮率兵跟隨項羽入關,分封為衡山王;共敖立有戰功,分封為臨江王;臧荼參加了鉅鹿之戰,分封為燕王。

友情為王。

降者為王。章邯投降項羽,分封為雍王;董翳勸章邯投降,分封為翟王;司馬欣曾經對項梁有恩,分封為塞王。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基本分封的原則就是看看有沒有跟隨自己參加作戰,反是沒有跟隨自己的,大多沒有封王,比如在齊國呼聲很高的田榮。而且項羽對待原來的諸王太刻薄,韓王成被殺,直接導致張良死心塌地的輔佐劉邦。韓廣、趙王歇異地分王,偏偏還讓原來自己的手下當上了王,這不是明擺著奚落他們嗎。這也導致了趙地、燕地的動亂。

可以說,項羽的這一次分封已經埋藏下了禍根。齊國的分封,導致了齊國的動亂,項羽不得已親自去平叛。結果,劉邦趁這個機會,迅速入關,擊敗了章邯,使得原本的秦國降將迅速背叛。原來的各地趁機發生動亂,像魏王豹立即投降了劉邦。中原形勢大亂,加之沒有心腹坐鎮中原,迫使劉邦不得不兩面顧及。

第二個錯誤,殺掉共主義帝

義帝雖然是名義上的,但是項羽太過於操之過急,匆匆忙忙將義帝殺死,這給了天下諸王一個藉口,成了“出師有名”,使得項羽在道義上失去了正統性。

東周王朝四百年,已經形成了周天子的意識。誰做天子不重要,但是需要有個天子,使得天下有個形式上的秩序。項羽殺掉項羽後,在理論上,人人都有正當天下共主的資格。而且項羽也是一個王,並沒有地位上的正統性和繼承的合法性。

因此,項羽殺掉了義帝,不僅失去了原來楚地人民的支持,而且使得中原各國有了反叛的藉口,在輿論和道統上失去了優勢。

項羽應該怎麼做?

其實劉邦的做法可以糾正項羽的第一個錯誤,四百年後曹操和他兒子的做法可以糾正項羽的第二個錯誤。關於第一個做法,我在前期回答的“如果給項羽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他會輸給劉邦嗎”,分析了階級性重塑和社會秩序的形成,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至於第二個錯誤,就是採用“禪讓制”,也許四百年才有了這個想法,不過項羽不殺義帝,義帝也是沒有翻盤的機會的。

所以說,項羽的正確做法還是分封,不過分封的階級和社會秩序的架構需要認真思考。


傲虎樓主


正確的做法那就是什麼都不管,直接回家自己回家埋頭苦幹,就借用歷史上面的一句話,那就是廣積糧,緩稱王。

總體來講,項羽為什麼會捲入到這場諸侯的混戰裡面,最終難以自拔,然後被劉邦端了自己的老巢,就是因為項羽在赤峰天下的時候,把自己的那些朋友,把自己的那些夥伴,把自己和關係自己好的那批人分成了諸侯,而沒有顧及到自己的那些關係不好的人。

從道理上來講,人和人之間是由各種各樣的利益鎖鏈綁定在一起的,當這些跟你在同一條鎖鏈上的人出現問題的時候,你也會受到牽連。

項羽正是被這種牽連給牽連到。

我們想一下,大家在被秦國滅掉以前各個國家內部的勢力範圍,各個國家的土地那都是明碼標好的,誰的歸誰,哪個地方又是歸哪國管理的,項羽如果直接滅了秦國的咸陽,什麼都不管自己回老家,那誰敢打他,他是西楚霸王項羽,他的部隊戰鬥能力天下第一,誰敢去招惹他,而其他的諸侯呢?最多也就是在自己的土地那鬧騰,誰又能去幹擾的了項羽,項羽直接把眼睛閉上把耳朵封上,然後等著他們鬧個你死我活,讓雨積攢起足夠的實力,最後一統天下,這條路線換成一個稍微讀過歷史書的人都能夠做得到,但項羽做不到。

韓信曾經說過項羽這個人吶是婦人之仁,也就是說這個人有仁慈之心,可他僅僅只侷限於關心朋友這一點上,至於說到了天下紛爭,該要他做出決斷的時候,他卻有一些猶豫不決。

楚漢戰爭最先爆發的點在齊國齊國,項羽把他分給了和自己關係好的一位齊國王室的子孫,但是呢?(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這個人在接下來的戰爭裡面表現出來的能力是所有競爭者裡面最差的,項羽就是這樣,但事情完全是出於自己的感情,自己感情想要弄哪個人,那就把那個人扶持到臺前,如果不想用哪個人就直接把那個人給踢下去,反正自己能力足夠,那也不需要靠到其他的人,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項羽用人用人唯親。

我用人先看血脈,再看關係,如果兩樣都沾不上,那對不起我和你鬧掰掰,很多時候看這段歷史的時候,都會被項羽的那些蠢操作給看哭了可又沒辦法,他是西楚霸王項羽,他辦事情就是靠這個東西才博得人心,在他的心裡面認為貴族之上,王侯將相就是有種。

結果自己關係好的人上臺以後和其他人鬧成衝突,最後所有的矛盾源頭全部指向了西楚霸王相,項羽也沒有辦法是自己的朋友,又是和自己是同一條戰線的戰友,所以他不得不出兵幫這些廢物,最終自己的軍隊和自己本人被這些廢物牢牢地託死在了戰場之上。

項羽是可以成功,但它的成功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間沒有任何陰暗面的基礎之上,這種幻想般的生活事物永遠都不會存在。


漩渦鳴人yy


第一,應該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只要解決這個終極對手,以後他怎麼折騰都有迴旋的餘地,因為項羽雖然是楚王,手下的人很多都不服,殺了這個劉邦,繼續攻打劉邦的殘餘勢力,能夠把項羽手下的人領成一股繩,同仇敵垓,為以後的統治能力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第二,解決劉邦以後,不應該分封天下,應該繼續掃清劉邦的殘餘勢力,讓自己的勢力進一步擴大,

第三,最後,再按功勞封王,但要收回一定的兵權,天下已定,一定要善待自己的仇人,以顯示自己的寬容心,不然很容易激起叛變。這個項羽比劉邦差遠了。封王一定要多封,封幾十個最好,不能讓自己封的王地盤跟自己差不多大,至少要差好幾個等級,最後,再慢慢收拾他們。一定要趁自己有領導力的時候,想辦法把老二和老三幹掉,因為老二和老三對自己的威脅最大。項羽分封的時候,劉邦一直保持著和他差不多的勢力,項羽自己的手下也有幾個勢力跟自己差不多的,這樣太危險,一定要在分封之前把這些最大威脅找個藉口幹掉。

最後,自己給自己留的底盤,一定是幾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比如四川。這個傻子項羽竟然直接給了劉邦,讓他一直處於不敗之地。自己雖然有最富裕的地方,但是不好防守。

第四,一定要馬上大力發展生產,恢復國家次序。選擇合適的地方定都,這個非常關鍵。

第五,要慢慢打破原有的貴族階層,大力提拔新的有才農民階層,讓有才之人來進入管理層,讓國家有源源不斷的人才渠道。秦始皇就是因為太仁慈,沒有繼續打壓六國貴族階層,才有後來的隱患,所以要建立新帝國,一定要打破原來的貴族階層。

這個是最重要的,項羽帶領的都是六國原來的貴族階層,跟劉邦帶領的農民階層有本質的區別,你一定要代表農民的利益,你才能獲得農民的支持,畢竟那個時代農民才是群體數量最大的,這就是為什麼劉邦的人越打越多,項羽的人越打越少的終極原因。

第六,滅了秦二世以後,不能在城內殺人放火,要知道,敵人永遠是消滅不完的,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敵人,自己的統治地位還沒穩定的時候,對前朝都城趕盡殺絕,這樣不利於贏得民心。要知道秦朝雖然敗了,但是他們在邊疆仍然有幾十萬的邊防軍,如果對秦朝士兵殺的太狠,可能會樹敵太多,最後自己也會失敗

第七,拒絕享樂主義,剛破了秦二世的都城,就大力搶劫裡面的財物和美女,這點顯得志向太小,要繼續堅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應該把錢用來改善民生,美女解散回家。

第八最重要,一定要建立中央集權制,文官負責糧食生產管理,武將負責邊疆。

這兩種權力不能同時集中在一個人手裡。掌握兵權的地方官不能有收稅的職能,意思就是有兵權的人手裡不能有太多錢,有錢的人手裡不能掌兵。如果武將也能自己負責收稅,那他們也等於一個個小國王了。沒有戰爭的時候必須收回兵權,有戰爭再發放權力。項羽錯在他的夢想是恢復秦朝以前六國的狀態,要知道社會已經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時代幾十年了,沒有誰願意回到以前的戰亂時代。大部分老百姓是認同中央集權制的。只是缺少一個上升的通道。項羽就特別瞧不起農民人才韓信,結果韓信在劉邦這裡大放異彩。要知道,貴族再有學問,他們人數也只有幾萬人,農民再無知,人數也有幾千萬,你從幾萬人裡挑人才還是很難的,幾千萬農民裡,雖然人才少,但是給他們表現的機會,他們一旦有表現的機會,肯定會非常賣命。這拿在現代的創業來說,項羽相當於富二代加各種高智商的人創業,看起來團隊很豪華,其實誰都不服誰,大家股份都差不多,領導沒有佔有絕對股份,也沒有一票否決權,真正做事起來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方向。但是屌絲創業團隊就不一樣了,他們都窮,非常珍惜創業的機會,只要給個方向,都是拼命努力,能力都是在不斷協作中越來越默契。能力也越來越高,而且他們對賞識他的領導非常衷心。即使賣命都願意。劉邦這邊士兵看到韓信這樣的普通有才華的農民也能當將軍,意味著每個士兵都有當將軍的希望。事實上劉邦也是這樣做的,誰殺了項羽,那個普通的士兵真的當上了將軍。要知道這樣的任命,項羽是不可能給的。把一個普通人直接提拔為將軍,項羽不敢想象。沒有那個魄力。

而且農民在項羽那裡是沒有多少上升通道的,即使你再有才,只要項羽從內心認同農民這個群體,他的兵肯定越來越多,事情上,在鴻門宴前期,很多有才之人都是第一選擇投奔項羽,可惜項羽太高傲,瞧不起謀生,也沒有伯樂的眼光,不善於發現人才,做領導最核心的才能就是會發現人才。敢於越級提拔。

也有一個這樣的原因,項羽本身就是楚國的貴族,他不應該那麼早稱王,因為跟著他一起打天下的都是跟他一樣的其他五國貴族,如果項羽能稱王,那我們也能,項羽太早稱王給他們樹立了非常差的榜樣,應該像曹操一樣,狹天子以令諸侯,除非時機成熟,否則應該隱忍。


神龍大師


項羽與劉邦約定:攻下咸陽滅秦者為王,結果項羽滅了秦朝卻沒有稱王稱帝,而是以楚國將軍的身份封將,這是開歷史倒車,想把國家重新拉回到戰國時代。戰國時代的四分五裂早已被有識之士反對,因此他這是逆歷史朝潮流和人心而動,必然會天怒人怨。如果他稱王稱帝,廣羅人才知人才,順應民心而不是剛愎自用,可能就沒有劉邦喝的湖湖了。(妄談)。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我個人感覺項羽一開始就是錯的,他的錯不在於分封天下。一開始他就坑殺了二十萬秦國降兵,後面又殺了秦王子嬰放火燒了阿房宮大肆搶奪,失去了民心。之後又命人殺了楚懷王(義帝)熊心,這就給了天下討伐他的口實。這一切也是因為他的性格造成的。

如果說,項羽怎麼做才算正確。我感覺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坑殺降兵,嚴明紀律楚兵不得搶奪秦兵財務。要一視同仁對秦兵想跟著的就留下,不想跟著的就打發他們回家去。及能壯大自己,又能得到民心。

進入秦地時應該嚴明軍紀做到秋毫無犯,善待子嬰。用熊心的名義,按照約定讓劉邦做漢中王,但是也不能把漢中土地都給劉邦,要讓子嬰繼續當秦王把部分土地還給子嬰。秦地如果是這倆個人共同治理,只要項羽不去攻打他們,長此下去恐怕他們必定會有一戰。分封土地的事讓熊心去封,這種“蛋糕”不好分,得罪人的事情咱不幹。

自己則是埋頭幹,廣積糧緩稱王。等到天下有變也是去找熊心的麻煩,咱慢慢將他們個個擊破就行。倒時候義帝熊心失去威信,咱平定天下。振臂一呼,大業可成。


昌寶聯護欄



說項羽當時的分封導致天怒人怨,實際上是對項羽的一種誤解。


項羽當時的分封本身並不算什麼錯

當時項羽的位置正如題主所說,是“楚國將軍”,他上面還有一個楚懷王。所以說,雖然他掛著一個“諸侯之上將軍”的頭銜,但是終歸只是個將軍,連個王都不是。


項羽靠的是鉅鹿之戰把這些作壁上觀的諸侯給打服了,氣勢上起來了,但是實際上卻並非如此,而且跟著項羽一起入關的,既有諸侯王本人,也有諸侯王的代表,更有象齊國這樣實際統治者根本沒跟著入關的。

項羽分封諸侯,既是要抬高自己,也是要把一些跟著他混的加封,拉攏自己的勢力。

很多人認為項羽當時已經統領了諸侯,甚至認為他可以直接稱帝,這都是對當時局勢的一種誤判。絕大部分諸侯都是表面上服從,私下裡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的,要不然也不會在項羽打鉅鹿之戰的時候,在一旁看好戲了。

項羽分封諸侯的目的

項羽分封諸侯本身就是為了打破舊有的諸侯統治,利用自己當時名義上的“諸侯上將軍”發號司令。他想要的恰恰是一些諸侯反他,他才可以一舉滅之,從而實現真正的統治。而他的第一目標恰恰是齊國的田榮,只不過他高估了三秦的戰鬥力,也低估了劉邦的能力。


項羽為了分封諸侯,先把楚懷王推為義帝,從而他自己成為了楚王;

分封三秦為了看住劉邦這個漢王,結果被劉邦輕鬆出關。

項羽把他比較信任的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封在了南面戰線;

原六國所在地的王,全部被削弱,魏王豹遷為西魏王、趙王歇遷為代王、燕王韓廣則遷為遼東王、齊國更是分成三個王,實力最強的田榮則沒有獲得分封;

與此同時,對跟著自己入關的功臣也進行了分封:即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常山王張耳、燕王臧荼。其中申陽、司馬卬、張耳都來自趙國,而臧荼則是燕將。


可見,項羽在分封這件事上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計劃性上也沒有什麼問題。如果再一次分封,項羽估計也只會把劉邦的勢力進一步削弱了,但實際上,用處並不大。

當時劉邦去漢國就封的時候,項羽實際上只給了劉邦三萬人馬,但是卻有數萬“粉絲”願意一同前往,而其中恰恰就包括後來的漢初三傑之一——韓信。

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作為第一個入咸陽的,其號召力是不言而喻的。不但在鴻門宴上不方便殺,在分封之時也不方便不加封,這是項羽的不得不做的事。


項羽的問題是:

1、殺義帝殺早了,當然如果義帝真的是項羽派人殺了的話。

2、雖然打敗過劉邦數次,卻沒有一次能一次性把劉邦打死,反而讓劉邦發展壯大了。

3、開天眼把韓信提前幹掉。

當然,這都跟分封都沒有什麼關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